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小感冒也會送命 小心「肺炎鏈球菌」

小感冒也會送命 小心「肺炎鏈球菌」#感冒

夏日到來,大家除了時常進出冷氣房得小心熱感冒之外,也不能忽視小感冒的厲害。日前一名6歲孩童才剛因小感冒就診不到3天,隨即從小咳嗽的輕微病情,演變成幾近休克的狀態差點送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表示,原來這小孩是感染肺炎鏈球菌,而醫院也提醒民眾感冒若會喘,很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艷陽高照,在每天高溫狂飆30度以上的情況下,室外與冷氣房內的溫度差異非常大,除了注意熱感冒之外,更要小心因為感冒引發的肺炎。近期有名6歲男童因咳嗽、發燒的小感冒情況就醫,原以為只要吃吃藥就康復,沒料到返家後才2天過去,男童隨即出現呼吸心跳快,與差點休克的情形,送醫後馬上住進加護病房,檢驗後才曉得感染肺炎鏈球菌;而小男童在11天後已康復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醫師謝欣洋提醒,倘若家中小孩感冒時發現一直喘且活動力愈來愈差,必須緊急送醫看診。而要防止小朋友染上肺炎鏈球菌,謝醫師表示就是施打疫苗。肺炎鏈球菌亦稱肺炎雙球菌,它會引發許多疾病,包括肺炎、急性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膿毒性關節炎、心包膜炎、腹膜炎、心囊炎、血性反毒症、蜂窩組織與腦膿腫。而容易受感染的族群大約是嬰幼兒與老年人,且致命程度不低。(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氣喘控制靠你我」世界氣喘日 5月1日邀您共襄盛舉

「氣喘控制靠你我」世界氣喘日 5月1日邀您共襄盛舉#感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喚起大眾對氣喘過敏疾症的關心,訂於5月1日(星期日)上午9時30分~下午2時30分於臺北市自來水博物館與臺灣氣喘衛教學會合辦「2011年世界氣喘日嘉年華會」,現場特別邀請小朋友喜愛的「MOMO家族」成員,一同帶領大家預防控制氣喘過敏,歡迎家中有氣喘過敏兒家長及市民朋友踴躍來參加。過敏病的發作,需為過敏體質者,又接觸到會引發氣喘過敏的過敏原才會發生,常見的過敏體質包括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膚(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管炎(氣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8年及99年的氣喘防治過敏篩檢報告發現:北市國小新生學童超過二成為氣喘高危險群,其中完成抽血檢查者過敏體質陽性反應比率高達77.6%,過敏原中以「屋塵類」過敏原群(屋塵、屋塵蟎、粉塵蟎、德國蟑螂)為最常見(佔過敏因素中95.6%),其次為「熱帶五爪蟎」、「動物皮毛蛋白類」過敏原群(貓、狗、鼠類皮毛)。另根據臺灣氣喘衛教學會統計98年9月至99年12月的「過敏指數」數據發現:臺灣1年之中有300天的溼度超過70%以上,溼度愈高蟎數愈多,在臺灣季節發生高峰期為4月至5月與10月至11月,溼度皆在70~90%以上,這個統計分析結果,徹底顛覆了以往只要留意換季期間容易誘發過敏的觀念,也讓臺灣常見的主要過敏原「塵蟎」更加活躍。氣喘、過敏的完全控制並非難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林局長奇宏說:「小朋友的健康是國家最寶貝的資產,讓國家未來的棟樑能夠健康成長,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另臺灣氣喘衛教學會黃立心理事長表示:「防範氣喘、過敏問題,除了良好的醫生與病人合作關係,更重要的是氣喘病童及父母的過敏氣喘預防認知與治療照護」。為推廣民眾對於過敏氣喘的衛教知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氣喘衛教學會特於2011年世界氣喘日的活動期間,與全世界150個以上的國家同步舉辦「氣喘過敏衛教主題展覽會」,同時提供免費過敏相關疾病醫療諮詢及闖關遊戲等服務,並希望藉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100)年持續提供「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氣喘過敏篩檢服務」,讓臺北市國小新生,儘早發現本身潛在的過敏原,早期獲得氣喘疾病照護及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希望大家,藉世界氣喘日活動學習珍愛自己、關愛家人,帶動全家人一同來參與及認識氣喘病防治之道。延伸閱讀「過敏指數分係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9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

