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

圖解橋式訓練!教你「3招髖關節動作」喚醒肌肉活力

圖解橋式訓練!教你「3招髖關節動作」喚醒肌肉活力#髖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完成一個動作,會同時運用到肌肉、結締組織及關節等元素,但若要教身體如何主動地使用它們(肌肉、結締組織、關節等)來產生正確的動作,這樣的技術稱為「動作喚醒術」。稱作「喚醒」,是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概念,但並不表示肌肉平常是被「關機」了。肌肉是由神經來控制,常使用的肌肉,連結它的神經就會比較強而主動,稱為「方便肌肉」,若「希望」臀部是方便肌肉,以便於進行任何跟臀部有關的動作時,由臀部來主導動作。不常使用的肌肉,連結它的神經就會比較弱而被動,稱為「抑制肌肉」。由大腿後側主導臀部動作是「代償」現象如果缺乏活動、不常使用臀部,臀部的功能便會受到抑制,成為抑制肌肉,這會導致協同肌(如大腿後側)接管它的工作,形成一個「代償現象」。當不去理會它,持續進行動作,這樣的代償現象就會固定成一個「方便動作」,凡是需要由臀部主導的動作出現時,身體就會自動地以大腿後側來主導動作,而不是由臀部了。如此一來,在現實生活中或運動時,當你需要進行某個動作,身體就會習慣以「方便動作」來完成它;當動作的反覆次數超出身體可以承受的量(閾值)時,就會以不適甚至疼痛的訊號來讓我們知道。想要改善代償動作,或是發展正確的動作模式,除了透過肌肉喚醒術,讓作用肌、協同肌及穩定肌等可以各司其職外,也需要重新教育身體,主動地產生適當的動作,降低代償的發生。這章節主要以髖關節來說明,動作數量不多也不困難,但要先確保做對,再增加反覆次數。◎橋式橋式是訓練臀部最常見的動作,對於有「臀部失憶症」——不知道如何適當地使用臀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動作。進行這個動作時,主要的感覺在「臀部」上,不是大腿後側,也不是在下背。【圖5.1 橋式】步驟1:平躺,雙腳屈膝放在地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腳跟要離臀部多遠呢?請以要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不會緊繃為標準。比方說,腳跟離臀部太近,膝蓋周圍就會變得緊繃。【圖5.2 雙腳屈膝踩地,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如果離臀部太遠,下背會稍微離開地面,這也不理想。可以試著找出適合自己臀部用力的距離。【圖5.3 腳跟離臀部太近】【圖5.4 腳跟離臀部太遠】步驟2:讓腳掌中間只隔1個拳頭的距離,同時稍微將膝蓋往外打開。步驟3:臀部上抬收緊,收緊的感覺可以想成「臀部往肚臍方向捲」或者「臀部被冰水滴到的反應」,在頂部的位置停留5秒,然後再回到地面,來回進行5次。在進行動作中,腳掌維持平貼在地上即可。【圖5.5 腳掌間隔1個拳頭,膝蓋稍微往外打開】動作喚醒的目的不在於做到「力竭」,或是動作做到「發抖」,它主要是去活化訓練的部位,所以維持的時間不用很長。【圖5.6 臀部上抬收緊】進行橋式教學時,常見的教法是讓雙腳與肩同寬(如圖5.7左),但為了讓學員可以更容易掌握到臀部收縮的要領,我會讓雙腳之間的距離縮短(如圖5.7右)。【圖5.7 雙腳距離比較圖】雖然只是調整雙腳的距離,但對有的人來說,臀部收縮的感覺及幅度就會明顯增加,對於臀部不知道怎麼用力的人,可以試試看這樣做。下面是一個比較圖,左邊是雙腳與肩同寬,右邊是雙腳之間隔1個拳頭距離,可以明顯看到,右邊的臀部抬起的幅度比較高。【圖5.8 雙腳距離不同,臀部抬起幅度也不同】◎單腳橋式在熟悉雙腳橋式後,可以漸進到單腳的版本。進行單腳橋式,我喜歡的做法是透過對側的手腳互推的方式,讓核心可以主動參與收縮,同樣每邊進行5次,每次在頂部位置維持5秒。【圖5.9 單腳橋式預備動作】由於這動作更需要髖關節的穩定性,剛接觸這動作的人,有時會抓不到臀部用力的感覺,痠的部位反而變成大腿後側或下背。遇到這狀況時,可以把時間縮短,比如說5秒改成1秒,等抓到臀部用力的感覺後,再延長時間。【圖5.10 單腳橋式】(本文摘自/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一週兩小時,從喚醒肌肉、關節、結締組織到打造關鍵功能性肌力,從此遠離膝蓋疼痛及退化,擁有不易受傷、行動自如的身體/臉譜出版)臉譜出版《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強膝訓練》新書發表會 X Youtube直播活動資訊:【時間】:12/2晚上7點【FB活動頁】:https://bit.ly/3oBCMl3【Youtube直播連結】:https://youtu.be/SprDoVJnzmA

