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電腦刀治攝護腺癌 大幅降低副作用

電腦刀治攝護腺癌 大幅降低副作用#攝護腺癌

對於早期攝護腺治療,進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採用傳統放射治療,都有不錯的治療結果。但其產生的副作用亦不少,手術可能造成性無能或大小便失禁,其中放射線可能造成出血性膀胱炎或腸炎,因此讓病患躊躇或拒絕進一步治療。而另外採取觀察或荷爾蒙治療,但效果較差且復發性較高。為了改善上述這些治療的併發症,很多新式療法應運而生。第四代新式電腦刀(CyberKnife)用來治療攝護腺癌,將精密輕巧的六百萬伏特直線加速器架設於電腦操控精準的機械手臂上,系統中配備有獨家專利唯一利用身體骨骼結構作為定位參考基準的目標定位系統。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沈坤宏指出,由二部診斷用 X 光顯影偵測儀,監測病人的移動,影像導引軟體有如巡弋導向飛彈般,能依病人的輕微移動隨時修正機械手臂位置與定位目標的調整、校正,自動追蹤,可確保放射線能準確將劑量由三度空間以1,560個以上的方向投射至腫瘤細胞,投射至腫瘤目標,減低病人正常組織器官之傷害,在先進的解剖結構影像導引下,無須使用侵入式頭架或體架,可精準地將放射線劑量投射至體內,治療時誤差小於0.1公分。沈坤宏說,電腦刀治療是屬於「治癒性」的放射線手術,它結合了放射治療的不侵入性及開刀手術的高準確度兩項優點,最重要的是還可大幅降低副作用的產生,是目前攝護腺癌患者的更佳選擇之一。

抽血指診雙管齊下 攝護腺癌無所遁形

抽血指診雙管齊下 攝護腺癌無所遁形#攝護腺癌

您以為抽血驗攝護腺癌,數值呈現正常就沒問題嗎?時常有攝護腺癌患者會說,明明有罹癌為什麼沒有驗到!台中榮總泌尿科陳卷書醫師表示,數值可能受年齡、疾病及其他因素影響,因此正常值不代表沒有罹癌,最好的篩檢方式,除了抽血驗指數外,應定期接受肛門指診,這樣才能算是完整的攝護腺癌檢查。陳卷書醫師說明,曾經有一位71歲伯伯因性功能障礙至醫院求診,入院後經醫師完整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數據為3.3 ng/ml,低於參考值4.0 ng/ml,結果呈現正常,卻在進行肛門指診後發現左葉攝護腺有硬塊,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證實為第三期攝護腺癌。所以建議男性們,除了定期篩檢PSA指數外,每1-2年應該至泌尿科進行肛門指診檢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男性10大癌症死因,攝護腺癌位居第七位,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跡象,而由於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PSA指數也普遍被列入自費健康檢查的項目之一,因此有不少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痊癒的病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通常都以外科切除或放射線治療為主;此外,也逐漸發展出低侵襲性的治療方式,經臨床證實其效果相當於傳統手術,尤其以冷凍刀與海福刀微創標靶系統最為知名。陳醫師說明,以海福刀微創標靶系統為例,治療方式是利用探頭進入直腸靠近攝護腺後,透過智慧型機械手臂標靶定位,經電腦精密運算,準確的將高能量的超音波聚焦於患部,使治療區塊內組織於短時間內增溫至攝氏85度以上,造成腫瘤快速凝固壞死,此方式能避免對神經的傷害,術後尿失禁的風險較低,同時免除手術可能造成的大量出血及傷口感染等問題,但並非每一位病人都可選擇這類低侵襲性的治療,目前僅適用在第一、二期的早期患者。低侵襲性的治療方式都需自費,但針對年紀大有麻醉上及出血的風險、心臟或肺部功能不好的患者,建議可以使用這類治療方式,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機會。陳醫師叮嚀,沒有家族史的50歲以上男性,每1-2年需定期至醫院泌尿科進行指診及抽血檢查,但若有家族病史則須提早至45歲。醫師也呼籲,平時若出現排尿困難、血尿、勃起障礙等症狀,建議應立即求診進行診斷,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整個晚上頻頻小便 竟是罹攝護腺癌