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感冒

氣候只要異常寒冷,急診室就會多了因心臟衰竭惡化而喘不過氣來的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周玉蘭表示,氣溫寒冷可誘發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臟血流供應不足,進而產生心肌缺氧現象,甚至心肌梗塞使心臟功能受損。她說,低溫也容易使周邊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誘發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發作、增加感冒或感染肺炎機會,這些都會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心臟衰竭惡化。周玉蘭說,心臟衰竭以老年人居多(65歲以上盛行率6~10%),屬於高死亡率的疾病,在2000年以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心衰竭病人一年死亡率約25~30%,五年死亡率則高達50%,甚至比許多癌症都還可怕。周玉蘭指出,心臟衰竭是心臟因結構或功能異常,造成心臟輸出量不足以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勞虛弱、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症狀。心臟衰竭的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周玉蘭提醒患者應留心症狀的變化,適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她進一步說明,心衰竭的成因以冠狀動脈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瓣膜疾病、心肌病變(肥厚型,擴張型,局限型)為最常見,其他如: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臟毒素(酒,藥物)、先天性心臟病等,也是心臟衰竭常見病因。她說,心衰竭診斷除了臨床表現外,還可由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檢查、或心導管檢查來確立診斷及病因。目前亦可藉由測得血漿中原生B型利鈉利尿胜肽(NT-pro-BNP)的濃度作為診斷參考及治療成效評估工具。心臟衰竭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病因及其加重因子(如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症、瓣膜性心臟病、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感染症、心律不整、肺栓塞、過勞、情緒激動、懷孕等)治療病因,同時修正加重因子。而藥物在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上雖能控制症狀,但未達到明確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因此對於舒張性心衰竭的病人的治療,仍需進一步的發展突破。周玉蘭強調,心臟只有一個,它很辛苦每天要跳動約十萬次。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非藥物與藥物的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師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調整,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喔!延伸閱讀「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9

大甲媽祖起駕 光田提醒隨行民眾慎防感冒與輻射塵汙染

大甲媽祖起駕 光田提醒隨行民眾慎防感冒與輻射塵汙染#感冒

全國信徒所引頸企盼的大甲媽祖文化節活動在昨晚(4/8)展開,大甲光田醫院家庭醫學科賴文恩醫師提醒信徒在參與這長達九天八夜的遶境行程前,一定要事先確認好自己體能是否能負荷再上路,尤其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希望民眾穿足保暖衣物。而最近日本輻射塵汙染危機頻傳,大家最好隨時注意新聞及氣象報導,下雨時以雨具阻絕輻射汙染,才能健健康康為媽祖護駕。大甲光田醫院家庭醫學科賴文恩醫師表示,大甲媽祖九天八夜的遶境行程已經蔚為台灣的一大宗教文化盛事,許多民眾早就摩拳擦掌準備全程參與。但提醒如果有慢性病如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患者,要記得按時服用藥物;由於目前正值季節交替,正是過敏氣喘的好發時節,加上遶境行程中隨時有鞭炮、香火等煙霧,可能都是促發病症的來源,因此有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患者要儘量避免這些刺激支氣管的機會,尤其氣喘病患者更要隨身攜帶緩解劑和口罩等,以防止氣喘突然發作。若空氣品質惡劣時則應暫時待在車內或室內。再者,為了避免泌尿道感染以及因長時間跋涉消耗的水份,多喝水、勤上廁所是不二法門。萬一在路途中發生心跳加速、冒冷汗等疑似中暑的狀況時應立即找個陰涼的地方坐或躺下來休息,以減緩不舒服的現象。另外,由於最近日夜溫差很大,提醒民眾隨時因應天氣變化添加衣物,除穿著純棉易吸汗的衣物襪子外,流汗後最好換上乾淨的衣服,避免感冒上身。而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輻射塵汙染,建議民眾隨時注意新聞及氣象預報,若下雨時最好別怕麻煩,撐傘或穿上雨衣較妥當。