髖關節「粉碎」醫巧手修復首次回診即能行走

髖關節「粉碎」醫巧手修復首次回診即能行走#髖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獨自從尼泊爾來台就學22歲的女學生,因為一場車禍意外造成左半邊骨盆及髖臼粉碎性骨折,恐再也無法行走。所幸,經由兩次高難度手術後如今已能藉由助行器行走,也於今年完成學業。髖臼關節嚴重變形移位  多次進行複雜手術 大林慈濟醫院骨腫瘤及骨病科主任謝明宏表示,嚴重骨折如未治療,可能因疼痛無法行動、長期臥床,甚至發生嚴重併發症致死。該名女學生入院時,骨盆已發生粉碎性骨折,而且髖臼關節嚴重變形移位,無法以保守治療或藥物處理。謝明宏表示,骨盆合併髖臼骨折是一種極嚴重傷害,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活動,導致將來走路疼痛、活動困難,若長期臥床還可能發生後續併發症。 有鑒於骨折復位的急迫性及避免進一步受傷,等生命跡象穩定後,謝明宏再為女學生進行手術。由於骨盆構造複雜,髖臼骨折除需要固定外,更要求關節面完美復位,因此手術需分階段,及分不同手術路徑進行。手術前謝明宏先進行3D立體電腦斷層評估,骨折破碎程度,手術中除需注意骨盆腔中的大血管外,還要保護神經不被拉扯受傷,兩次的手術共失血了1800cc,歷時10個小時完成。 該名女學生在住院時,醫護同仁發現她從異鄉來的孤單與徬徨無助,在照顧上特別留意,出院時特別為她準備慶生蛋糕及加油卡片,祝福順利完成學業返國。老師與這位同學感恩醫療團隊用心照顧,在感謝函上寫著:「我總是製造了很多麻煩,感激你們一直都在幫助我,出院後會盡快康復,期望這份愛延續,回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她以一首尼泊爾歌曲回饋醫護人員。 女學生出院後的首次回診,傷口復原良好,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行走,術後兩個月可以放掉拐杖走路,原本擔心的骨折癒合問題,也在第三個月追蹤時都已癒合,術後也沒有發生長短腿的問題。對於復原如此快速,大林慈濟醫療團隊也表示,在疫情期間能對國際醫療有所貢獻,感到相當高興。

寒流來襲 baby使用包巾注意髖關節傷害

寒流來襲 baby使用包巾注意髖關節傷害#髖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大家都冷到包緊緊的,對初生寶寶而言,下肢的包裹卻是大有學問。醫師提醒,家長應避免讓嬰兒的髖關節處於不良姿勢,如須包裹或固定嬰兒的身體時,應預留足夠空間,讓嬰兒雙脚可自由屈曲及伸展。日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率高 研判與習慣將嬰兒雙腳拉直裹緊有關台東馬偕醫院骨科醫師鄭凱元表示,有研究報告指出,日本人、本土美國人和北歐原住民的「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好發率較高,推斷可能與其文化使用包巾包覆嬰兒的方式有關,習慣將嬰兒雙腳拉直裹緊。呼籲媽媽照顧嬰兒時,要特別留意兩支腳有沒一樣長,雙邊鼠蹊部的皺褶是否對稱?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治療只需要以吊帶固定,半年後通常可恢復正常,許多新生兒在出生時未診斷出來,等過2歲才來處理,都需要手術介入,而且之後發展的預後都比較差,形成未來的遺憾,提醒家長要早發現早治療。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1至1.5。較常見於女性、第一胎、臀產位、有家族病史、母胎時有羊水減少現象的新生兒。其原因與嬰兒關節較為鬆弛及子宮內空間狹窄導致髖關節脫位的壓力增加有關。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由股骨和髖臼形成,而其發展極需要髖臼和股骨頭的相互刺激,才能形成正常成人包覆性完整的髖關節。反之,若髖臼和股骨頭間不穩定甚至保持在脫位的狀態,髖臼的發展會淺而平,股骨頭會發展成不平整的圓形且股骨頸的角度改變。將來會有髖部疼痛、長短腳、跛行、臀中肌無力、脊椎代償性的過度彎曲、早期髖關節退化等後遺症。觀察嬰兒活動時髖關節是否有聲響?雙腳平放腳是否等長?髖關節脫臼的新生兒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但家長還是可以由一些外觀徵兆觀察嬰兒的髖關節是否有問題?如活動嬰兒髖關節時是否有聲響或卡住的感覺、雙邊鼠蹊部的皺褶是否對稱、雙邊髖部外展的角度是否對稱、雙腳平放腳是否等長等,在出生幾周內發現異樣並儘快就醫,治療上會以Pavlik吊帶固定,幾周內就可快速地矯正回來。天氣寒冷包褢小嬰兒有很多細節須留意,如包裹或固定嬰兒的身體時,應預留足夠空間,讓嬰兒雙脚可自由屈曲及伸展;若使用揹帶揹抱嬰兒時,應選用有承托嬰兒大腿部位(由臀部至大腿位置)的揹帶,以防嬰兒雙腳下垂,讓髖關節受壓迫;汽車專用的嬰兒座位應選用有足夠空間的款式,讓嬰兒伸展髖關節和雙腳。

