#腎衰竭

水腫誤認發胖狂跑步 狼瘡引發腎衰竭

水腫誤認發胖狂跑步 狼瘡引發腎衰竭#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9歲李姓女大學生10個月前雙腳變粗、肚子變大,重了15公斤,以為自己發胖,拚命跑步減重,其實那不是發胖而是水腫,她被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發病破壞腎臟功能引起水腫,後來因急性腎衰竭末期,洗腎2個多月保命。 才大學一年級的李小姐因此休學,在家幫忙種菜的父母包裝蔬菜,走過這段經歷,她很樂觀地說,不覺得打擊很大,現在就是控制好病情,不讓父母擔心,她很有信心。 女大生蛋白尿高達8000毫克 正常人約100毫克李小姐表示,她每天有運動的習慣,但去年初卻開始發胖,雙腳、肚子和臉都腫了一圈,鞋子都快穿不下,褲子還要穿爸爸的,體重從47公斤飆到62公斤,就像打了氣一樣,於是她開始狂跑步,早上跑2公里,晚上也跑2公里,還加上跳舞及瑜伽,但體重就是降不下來,一個多月後她一直咳嗽,尿尿變紅及泡泡變多,時常又累又喘,到診所就診後被轉到彰化醫院。 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指出,患者當時的蛋白尿高達每天8000毫克,正常人約100毫克,抽血及腎臟切片都顯示急性腎衰竭末期,除了緊急住院外,還必須透過血液透析解救,經過一連串檢驗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當時也擔心會變成慢性腎衰竭,那就必須長期洗腎,所幸洗腎兩個多月後,腎臟慢慢恢復功能,目前患者吃藥控制並每個月回診腎臟內科及免疫風濕科追蹤。 蔡旻叡表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是侵犯關節及皮膚,如蝴蝶斑或皮膚潰爛,也可能會破壞全身器官,如腎臟、神經系統、肺臟、心臟及血液相關的器官,好發在年輕女性,當腎臟受到侵犯時因為蛋白由尿液中流失引起水腫,而這起個案的李小姐在罹病初期只有水腫,沒有其他常見的皮膚症狀出現,在診斷上比較困難。水腫也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靜脈栓塞、心臟衰竭引發李小姐表示,她當時一聽到洗腎,不知道嚴重性,還問媽媽「洗腎很可怕?」後來得知可能一輩子洗腎才驚覺事態嚴重,也才了解自己把水腫當發胖是多麼危險的事,所幸沒有走到長期洗腎的地步。她特別感謝蔡旻叡醫師一直鼓勵她,還求了平安符送她,她很感動。 李小姐說,她高職讀美容美髮,大學讀流行設計系,但現在腎臟不好不能接觸化學物質,所以只能放棄,暫時休學養病,而紅斑性狼瘡要避免日曬,正好父母種植網室蔬菜,都是一大早包裝出貨,不用曬太陽,所以她現在在家幫忙,先把病情控制好。其實她祖父就罹有紅斑性狼瘡,但家人都沒想到她也會有,父母覺得很虧欠,怕她再發病,不讓她太累,現在的生活過得很好。 蔡旻叡強調,年輕女性若不明原因水腫,一定要就醫釐清水腫的原因,不一定是紅斑性狼瘡造成,也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靜脈栓塞、心臟衰竭等,千萬不要以為是發胖,逕自減重。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終身洗腎有可能逆轉嗎?一名69歲王先生向來身體硬朗鮮少生病,本應享受退休生活,卻在去年11月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檢查竟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且血肌酸酐指數過高。王先生當下除了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改善自言自語的情況,卻仍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之後更必須定期洗腎,只是萬萬沒想到病情沒這麼單純!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4成腎臟功能衰弱「平常很少生病的人,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家人不放棄想找出真正病因,來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抽血檢驗報告顯示血紅素指數僅有5 gm/dl,為正常數值的三分之一。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當時看到肝功能抽血報告,及骨骼X光攝影有骨質疏鬆現象,便警覺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引起,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二期。治療方面在及時施打標靶藥物下,王先生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今年2月初腎功能指數已恢復八成,經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後,終於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主要是在骨髓內的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突變癌化後所造成的癌症,會跑到全身任一器官,好發族群為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左右。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四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三分之一患者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王先生在兩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症狀包括貧血、背痛、骨折、高血鈣等 常與其他疾病混淆林增熙主任表示,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大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盡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一劫,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多發性骨髓瘤的多種標靶藥物治療,大多治療三個月後,超過三分之二患者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相信能同時提升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頻尿床不自覺 男攝護腺肥大瀕腎衰竭

