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電腦刀治療精準度高 大幅降低副作用

電腦刀治療精準度高 大幅降低副作用#攝護腺癌

奇美醫學中心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林奎利表示,電腦刀治療是屬於「治癒性」的放射線手術,結合了放射治療的「不侵入性」及開刀手術的「高準確度」兩項優點,並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對於早期攝護腺治療,進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採用傳統放射治療,都有不錯的治療結果。但其產生的副作用亦不少,手術可能造成性無能或大小便失禁,傳統放射線可能造成出血性膀胱炎或腸炎,因此讓病患躊躇或拒絕進一步治療。從而採取觀察或荷爾蒙治療,但效果較差且復發性較高。為了改善傳統治療的併發症,很多新式療法應運而生,包括有冷凍療法、海扶刀等利用冷凍或高溫去殺死癌細胞,但這些方法不是具有侵入性或適用性較小,不然就是副作用很大。奇美醫學中心引進的電腦刀手術設備,係「非侵入性」手術,其原理是透過高效能電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與精緻型的加速器,此機械手臂具有六個可活動的關節,將可透過1560個角度來發射放射線,把高劑量的放射線打在腫瘤。精準度極高,誤差值小於零點一公分,可避開重要器官及敏感神經組織,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過程中將出血和疼痛問題降到最低,不需要麻醉及住院。延伸閱讀「電腦刀治療準確度高」: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57

以為年紀大全身痠痛 就醫才知罹癌還轉移到骨頭

以為年紀大全身痠痛 就醫才知罹癌還轉移到骨頭#攝護腺癌

老人家腰痠背痛只是以為年紀大?還是就醫較保險。高雄一名65歲老翁飽受長期痠痛纏身之苦,認為只是年紀大才造成身體痠痛,經家人勸說下到醫院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才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痠痛原因也是因為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健檢中心醫師說,這名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壓及痛風的症狀,且長期飲酒、抽菸,就算全身痠痛也不理睬,家人最終成功讓老翁接受檢查,才發現真正病因是罹患癌症。專家指出,肩頸或肢體痠痛不一定都是現代文明病或是年長退化所造成,應遵循正規檢查徒徑,才能查明病因盡早治療,像3T磁振造影就是一種完全無輻射線的檢查。根據醫學臨床結果顯示,使用3T磁振造影儀,癌症檢出率約4%,其中無自覺症狀的癌症病患或其他檢測儀器未檢測出的病患占大多數,只是腰部疼痛、肩部痠痛者都可能有癌症的風險。最新型3T磁振造影儀的優點包括無輻射的全身掃描、檢查時間較以前縮短30分鐘、影像品質佳,主要治療腦血管疾病、腦腫瘤、心臟及全身血管檢查、老年人退化性疾病等,缺點是對血癌、胃癌、腸癌初期檢查敏感度較低,健檢時搭配內視鏡檢查較好。醫師提醒民眾,受惠醫療科技的進展,一般民眾應定期接受癌病篩檢,特別是有罹癌危險因子者,如能早期診斷,並經由專業的醫療團隊擬訂治療計畫,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多數的癌症不再是絕症了。

