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想看更清晰 訓練肌肉能力好有效

想看更清晰 訓練肌肉能力好有效#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的護眼專家很有可能對此功法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僅靠視力訓練是不可能改善視力的。既然驗光配鏡這個產業是以銷售眼鏡為主,會有此一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令視光師懊惱的是,眼鏡行和超市都已對老花眼鏡跳樓大拍賣,導致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坊間最流行的講法是眼睛的調節(或會聚)是無法學習的。然而,你卻可以訓練高爾夫揮杆或網球發球,並期望球藝逐漸精湛。換句話說,訓練這些卓越能力,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念。既然如此,眼睛又怎麼能排除於外?畢竟,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眼睛有個調節區間。這個區間就是我們能夠看清楚的部位。它非常靈動,不斷改變。辛勤工作了一整天,在你還沒感覺累癱之前,很有可能親身經歷過此一現象,就是你已注意到了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當我們垂垂老矣,萬事皆易、景物全非是不可避免的。能量與耐力逐漸衰退,我們會需要更多的休息,也得把動作放緩。在40幾歲時就可以開始感受到眼睛調節能力(也就是視力)的限制。 幸運的是,調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這話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眼睛的聚焦系統正如同身體其他部位,是透過肌肉運作的力量所達成的。肌肉的力量與彈性皆可被改善及訓練。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如何操作以改善你的視力。如果以往的生活堪稱平衡,以致看近及望遠的能力並無差別,那你就頗有可能終生都能維持非常好的視力。在鄉下、農莊等類似場所工作的人,經常能維持良好的視力。例如,在南美洲的原始社會以及其他生活重心以打獵為主的地區,居民通常擁有卓越的視力。當我們號稱視力為20/20時,這意味著你站在距離視力表六公尺遠的地方,可以看到八百二十七毫米高的字型。這是衡量看遠能力的指標,也稱作視敏度。有時可以藉由除式轉換成小數點來表達,因此完美的視力就是1.0。這也可以以公制來表達,完美的視力就應該是6/6或100%。此處所有的符號指標都表達了同樣的衡量尺度。 多數已經存在的研究,皆環繞在視力相關的議題上。然而,有個專門研究終身「正常」視力的議題。艾略特(D. B. Elliott)等人在1995年發現,24歲者的正常視力大約在20/14。當我們年齡漸長時,視力會自然而然的退化,因此在75歲時,正常視力會落於20/19。(本文摘自/實證有效!神奇的老花眼自癒法/商周出版)

醫訊/糖尿病神經病變

醫訊/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享受無痛快樂人生,從認識疼痛開始,不同類型的疼痛,帶來的不適感各有差異,亞東醫院特別邀請醫師,以不同面向剖析疼痛,透過講座讓民眾更了解面對不同疼痛,應有的相關知識。本課程由過敏神經內科醫師郭蔭庭,講解「糖尿病神經病變」相關知識,有助民眾改善常見的疼痛,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講座系列既神經篩檢活動時間:講座:105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上午09:30-10:00   篩檢:105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上午09:00-11: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一廳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2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405

