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少女以為感冒竟昏倒 心跳停45分葉克膜救回

少女以為感冒竟昏倒 心跳停45分葉克膜救回#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就讀高中二年級的小萱,去年9月期間,因感冒症狀持續多日,後期連走路也越來越喘,到診所打點滴卻不見起色,直到在學校中昏倒送醫,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後,才確診罹患「急性心肌炎」,緊急給予人工葉克摩放置後,心臟功能才逐漸恢復,卻夜讓小萱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無力、走路會喘 恐是急性心肌炎作祟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加護病房李明聲醫師表示,小萱到院時,心跳幾乎停止,且量不到血壓,經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罹患「急性心肌炎」,緊急給予人工葉克膜放置,整個急救過程中,整體心跳停止時間超過45分鐘,他表示,若再慢幾分鐘到達醫院,後果將不堪設想。李明聲指出,急性心肌炎的徵狀為無力、走路會喘、心跳加快、四肢冰冷,其實症狀並不明顯,且容易誤認為是感冒;一旦發作,病情變化很快,如不立即處理,很可能造成憾事。昏倒前覺得心跳快、心臟痛進行ECMO裝設的心臟外科謝永堃醫師指出,在臨床上也看過,即使裝上了葉克膜、使用了各種治療,但是心臟的力氣沒有那麼快恢復,這種情況下到了葉克膜使用時間一過,治療就沒有辦法成功;幸好小萱在裝上葉克膜的第一個晚上,心臟的功能就有明顯的改善。小萱入院第一晚,平均血壓只有50~60 mm/Hg,直到隔天才慢慢上升,並會診謝永堃醫師、兒童心臟外科邱英世教授共同診治,終於在入院第六天上午移除ECMO,意識也終於逐漸恢復。 小萱指出,當時都以為是感冒,到診所拿藥、吊點滴,到了後來連爬樓梯、走路都會喘,直到倒下之後,才知道自己這麼嚴重;在昏倒之前,感覺心跳很不規律,跳的特別快,很想讓它停下來,但因為心臟很痛,後來就沒有意識了。兒童心肌炎重症 存活率不到5成彰基兒童醫院院長楊瑞成醫師表示,心肌炎在兒童上並不少見,但在重症上還是比較少數的,國內每年大約少於一百例;假如得到重症之後,存活率是不到一半的,小萱經歷如此不尋常的經驗,但是得到美滿的結果,也讓小萱跟家人感情更好、更加珍惜生命。

普通感冒還是流感?4要點不可不知

普通感冒還是流感?4要點不可不知#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霸王級寒流來襲,天氣又變冷了,咳嗽、發燒伴隨全身無力,是流感還是感冒?12月起逐漸進入流感流行季節,不少人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症狀不明顯,會以為是輕微感冒;一旦引發全身痠痛等症狀,老人、小孩沒有即時就醫治療,容易併發肺炎、腦膜炎等重症。流感症狀急又猛 感冒較少會發燒近來、大眾聞流感色變,喉嚨痛又發燒,不少人擔心自己染上流感,其實,多數人只是感冒,但因其症狀雖與流感類似,實則有所不同,因此,台南市立醫院感染科陳寶珍醫師教導民眾如何仔細分辨,別再混淆:●類型/感冒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是呼吸道症狀,如咳嗽、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所引起。流感則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分A、B、C三型。其中致病力較高、容易造成大流行的就是最近作亂的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的威力略遜A型,所以流感疫苗會包括兩種A型、一種B型流感病毒株。●症狀/感冒較少引起全身性症狀,主要症狀為流鼻水、鼻塞及喉嚨痛、咳嗽等吸吸道症狀,且不太會發燒,但三歲以下幼童有可能會發燒。流感發作突然,初期發燒、頭痛、喉嚨痛,有七至八成患者會有咳嗽症狀;最大差別是全身痠痛、倦怠,病況遠比一般感冒嚴重,常讓成人臥床動彈不得,且持續一至兩周。●治療/感冒治療以舒緩症狀為主,特效藥就是自身免疫力,適度的休息、運動及均衡飲食,身體就能逐漸復元。流感則不同,可用克流感及其他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縮短病程、改善發燒,但提醒有些病人會進展到重症,肺部有明顯肺炎,血氧開始下降,病人覺得自己快喘不過氣來,需要使用呼吸器,甚至死亡,所以絕對不可掉以輕心。●預防/陳醫師呼籲,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除了可預防感染,就算感染了,症狀也會減輕,還能降低肺炎等併發症機率。不論是流感或感冒,主要以飛沫或接觸傳染,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平常勤洗手。

氣喘患者冬天路跑 必要措施不可少!

