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過年零食怎麼吃 2原則告訴你

過年零食怎麼吃 2原則告訴你#腎臟病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麻荖、花生糖是許多民眾家中的年節必備零食,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精緻醣類與油脂被視為養生殺手,堅果逐漸代替傳統點心成為看電視閒嗑牙的零嘴,但隨手一把抓、邊看電視邊吃,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攝取過量油脂,要怎麼吃才不會把油脂留在身上以致身體負擔,聽聽營養師怎麼說!堅果挑選一定要注意2原則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張家豪表示,門診患者大多都是慢性病患,往往都在過完年回來發現不只是體重增加,血糖、血脂指數也跟著飆高,堅果類零嘴衛生署建議量為一天一份,大約30至50克的量,除了花瓜子份量約為1/3碗外,腰果、夏威夷豆、開心果等每天總共只能攝取5到8顆。另外,喜歡吃堅果的民眾注意,堅果挑選一定要注意2原則:1) 選原味/許多堅果為了讓味道吃起來更順口,會添加楓糖、鹽巴等調味料,張家豪營養師提醒,選擇養生零嘴,吃原味最好。2) 烘焙製/一般來說,許多民眾都不清楚堅果的製作過程,油炸的堅果吃過量容易使慢性病患血脂增高,因此堅果還是應選擇無油的烘焙為主。乾果類零食磷含量高 腎臟病患要避免吃柳營奇美醫院營養科主任李春松表示,過年大魚大肉,乾果類零食又屬油脂類,吃多會影響體重及血糖的控制。此外,這些食物的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要盡量避免食用。高蛋白、高油脂年菜吃完,配上啤酒、再吃點零食,連續幾餐這樣吃,會讓高膽固醇提早出現的機率升高,張家豪營養師建議,年假吃多動少,又幾乎都是高熱量食物及飲品,不想因為吃零食而發福,記得認清生產方式,簡單步驟,讓你輕鬆過好年!

小腿軟趴趴 恐為糖尿病前兆

小腿軟趴趴 恐為糖尿病前兆#腎臟病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被喻為第二顆心臟的小腿肚,就像每個人的私人醫生。不但可直接從外表確認狀態,還能觸摸診療,觀察身體有哪些不適症狀,並按摩緩解不適與疼痛。身體健康的小腿肚,像皮球一樣有彈性,有點溫溫的,像現做麻糬一樣很柔軟。但是倘若腎臟機能不佳時,小腿肚就會喪失彈性,變得像單薄的皮包一樣軟趴趴的、沒有活力。血壓高 小腿易浮腫血壓比較高的人,小腿肚會膨脹變得硬梆梆,而且容易發燙。患有腰痛、肩膀痠痛、頭痛、糖尿病等宿疾,或是煩惱很多、壓力很大的人,小腿肚大多會浮腫得很厲害,肌肉內部會有硬塊,輕壓就會感到劇痛。5大不適症狀危險群1) 小腿肚又熱又僵硬→高血壓。2) 小腿肚熱熱的但不僵硬→急性發炎、感冒……。3) 小腿肚冰冷且僵硬→手腳冰冷、婦科疾病、自律神經失調。4) 小腿肚冰冷,但觸感柔軟→糖尿病。5) 小腿肚冰冷、柔軟,可是沒有彈性→腎臟病。按摩、多喝水  保命關鍵小腿肚經常水腫的人,代表血液循環不佳,是容易形成血栓(小血塊)的體質。血栓像塞子一樣,一旦阻塞在血管裡,血液便無法繼續流通,最糟的情形會造成「猝死」!為了避免出現腦梗塞或經濟艙症候群,務必要養成按摩小腿肚的習慣,還要大量攝取水分,因為水分才是讓血液順暢流動最基礎的一環。(本文摘自/揉揉小腿肚的驚人自癒奇蹟/采實文化出版)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男性病患的左手臂腫脹約1個月,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肌肉內有1顆約8公分的腫塊,檢查報告為第二期高度惡性黏液纖維肉瘤,另一位69歲女性病患右大腿腫脹約半年,門診檢查發現腫脹侷限大腿,並無疼痛或麻木現象,檢查發現大腿肌肉內有1顆約15公分的腫瘤,皆接受6~7周放射線治療,且治療後1年沒有復發的跡象。 數月內可長為10公分結節狀腫塊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潘信誠表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惡性腫瘤,好發於年長者,平均發現年齡為60~70歲,男女比例約1比1.4,一般認為成因偏向多因性,好發於四肢,一開始並無任何異樣,數月內可長大為10公分的結節狀腫塊。潘信誠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第1及2期約有8成以上的5年存活率,第3期約5成,第4期無統計資料,以黏液纖維惡性肉瘤來看,平均5年存活率約6成,若年齡及腫瘤愈大,存活率愈低,黏液纖維惡性肉瘤的治療目標以手術切除為主,盡可能保存肢體的完整、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腫瘤復發 7成的病人截肢收場有報告指出,因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沒有任何症狀,病患常常誤認為是良性腫塊或普通水腫而忽略,即使治療後,仍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局部復發,2成的病人有遠處轉移的機會,尤其是那些診斷為中度或高度惡化腫瘤的病人,若發現腫瘤局部復發,約7成的病人會以截肢收場。潘信誠醫師因此提醒指出,發現肢體腫脹時,除了考慮是體內臟器發生問題所產生的水腫外,也應留意是否腫瘤的可能性,臟器出問題所產生的水腫較為廣泛性且有明顯壓痕,常合併有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腫瘤造成的肢體腫大常侷限於某一肢節且無明顯壓痕,應盡早安排檢查。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推估約有200萬名慢性腎臟病病友,但其中僅有3.5%的民眾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顯見大多數民眾對於慢性腎臟病的認知有限,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舉辦「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透過專科醫師講解腎病變與有氧老師教導病友運動,以期教育民眾與病友建立正確的慢性腎臟病認知。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慢性腎臟病友洗腎之原發因素以「糖尿病」居冠,比例高達45%,其中更有25%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因此民眾須謹慎控制血糖以避免造成「糖尿病腎病變」,輕者蛋白尿,嚴重者出現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最終進入洗腎之階段。適度運動 改善血糖、血壓、腎功能再者,鼓勵慢性腎臟病病友調整規律的生活方式,並適度的運動能改善血糖及血壓,同時延緩腎功能惡化,故本院邀請腎臟保健中心主任陳奎篤醫師與有氧老師林麗秋,促使病友建立正確的糖尿病腎病變保健知識,也鼓勵病友適度的運動,改善血糖及血壓,並延緩腎功能惡化。課程時間為10月28日(六),上午9:15~12:00在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招收人數60位,報名自即日起至10月21日或額滿為止,全程免費,敬備蔬食便當,請洽(05)2752940—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恕不接受現場報名,歡迎慢性腎臟疾病病友及家屬、社區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名稱: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時間:105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上午9:15-12: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  洽詢: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05)2752940

