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性由於工作與生活的型態改變,逐漸有晚婚趨勢,而醫療技術的進步,也讓女性不管在是否有另一半的條件下,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凍卵」也成為一種趨勢。這幾年也有不少女星也走在時代進行凍卵,造成話題。
現代女性由於工作與生活的型態改變,逐漸有晚婚趨勢,而醫療技術的進步,也讓女性不管在是否有另一半的條件下,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凍卵」也成為一種趨勢。這幾年也有不少女星也走在時代進行凍卵,造成話題。
大家都會抱著遲疑、內疚的口氣尋求同溫層:「如果可以,我其實一點都不想生小孩,有人跟我一樣嗎?」、「有人跟我一樣,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愛小孩嗎?」小心翼翼的說出心聲,就像是做錯事怕被人發現一樣,羞愧又痛苦。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媽編自己就是未婚懷孕。秉持著「不想殺生」的衝動,就把孩子生了下來。幸好自己適應良好、也從不後悔,勉強成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媽媽。但關於「未婚懷孕」所帶來的影響,身為過來人媽編還是要給各位女性一點建議。
39歲許小姐在結婚前,就跟一般職場女性一樣以工作為重,32歲結婚,婚後並沒有特別避孕,原本希望能自然受孕,努力了3、4年卻始終未懷孕,為了一圓當媽媽的夢想,也跟先生討論開始做不孕症治療。沒想到在36歲時,孩子還沒來,卻先迎來了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孕不代表完全不能懷孕,而是「不容易」懷孕!生育能力男女都要檢查,想求子,早婚早生是關鍵。近年越來越多晚婚男女遇到不孕問題,採用先凍卵、試管嬰兒或其他生殖技術等方法達成「做人計畫」,就是因為台灣男性、女性平均結婚年齡雙雙突破30大關,已來到32.3歲與30.3歲的超高齡,極可能已錯過最佳妊娠期。35歲成高齡產婦險中求子38歲的謝太太與老公一同創業,為求經濟穩定,因而推遲求子計畫,直至35歲才意識到自己已成高齡產婦,錯過良娠時機,因而尋求人工生殖機構協助,選擇成功率較高的試管療程並且順利成功懷孕。但大齡生子過程辛苦,謝太太孕程後期不幸發生子癲前症,緊急送醫後,醫師評估須立即進行剖腹以保住胎兒,當時胎兒尚未足月僅36週屬早產,雖然手術後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卻也讓謝太太深刻體會到高齡產婦面對生死交關時險象環生,仍心有餘悸。30歲後卵子即剩5% 恐落入無「產」階級台中茂盛醫院執行長李俊逸表示,有結婚生子計劃的民眾最好趕在30歲前完成,以保有最佳生育力;若已成為大齡夫妻想要備孕,應儘早至生殖醫學中心進行「孕前5項檢查」,確認精蟲品質、卵巢、子宮、荷爾蒙與黃體等功能是否健康,若是檢查結果不佳,也能立即接受不孕治療。鑑於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其中因高齡導致不孕的比例節節上升。以女性來說,最適合懷孕年齡為25至30歲,而女性30歲後的平均卵子數量已不到巔峰時期的5%,且排卵數量會逐年降低。若逾35歲後,即便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懷孕率及活產率更急遽下滑至低於4成,「卵」實力恐成求生阻礙之一。此外,男性也可能因為生活壓力大、環境賀爾蒙等影響精蟲品質,即使性功能正常,但精子品質或數量也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大齡生育能力急速弱化是夫妻雙方要一起面臨的問題。李俊逸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最好立即開始求子計畫。」「5查3早」夫妻一起行動 好孕及早報到中華民國不孕症基金會董事長李茂盛指出,備孕夫妻若想及早掌握到不孕可能性,應儘早採取孕前「5查3早」行動,才能讓好孕及早報到!5查:家族史檢查男性精液精蟲檢查(如精蟲穿透力分析)女性卵巢功能檢查(如AMH檢測)輸卵管攝影荷爾蒙及黃體功能檢查3早:早婚早懷孕儘早一同至生殖醫學中心進行檢查最後,李俊逸指出掌握良「娠」時機的另一層意義,為可擁有較平順的懷孕與生產過程。