腹背疼痛 恐有主動脈瘤壓迫

腹背疼痛 恐有主動脈瘤壓迫#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主動脈血管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高齡病患,男性罹患機率高於女性,其中高血壓、糖尿病、血脂及抽菸者是危險因子,因主動脈血管硬化,導致血管壁變脆弱、無彈性,再久經血管壓力衝擊下成為動脈瘤。主動脈管瘤直徑逾6公分 恐致高死亡率主動脈瘤的成因是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彈性疲乏,使得血管像氣球般向外鼓漲,當患者主動脈管瘤直徑達到5~6公分以上時,會有隨時破裂出血的風險,嚴重時血管撐破造成患者大出血,造成極高死亡率,某西患者會感到背部有巨大壓力,可能就是受腫瘤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說明,主動脈瘤並不是惡性細胞的異常增生,而是指主動脈血管壁變薄,導致局部血管永久性擴大,此異常擴張通常較正常大2倍以上,血管壓力大時如吹氣球般擴張成囊狀,原因包括:動脈粥狀硬化、中層囊腫壞死、感染、外傷、主動脈血管缺陷(馬凡氏症候群)及剝離等。動脈瘤大於5公分以上時 必須積極治療動脈瘤發病緩慢,早期無症狀和徵兆,逐漸擴大後,因動脈瘤壓迫周圍組織,其臨床表現因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部位和生長方向而有不同,姜智耀醫師表示,當動脈瘤大於5公分以上時,必須積極治療,治療方法可分為2種,分別為傳統外科開刀治療及微創手術血管腔內治療:1) 傳統外科開刀治療成功率可達9成,但必須進行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由於傷口疼痛及排氣不順等因素,傳統治療必須經由手術切除瘤體後再重建主動脈人工血管,恢復較慢,尤其是高齡患者,傳統手術倂發症的風險相對多,約需1至2週出院。2)  微創手術血管腔內治療之「主動脈瘤覆膜支架」治療法,可以改善這些問題,並有效阻隔病變血管瘤,避免瘤體破裂,以血管腔內支架來治療主動脈瘤其作法是在兩側的腹股溝兩個小切口,將計畫尺寸之覆膜支架由兩側的股動脈置入主動脈瘤體內,在X光動脈攝影的導引下,精準地錨定於主動脈內,將主動脈瘤內的不正常血流加以隔絕,以避免動脈瘤擴大破裂,對組織傷害小恢復快,很快就可以正常進食及行動,並且通常可於一週內出院。

疼痛,應該忍耐嗎?

疼痛,應該忍耐嗎?#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良體態,是導致身體疼痛的主因所謂的體態,就是維持身體正確位置的模樣。人體由頭部、脊椎、骨盆、上肢、下肢,與調節其位置的關節、韌帶與肌肉組成,並且維持身體正確模樣的動態現象。簡而言之,我們在生活中所有的身體動作,就是體態。而體態不良是指身體歪斜,使各部位組織互相碰撞、鬆弛或卡住。骨骼是身體的樑柱,由206塊骨頭所組成;骨骼與骨骼之間是關節,關節裡面有軟骨,並由韌帶連接彼此。肌肉黏附在骨頭上,讓我們能夠活動。當骨頭歪斜時,該處的關節出現錯位,韌帶跟著斜向一邊,肌肉也會卡住。當這些組織相互碰撞、卡鎖時,身體就會疼痛。雖然社會快速發展,賜給現代人許多便利與富饒,然而文明利器卻是破壞我們的體態和健康、引起各種肌肉骨骼系統問題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緊盯電腦、低頭猛打手機,當心變烏龜頸30多歲的上班族池先生來到我的診療室。當我看到他的體態時,就猜到他一定是頸部疼痛,因為他的頭部超過肩膀向外伸,是典型的「烏龜頸」。果不其然,他說:「我的脖子一直很僵硬,肩膀和背都很痛。」和池先生對談的過程中,我找到問題的癥結,就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他的職業是電腦工程師,一整天都坐在辦公桌前和電腦打交道,他看電腦螢幕的習慣是駝背,然後把脖子向前伸,而下班後使用智慧型手機,讓他的問題更顯嚴重。池先生在上下班搭捷運通勤以及休息時間,手機絕不離手。他向我坦承,只要手機不在身上,就會感到莫名的不安,甚至無法專心做事。然而,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體態,是威脅頸部健康的最大敵人。久坐不動、體態不良、脊椎負荷過重,當然腰痛40多歲在廣告業服務的張先生,最近因為劇烈腰痛前來求診。照了核磁共振攝影(MRI)後,發現他有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性椎間盤的症狀。張先生的症狀是職業病的一種,由於工作需長時間久坐,讓他忽略了正確體態,致使脊椎承受過度負荷。此外,他有把臀部往前坐,讓上背部靠著椅背午睡的習慣,更使疼痛惡化。原則上我們平躺時,腰所承受的重量是0,站立時約100公斤,走路時約70公斤。然而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則高達200公斤,沒有椅背的椅子更可追加到250公斤以上。如果持續以不良體態坐著,腰部會承受非常大的重量,並出現疼痛症狀。從池先生和張先生的例子就可看出,不良體態對我們的健康而言,有多大的傷害。(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采實文化)

疼痛是身體出現警訊?