兒童慢性咳嗽誤認為感冒 小心錯失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

兒童慢性咳嗽誤認為感冒 小心錯失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感冒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小兒氣喘到底有多囂張呢?根據資料顯示,1972年台灣每年每一百名孩童僅1.3人氣喘;到了2003年,就有14.3人罹患氣喘;而近十年來,十八歲以下兒童氣喘的住院率,更從每十萬人口83.9人,上升到120.3人。話題轉到過敏兒父母最關切的「小兒氣喘」,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王崑伊表示,早在西元450年,古希臘就已提出「氣喘」名稱,這個歷史悠久的疾病,在古籍《黃帝內經》中也記載如下:「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然而,歷經幾千年的研究,氣喘並未隨著醫學進步而減少。王崑伊表示,病人出現因呼吸道阻塞現象所產生的胸悶、呼吸不順及持續咳嗽等症狀,謂之氣喘。氣喘為什麼會「喘」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呼吸道阻塞?王崑伊解釋,氣喘是一種氣管持續性慢性發炎反應,發炎的氣管先是水腫,繼之變窄。病況輕者,也許只有胸悶、咳嗽;但是,如果水腫嚴重,產生更多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肌肉壁變得更緊,通道變小,空氣更難進出,就會有哮鳴、咳嗽不停、呼吸困難等症狀。王崑伊接著說明,正常健康的氣管壁肌肉(平滑肌)是放鬆、空氣能順暢進出的;氣喘發作時,包住氣管的平滑肌會產生收縮,致使氣管窄小,同時間,氣管內的黏液分泌物也持續增加,進而影響空氣進出,患者於是益加氣「喘」。不少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都是白白吃了許多感冒藥,繞了一大圈才恍然大悟自己並非感冒。王崑伊提醒小病患的家長,臨床上許多兒童的慢性咳嗽,常被誤診為反覆感冒,以致錯過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現,可能就是罹患氣喘了。感冒常常咳很久,咳得很厲害,且持續兩週以上。沒有感冒症狀時,因為天氣忽然轉變而劇烈咳嗽;咳嗽現象好發於夜晚和清晨起床時刻。家裡大掃除,整理放置很久的衣物寢具、舊書報之後,出現咳嗽或喘鳴。玩耍、運動稍激烈,就會停下來喘氣及咳嗽(乾冷天氣更甚)。至少有2~3次曾被醫師告知有喘鳴聲,或醫師曾經開立氣管腫脹類藥物。面對令人受挫、甚至可能威脅性命的氣喘,首要之務是先了解氣喘的疾病因子,以便制敵機先、避開誘因或事先防護。王崑伊列舉氣喘病因如下:過敏原:如花粉、黴菌孢子、塵蟎、蟑螂、動物毛屑、粉塵等。感染:病毒、細菌或黴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都可引起呼吸道發炎而誘發氣喘。 氣溫變化:尤其是氣溫降低、溫差驟變時。藥物:如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阿斯匹靈、某些食用色素等。情緒:壓力,情緒激動或情緒低落。運動:某些患者會因運動而衍發氣喘,應避免激烈運動或在乾冷環境下從事運動。遺傳:父母親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後發生過敏的機率大約三分之一,如果雙親都過敏,孩子的過敏機率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先天過敏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挹注,過敏症候於焉而生。其他:如油漆、乳膠、香菸、香水、某些噴霧狀清潔劑、空氣污染、月經週期變化或胃食道逆流等(胃酸逆流會使氣管痙攣,引發氣喘)。

感染肺炎鏈球菌 小心幼兒引發敗血症

感染肺炎鏈球菌 小心幼兒引發敗血症#感冒

今年春天特別冷,在寒流持續發威下,求助醫院診所的感冒病患仍絡繹不絕。醫師發現,今年感冒併發肺炎案例特別多,其中光是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症的通報案例就較往年增加二成以上。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醫師表示,罹患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感染會增加呼吸道黏膜上對於肺炎鏈球菌的受體,進而使感冒患者再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會大增,進而引發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等肺炎症狀,甚至細菌入侵腦部造成腦膜炎,或引起全身性敗血症等各種具有高度致死風險的侵襲性疾病。根據衛生署疾管局2011年通報資料統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症案例從年初至今已累積超過262案例,其中有14人已死亡。紀鑫醫師說明,台灣地區常見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型高達60~80%具有抗藥性,一但感染,就得祭出第二、三線抗生素,常讓感染科醫師十分頭痛。而目前核准可施打的7價型及10價型疫苗普及率僅約六成,因此助長了第3、6B、19A、19F及14型等鏈球菌作威作福,感染比率逐年升高。特別像是目前就有不少小小患者因感染到容易引發肺炎及敗血症且抗藥性高的19A型鏈球菌而住院。一但感染19A型鏈球菌,就得使用到第三線的抗生素才能殺死細菌,因此衛生署已核准可針對該型鏈球菌提供保護力的13價型疫苗上市,民眾應可於下個月起自費施打。此款除增加六種血清型鏈球菌的保護力外,與現行7價及10價型疫苗同為結合型疫苗,疫苗接種委員會建議施打2劑7價及10價型疫苗後可直接轉換接種,已完成接種程序之幼兒也只需要再追加一劑13價型疫苗即可增加數年的保護效力。醫師強調,因為流感病毒及細菌性肺炎經常伴隨發生,因此除了嬰幼兒接種外,65歲以上老年人及有腎臟疾病、肝硬化者、先天或後天性脾臟缺乏者、糖尿病者、血液腫瘤科病人、裝置人工電子耳者或肺功能低落者,都應盡可能接種23型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並且搭配流感疫苗的接種,才能讓免疫力滴水不露。