氣喘患者冬天路跑 必要措施不可少!#感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可以紓壓、解鬱,也對健康很有幫助,但對氣喘患者而言,懂得慎選運動種類與環境、做好充足準備,卻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這幾年路跑熱門,許多氣喘患者都有疑問,到底能不能跑?如果要跑,該注意什麼?路跑慎選環境 空氣品質差、過敏原及冷空氣皆為氣喘元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曹世明指出,氣喘患者在沒有急性發作期時,一般是可以路跑的,但由於路跑是激烈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交換,過敏性氣喘的患者若處於空氣品質不佳、有大量過敏原、或是冷空氣的環境下,就容易誘發氣喘的發作。曹世明解釋,過敏性氣喘患者如果在冬天跑步,因為冷空氣會刺激氣管收縮、加上運動會使身體發熱,而運動後鼻腔內的溫度又會下降,忽冷忽熱下,就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此外,也有人會對花粉、空氣中的塵螨過敏,因此建議,要特別避免夜跑(晚上PM2.5較高)及晨跑(冬天乾冷空氣),也就是需特別注意運動的環境才行。針劑生物製劑降低過敏反應 已有健保給付環境因素會導致過敏性氣喘的發作,因此平日的保養與控制得宜,才能享受運動的好處。曹世明說,有70%-80%的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藥劑就能控制得很好,但有20%的氣喘患者,即使用到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仍無法控制時,就稱為嚴重性氣喘。針對嚴重性過敏型氣喘,目前已有針劑的生物製劑藥物可使用,透過一個月施打一至兩劑,降低患者過敏反應,也提醒在接受治療前先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建議,並注意可能潛在的副作用。曹世明表示,目前生物製劑已有健保給付,申請時同時也要抽血檢驗過敏抗體的IgE(免疫球蛋白)指數,「從臨床上的使用經驗上來看,指數越高者使用,效果越好。」但他也提醒,即使是用生物製劑,仍無法根除過敏體質,患者還必須配合改善生活周遭的致敏環境,且藥物仍需繼續使用,但能減少類固醇的使用。曹醫師呼籲,冬天過敏型氣喘患者要運動時,最好選擇至溫水游泳池游泳或戴著口罩騎車,或者是採室內跑步機的方式,但千萬不要因為害怕發作而不做運動。更重要的是,「做任何激烈運動前,可以先使用吸入型藥物,對肺功能保護會很有幫助。」總之,嚴重過敏型氣喘患者,平日必須做好保養與控制,運動前也需妥善準備,避免在空氣汙染嚴重的路段或時段運動,以免對健康造成威脅。

冬季酷酷嗽 是感冒還是過敏型氣喘?

