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復健運動治療 改善頑固性疼痛

復健運動治療 改善頑固性疼痛#疼痛

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在復健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全身各式各樣的疼痛和僵硬笨拙的動作;衛生署立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潘盈達說,這些疼痛及異樣感,如麻、電、痛、刺、針扎、冷、熱、蟲爬、蟻咬、抽筋等,往往讓病人痛不欲生,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因而導致患者心情低落,大大影響復健的進度和信心。潘盈達醫師表示,傳統的聲光電熱等物理治療和藥物,在處理這類的疼痛上,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們嘗試從學習的角度,教導患者重新建立對身體印象、對感覺、對動作的認知,以及用想像來完成動作的訓練;不僅改善動作品質的問題,同時對麻刺、抽痛等異樣感也有良好的效果。潘盈達醫師指出,有一位叫做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1904~1984)的學者發現,關於肢體動作再學習、再教育的方式,由於習以為常的錯誤認知,往往使我們用沒有效率甚至錯誤的方式來使用身體,日積月累下來,小則造成全身僵硬、動作笨拙沒有效率,大則造成身體的傷害及長期的痠痛問題;費登奎斯曾將他發展的這套方法,運用在中風、腦傷,及其他腦部引起的運動障礙上,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用費登奎斯的觀念為主,結合其他身心整合學派的技巧,希望在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提供更進一步的協助。

罹脊椎內腱鞘囊腫 男痛到一跛一跛

罹脊椎內腱鞘囊腫 男痛到一跛一跛#疼痛

鄧先生今年20歲,平時身體十分健康,但是最近半年來有一項困擾他的問題,那即是他的左腰臀部有疼痛的情況,且漸漸的他也感覺左小腿也會跟著疼痛,同時伴隨左腳以及腳掌麻木感。起先他不怎麼在意,但隨著上述的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連彎個頭左小腿也會痛,他開始求醫治療,尋求中醫推拿治療,看過多家小診所,復健治療也做了,但是都沒什麼療效。最近鄧先生眼看就快要入伍當兵,而症狀卻不見改善且疼痛感愈來愈明顯,走路甚至會痛到一跛一跛的,於是才到醫院求診。經過門診醫師詳細的問診以及理學、神經學檢查,初步判斷其症狀為臨床上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初步的X光檢查並未發現有明顯的異常,基於其病史已有半年之久且歷經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皆未見改善,於是便進一步安排脊椎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並非最常見的腰椎椎間盤凸出,而是在脊椎內長了一個腫瘤,同時明顯的壓迫到左側的神經根。經過會診放射線科醫師,初步判定其為少見的脊椎內滑液囊腫或者是腱鞘囊腫。鄧先生在經過顯微脊椎手術治療之後,復原情形十分良好,後續門診追蹤至今滿一年都沒有任何復發跡象。病理組織報告指出,病灶為腱鞘滑囊組織退化形成之囊腫,但缺乏上皮細胞層,判斷其應為一脊椎內少見之腱鞘囊腫。延伸閱讀「脊椎內腱鞘囊腫」: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14

耳朵長「粉瘤」 就像鑲一顆珍珠

耳朵長「粉瘤」 就像鑲一顆珍珠#疼痛

45歲林先生右耳垂有一小突起,逐漸長大宛如耳垂中鑲著一顆珍珠,但碰觸到時會有壓痛感而就醫。27歲高小姐的左耳垂反覆疼痛腫脹,已超過一年的時間,就診時發現耳垂已纖維化且變形。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指出,以上兩個病例皆為「粉瘤」所致。粉瘤是皮膚細胞生長於皮膚深層形成一個囊狀物,是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往往會逐漸長大反覆發炎。一般多因個人體質因素或受傷造成,如發生於臉部往往被認為是化膿性青春痘而未積極治療。黃季怡提醒,平日注意外耳及耳後皮膚的清潔,當粉瘤長在耳部時,若反覆發炎可能造成耳垂變形。如有發現有持續長大的腫塊,甚至反覆紅腫化膿的情形,應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耳朵長粉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67

想減輕疼痛感嗎? 試試雙臂交叉抱胸吧!

