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總是東痛西痛 當心!你已經生病了

總是東痛西痛 當心!你已經生病了#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年輕的時候,不管再怎麼運動、工作,都不會感到身體痠痛;隨著年紀增長,沒做什麼,卻開始覺得這裡也痛、那裡也痛。」許多年過40的患者,都異口同聲的這麼說;其實,我自己也不例外。坐下後起身時覺得吃力、想要伸展筋骨便不自覺發出「啊」的聲音、早上起床時會感到腰部隱隱作痛⋯⋯。為了健康,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去登山,結果爬到一半膝蓋痛;開始慢跑,隔天起床腳底疼,最後變成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做。難得去運動卻受了傷,紅腫、疼痛,受傷部位遲遲無法好轉,心情也跟著煩躁起來,身心備受煎熬。以前稍微受個傷,很快就能痊癒,現在卻完全無法同日而語。不僅如此,現在稍微工作一下就覺得疲累,覺也睡不好,全身上下痠痛得要命⋯⋯。你會發現,心理上明明還是個年輕人,身體卻老了;以往輕易就能做到的事,現在都變得十分吃力。許多人從40歲開始出現的疼痛症狀,卻等到50歲才驚覺健康已經惡化,決定設法挽救時,多半為時已晚,需要花更多的心力治療、身體必須受更多的痛苦。身體適應和忍耐至某個極限後 會演變為病痛我們的身體是比電腦還要厲害、先進、精密的自動化系統。當身體某個部位故障時,就會有另一個部位來幫忙;如果仍無法解決問題,便會再找其他部位幫忙,這樣不斷延展,直到找不到替代部位時,身體便會開始生病。也就是說,身體適應和忍耐至某個極限後,就會演變為病痛,令我們痛苦不堪。正視「疼痛」就是預防疾病、老化的不二法門這就好比軍隊守衛著前線,當某個區域遭受攻擊而無力抵擋時,將導致前線失守,整軍徹底潰敗;同理可證,我們生病的原因,正是因為身體的某一個點開始崩壞,而我們卻不自知,直到身體多處不適,才驚覺我們已經生病了;而老化正是引發此現象的導火線。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老化」,卻可以「延緩老化」,預防病痛提早找上門。為此,正視「疼痛」就是預防疾病、老化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采實文化)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當我犯肩頸痠痛時,就會立即自我檢視:最近姿勢不良嗎?下肢足部的肌肉筋膜有哪裡緊繃嗎?最近鞋子是否出現問題?椅子的高度是否需要調整? 以下是我經過檢視後歸納出的疼痛改善重點: 1) 常穿五趾襪/無論上班、運動,或是當天要久站、走遠,我一定會穿五趾襪,其他非五趾襪也都淘汰不穿了,因為發現比起一般襪子,穿五趾襪實在舒服太多了。開始穿五趾襪,是在某次跑步訓練時,發現穿一般的襪子腳趾頭會互相摩擦起水泡,而且跑步時腳趾容易打滑,足底的小肌肉會不自主的用力抓緊鞋底。久而久之,這些足底小肌肉的緊繃,便會藉由筋膜鏈影響全身。五趾襪不只抓地力好,防起水泡還可以防痠痛、拇趾外翻及跨趾 .等症狀。部分更高級的襪子,甚至加上了足弓支撐,在腳痠痛時可適度托住足弓,減低疲勞,許多成年人都有拇趾外翻的困擾,也常見長輩有第二趾跨到第三趾之下的問題,臨床上觀察到這些人普遍都有較嚴重的小腿緊繃、下背痠痛現象,若能即早開始穿五趾襪,就可以避免這些難以解決的狀況。2) 傾聽腳的心聲/要時刻注意腳的狀況。大部分人都有足底按摩的經驗,按完後會覺得通體舒暢,整隻腳感到很輕鬆。此時,請靜下心來感受,什麼是正常的腳底肌肉張力?我平常的足弓高度?當足部放鬆、每一條足部肌肉恢復正常時,正確走路是怎樣的感覺?腳踏地時,是否每一步都是從足跟順利踩向腳拇趾?請記得這個感覺,下次足部肌肉有問題時,在第一時間就會察覺—長短腳、足跟歪斜、骨盆歪斜、骨盆前後傾、長期下背痛、長期肩頸痛、拇趾外翻、足部肌肉異常緊繃、小腿異常緊繃、腳踝易扭傷、O型腿、X型腿、內八步態、外八步態、脊椎側彎、低張力、長期足部及脊椎問題等,都需要從足部開始改善。3) 挑選適當的鞋/挑選有足弓支撐的拖鞋、運動鞋、鞋墊等,把足底的三足弓都撐起來,就像蓋房子一樣,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下肢站好站穩,才能改善骨盆脊椎問題。若身體狀況較複雜、兩邊足部不對稱,一定要用個人化、客製化的方式調整,因拇趾外翻嚴重時,第二腳趾會騎跨到拇趾上。因為兩邊需要額外加強墊高的部位不同,兩腳的鞋墊也會不同。堡醫師現在穿的拖鞋、上班鞋、運動鞋都是有足弓支撐的,就算出國旅遊走很久、足弓塌陷後,也能感覺足下有支撐,較不會腳痛、腰痠。此外,過度磨損的鞋子要換掉或修補,不然鞋墊就白白浪費了。4) 訓練恰到好處/以往我訓練時總是落入好還要更好、遠還要更遠的過度訓練狀況。現在無論是游泳、跑步、騎車、重訓時,我都告訴自己最重要的不是距離和時間長短,而是過程中姿勢是否正確,骨架是否都在正確位置上?感受身體是否有不正常的筋膜緊繃?該運用的肌肉是否都有正確運動到?並且加強訓練核心肌群,及核心肌群與周邊肌群的連結能力。當核心力不夠時,就不做超出負荷的深蹲、硬舉、臥推等重訓。 5) 隨時注意姿勢/檢查一下工作時的電腦、書桌、椅子高度是否正確?許多人工作時頭部會不自覺往前伸,造成嚴重肩頸症候群。當椅子太低時,會讓腿後側筋膜過度緊繃以及骨盆傾斜。手肘如果沒有桌子支撐,也會過度使用手臂及肩胛骨肌肉,若桌子太高,人便會不自覺聳肩。大部分人每天上班都要坐著看電腦,因此,開始工作前,別忘了調整椅子、電腦及手肘支撐等高度。 若能每天提醒自己把握以上這5個要點,痠痛退化、筋膜問題就不會找上你。而且連我這種曾經狀況嚴重、全身痠痛的患者—扁平足、足部異常緊繃、過度訓練、骨盆歪斜、全身筋膜紊亂、姿勢不良頭部嚴重前傾,導致早年頸椎關節退化—配合醫師的治療都能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 如何出版)

