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進補好得快? 當心反而更嚴重

感冒進補好得快? 當心反而更嚴重#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近日高溫炎熱,冷氣房進進出出,十分容易引起感冒,而預防感冒的方法很多,也有很多偏方。有人說多吃維他命C、維他命B群等,可以增強抵抗力,也有人說吃薑母鴨、麻油雞來進補,感冒會好得快,或是直接到藥局買抗生素服用,好得更快等,台中林新醫院感染科主任翁青筠表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反而會讓病情更嚴重。翁青筠主任表示,一般感冒通常會出現喉嚨腫痛、鼻涕、痰液黃稠、及發高燒等情況,如果這時候再吃薑母鴨、麻油雞等進補,會因為太燥熱反而讓喉嚨發炎、感冒加重,所以在感冒期間,不宜進補,像是人參、當歸、黃耆及麻油等,都應避免,以免讓病情更加嚴重。至於吃抗生素可以讓感冒好得快的說法,翁青筠主任表示,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事實上抗生素不能治療感冒。因為感冒是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而抗生素則是用來治療細菌所引起的病症,例如肺炎、鼻竇炎、中耳炎等,怎麼可以用對抗細菌的藥物來治療病毒呢?這是很大的錯誤。翁青筠主任強調,一般人認為應該多吃維他命C、維他命B群,除了可以預防感冒之外,還可以增強抵抗力,讓感冒痊癒得更快,但是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其實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延緩老化並防止退化疾病,卻沒有預防感冒的功能。至於維他命C與維他命B群的攝取,可以從深綠色蔬菜、豆類食物、動物肝臟、魚等食物中攝取,所以從天然的食物當中,就可以攝取多元化的營養成分,因此不需要額外攝取,且維他命C及B群吃多了對身體都沒有幫助。有感冒民眾還是要找醫師診斷,並多休息、多喝溫熱開水、飲食均衡。

腸毒感染似感冒 3成民眾不易察覺

腸毒感染似感冒 3成民眾不易察覺#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腸病毒高峰未退,疾病管制局表示,近期新增4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1例為居住於北部的8歲男童、一名中部的1歲5個月男童、另2例為居住於南部的1歲及3歲10個月男童,其中3人已康復出院,統計結果顯示,今年截至6月25日止,已達82例重症個案,其中80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於高峰波動,且上週呈現微幅上升趨勢,腸病毒71型之活躍度仍未明顯下降,重症個案持續發生,疾管局提醒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許多腸病毒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或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不容易察覺及預防,而成為潛在傳染源,所以唯有落實正確勤洗手,才能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最新電訪民調(對象:5歲以下幼童主要照顧者)顯示,雖然7成以上受訪民眾均已認知腸病毒重症的前兆病徵,9成以上了解勤洗手的重要,但仍有3成照顧者當幼兒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時,仍不知應將幼兒送往大醫院緊急救治(本調查委託全國意向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調查日期自2012/6/15~17,調查對象:全國5歲以下幼童主要照顧者,調查樣本1108人。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2.9%)。 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養成用「肥皂勤洗手」習慣,才能有效防範腸病毒,家中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

發燒、沙啞誤認感冒 細菌性主動脈瘤作祟險送命

發燒、沙啞誤認感冒 細菌性主動脈瘤作祟險送命#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62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吳阿伯,日前出現反覆發燒、聲音沙啞的症狀,以為只是老毛病所引起的感冒,不料幾天後竟在一次排便時大量出血,趕緊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是近4~5公分的細菌性主動脈瘤惹的禍,還好及時置放支架,避免大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醫師表示,病人解血便是因細菌性主動脈瘤產生血栓後,跑到腸子,結果會造成缺血或出血的症狀,還好他出血的症狀還算輕微,並沒有到腸壞死的程度,以大腸鏡找出出血點後治療,躲過腸壞死的高死亡率。至於病人喉嚨沙啞則是主動脈瘤接近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在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猛烈牽扯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讓病人以為是感冒造成的聲音沙啞,其實都是主動脈瘤所造成。考量傳統手術需暫時停止腦部循環,而且手術的時間長、出血量多以及傷口大,對病人的影響較大,於是進行主動脈支架放置手術,且張兼華醫師說,通常超過5公分以上才會建議病人動手術。至於細菌性主動脈瘤形成的原因是細菌感染將主動脈壁吃出一個洞,當血液從破洞中衝出後,被周圍組織擋住形成血管瘤。與一般主動脈瘤不同的是,細菌性主動脈瘤有隨時破裂的危險,需要及時診斷與治療。而細菌如未有效控制和治療,很可能造成菌血症、敗血症或是細菌性血栓。不明原因的發燒,常被當成感冒看待,但如果治療一直沒有好轉,並且伴隨著胸痛、腹痛或是有出血情況時,就得盡快就醫找出原因。張兼華指出,細菌性主動脈瘤大多發生在免疫力較差、高齡,或有使用免疫力抑制劑、類固醇的病人身上。以吳姓阿伯來說,因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所以要特別留意。