冬季酷酷嗽 是感冒還是過敏型氣喘?#感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外研究報告顯示,冬天是氣喘發作的盛行期,尤其是平日保養控制不佳的氣喘患者,初冬會因日夜溫差大,而容易出現急性發作,危險性高。只是,這個季節同時也是感冒流行季節,該如何分辨咳嗽是感冒症狀,還是氣喘發作?感冒、氣喘辨認不易 階梯式治療控制氣喘症狀桃園醫院胸腔科主任兼內科部主任李世偉醫師指出,一般感冒症狀通常六、七天就會緩解,但氣喘是氣道發炎,如果沒有積極處理治療,不容易改善,會持續兩周甚至以上,且除了咳嗽以外,還會伴隨有呼吸困難、胸悶、喘鳴聲等症狀,且在夜間更為明顯,並具變異性。「很多人以為只要有喘就是氣喘,其實不然,所謂的喘是只要聽到喘鳴聲及咻咻聲,但咻咻聲卻不一定是氣喘,因此,臨床上會做些客觀性的檢查,如肺功能測試、觀察家族史、疾病史等,以判斷是否為氣喘發作。」在氣喘的治療指引上,目的是要能控制症狀、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並降低死亡率。而在治療上皆採階梯式,一般分為五個階段。李世偉醫師說,通常會來門診就醫的患者都有症狀且具持續性,治療上會先以吸入型類固醇及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為主,這屬於第三階段的治療方式;但若使用上述兩者藥物仍控制不佳時,劑量會加重,就屬於第四階段的治療。生物製劑改善過敏型氣喘 健保給付一大福音通常,九成以上患者在第四階段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有約5%至10%的患者是屬於嚴重型的患者,即使使用高劑量的藥物也無法控制,而必須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其他種類的氣喘擴張劑,也就是第五階段的治療。不過,如果是屬於過敏型的氣喘患者,也可考慮在專業醫師的處方下使用生物製劑,來減低口服類固醇的使用。李世偉醫師表示,臨床上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除了可有效控制氣喘、降低類固醇使用,副作用少外,也對蕁麻疹等異位性反應有效,且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實為一大福音。李醫師提醒,冬天天氣變化大,胸腔科門診早已出現不少呼吸道患者前來就診。由於很多氣喘常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表徵,因此除了要高度警覺是否為氣喘發作外,平日更要著重保養,尤其是過敏型患者,必須特別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並在天冷或霾害嚴重時戴上口罩;而符合施打流感疫苗的族群也建議施打疫苗作為保護;此外,自我監測也相當重要,也可以自行填寫自我評分表當做居家控制的參考,如此才能達到全面性的症狀控制。

長期酷酷嗽 是感冒還是氣喘?

長期酷酷嗽 是感冒還是氣喘?#感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時序進入冬季,氣溫也逐漸下降,民眾如果出現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症狀時,除非是流行性感冒,否則頂多七天就可大致恢復;但對本身有過敏性體質的人來說,卻可能將面臨與即將來襲的氣喘抗戰。感冒、氣喘分不清?醫:症狀若拖太久就需注意高雄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主任吳沼漧醫師表示,「氣喘患者導致急性惡化的兩大原因,除了過敏原外,就是病毒感染了。」至於為何溫差會導致氣喘發作,他解釋,氣喘患者因長期處於發炎狀況,冷空氣容易刺激支氣管,因此對溫差變化特別敏感。尤其,一旦不幸染上感冒,更容易令氣喘惡化。要如何區分感冒還是氣喘?吳沼漧醫師說,感冒跟氣喘兩者環環相扣,如果感冒拖太久,伴隨有呼吸困難、喘鳴聲或胸悶時,就是感冒引起的氣喘發作,而這也是典型的氣喘症狀,他提醒,如果出現慢性咳嗽的情形超過兩周時,就要懷疑可能是氣喘在作祟。類固醇治療副作用多 生物製劑減緩過敏症狀對於過敏性氣喘的臨床治療,原則上是採階梯式治療,依據氣喘的控制程度給予治療方針,目前藥物分為長期服用的吸入型類固醇及發作期間暫時服用的支氣管擴張劑。「通常95%的患者可用前四線藥物就能達到控制,只有5%的嚴重型患者,在控制不佳時,會使用第五線的口服類固醇治療。」吳沼漧醫師指出,對於嚴重的過敏型氣喘患者,第五線藥物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用,「生物製劑能減緩發作、也可減少口服類固醇的劑量,也能改善過敏症狀如過敏性氣喘、蕁麻疹等。」對於嚴重型氣喘患者,過去多採取類固醇治療,但副作用多,且改善疾病的效果並不顯著,如今生物製劑在對抗過敏性氣喘可做治療,有臨床實驗證明,患者使用四個月後肺功能相對改善。不過在接受治療前還是提醒民眾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建議,再進行施打,並注意可能潛在的副作用。吳沼漧醫師提醒,目前氣喘用藥尚未達到「改變體質、根除氣喘」的目的,因此,除了積極處理、儘快消除發炎症狀、遵醫囑持續用藥外,也需做好平日保養,包括保持環境整潔、避免接觸過敏原、在溫差大的季節,記得穿著保暖、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採取「地中海型飲食」等,另外,在流感季節,最好可施打流感疫苗,以免受病毒感染而誘發氣喘發作。