掌握疼痛全貌 腦部復健研究正夯

掌握疼痛全貌 腦部復健研究正夯#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疼痛研究眾說紛紜,醫界正在抽絲剝繭。所謂的疼痛,就好比飛機的「黑盒子」一般神秘。過去醫生和研究人員耗費了半世紀以上的時間,從未間斷的研究為什麼受傷或生病時會產生疼痛的這個謎題。然而,就算是科學進步的現代,當患者問到:「什麼是疼痛?」我們也無法清楚地回答,因為至今仍無法掌握疼痛的全貌。疼痛原因無法完全被解答此外,阻撓研究的其中一道牆,就是「周圍的人無法了解」,也就是說很難客觀地掌握疼痛的意思。疼痛和其他發燒、高血壓、濕疹、出血等症狀不同,無法用肉眼看到、透過客觀檢查得知。只有透過感受到疼痛的本人描述、表情、或者用手包覆著疼痛處,周圍的人才可能發現「啊,這個人現在會痛」。每個人耐痛度不同也是阻撓研究的原因另外,就算受傷的程度一樣,有人會感到強烈的疼痛,也有人不太會痛。或許,不易感到疼痛的人,可能本來就對疼痛的耐受度比較高,不過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專注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並不會感到疼痛,可是只要他一回過神來,就可能會不禁喊「啊,好痛⋯⋯」。此外,多數人也會因狀況的不同,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也會有所改變。除了藥物止痛 神經閉鎖療法已相當普遍儘管疼痛仍然存在著很多謎,但由於許多研究人員投注了熱情、龐大的時間與經費,持續研究之下,也得到了不少結果。根據這些成果,疼痛治療也大大地向前邁進。用藥物痲痺負責傳導疼痛的神經,藉以達到「止痛」效果,這種「神經閉鎖療法」已經相當普遍,而止痛藥的種類也有非常多的選擇。然而,透過閉鎖療法運用在手術進行時也能相對安全。像是手術時,抑制疼痛的麻醉技術也是功不可沒;癌症所導致的疼痛, 也能適切的使用醫用麻藥, 減輕了不少痛苦。 除此之外,也開始了導入最先進技術的研究。腦部復健、認知療法開始出現以往的疼痛研究,大多以探討為何會產生疼痛這個部分為中心,即所謂「疼痛機制」、 「特定出疼痛物質」、或者是「開發阻止該物質運作的藥物」等等。相對於這些研究,近年來也開始出現,把焦點放在大腦與疼痛之間關係的研究。稱為「腦部復健的認知行為療法」,有關從大腦治療疼痛的方法,也進行了許多科學性的檢驗,陸續有新的報告出爐。(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疼痛來襲 用藥要謹「腎」!