由於生產年齡超過35歲即為高齡產婦,生理條件變差,也較難承擔懷孕後的生理變化,孕期及分娩的危險性也隨之提高,且早產風險相較25-30歲生產者更增加51%。此外,早生懷孕成功率也相對較高,小孩出生後夫妻兩人也有較多體力與可以照顧,因此強烈建議想生趁早,能夠減少許多孕程折磨,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性觀念開放,性行為年齡也愈來愈早,不少女性可能感覺下腹疼痛、分泌物增加且伴隨有發燒的現象?若有這些症狀,當心可能是骨盆腔發炎了!醫師指出,若置之不理或不以為意,嚴重恐影響女性生育力,造成不可逆的遺憾發生。骨盆腔發炎恐性行為所致 這些症狀出現應當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關祥彬表示,骨盆腔炎是因病菌侵入骨盆腔,造成骨盆腔發炎,主要多因性行爲感染所致。一般骨盆腔發炎者,不僅會感到腹痛、腰痛、陰道分泌物增加,甚至會出現發燒、陰道出血等徵狀;而骨盆腔發炎若未治癒,其復發機率相當高。關祥彬醫師補充,除性生活頻繁者,15-40歲的女性,或在月經期進行性行為者皆為骨盆腔發炎的高危險族群,不得不慎。預防骨盆腔炎 從日常生活著手關祥彬醫師說,骨盆腔發炎一般會施以抗生素進行治療,療程約10-14天的時間,而在治療期間,也應避免性行為發生,更不能自覺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敗血症,更嚴重者還可能影響生育或致命。另外,若要預防骨盆腔炎發生,除安全性行為之外,建議月經來潮時應注意衛生清潔,且避免用水沖洗陰道;一旦出現分泌物增加、異常出血或下腹不適,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06年,有75萬名未滿20歲的女性懷孕,這些未成年媽媽大部分都覺得自己是「好」女孩,會懷孕只是一時情不自禁。常常要到懷孕後期,她們才會認清男孩+女孩=小孩這個公式的事實,因為缺乏這樣的認知,使得那些原本能選擇墮胎的少女(在情感上或生理上)都更難做出這個決定。未成年媽媽非裔、拉丁裔與美洲原住民的青少年不僅比白人青少年更有可能發生性行為,生育率也比較高(見圖6.6)。部分原因在於種族歧視與貧窮的結合,限縮了有色人種年輕人的選擇(生活在窮困中的白人青少年也一樣有著不成比例的高生育率)。但非裔和拉丁裔青少年的懷孕與生育率之所以偏高,背後還有其他因素。首先,比起白人社群,非裔社區對未婚生子的接受度高出許多。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更常見於拉丁裔與非裔族群,因此祖父母通常在教養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有色人種的年輕男性(特別是社經地位較低的社區)通常有很大的壓力,必須透過性活動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未成年媽媽有其特殊的需求,其中最迫切、社區能提供的就是醫療照顧與教育。改善孕前健康和規律產前照護,都是確保胎兒成長與母親健康(包括飲食、性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以及是否使用酒精與藥物)所必須。比起年紀較大的女性所產下的嬰兒,未成年媽媽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兒童健康問題與需要住院的情形。母子在產後都需要持續接受照料,母親可能需要避孕的諮商與服務,孩子則需要定期健檢與接種疫苗。高中畢業在未成年媽媽的教育計畫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她們的就業能力,與獨力(或共同)撫養自己和孩子的能力。某些未成年媽媽會需要經濟援助,至少直到完成她們的學業。政府政策如:食物券、貧困者醫療補助保險(Medicaid)與婦幼營養補助計畫(縮寫為WIC,提供必要食品的兌換券),通常是年輕母子的一線生機。但即便有這些政府的援助,多數家庭仍需要額外的所得才得以維生。醫療、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整合是當務之急,對於因意外懷孕而有極高的風險陷入憂鬱與家庭風暴中的年輕父母而言,這樣的做法有助於降低開銷,且獲得最全面的扶助。 雖然這個計畫可能需要投入龐大經費,但不提供協助則會讓我們付出更昂貴的代價。未成年爸爸未成年爸爸的發生率低於未成年媽媽。超過半數(52%)的未成年爸爸生育屬於意外懷孕,而20到24歲的男性生育則有49%屬於意外懷孕。