整個晚上頻頻小便 竟是罹攝護腺癌#攝護腺癌

一位已退休的73歲張先生近幾個月開始出現夜晚頻尿的症狀,他知道男性年紀大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因此不以為意。但後來情況越演越烈,一晚最少上5次廁所,平均每小時得解一次尿。嚴重的頻尿問題讓他幾乎沒辦法睡,精神及健康狀況大受影響。張先生不勝其擾而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然已是攝護腺癌二期,讓他非常震驚,所幸後來轉診至光田醫院,接受中部最先進的「導航式螺旋刀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治療,如今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現在的他終於能一夜好眠。(圖片來源:長庚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指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依患者狀況而有所不同。在放射線治療方面,由於攝護腺周圍還有膀胱、直腸等重要器官,因此治療時的定位以及照射精準度就非常重要。「導航式螺旋刀放射治療」,是目前中部最新型的尖端技術,同時集結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影像導航(IGRT)及立體定位光子刀等先進治療儀的優點,能夠360度旋轉51個角度來照射病灶,像刺繡一樣精密的計算患處每個點的放療強度及劑量分布,比一般只有5至11個角度的放射治療儀更能避開正常組織,轟擊腫瘤,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提高腫瘤的控制率。

愛吃煎烤全熟牛排 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大

愛吃煎烤全熟牛排 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大#攝護腺癌

台灣男性對於攝護腺的疾病越來越重視,優活健康網日前才報導台灣攝護腺癌病患有增多情形,且年齡越高越危險;不只是如此,之前也報導過,女性吃口服避孕藥後再「嘿咻」,恐會導致男性攝護腺癌,如今又有國外研究發現,如果常吃全熟、烤熟或烤焦的牛排或漢堡肉,罹嚴重攝護腺癌風險將比不吃肉、少吃肉或吃半熟肉者多出一倍,男人的攝護腺可真是多災多難。英國《Daily mail》報導了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所進行的研究,團隊的研究經費還是自己募集,研究病情進展快速或難以治療的攝護腺癌患共470人,總計有1000名男性做實驗,研究發現,常吃烤牛肉、漢堡肉,及動物內臟、加工肉品者,罹患嚴重的攝護腺癌的機率,比不吃肉、少吃肉或吃半熟肉者多出一倍。之前的報導即常常提到吃紅肉恐導致活化癌症基因,會提高罹癌機率,所以吃牛排或漢堡肉等肉類就是比其他肉類罹患癌症機率高,再加上燒烤而熟的肉類容易產生過氧化物等致癌物質,所以吃燒烤牛排多的人終究是比少吃肉的人容易罹患癌症。攝護腺癌除了幾次報導的可能導致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恐怖的導致原因,熬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曾在知名醫學期刊《手術刀》中發表報告,表示晚上燈光所生的光線會減少抑制腫瘤的褪黑激素分泌,打亂正常作息也會損傷免疫系統,不利於癌細胞的清除。因此也有統計指出上夜班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較高正常生活規律的男性,容易長出惡性腫瘤,尤其是在攝護腺。男性避免罹患攝護腺癌,少吃紅肉,減少高脂食物,生活規律正常,減輕壓力,不熬夜。如果有家族史的人應從45歲起每年接受攝護腺檢查,40歲男性在房事如果没有適時的射精,莫名的腰痛、解尿不順等症狀出現時,可得要多多注意了。◎今日最新焦點男子疑精神病發作 狂吞21根鐵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74&HN_Yr=0&HN_Mon=0停經婦女骨鬆與鈣無關 是缺乏「保骨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71&HN_Yr=0&HN_Mon=0高血壓人口破10億?量測口訣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73&HN_Yr=0&HN_Mon=0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攝護腺癌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臨床上,某些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而攝護腺癌治療常發生性功能降低、泌尿問題及其他副作用,反造成患者極大困擾。且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檢查對提供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所以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目前主要的攝護腺癌篩檢方式為攝護腺特異抗原及肛門指診二種。PSA數值愈高表示攝護腺愈可能有問題,但PSA數值會受到年齡、種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某些醫療程序的因素影響數值。而肛門指診為僅能碰觸到局部的攝護腺是否有硬塊或結節的現象,容易遺漏較小的腫瘤病灶。針對PSA廣泛篩檢攝護腺癌是否能降低死亡率的議題,2009年美國追蹤1993至2001年76,693位55~74歲男性發現,篩檢組每年每萬人有2人死於攝護腺癌,而控制組則是每年每萬人有1.7人,結果發現PSA檢查並無法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且兩組總死亡率也沒有差距。而2009年歐洲研究針對90年代182,000位50~74歲男性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追蹤8年後,攝護腺癌死亡率在有做PSA這組下降20%,不過總死亡率並沒有差異,但發現有伴隨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的問題,其中在篩檢組估計約有50%有過度診斷情形。2011年瑞典針對1987年9,026位50~69歲男性之臨床試驗研究,追蹤20年後結果亦發現篩檢組及控制組的死亡率沒有差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目前尚未有充分證據說明執行攝護腺癌篩檢可以降低死亡率,且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治療經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會引起中等至重度的傷害,如陽萎、尿失禁、腸功能損傷或死亡,因此,建議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PSA篩檢。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