想減輕疼痛感嗎? 試試雙臂交叉抱胸吧!#疼痛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手如果受傷,以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就可讓痛的感覺減弱,因為此動作會讓大腦產生混淆,間接減輕疼痛。該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疼痛》(《Pain》)期刊上。根據倫敦大學的研究,他們在8名測試者手上製造疼痛感後,然後讓他們交叉雙臂,並記錄其感覺到的疼痛程度,結果發現,當人們把雙臂交叉放於胸前時,會覺得疼痛明顯減輕。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腦原本習慣了用特定區域支配左手去感知左邊的世界、右手感知右邊的世界,而當雙臂交叉時,左右手去感知對方的領域,使大腦產生混淆感,於是減弱痛覺刺激。研究建議,如果我們身體的某部位感覺疼痛時,除了搓揉疼痛部位,還可用雙手交叉環抱身體,應該可更有效減輕疼痛感。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疼痛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不少民眾展開大掃除工作,但卻因為掃除時施力過當,或姿勢不正確,導致腰酸背痛,還有人因此舊疾復發。尤其過年前後,因掃除導致受傷到門診就醫的患者,更比平常增加成2到3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表示,近來門診有一位因網球肘,疼痛難耐就醫的男性,在接受1、2星期治療後,原本恢復況良好,卻因為近來大掃除,忙著粉刷牆壁,不斷重複使力的結果,又導致舊疾復發。曾頌惠醫師表示,大掃除時最好運用適當輔助工具,例如打掃天花板高處灰塵,建議拿梯子或椅子墊高,避免頸部因為仰頭過久受傷,打掃沙發或桌子底下時,最好使用長柄掃把,或把家具移開,減少因長時間彎曲造成膝蓋壓力。而採買提重物,盡量不要以雙手提,很容易造成拉傷,最好使用有輪子的推藍,減輕肢體的負擔。曾頌惠也提醒民眾,掃除時可以戴著護膝或護腕,而不管是坐著整理東西或大掃除,每1個小時一定要稍作休息,避免因重複動作,施力過當,產生身體傷害。而掃除過後,民眾也可以做做肩頸部,手肘腕拉筋運動,舒緩酸痛。【大掃除常見受傷部位】◎ 肩部:肌腱炎、肌膜炎原因:抬東西、刷洗、清洗高處◎ 手肘:網球肘        原因:提東西、刷洗◎ 腰部:腰背痛、椎間盤突出    原因:搬東西、提重物、蹲著整理東西過久、搬重物◎ 膝部:關節痛、滑液囊發炎 原因:蹲姿整理物品、刷洗地板、擦地板跪太久◎ 頸部:頸部疼痛、頸神經根壓迫 原因:長時間仰頭清洗高處窗戶、抬重物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疼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室最近連續遇到兩名病患,都是突發性下肢癱瘓或痠痛,詳細檢查卻發現,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其中一名54歲男性,無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就在吃完晚飯後,突發感覺腹脹,合併背痛與雙側下肢痠麻,在家中一量收縮血壓高達200毫米汞柱,馬上前往該院就診,詳細檢查後亦懷疑主動脈剝離,馬上安排電腦斷層,並積極控制血壓,目前手術後已痊癒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趙君傑說,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而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便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心包填塞、休克且合併非常高死亡率,因此快速診斷、積極血壓控制,配合後續手術治療是拯救此類病患唯一途徑。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情形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也可能延伸到頸、胸部等等。如果疼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主動脈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頸部以及下巴,則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最有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疼痛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疼痛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在主任柯建新帶領下,抵達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開診。許多老人家對於可以就近看醫,還可以同時照護孫子孫女,都覺得很貼心﹔一位東華大學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隨即使這位女大學生感覺「筋鬆了」。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起,每週四上午在志學村展開為期一年的「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柯建新主任表示,花蓮的鄉村以點狀的方式分布,鄰近吉安鄉的壽豐鄉志學對一般醫療院所來說,因距離花蓮市、吉安鄉太近,反而變成無醫村。 對於壽豐鄉的老人,以及就讀東華大學及台灣觀光專科學校的學生來說,這二、三十公里的路程還是很遠,健保局因考量許多民眾繳納相同的健保費,卻沒有在地中醫師服務,或是山地鄉的居民就醫困難,特別是花蓮區地形狹長,醫師與人口數不足且分布不均,所以為提升民眾就醫的方便性與可近性,推動「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今年由花蓮慈院承擔壽豐鄉的中醫醫療。 雖然在志學醫療站就診的病人不像醫院門診大排長龍,但藥師張慈玲說,醫院設備雖然非常先進,但在下鄉體驗更能與民眾互動,也貼近民眾的需求,更能了解鄉親的健康狀況,做到全人醫療。大多數的鄉親都是看到媒體訊息而來,有老人家生病還幫忙照顧孫女,可以就近看病覺得很歡喜。位在志學村的東華大學學生,收到老師發的e-mail通知,也把握機會看柯建新主任的門診。有一位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這兩天因為疼痛而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再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讓這個大學生馬上感覺「筋鬆了」,舒服很多。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的黃孍阿嬤,也來治療長期的腸胃不適。黃阿嬤說,大部分要看病都要跑到花蓮市,台九線附近聽說有診所會兼看中西醫,也有些傳統的國術館,但得知慈濟醫院中醫科下鄉到活動中心駐診,她更有信心。 另外,有一位曾先生也用小摩托車載著高齡一百零四歲的媽媽來看診,藥師張慈玲趕快前去攙扶老奶奶,老奶奶精神看起來不錯。曾先生說,媽媽常常咳得厲害,尤其是入夜,似乎很多痰咳不出來。經過柯主任望聞問切,確定老奶奶是因為心臟比較沒有力量而造成,馬上請藥師開調養身體的中藥,讓老奶奶身體可以舒服的過冬。曾先生說,真的很感恩慈濟醫院帶這麼好的醫療資源到這個小村來,讓村民受到很大的幫助。 柯建新主任表示,志學村雖是壽豐鄉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區,但總共也只有三千多人,因距離花蓮市不算太遠,沒有中醫師在這裡開業,不過對老人家以及學生來說,花蓮市還是很遠,尤其對老年人而言,白天年輕人不在家,就幾乎沒有人可以帶他們看病,花蓮慈院針對醫療的可近性做努力,這項計畫會持續一年,若成效良好,將來還會持續下去。 健保局這項中醫巡迴試辦計畫,除了柯建新主任之外,二月份開始還會加入另外一位醫師。柯建新說,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繳交部份負擔五十元,在每周四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到志學村活動中心,服務項目包含中醫內科、婦科、針灸科、骨傷科等,志學活動中心地址是壽豐鄉志學村5鄰中正路120巷13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