疼痛來襲 用藥要謹「腎」!#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代人上班生活壓力大,步調又快,常常頭痛、腰痠背痛,面對如影隨形的疼痛,大多數人通常都會自行到坊間購買止痛藥來舒緩疼痛,認為只要吃了止痛藥不痛就好了,但市面上可供民眾選擇的劑型跟品牌百百種,民眾購買時如果沒有睜大眼睛,很有可能吃下重複成分的止痛藥。止痛藥種類繁多 民眾應該怎麼吃?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李文婷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種類繁多,常見的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也就是普拿疼,不但可以調控身體對疼痛的感受,還能達到體溫調節,進一步達到止痛、退燒的效果;另外一種為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適用發炎疼痛、喉嚨痛、痛風急性發作或發燒等等的症狀。另外還有一種是目前僅限由醫師處方的鴉片類止痛藥(Opoids)。乙醯氨酚類藥品禁與酒併服 4到6小時間隔服用乙醯氨酚類藥品(Acetaminophen)需要注意肝臟方面的副作用,尤其禁止和酒精性飲料併服,否則可能會提高肝損害的風險;也不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使用,建議健康成人的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000毫克,並且須以4到6小時的間隔分次服用。盡量飯後服藥、斟酌劑量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SAIDs)透過抑制環氧合酶來減少發炎反應,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同時也抑制其他內臟運作需要的前列腺素,容易導致腸胃、腎、肝方面等副作用的發生。李文婷藥師建議,盡量飯後服藥避免腸胃不適的副作用,如果已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是肝、腎功能不佳的病史應調整劑量並謹慎使用。使用NSAIDs需注意心血管方面的風險,為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潛在風險,建議儘可能使用最短治療時間及最小有效劑量;如有併用抗凝血藥品更應該主動告知醫師及藥師。

掌握6正確坐姿 久坐族疼痛迅速拜拜

掌握6正確坐姿 久坐族疼痛迅速拜拜#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班族每天處理交辦業務、專案報告、填寫各式表格,樣樣工作都有時效,不少人一坐下來直到下班,屁股都離不開椅子。常見錯誤姿勢更容易讓椎間盤壓力增加1.5倍,長此以往會導致肩頸痠痛無力、腰椎骨刺與椎間盤問題。坐姿讓腰椎不平衡容易產生疾患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黃莉婷指出,很多上班族常一坐就是好幾小時,對肌肉與脊椎壓力很大,加上不正確坐姿讓腰椎骨盤受力不平衡,長久下來容易腰部椎間盤突出或筋膜疾患。黃莉婷醫師指出,辦公場域常見的錯誤姿勢包含看銀幕歪著頭,手肘、手腕騰空、 頭部前傾、圓肩駝背、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手肘、手腕騰空會增加肩部負擔,坐姿不正確頭部向前延伸一英吋,頸椎受力增加五公斤,頭前伸愈長,頸椎受壓愈大。另外,頭部前傾也會使肩頸和前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上背肌和深層頸部肌肉無力。正確坐姿應該把握6大訣竅黃莉婷醫師表示,上背肌和深層頸部肌肉無力,是很多上班族肩頸痠痛的元兇,又稱「上交叉症候群」,嚴重時也可能造成胸悶、頭痛等現象。正確坐姿應維持「頭、頸自然挺直,椅子坐滿,背部服貼椅背」。1) 側面看,耳朵跟肩膀在同一鉛垂線,頭部不宜過度前伸。2) 座位不應過深,以膝蓋窩不頂到椅子前緣為準。3) 坐下時髖關節和膝蓋等高或略高於膝蓋,雙腳平放地面。4) 椅背支撐要穩固,使用腰靠讓腰椎維持自然前凸狀態,減輕腰椎負擔。5) 螢幕高度與視線水平夾角應保持在30度內。6) 適當扶手高度,讓雙手可自然垂下敲打鍵盤,避免手腕手肘騰空或聳肩。