放射治療大幅降低副作用 七旬罹癌老翁照常扛鋤頭下田

放射治療大幅降低副作用 七旬罹癌老翁照常扛鋤頭下田#攝護腺癌

台中縣一名七十多歲的李姓老翁,家中務農,長期都有排尿困難的問題,由於症狀不嚴重,也未出現血尿等特殊狀況,因此李老先生與家人都認為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攝護腺肥大而不以為意。但日前由於排尿問題嚴重到已影響生活品質,於是李老先生來到醫院就醫,並經醫師評估進行攝護腺刮除手術。沒想到術後病理切片意外發現老先生已罹患攝護腺癌初期。由於患者高齡,於體力和抵抗力等各方面都將影響治療方式,光田綜合醫院腫瘤治療團隊評估後,以最新引進之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成功幫助老先生戰勝病魔,且治療期間李老先生竟還能照常扛著鋤頭下田工作維持家計,有些不知情的親友甚至沒發現他有生病。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表示,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泌尿道腫瘤,有老年男性隱形殺手之稱,近年來一直高居國內男性癌症死因之前10名,因此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亦日趨重要。而攝護腺癌致病因素與年齡、種族因素、家族史、飲食習慣等有關,大部份早期攝護腺癌的病人並沒有症狀,多等到有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時,才會有頻尿、尿急、夜尿、解尿解不乾淨等症狀,也可能引發血尿現象。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依患者狀況而有所不同。早期攝護腺癌之治療方法包括保守密切觀察、根除性攝護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了加強放射治療的穩定度與精準度,並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減少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光田綜合醫院斥資引進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王銘志主任指出,傳統放射治療的照射的強度和位置固定,但像攝護腺就位於膀胱與直腸之間,腸子蠕動時連帶會讓病灶有位移的情形,因此有時放射治療就會照射到部分周邊的膀胱或直腸等器官,使患者出現小便疼痛、直常出血等副作用。但透過IGRT,醫療團隊能在每次治療前透過高階影像設備擷取即時體內影像,再次修正因器官位移或患者移動造成的誤差,提高治療的精準度,避免傷及無辜的正常組織,醫療團隊更能為癌症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畫,而對於年紀大、開刀有風險的患者更可說是一項治療的新選擇。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攝護腺癌

攝護腺炎於成年男性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相對性的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則易好發於老年人。攝護腺炎是50歲以內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50歲以上男性第三好發的泌尿系統疾病(盛行率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劉緯陽醫師表示,大致上半數男性於一生當中會發生這種疾病,依據統計50歲以下的男性約4-5%有攝護腺炎病史,而70歲以下盛行率則約有10%,可說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問題。而所謂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或稱為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事實上就是經尿液或精液檢查發現與細菌感染無相關的攝護腺炎,是所有攝護腺炎中最常見的,比率高達90%以上。臨床上主要症狀是以疼痛為主,也會伴隨下尿路排尿症狀,如尿急、頻尿、解尿緩慢、中斷、不乾淨…等。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可定義為慢性。事實上症狀會時好時壞,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於一年當中會自然好轉。疼痛部位最常見為會陰部疼痛,其次依序則為恥骨上及陰莖疼痛,亦有部份患者會抱怨下背痛、睪丸痛或射精中間或結束後疼痛。這其中最讓人困擾的是有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於高潮過後會射精疼痛,給性生活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部份患者會因而有性功能障礙,造成夫妻關係緊張。劉緯陽醫師指出,致病的原因目前於醫學上可說是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這其中包括:氣候變化、細菌感染、情緒及精神壓力、神經系統、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有部份患者會隨氣候變化而易於冬天發生症狀,而亦有部份病人在精神壓力大時或情緒低潮時容易疼痛或症狀加劇。另外則有人報告高達80%男性慢性骨盆疼痛同時會有脊髓神經病變造成的逼尿肌及尿道外擴約肌共濟失調。而免疫疾病如氣喘、類風溼關節炎…等,也有相關性的報告。而又有人認為男性間質性膀胱炎與慢性骨盆疼痛應是相似的疾病,因為有45%以上的男性間質性膀胱炎會有膀胱脹痛感併解尿不順。綜上所述,目前所有的病因似乎仍渾沌不明,最後研究結果還需要大家漫長的耐心等待。若患者有上述疼痛及排尿症狀時,劉緯陽醫師建議應尋求泌尿科醫師的診察,來評估症狀嚴重度,而50歲以上中年男性則更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醫師除了問病人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外,基本的雙杯尿液測試(攝護腺按摩前後分別檢驗尿液)也是應做項目。至於是否應做其它侵犯性檢查(如膀胱鏡、攝護腺超音波…等),則應依據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判斷來做選擇。此外,患者平日應儘量生活作息正常,適當的放鬆緩解壓力,並保持飲食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飲料。治療上由於致病機轉並不清楚,所以相對的也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學報告上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可考慮抗菌藥物,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抗發炎藥物。這當中以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最好,需服用一至一個半月以上才看得出來效果,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狀會改善。若選擇服用抗菌藥物,治療超過兩週症狀仍未緩解時,建議應選擇他種藥物。亦有報告雙種藥物合併使用可進一步提振療效。另外也可考慮物理性治療,如攝護腺按摩、會陰按摩、溫水坐浴來緩解慢性骨盆疼痛。也有人建議可用肌肉鬆弛劑來舒緩會陰部肌肉痙攣疼痛。而當上述治療都無效時,則可考慮選擇較具侵犯性的方法:如薦椎神經刺激術、攝護腺熱微波手術、攝護腺肉毒桿菌注射…等。慢性骨盆疼痛,對於男性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劉緯陽醫師強調,目前因為臨床上尚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上建議患者除了改善生活作息及清淡飲食外,更應適時的放鬆情緒來減輕疼痛頻率。治療上須耐心服用泌尿科醫師的處方,而當治療效果不彰時,應聽取泌尿科醫師的建議,適時更換其它治療方法以達最大療效。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攝護腺癌