常憂鬱愛生氣 恐提高感冒、罹癌機率

常憂鬱愛生氣 恐提高感冒、罹癌機率#感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兩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兩、三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的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溫差大注意感冒 醫:接種疫苗預防

溫差大注意感冒 醫:接種疫苗預防#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氣變化大,近日許多民眾身體紛紛出現大小症狀,除了感冒患者外,續發性肺炎、慢性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不約而同到醫院報到,醫師表示,除了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外,也可以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過敏族群感冒 易轉為慢性鼻竇炎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陳禮揚醫師表示,每當夏日結束、天氣轉涼,感冒的人慢慢變多。而後糖尿病、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紛紛由感冒轉為續發性肺炎,主訴痰多且黃,且常有發燒症狀,較嚴重甚至會喘(其中約1/4為肺炎鏈球菌所引起)。此外,長期鼻子過敏的族群容易因為感冒後的慢性鼻炎轉為慢性鼻竇炎,症狀常見黃鼻涕、黃膿痰,及明顯的鼻涕倒流。若天氣再冷一點,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容易急性發作,出現呼吸有哮嗚聲(像是風吹過狹縫的聲音)、喘、輔以胸悶的情形。流感每年流行不同菌株 保護力限當年度陳禮揚醫師表示,除了平時多喝水、多運動、飲食均衡等方式預防外,最好的方法就是疫苗接種。成人最常見的疫苗,主要為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他指出,流行性感冒比一般感冒症狀嚴重,常有發燒、頭痛、全身酸痛,且較常併發肺炎甚至多重器官衰竭。隨著WHO每年預測的流行菌株不同,每年流感疫苗所預防的病毒株不同,保護力也只限當年度。因此流感疫苗必需每年施打。至於公費施打的對象為65歲以上老年人、50歲以上有高風險慢性病患、以及有重大傷病卡者。至於肺炎鍵球菌,則是社區性肺炎最常見也是最兇險的致病菌。目前公費施打的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對象為75歲以上,且65歲之後未曾施打過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之老年人。

打疫苗就不會感冒?醫:無法預防非流感病毒

打疫苗就不會感冒?醫:無法預防非流感病毒#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打了流感疫苗,整個冬天就不用害怕感冒威脅。」這是許民眾的迷思,然醫師表示,每年冬季施打的流感疫苗,僅可預防當年最流行的3種流感病毒,對於其他型別的流感病毒或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則沒有預防的效果。並非只有流感病毒會造成吸道感染成大醫院急診部施欣怡醫師表示,會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許多,除了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外,隨著分子診斷學的進步,過去不易以傳統病毒培養方式檢驗出的病毒,如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人類冠狀病毒等,也逐漸被認為重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相對於小兒及兒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已累積許多流行病學資料,台灣成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流行病學並不清楚。有鑒於此,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台南市永川醫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聯合進行南台灣成年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流行病學相關研究。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A、鼻病毒最常見研究納入267位於成大醫院或台南地區醫院就診之呼吸道感染症成年民眾;結果顯示,流感病毒A及鼻病毒為研究期間最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其次依序為人類冠狀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腺病毒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整體而言,於所有呼吸道感染症病患,22%病人感染流感病毒、24%病人感染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2%病人同時感染流感及非流感呼吸道病毒。分析病人的潛在疾病發現,免疫功能低下病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及腎衰竭長期洗腎病患,為感染非流感呼吸道病毒之高危險群。施打疫苗 仍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施欣怡醫師表示,於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及非流感之呼吸道病毒同時於社區中傳播,造成已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仍有可能出現非流感病毒所引發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因此即使打過疫苗,民眾還是要注意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亦應注意呼吸道禮節,咳嗽時應戴口罩,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之後要洗手等,以減少疾病的散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