女童尿尿「逆流而上」腎臟受損變形

女童尿尿「逆流而上」腎臟受損變形#感冒

一位家住苗栗的五歲女童出生後常常莫名發燒不適,原以為是幼兒體弱常感冒的緣故,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才赫然發現女童兩側輸尿管生長的方式異於常人,尿液會「逆流而上」倒灌回腎臟,因此造成泌尿系統反覆感染發燒、腎臟擴張變形、功能受損,再拖下去可能小小年紀就腎衰竭。所幸醫院及時安排女童進行精密的輸尿管整形手術,徹底解決孩子長久以來的夢魘。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馮超傑主任指出,這位張姓小妹妹其實4個月大起就常莫名發燒,至當地的診所檢查僅被當成感冒治療,而家長也以為孩子只是體質虛弱、容易生病。直到最近發燒症狀越來越頻繁,才帶著女童到光田綜合醫院看診。院方詳細了解病史並安排解尿膀胱照影檢查後,發現張小妹先天輸尿管構造異常使尿液逆流,才會引發長期的感染及發燒症狀。馮超傑主任解釋,一般人的輸尿管在到達膀胱時會先通過一個夾在黏膜及肌肉間的「隧道」。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會擠壓位於「隧道」的輸尿管,阻擋尿液往上倒灌。但是張小妹的兩側輸尿管沒經過這個「隧道」,直接通到膀胱,所以每次排尿時,就有1/6~1/5的尿液會「逆流而上」灌注到輸尿管和兩側腎臟裡,長期下來不僅造成泌尿道發炎、反覆發燒,同時腎臟及輸尿管皆腫脹變形,腎功能也因而受損。醫師評估必須透過外科手術才能避免病情惡化,因此安排張小妹接受精密的輸尿管整形手術,將兩側輸尿管重新埋入黏膜和肌肉層中間。術後張小妹排尿已正常,未再出現逆流倒灌的情形,接下來僅需定期回診追蹤復原狀況,相信不久之後就能恢復健康,和其他孩子一樣能享受快樂的童年。馮主任也特別提醒家長,若發現家中孩童莫名的反覆發燒、腹痛無法改善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早帶孩子到醫院詳細檢查,釐清是否和泌尿系統感染有關,才不會像張小妹一樣走了許多冤枉路,拖到腎功能受損才得到妥善的治療。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感冒

家中有小寶貝的家長們要注意啦,令人聞之喪膽的腸病毒要發威囉!!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謝佩穎醫師表示,除了腸病毒之外,由於天氣太熱而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與中署,也是家長們不可輕忽的健康問題。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謝佩穎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溼疹的一種,容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搔癢性皮膚病變,容易復發且致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目前被視為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且和遺傳有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天的時候偶而也會有惡化的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夏天天氣比較炎熱,比較容易出汗,而出汗容易引起癢感,因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且惡化。因此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避免戶外激烈的活動可減緩不適。同時也要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在身體處於微濕時立刻擦上凡士林或保濕乳液。此外,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如毛衣、尼龍,並穿著寬鬆的棉織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中暑」係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體溫極度上升,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及昏迷。幼兒較大人容易中暑,尤其是台灣的炎炎夏日,氣溫又高、溼度又重,更不能掉以輕心。謝佩穎進一步說明中暑的症狀與預防:第一種症狀:寶寶起先是煩躁不安及哭鬧,接著馬上會不醒人事,或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第二種症狀:膚色紅潤,但觸摸感覺乾燥、溫熱,體溫升高甚至可達40℃以上。第三種症狀:呼吸及脈搏加速。中暑的預防:不要把小寶寶包裹太緊。注意水份(清淡液體)的給予,尤其若原本就有生病發燒或腹瀉的情況,特別要注意補充水分,勿使身體水分喪失過多而導致脫水。勿使寶寶在大太陽之下曝曬。維持四週環境的通風,並保持適宜的溫度。此外「登革熱」也須小心注意。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更嚴重時,會有致死的危險。目前治療方法為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謝佩穎提醒民眾,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