隨著國民的人口老化,患攝護腺癌的病患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現時的共識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

男性頻尿、夜尿…應盡快檢查 預防攝護腺癌#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最常見的男性生殖泌尿癌症,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如何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是醫療上的重要課題。光田醫院泌尿科嚴允和醫師指出,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嚴允和醫師表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關於攝護腺癌症的預防,泌尿科鄭柏樹醫師也提出以下幾點供民眾參考:1.飲食上儘量攝取低脂肪食物多食用高纖維蔬菜水果。2.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攝護腺腫瘤的篩檢、肛門指診及超音波掃描等。3.有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症狀時必須立即接受檢查治療。

根除攝護腺癌,機械人也能開刀!

根除攝護腺癌,機械人也能開刀!#攝護腺癌

機械人也能開刀,而且是攝護腺癌的癌症根除手術。科幻電影中的情節,真的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中心在臺北市衛生局長邱文祥指導下,在聯合醫院內成功執行首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除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副院長暨泌尿中心主任盧星華說,忠孝院區於去年12月完成建置用於臨床手術的達文西手臂,並即刻完成首例癌症手術。盧星華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是目前世界上極先進手術方式,手術時主刀醫師於控制台操控機器,機械手臂在病人體內,可以依主刀醫師意志,精準執行手術。目前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方法,可分為:傳統剖腹手術、傳統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等三種。盧星華解釋,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主要具備出血量極少,三度空間視野,手術視野較清晰,機械手臂較傳統腹腔鏡機械動作靈活,可於狹小空間執行較細膩動作等優點。以上優點有利於控制癌症,保留性功能及組織縫合。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同時具備傷口較小及手術後恢復時間較短等優勢。目前就攝護腺癌手術而言,達文西機械手術因具備上述優點,此一手術方式於美國已經成為最主要手術方式,大幅取代了其他手術方式。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中心,已先後成功地完成五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此次為機械手臂於聯合醫院建置完成後的首例。今後,市立聯合醫院希望能以此項先進手術技術,提供民眾更佳的醫療服務。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

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10年成長近七成#攝護腺癌

臺北市96年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在全國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但近10年粗死亡率卻成長了6成9,排除人口老化因素之標準化死亡率亦成長了3成6,顯見死亡率的增加人口老化並非主要因素。多項醫學研究證實嚼食檳榔、抽煙皆是導致口腔癌的危險因子,紅唇族、癮君子要注意了! 近10年臺北市民口腔癌粗死亡率逐年增加,在主要癌症死因中,成長幅度僅次於攝護腺癌。臺北市口腔癌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8.2歲,是主要癌症死因中平均死亡年齡最輕者。若以性別來分析,男性近10年平均死亡年齡為57.2歲,女性為66.2歲,男性較女性低8.9歲;死亡率方面,男性口腔癌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上升趨勢,女性死亡率則大致在每十萬人口1.0人至1.4人間變動,近10年男性口腔癌平均死亡率每十萬人口8.2人為女性1.1人的7.5倍。若依年齡層來觀察,近10年口腔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65歲以上人口死亡率居各年齡層之首,而口腔癌皆落在女性癌症死因14名以外,惟口腔癌則居男性的第5或第6大癌症死因,其更是壯年男性(25-44歲)的第2大癌症死因(次於肝癌),男性口腔癌日趨年輕化,對家庭和社會影響不容忽視。96年我國與臺北市口腔癌死亡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10.1人與5.1人,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比較,高於日本2.0人(2003年)、香港2.5人(2006年) 及美國2.5人(2005年),臺灣檳榔文化應是一重要影響因素。嚼食檳榔對環保或是民眾的健康都有負面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應及早戒除嚼食檳榔的習慣,除針對18歲以上吸菸或嚼食檳榔市民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外,並辦理戒檳班與推動無檳職場,以期降低口腔癌發生率,提升市民健康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