車禍後臀部痛到無法走 恐怕已脫臼!

車禍後臀部痛到無法走 恐怕已脫臼!#髖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生張同學,騎電動車時因天雨路滑不慎「犁田」,感到右側臀部疼痛並舉步維艱,手扶著大腿才有辦法緩慢往前移動。幾天後家屬陪伴至就醫,經檢查發現髖關節脫臼,醫師協助徒手復位術後仍感不適,檢查發現有軟組織卡在髖關節中,進一步安排手術取出破裂的軟組織後,現在恢復良好,已能恢復往常活動。髖關節脫臼是骨科急症 需要即時復位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指出,張同學來院時右腳屈曲、內收及內轉姿勢,X光檢查發現髖關節後側脫臼。安排開放性復位手術,發現髖臼關節唇破裂且卡在股骨頭與髖臼間,經由取出破裂的軟組織之後,關節確實復位,術後也恢復良好。青少年的髖關節脫臼並不常見,通常是由高能量的創傷,例如車禍等意外造成。髖關節脫臼是骨科急症,需要即時復位。同時也需留意是否有血管、神經、或是其它器官的損傷。髖關節脫臼 有時合併其他骨折髖關節脫臼有時會合併股骨頭骨折或髖臼骨折,脫臼的關節經徒手復位後有可能發生小碎骨卡入關節內,或是像上述案例,破裂的關節唇卡入關節內。這些狀況都必須仔細地診察並即時地處理。王證琪醫師提醒,民眾若因車禍等意外造成關節受傷,應盡速就醫,在急診初步診治後,仍需尋求專業的骨科醫師接續評估及治療。

髖關節骨折 新手術傷口小、恢復更快

髖關節骨折 新手術傷口小、恢復更快#髖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黃女士是高血壓患者,停機車時不穩跌倒,被機車壓到左側髖部,導致疼痛、不良於行,送急診救治後,經身體理學檢查及X光檢查,確診為左側股骨頸骨折。經微創直接前側入路人工半髖關節置換後恢復良好,術後第2天即可持助行器下床走路,並於術後第5天出院,後續追蹤恢復穩定。微創直接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 術後傷口更小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一般骨科主任黃柏昌說明,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成為治療嚴重髖關節退化或骨折的有效且成熟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經微創直接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指利用闊筋膜張肌和縫匠肌的間隙進入髖關節,對入路周圍的肌肉沒有切開損傷。此新式手術方式比例逐年上升,有別以往傳統人工髖關節入路,破壞的組織肌肉少、術後疼痛更輕、術後早期恢復快速。此手術方式,術中失血量、術後需輸血的比例都較傳統手術低,脫臼的機率也較低。直接前側入路病人採平躺姿勢,可以精準直接量測髖關節置換後的兩腳長度,避免長短腿的問題,傷口也較小。術後可以早點行走、進行日常生活功能復健,有效預防長期臥床導致的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下肢靜脈血栓風險及肺栓塞等潛在風險,且能有效減少嗎啡類止痛藥劑用量,並且縮短住院時間。有股外側皮神經損傷、術中周圍骨折風險黃柏昌主任提醒,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直接前側入路手術需注意股外側皮神經損傷、術中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等風險。股外側皮神經損傷表現為暫時性大腿前側麻木,能夠治療恢復。術中人工關節周圍骨折機率約1.7%,好發於股骨大轉子。發生的病人多數不影響術後功能,僅極少數病人會合併脫臼。可採用直接前側入路(全/半)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疾病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60歲以上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晚期髖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各種原因導致的髖關節僵直或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腫瘤性疾病等。直接前側入路(全/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治療髖關節疾病先進有效的技術,造福更多髖關節疾病的病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