感冒別到處趴趴走 戴口罩預防傳染

感冒別到處趴趴走 戴口罩預防傳染#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民眾容易因為天氣變化,造成感冒或身體不適,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或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並至鄰近醫療院所就醫,除了定時量體溫,感冒期間勿至人潮眾多之公眾場所、勤洗手、注意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措施,最好能在家休息,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體溫的變化也是了解病情的關鍵,人體體溫會受到許多因素短暫的變化,不論使用何種溫度計,均以攝氏38度為發燒標準。剛運動完,體溫可能達37.5~38度、量體溫前如果水分補充不足、過度疲累,也都會有體溫升高情形,一般而言,清晨時體溫較低,傍晚時體溫會稍高。因此,要測量正確的體溫,從戶外活動後進入戶內,應該要休息5分鐘以上,再量體溫比較準確。生病時最好佩戴口罩,但口罩也有不同的分類及用途,如一般口罩或紗布口罩:僅能過濾較大之顆粒,僅適平時清潔工作時使用;外科口罩約可阻擋80%次微米顆粒,應每天更換,但破損或髒汙應立即更換,適用有感冒發燒咳嗽等有呼吸道症狀時、前往醫院電影院等不通風之場所時使用;活性碳口罩:可吸附有機氣體及毒性粉塵,不具殺菌功能,需費力呼吸或無法吸附異味時應立即更換。(資料來源:健康久久網站-健康專欄)

感冒十多天仍有黃膿鼻涕 當心鼻竇炎

感冒十多天仍有黃膿鼻涕 當心鼻竇炎#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何小姐上周感冒就醫,兩周後仍然鼻塞、流黃鼻涕,再度就診時,被診斷為急性鼻竇炎,究竟感冒和鼻涕有什麼不同?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至欣指出鼻竇位於鼻腔的上、外及後側,有頭顱骨膨大的空腔,共有四對,若是感冒超過7~10天,仍有黃或綠色膿鼻涕,就要小心得了急性鼻竇炎,其它可能出現症狀包括鼻塞、嗅覺變差、咳嗽、顏面疼痛、鼻涕倒流等。一般來說,醫師會經由病史詢問及看診即可診斷,若是症狀嚴重,或是病程較長,可能會作個鼻竇分泌物的細菌培養,有時會作鼻竇X光輔助診斷來確認是否罹患鼻竇炎。另外大部分的民眾都想知道,究竟鼻竇炎能夠痊癒?林至欣主任說明,絕大部分急性鼻竇炎治療後都可以痊癒,主要治療為抗生素,需使用至10~14天。如果急性期沒有治療,病程超過 3 個月,則稱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常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嚴重時需考慮手術治療。而急性鼻竇炎的併發症,較常見的為眼眶併發症,依嚴重程度分為 5 級,依序為眼眶周圍蜂窩組織炎,眼眶蜂窩組織炎,骨膜下膿瘍,眼眶膿瘍及海綿狀竇栓塞,因眼眶併發症在兒童身上最為常見,提醒家長要多注意。最後,林至欣主任建議可吸入熱蒸氣(可以利用熱水浴,或用溫毛巾熱敷鼻子)來減輕鼻腔腫脹、緩解鼻竇炎的不適感,此外多喝水也有助於黏稠鼻涕的緩解,另外在鼻竇炎治療期間,最好避免抽菸,以免惡化。(資料來源:阮綜合五月份月刊)

溫差大易感冒 醫師提醒幼童用藥安全

溫差大易感冒 醫師提醒幼童用藥安全#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最近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多端讓人容易生病,最近就診的兒童也有明顯增加,如何讓家中孩童正確就醫服藥應把握3要點。資深兒科專科醫師魏柏煌提了3點兒童用藥的正確觀念,第一:衛生署建議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生病應找兒科專科醫師,因為兒童生病病情變化快速,一些簡單的症狀若稍不注意就可能演變成肺炎、腦膜炎、中耳炎等嚴重併發症,  尤其3歲以下嬰幼兒應由兒科專科醫師診治。第二:服藥時應正確取藥正確使用,一定要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服用正確的劑量,不可隨便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或自行使用成藥或拿家中大人的藥品減量使用,有些疾病需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在醫師的監督下使用可以發揮療效有效控制病情亦可避免副作用的發生,家長應配合使用。第三:藥品保存要正確,一旦藥品變質會影響藥效,有些藥需放冰箱有些則不需要,藥品一旦變質或超過有效期限就不宜再使用,最重要不可讓孩童隨意取得以免誤食發生危險。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家長了解兒童用藥安全印有「兒童用藥安全手冊」,內容包含兒童用藥應該注意的事項、餵藥的技巧及過期變質不用的藥品該如何處理等,家長可至嘉義市東、西區衛生所可免費索取該手冊  (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高燒不斷誤以感冒 竟是腎臟發炎