抗老不二法門 先糾正錯誤體態!

抗老不二法門 先糾正錯誤體態!#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疼痛,應該忍耐嗎?「年輕的時候,不管再怎麼運動、工作,都不會感到身體痠痛;隨著年紀增長,沒做什麼,卻開始覺得這裡也痛、那裡也痛。」許多年過40的患者,都異口同聲的這麼說;其實,我自己也不例外。坐下後起身時覺得吃力、想要伸展筋骨便不自覺發出「啊」的聲音、早上起床時會感到腰部隱隱作痛⋯⋯。為了健康,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去登山,結果爬到一半膝蓋痛;開始慢跑,隔天起床腳底疼,最後變成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做。難得去運動卻受了傷,紅腫、疼痛,受傷部位遲遲無法好轉,心情也跟著煩躁起來,身心備受煎熬。以前稍微受個傷,很快就能痊癒,現在卻完全無法同日而語。不僅如此,現在稍微工作一下就覺得疲累,覺也睡不好,全身上下痠痛得要命⋯⋯。你會發現,心理上明明還是個年輕人,身體卻老了;以往輕易就能做到的事,現在都變得十分吃力。許多人從40歲開始出現的疼痛症狀,卻等到50歲才驚覺健康已經惡化,決定設法挽救時,多半為時已晚,需要花更多的心力治療、身體必須受更多的痛苦。不要忍痛 正視疼痛我們的身體是比電腦還要厲害、先進、精密的自動化系統。當身體某個部位故障時,就會有另一個部位來幫忙;如果仍無法解決問題,便會再找其他部位幫忙,這樣不斷延展,直到找不到替代部位時,身體便會開始生病。也就是說,身體適應和忍耐至某個極限後,就會演變為病痛,令我們痛苦不堪。這就好比軍隊守衛著前線,當某個區域遭受攻擊而無力抵擋時,將導致前線失守,整軍徹底潰敗;同理可證,我們生病的原因,正是因為身體的某一個點開始崩壞,而我們卻不自知,直到身體多處不適,才驚覺我們已經生病了;而老化正是引發此現象的導火線。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老化」,卻可以「延緩老化」,預防病痛提早找上門。為此,正視「疼痛」就是預防疾病、老化的不二法門。矯正錯誤體態如果你的體態錯誤,請從現在開始努力矯正。首先腰部打直、不要翹二郎腿;其次,坐的時候臀部靠緊椅背,讓背部貼住椅子。最後,不要低頭,肩膀放鬆,並提醒自己將下巴微微向內縮。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因體態不良所引起的疼痛。而以下是常見因不良生活習慣和動作,所造成的疼痛。請務必自我檢視,是否有此不良習慣;若有請即刻矯正,才能遠離疼痛或更嚴重的疾病產生。(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采實文化)