頻尿床不自覺 男攝護腺肥大瀕腎衰竭#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林先生因夜間經常不自覺尿床,加上白天不時有漏尿情形,到診所求診,經理學檢查發現下腹凸出、臉部及雙腳浮腫,超音波餘尿顯示膀胱餘尿量超過999c.c.,超過正常成年男性膀胱大小420c.c.一倍以上,且攝護腺也腫到正常人3倍大,因反覆尿液滯留,造成腎臟感染,已瀕臨腎衰竭階段。30歲後每增10歲 攝護腺肥大發生率增15%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林先生正在服用高血壓、攝護腺肥大及加強膀胱收縮藥物,曾確診糖尿病但未治療,過去檢查發現腎功能異常,但並未有明顯疼痛不適感。經導尿引出2000c.c.尿液並留置尿管,一周後回診臉部及雙腳水腫都有改善,血液檢查顯示腎功能有所改善,建議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周固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的發生率與年齡有關,30歲以上,每增加10歲發生率上升15%;90歲以上,接近100%有攝護腺肥大。臨床上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尿滯留,約每年每千人有4.5~18人。「全身水腫可能與攝護腺肥大有關!」周固說明,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有排尿不順、排尿困難、頻尿、夜尿、急尿、漏尿、排尿次數增多、有餘尿感、血尿、尿滯留等。攝護腺肥大阻塞尿路會導致排尿不順,使得尿液滯留在膀胱中,當小便累積過量時,膀胱過滿讓小便溢出,造成不自覺的漏尿。同時膀胱壓力過高,尿液反向推擠,引起膀胱輸尿管逆流,造成腎水腫,腎功能受損而全身水腫。糖尿病未治療 膀胱神經受損病況惡化攝護腺肥大造成嚴重腎功能變化的案例不多,此案例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及糖尿病未積極追蹤治療,致使膀胱神經受損,尿液大量滯留時也感覺不到不適,因此長時間尿滯留後導致尿液逆流而造成腎衰竭。治療方面,約40%攝護腺肥大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可獲得改善,僅10~27%會惡化,當合併出現重複尿滯留、重複泌尿道感染、再發性出血等,就需要靠手術治療。周固醫師提醒,所謂病向淺中醫,有攝護腺肥大及糖尿病應及早治療並定期追蹤,以免造成膀胱神經受損或尿路阻塞,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攝護腺肥大以藥物治療持續超過一年沒改善,應考慮手術治療。一旦有併發症發生,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不可輕忽。

忌求醫攝護腺腫10倍 腎衰竭瀕洗腎

忌求醫攝護腺腫10倍 腎衰竭瀕洗腎#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期間怕上醫院,有人「忍」出大麻煩,好幾名重度攝護腺肥大症合併尿滯留患者,延誤就醫,導致急性腎衰竭,緊急插尿管後才免去洗腎。其中一名70歲老翁,攝護腺甚至腫大到正常大小的10倍,整整兩周無法順利解尿,膀胱脹尿,插尿管一口氣引流約2000cc尿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醫師許富順表示,老翁到院急診時,超音波檢查發現雙腎皆水腫,抽血發現腎衰竭,緊急住院,所幸救治得當,後續接受第三代綠光雷射氣化切除術,術後體力逐漸恢復,且膀胱訓練後恢復解尿功能,腎臟功能也恢復大半。3個警訊 須考慮接受攝護腺手術臨床觀察,男性只要年過50,攝護腺將逐漸肥大,除了可能造成排尿變慢、細小,甚至無法解尿之外,亦可能有刺激症狀,包括急尿、頻尿或夜尿多次的現象,造成生活不便。民眾知道手術可以根治攝護腺肥大問題,可是往往又擔心手術併發症,躊躇不決,導致病情惡化。但有以下3個警訊發生時,患者就必須認真考慮接受手術。1.藥物治療後,小便細小困難並未改善。2.尿急一來就忍不住,常常滲尿漏尿。3.重度攝護腺肥大者,同時有糖尿病、心臟病或腎功能不佳等慢性病。拖久膀胱會纖維化 手術也無法復原許富順醫師表示,一旦用藥未見改善,或發生尿急滲尿者,表示肥大的情形嚴重,而且膀胱受攝護腺擠壓,導致壓力增加,長久下來,膀胱將會發生纖維化,拖久了即使後來接受攝護腺手術,膀胱的退化也無法復原。此外,本身若有慢性疾病在身,隨著年紀增加,手術的風險也增高,因此要有「超前部署」概念,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的時機。許富順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檢查攝護腺,如有肥大發生,應檢查癌症指數PSA,一旦需藥物治療則配合醫師;平日保健應作息正常,不菸不酒並攝取含鋅食物、規律性生活,可以避免攝護腺肥大提早發生。相較傳統的手術,目前已有多種醫用雷射可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症,縮短手術時間,適合高風險者。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在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與糖尿病有關。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因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糖尿病併心衰竭 死亡率增10倍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部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已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HbA1c)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多重機轉助控糖 需攝取足量水分勿憋尿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使用抑制劑藥物 腎功能減退速度慢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6個國家,超過30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5個國家,6萬5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狀況。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破解2項血糖迷思迷思1: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2: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律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提醒「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血糖超標是極常見的問題,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尿路結石別不在意 長期阻塞恐腎衰竭