高燒不斷誤以感冒 竟是腎臟發炎#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歲四個月大的小妹妹,日前因高燒不退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診。小兒科主治醫師楊雅淇追溯該次病史說明:該名病患出現輕微咳嗽、流鼻水約一週,剛開始曾發燒三天,之後已退燒。但幾天後再度出現發燒,且為攝氏40度的高燒,咳嗽流鼻水依舊不明顯。經住院詳細檢查才發現,尿中白血球數增加,為大腸桿菌的泌尿道感染。腎臟超音波檢查已可見因發炎而異常腫大的雙側腎臟(急性腎盂腎炎)。使用適當抗生素治療之下仍持續發燒,經電腦斷層掃描證實為急性細菌性腎炎;楊雅淇醫師解釋,此為一種較急性腎盂腎炎更嚴重的腎實質發炎,形同腎臟膿瘍的前期變化。所幸經抗生素完整治療三週後痊癒,後續追蹤亦無復發。兒童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於一歲以前以男嬰為多,因男性泌尿系統發生先天畸形的機會較高。於一歲以後女生為多,因女性尿道較短,容易有上行性感染。泌尿道感染的細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大小孩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如腰痛、頻尿、解尿疼痛等,在嬰幼兒常不易觀察,常為非特異性的症狀,如腹痛、哭鬧或發燒來表現。尤其兩歲以下常造成急性腎臟發炎,而非只有膀胱發炎。急性腎盂腎炎應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十至十四天,如嚴重到合併急性細菌性腎炎,若無適當治療,將有可能進展形成腎臟膿瘍甚至敗血症而危即生命。急性細菌性腎炎治療應先採適當注射型抗生素,待發燒緩解二至三天後,改成口服劑型抗生素,療程總共為期三週。楊雅淇醫師強調,小兒發燒若無明顯其他症狀,如咳嗽、流鼻水、嘔吐或拉肚子,在使用抗生素前,應先檢查尿液以排除小兒泌尿道感染的可能;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予以足夠療程,輔以影像學檢查,有助於小兒急性細菌性腎炎的治癒與避免復發。

沒有感冒卻咳嗽恐是心肺問題 趕快就醫檢查

沒有感冒卻咳嗽恐是心肺問題 趕快就醫檢查#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咳嗽或喉嚨有痰時,通常會先自我反應「是不是感冒了?」。不過有些人明明沒有感冒、流鼻水,卻還是咳個不停,這可能是因為肺部或是心臟出了問題,咳嗽或咳痰是身體對外在侵入的塵埃或細菌,做出自然防禦的反應。若是長期一直咳不停,那就務必要就醫檢查。而罹患心臟病或肺病的人,必須懂得自我照護,切勿自作主張到藥房買止咳藥,需就醫診斷治療,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久咳不止可能伴隨濃痰,痰的顏色也可反映出某些病症。痰無色透明、黏性少、呼吸時有咻咻聲可能是支氣管哮喘或心力衰竭,心臟疾病患者尤需注意;若是痰色呈鐵鏽色,有可能是較嚴重的肺炎、肺結核等;若長期出現黃痰,疑似為慢性支氣管炎;夾雜血液的粉紅色泡狀的痰疑似肺水腫,另外若產生黑色的痰,可能是因為香菸或是煤煙吸入的影響。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痰呈白色透明,疑似感冒或支氣管炎。咳嗽、呼吸不順、發熱,疑似為胸膜炎症狀。無其他症狀、持續咳嗽:可能是呼吸器官之慢性疾病、結核,務必就醫治療。季節交替時早晚咳不停、呼吸困難,可能是哮喘。咳嗽沙啞也應看耳鼻咽喉科,避免急性喉嚨發炎,治療會更加困難。連續數日仍無好轉時或產生胸痛應看內科或呼吸器官內科治療。咳嗽症狀就醫診斷之後,可做自我照護,待在溫暖的房間內靜養,避免空氣過度乾燥容易咳嗽,溼度維持在60%。吃有營養的食物及溫熱的茶水以保水分充足。呼吸乾冷空氣也會引發咳嗽,冬天外出應攜戴口罩。香菸、排氣瓦斯的氣味容易致咳,不要吸入。不要自行到藥房買止咳藥,就醫才能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資料來源:圖解家庭醫學輕百科,山岳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