疼痛是身體出現警訊?#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疼痛,應該忍耐嗎?  「年輕的時候,不管再怎麼運動、工作,都不會感到身體痠痛;隨著年紀增長,沒做什麼,卻開始覺得這裡也痛、那裡也痛。」許多年過40的患者,都異口同聲的這麼說;其實,我自己也不例外。坐下後起身時覺得吃力、想要伸展筋骨便不自覺發出「啊」的聲音、早上起床時會感到腰部隱隱作痛⋯⋯。為了健康,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去登山,結果爬到一半膝蓋痛;開始慢跑,隔天起床腳底疼,最後變成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做。難得去運動卻受了傷,紅腫、疼痛,受傷部位遲遲無法好轉,心情也跟著煩躁起來,身心備受煎熬。以前稍微受個傷,很快就能痊癒,現在卻完全無法同日而語。不僅如此,現在稍微工作一下就覺得疲累,覺也睡不好,全身上下痠痛得要命⋯⋯。你會發現,心理上明明還是個年輕人,身體卻老了;以往輕易就能做到的事,現在都變得十分吃力。許多人從40歲開始出現的疼痛症狀,卻等到50歲才驚覺健康已經惡化,決定設法挽救時,多半為時已晚,需要花更多的心力治療、身體必須受更多的痛苦。正視疼痛,是預防疾病與老化的不二法門我們的身體是比電腦還要厲害、先進、精密的自動化系統。當身體某個部位故障時,就會有另一個部位來幫忙;如果仍無法解決問題,便會再找其他部位幫忙,這樣不斷延展,直到找不到替代部位時,身體便會開始生病。也就是說,身體適應和忍耐至某個極限後,就會演變為病痛,令我們痛苦不堪。這就好比軍隊守衛著前線,當某個區域遭受攻擊而無力抵擋時,將導致前線失守,整軍徹底潰敗;同理可證,我們生病的原因,正是因為身體的某一個點開始崩壞,而我們卻不自知,直到身體多處不適,才驚覺我們已經生病了;而老化正是引發此現象的導火線。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老化」,卻可以「延緩老化」,預防病痛提早找上門。為此,正視「疼痛」就是預防疾病、老化的不二法門。矯正錯誤體態很重要,請立刻執行如果你的體態錯誤,請從現在開始努力矯正。首先腰部打直、不要翹二郎腿;其次,坐的時候臀部靠緊椅背,讓背部貼住椅子。最後,不要低頭,肩膀放鬆,並提醒自己將下巴微微向內縮。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因體態不良所引起的疼痛。而以下是常見因不良生活習慣和動作,所造成的疼痛。請務必自我檢視,是否有此不良習慣;若有請即刻矯正,才能遠離疼痛或更嚴重的疾病產生。(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采實文化)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過年大掃除,苦了許多賣命打掃的婆婆媽媽們,因為做家事時用力或姿勢不當,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才過完年,一位40多歲的家庭主婦即因右手腕疼痛無力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原來罹患俗稱的媽媽手。每6小時冰敷 睡覺強迫肌腱休息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李俊瑩醫師表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當長時間重覆性的拇指及腕部動作後,容易過度剪力及摩擦產生傷害,嚴重時肌腱滑動受限,造成大拇指背側肌腱本身或周邊腱鞘發炎,症狀表現為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無法使力,有時伴隨輕微腫脹,使用大拇指抓握東西時更是特別疼痛。李俊瑩醫師表示,當疼痛產生時,第一步應是不要再做會引起疼痛的動作,可以先自行冰敷,每6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如果症狀持續或疼痛嚴重,則建議至復健科接受治療。如服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輔以物理治療(冰敷及電療),同時運用貼紮舒緩症狀,夜間睡眠時,再以腕部副木強迫肌腱休息,通常約1~2週即可康復。當嚴重疼痛或對治療反應不佳時,則可以考慮注射類固醇,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治療急性發炎效果顯著,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通常疼痛會在注射2~3天後便明顯好轉。年輕人也有「3C」手 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李俊瑩醫師指出,舉凡洗衣、煮菜、打掃、抱小孩等家事,都需要手腕及拇指動作,用力過度就容易造成肌腱發炎,形成媽媽手。除30~50歲婦女較常見外,也曾有農夫因施力不當,或需長時間操作機器、使用雙手的銀行行員、作業員、廚師等為此問題就診,而3C普及,不斷重複且過度使用患部肌肉,也讓很多年輕人加入「3C手」的行列。其實,預防勝於治療,在急性症狀緩解後,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動作,或是使用護腕避免手部肌腱過度收縮,維持正確姿勢才是治本之道。當然,持續進行保健運動,包括手腕部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才不會又因重複使用拇指工作,造成局部肌腱發炎。