尿路結石別不在意 長期阻塞恐腎衰竭#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小姐常因泌尿道感染進出醫院,最近一次更是嚴重到腎臟發炎,引發敗血症,住院治療一周才穩定下來。檢查發現她的腎臟有一顆1.5公分大的結石,但因結石是屬於尿路結石,在X光片上看不大出來,無法用一般的體外震波碎石處理,醫師評估後,採取軟式輸尿管鏡加上鈥雷射碎石治療,李小姐術後恢復快速,隔天即出院。沒有症狀一定要治療嗎?尿路結石是泌尿科門診常見的疾病,台灣本土研究數據顯示,男性發生率約9.01%,女性約5.79%,整體約7.38%,好發40-70歲族群。更可怕的是,結石不但發生率高,復發率也很高。研究指出,結石治療乾淨後,一年內再復發機率約5%,五年內再復發率女性為30%,男性則高達40%。如果40歲以前就有結石、有家族病史、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等,復發的機會更高,建議治療後仍須定期追蹤,避免更多併發症產生。一般結石常見的症狀是腰痛和血尿,有症狀時必須治療,但臨床上有一群患者是健康檢查時發現,或接受其他科醫師檢查意外發現。至於無明顯症狀的結石需要治療嗎?2018年英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平均大小約1公分的無症狀腎結石,追蹤5年,發現有39.5%產生結石相關的併發症(泌尿道感染、發燒、疼痛、腎功能惡化、尿路狹窄、結石增大需要手術等),26.6%需要手術介入,只有14.6%能自行排出。較年輕及結石每年增大的患者容易產生併發症,所以即使是無症狀的尿路結石,仍建議定期追蹤,臨床上有些患者因為沒症狀,發現時已經併發嚴重腎功能退化,想處理為時已晚,不可不慎。尿路結石有哪些治療方式?尿路結石常見治療方式為體外震波碎石治療和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比較複雜的狀況還有腎臟鏡造廔取石或傳統開腹手術取石可選擇,醫師會視患者狀況給予合適的建議。近年來有幾項新技術可提高結石處理的效率,並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手術併發症產生。1.鈥雷射輔助碎石:國內研究指出,相較於傳統的氣動碎石,鈥雷射輔助碎石的效率較好,可提高上段輸尿管結石清除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輸尿管損傷,也可以減少術後需置放輸尿管導管的機會。2.軟式輸尿管鏡:鏡身可以轉彎,可以處理過去硬式輸尿管鏡無法處理的腎臟內結石,且有無傷口的優點。3.迷你腎臟鏡:相較於傳統腎臟鏡,管徑較細,傷口可小於1公分,對腎臟的損傷較小,可減少出血及術後疼痛狀況,縮短術後恢復時間。尿路結石若能及早治療,都能夠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在新科技協助下,即使手術也不可怕,恢復也都相當快速。若拖延不處理,可能會造成感染、腎臟功能退化等嚴重併發症!