攝護腺癌病患增多 年齡越高越危險#攝護腺癌

署立台東醫院發現,近來罹患攝護腺癌的人口不斷上升,甚至成為台東縣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泌尿科許維愷主任表示,上了年紀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本來就會上升,加上多數患者會將排尿問題、腰部痠痛等攝護腺癌的初期現象,當作是老化現象所造成,所以被發現時常已經中期或末期。除了年齡因素之外,有些醫學研究更發現,種族、飲食西化或遺傳因素都與攝護腺癌的形成有關。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攝護腺癌早期幾乎看不出甚麼症狀,症狀的出現可能代表著局部侵犯或轉移,攝護腺腫瘤壓迫尿道會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如尿流細小無力、頻尿等解尿問題,而腫瘤若侵犯精囊,精液中可能會有血,也可人侵犯人體骨質造成疼痛,淋巴腺若受到侵害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或腎積水。有些研究指出,飲食中動物性脂肪含量高也會造成攝護腺癌。據美國統計,一等親屬中若有病史則罹病風險高,40歲以下罹患攝護腺癌僅有萬分之一的機率;40到59歲則提高到約百分之一;而60歲以上則有十分之一的高比率。攝護腺癌早期治療效果顯著,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許維愷主任也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雖然初期症狀不顯見,最不易區別的老化現象如排尿問題都可諮詢醫師意見。更可利用篩檢項目中的肛門指診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都可及早診斷;目前全世界的攝護腺癌的患者持續增加,是台灣男性第七大癌症,男性們不可掉以輕心。日行萬步不止瘦身 還可以延長壽命並防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49&HN_Yr=0&HN_Mon=0切腫瘤乳房不美 自體脂肪移植補缺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1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健走GOGOGO!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356

女性吃口服避孕藥後「嘿咻」 恐致男性攝護腺癌

女性吃口服避孕藥後「嘿咻」 恐致男性攝護腺癌#攝護腺癌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英國權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調查顯示,口服避孕藥的盛行可能與許多男性發生攝護腺癌有關,從87個國家的研究資料顯示,使用口服避孕藥越高的地區,男性發生前列線癌的機率也越高。一般男性可能認為有了避孕藥,在發生性行為時,可以不用戴保險套。但是外國有研究發現,如果女性吃完避孕藥後,男性不戴保險套就「提槍上陣」,在過程中男性可能會接觸到過量的雌激素,誘發攝護腺癌風險。而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後,體內會產生更多的女性荷爾蒙,因此推斷避孕藥對攝護腺癌的影響。報導指出,由於一般環境中沒有其他化學物質影響前列腺癌的發生,因此才將女性避孕藥視為唯一的有害的來源,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及聯合國也指出攝護腺癌發生率與致死率與避孕藥的普及有關,但此一研究,英國攝護腺癌慈善協會則認為其缺乏有力的證據來將兩者畫上等號。黑眼圈不一定是疲勞 可能是過敏反應引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6醫療機構收費浮濫 監察院糾正衛生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HN_Yr=0&HN_Mon=0&aid=13520&sor=1治療遲緩兒不用奔波 大千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啟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