正妹都有公主病?研究:身材姣好者較怕痛

正妹都有公主病?研究:身材姣好者較怕痛#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唉唷!隨便一碰、一捏就痛得哇哇大叫,仔細回想,你身邊是不是都有一個「很怕痛」的正妹?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身材姣好的女性,對疼痛感似乎更敏銳,只要不小心撞到、打到就會叫的驚天動地,而身旁男生看了卻是臉紅心跳,多想給她呼呼一下;原來這一切都有「陰謀」。 男性肩膀較寬 越耐得住疼痛 研究人員針對96名男女學生,測量女性腰部、臀部比例與男性肩膀寬度、臀部比例等身材數據;並且要求受測者將手放入冰水中,記錄他們的忍耐程度。結果顯示,腰及臀部較小的女性,在測試過程中臉部表情都呈現扭曲、不適且對疼痛感較為敏感;而「有肩膀」的男性對疼痛的忍受力最強。 相對於身材姣好的女性,男性體格強健、肩膀較寬卻是天不怕地不怕;研究人員說,其實這也是男女性具有魅力的特徵之一,因為「正妹」知道自己呈現敏感脆弱一面,會受到男性關愛;而「天菜」表現不畏懼疼痛的英勇,也會讓女性崇拜喜愛。此外,再配上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男性挺拔的肩膀,這些都是異性間相互吸引的潛在法則。

煎熬!男拔河意外斷臂 神經痛糾纏18年

煎熬!男拔河意外斷臂 神經痛糾纏18年#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18年前北市府一場轟動全國的拔河比賽,因拔河繩索斷裂,意外造成5人重傷,其中2人更被扯斷手臂,雖然手臂被接回,但神經已受損,形成病態性神經痛,傷者走過人生低潮,但18年來卻是每日每夜和劇痛相處,甚至痛到希望醫師乾脆把手切掉,然而醫師表示,就算斷手也未必能解決問題。疼痛不分日夜 情緒倍受影響楊先生是1997年北市府拔河賽的傷者,繩索斷掉瞬間也扯斷楊先生左臂,雖然手臂已接回,但18年來,疼痛的感覺卻沒有消失過,日夜與劇痛共處,他發現一向樂觀的自己,也開始變得容易沮喪、情緒低落,數度痛到想跳樓,甚至問醫師能不能乾脆把手鋸掉。然而醫師表示,就算斷手也不能解決問題,幸在家人的支持下,楊先生重拾面對治療的積極態度,並在一年前開始接受疼痛治療,配合醫師給予的評估和用藥,才將疼痛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一喊痛就治療 遵循抗痛3要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謝宜哲醫師表示,慢性疼痛患者臨床上需靠無痛醫療環境的推動來達到疼痛控制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從患者「喊痛」即開始。依彰基三年來院內統計發現,除可使患者等待治療時間≦10分鐘的比例提高達6成,病人的疼痛指數更可從平均最高4.8分,到出院時降至幾乎最低的0.8分,幾乎可說是無痛。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林嘉祥表示,疼痛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據統計,全台有逾70萬的患者處於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中,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疾病,但若輕忽,長期忍痛,恐造成43%患者罹患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甚至因此丟了工作!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媫理事長表示,希望無論是癌痛或非癌痛患者,只要有疼痛困擾,就應勇敢說出,遵循抗痛三有:有痛、有講、有治療,共同打造免於疼痛的醫療願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