下體異物感 原來是子宮脫垂

下體異物感 原來是子宮脫垂#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奶奶育有6個小孩,半年前自覺下體有下垂感,甚至感到有東西脫出來,下體常因此磨擦疼痛、甚至解不出小便。醫師以藥物及子宮托塞作治療,沒想到2個月後,陳奶奶的下體發炎、紅腫、破皮嚴重,確診為子宮脫垂第四級合併尿路阻塞及尿失禁。醫師以人工網膜進行子宮與膀胱懸吊及骨盆底重建手術,術後陳奶奶傷口癒合良好。症狀有腹脹、異物感、腰酸背痛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劉榮啟表示,發生骨盆腔器官脫垂的原因與自然產次數多、胎兒太大、以及更年期後賀爾蒙變少、皮膚彈性變差、膠原蛋白減少有關。生活中若有常提重物、常需用到腹部力量、慢性咳嗽、及遺傳疾病體質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只要是子宮、膀胱、腸子,這些器官滑脫掉到陰道裡或外面,都屬於下垂的狀況。通常伴隨腹部脹、痛、痠、異物感、腰酸背痛、尿失禁、排尿困難等症狀。產後婦女記得做提肛運動因此劉榮啟醫師建議,一定要透過詳細評估,並配合內診、超音波、電腦排尿檢查等,才能在治療時一次解決多種器官脫垂的問題。由於骨盆腔器官脫垂常會有2種器官以上的脫垂狀況,想要預防骨盆腔器官脫垂,婦女產後要記得做提肛運動、避免長時間提重物以及減重。由於好發年齡通常是更年期後及中老年婦女,加上長輩面對此問題常難以啟齒而延誤就醫,因此劉榮啟醫師提醒民眾,要主動多關心家中長者,幫助她們遠離病痛。

動不動就累 快吃帶皮地瓜!

動不動就累 快吃帶皮地瓜!#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的母親是糖尿病患者,上了年紀後體力很衰弱,一直都需要服用降血糖的藥物,而且也不太敢吃甜食,受盡了糖尿病之苦。我可能有遺傳到母親的糖尿病,約從3年前起,每年接受健康檢查的時候,血糖值都偏高,每年醫生都會要我注意自己的飲食。連續3年下來,別說我聽醫生的勸告聽到煩,單是看到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我也有些擔心。地瓜對降低中性脂糖、血糖有幫助我開始調整飲食,不僅減少喝酒量(我很喜歡喝啤酒,常常一星期會喝個1~2罐),也限制每天所攝取的卡洛里量。想不到,這樣半年下來,情況不僅沒有絲毫改善,我的血糖值、中性脂肪、膽固醇竟都紛紛繼續攀升。我想到自己這半年來又是忌口、又是減少喝酒量的,辛苦努力了這麼些時日,卻是一點成效也沒有,不禁讓我感到很不值得。但同時我也開始感到恐慌,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深怕會步上母親的後塵。有一天,我跟朋友提起了這件事,她跟我說地瓜對降低中性脂肪與血糖很有幫助,建議我可以試試吃地瓜。聽了她的話後,我立刻去買回一堆地瓜。我的吃法是把地瓜洗淨後連皮切成小塊,放入果汁機裡打成泥狀,最後再加入一些冷開水與蜂蜜。我真的很希望能讓血糖值下降,所以早晚會各吃一次這種地瓜泥。臉色變紅潤、膽固醇下降許多吃地瓜泥後的一個月,我的血糖值依舊保持在原數值,沒有下降,我不禁有些感到灰心。可是朋友勸我要再繼續吃下去,拉長時間才能看出成效。於是我便持續每天早晚吃地瓜泥。一直到吃了約3個月後,我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再動不動就覺得累,連時常口渴的情況也有所改善,臉色更是變紅潤許多。我再次前往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驚喜地得知,我的中性脂肪、膽固醇、血糖值都下降了許多。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吃這地瓜泥,我的血糖值、中性脂肪、膽固醇就會持續下降,終有一天能降到正常數值範圍內。地瓜能抑制糖類吸收任職護理師的表妹告訴我,若高血糖的狀況持續下去,血液中的葡萄糖會進入紅血球,與血紅素結合而產生糖化血素。血糖值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但附在血色素上的葡萄糖不易脫落,若是檢查血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就可以反映出人體內最近2~3個月血糖的控制情形(一般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為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一直都被當成是否罹患有糖尿病的一個指標。比起血糖值,讓糖化血色素下降更能確實證明糖尿病有獲得了改善。此外,人體若吃了過多的糖,這些糖分會轉變成中性脂肪,但如果適量吃些能抑制醣類吸收的地瓜,就能減少膽固醇等血中脂肪。(本文摘自/地瓜粗食養生書/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