未成年爸爸並非任何單一危險因子造成的結果,住在貧民區、對提早生育抱持特定的期望與價值觀、學業成就不佳以及有偏差行為等,似乎都是造成未成年爸爸的原因。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少數族群的背景與社經地位上的弱勢,這些情形都可能促使某些男性逃避婚姻或拒絕承擔身為父親的責任。在懷孕期間和至少孩子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未成年爸爸通常會實際參與照顧或提供心理支持。雖然多數的未成年爸爸在孕期會表示願意付出許多心力照顧小孩,但這對他們而言通常很困難,他們普遍收入較低、教育程度不高,而且有較多孩子要撫養(相較於20歲以上才當父親的男性)。他們可能會覺得被責任給壓垮,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供養家庭。雖然許多年輕爸爸的成長過程中都缺少父親的陪伴,但多數還是想要學習當個父親。未成年爸爸是個被嚴重忽略的族群,他們通常會面臨許多艱苦。針對降低未成年爸爸比率的政策與介入,必須考量造成這種現象的多重因素,並留意人生各個階段的不同狀況。(本文摘自/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大家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增加近1萬5千人,約每18至19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而且新增人數也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歲以上生育第一胎之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較30歲以前生育第一胎者高出3至4倍之多;因此,對於國內越來越晚婚且晚生育的婦女而言,乳房健康實在不容忽視!95%罹患乳癌是後天因素 嗜酒者風險增3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葉名焮主任指出,乳癌患者中,僅有5%為家族遺傳,其他罹癌因素可能與生育年齡、荷爾蒙補充或飲食、睡眠習慣有關。嗜酒的女性也要留意,每周飲酒超過2杯者,罹患乳癌機率也增加3成,由此可見,少飲酒對身體有益,而飲食習慣也建議少脂肪、少糖。台灣乳癌年輕化 平均年齡少歐美10歲葉名焮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罹患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比歐美國家早10年,且每9位乳癌患者就有1位小於40歲。不過,女性不要太過擔心,近年來藥物與手術治療方式多元,確認乳癌類型後,醫師會提供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只要遵循治療,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低溫電漿刀+整形式乳癌手術 保留乳頭、外觀完整提升自信心在葉名焮主任的門診中,近8成的乳癌患者採用部分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成效約等於乳癌全切除,術後再進行「整形式乳癌手術」,外觀能與正常乳房相近,美觀不但不打折,還能提升自信心。此外,手術器械的進步,也為患者帶來一大幫助,葉名焮主任指出,術中搭配低溫電漿刀切除癌細胞,能避免乳房組織結構的燒灼及破壞,且因器械溫度較低,能降低血管的傷害,如要保留乳頭、術後重建,或是腫瘤整形手術者,就會建議使用。臨床上一名愛美的輕熟女確診二型乳癌,使用低溫電漿刀部分切除癌細胞後,再進行腫瘤整形手術,兩邊乳房並無明顯差異,傷口小、術後復原快,患者對於術後乳房外觀也非常滿意。治療方式多元 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葉名焮主任呼籲,確診乳癌不要害怕,目前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只要及早治療,都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台灣在乳癌治療上也十分進步,各期別平均5年存活率接近9成;因此,只要發現乳房有異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