幼兒高燒不退勿輕忽 拖延恐致腎衰竭

幼兒高燒不退勿輕忽 拖延恐致腎衰竭#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尿路感染的發生,大多都是逆行性的發炎感染,意即與正常的尿流方向相反,是由下往上逆行造成的發炎感染。台中7個月大黃小弟日前因發燒、輕微咳嗽先赴診所拿藥,但仍反覆發燒四、五天卻無改善,至醫院檢查發現尿液常規檢查白血球高達3萬5千,血液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13倍,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雙側腎盂腎炎及左腎前端實質發炎,留取尿液培養後確診為大腸桿菌引起的左側「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及雙側「急性腎盂腎炎」,經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7天後才順利出院,但因為大葉性腎盂腎炎為較嚴重的泌尿道感染,出院後仍需持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三週以上。 但因左邊部分腎功能已受損,未來恐有較高機率罹患慢性腎衰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陳劍韜表示,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主要是因腸道或糞便中的細菌,從會陰部經尿道跑到膀胱或腎臟,如果病童反覆發燒,卻沒有合併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也沒有腹瀉、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臨床上通常會懷疑可能為泌尿道感染。通常一歲以下的男寶寶較常有泌尿道先天性構造異常的問題,故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較高;而一歲以上的女寶寶,因尿道較短,使得細菌容易進入膀胱,故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會比男生高。 相較於年紀較大的孩子,一歲以下的幼兒發生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並不明顯,當出現發燒症狀時,通常疾病已進展至急性腎盂腎炎(APN),嚴重可能惡化為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ALN),若不及時處理恐演變為腎膿瘍,容易導致腎臟結痂、萎縮,未來罹患高血壓、蛋白尿的機率增高,而女性懷孕時則易併發妊娠毒血症,甚至需終身洗腎。 幼兒發燒需提高警覺!拖延恐造成腎功能受損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會隨年紀增長,兒童抵抗力變強、泌尿系統發育成熟而漸次降低。如果病童為偶發性感染,大多與衛生習慣不當有關,建議家長要勤換尿布,避免細菌孳生,小男生如果包皮太緊,家長幫孩子洗澡時,要留意清潔,也要教導小女生如廁從前面往後面擦,避免把肛門口的細菌帶到尿道引起感染。陳劍韜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反覆發燒超過三天,不論是否有明顯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立刻赴醫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及早正確診斷及治療,避免造成幼兒永久性的健康傷害,發燒越久腎臟發炎的情況就越嚴重,甚至會引起腎化膿,不可不慎!

登山後竟腎衰竭!「鉤狀螺旋體」惹禍

登山後竟腎衰竭!「鉤狀螺旋體」惹禍#腎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女士是一名70歲退休人員,熱愛爬山運動。一個月前登山喝山泉水回來出現頭痛、發燒,以為是一般感冒,但陸續還是不舒服,這次因為發燒、手腳無力、頭暈不適、下肢水腫及吃不下等症狀被送急診,發現竟是急性腎衰竭。立刻緊急洗腎、輸血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經過1個月治療終於康復出院。病人平常身體健康喜好戶外運動,沒想到這次爬山感染鉤狀螺旋體,還以為是一般感冒不理會,延誤治療時機,在醫院整整躺一個月,感嘆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以後戶外活動會多注意環境,任何身體不適一定要就醫治療。鉤狀螺旋體 人畜共通傳染病桃園醫院護理師李依潔提醒,鉤狀螺旋體無所不在,喜好野外、野生動物、水和土壤,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且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經由尿液污染水及土壤,進而感染人類。一般來說農夫、獸醫、屠夫、下水道清潔工作人員等高危險族群較需留意,野外活動時可經由皮膚、黏膜或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少部份才會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輕微者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 肌肉痠痛等症狀常被忽略而自癒;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等狀況,致死率較高。防護3措施 維持環境清潔大有效平時保持居家環境清潔,避免接觸污染的土讓、飲用生水或涉水。李依潔護理師表示,畜養動物持續施打疫苗。若畜養動物檢驗為陽性,需謹遵下列幾點:1) 避免接觸動物尿液、血液或組織。如需接觸,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如長靴、手套),並於接觸後洗手。2) 需清理動物污染的表面或尿液時,建議使用1:10的家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3) 遵循獸醫師建議,使用動物用藥及相關措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