7旬男腎臟病 亂拿藥險送命

7旬男腎臟病 亂拿藥險送命#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70歲劉姓男患者,患有痛風症狀,3年前因為輕微血尿被檢查出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一期,醫師建議每半年回診檢查腎功能,但患者自認身體狀況沒有大問題,平常都自行到中藥房拿藥服用,沒有按醫囑回醫院做定期追蹤。最近因呼吸會喘及嘔吐被送醫,抽血後發現腎功能竟然只剩下百分之五,血色素也只有正常人的3分之1,經緊急安排洗腎及輸血,才救回患者的性命,目前患者定期回診洗腎,狀況穩定。老化、糖尿病 恐造成慢性腎臟病童綜合醫院腎臟科曾天佑醫師表示,只要是造成腎臟實質的傷害及功能下降,都是慢性腎臟病的起始病因,而老化、糖尿病、高血壓、泌尿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高蛋白飲食、肥胖等等,都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或是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的危險因子。無明顯症狀 80~90%未被診斷出來慢性腎臟病已經是世界流行病之一,台灣每100人中就有近12個人得病,但是因為慢性腎臟病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有將近80~90%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病人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其他原因就診,才發現腎功能異常,等到腎功能剩下百分之十,患者才會有食欲不振、嘔吐、皮膚癢等尿毒症狀。惡性腫瘤、抽菸 應定期接受篩檢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為糖尿病、高血壓、具腎臟病家族史、老年人(> 55 歲)、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服用標示不清的草藥或偏方、惡性腫瘤、抽菸、代謝症候群等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避免腎功能進一步的惡化與併發症發生,減少進入末期腎臟病須長期洗腎的風險,曾天佑醫師呼籲,愛護自己的腎臟,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有下列5點方法:1)維持理想體重、保持運動習慣、不抽菸及酗酒。2)均衡飲食、不需大補特補、避免大魚大肉、少鹽、少加工品、適量喝水、不要憋尿。3)尋求正確的醫療途徑、不亂吃藥。4)自我觀測尿液型態,定期健康檢查。5)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疾病,要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6歲男性,有高血壓,腎功能與蛋白尿皆正常,最近幾天突然小便有很多泡泡,且兩腳水腫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有重度蛋白尿,且腎功能有惡化現象,在進一步接受腎臟切片檢查之後,診斷為局部結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合併腎病症候群。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目前兩腳已無水腫,蛋白尿及腎功能也回復正常,小便有泡泡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是解尿較用力、尿液流速較快、流量較大而造成,這一類的泡泡通常在幾分鐘內大部分會消失,尿液中的物質過多也會造成表面張力的改變,而導致小便有泡泡。最好觀察時機是 早上第一泡尿小便有泡泡最好的觀察時機是早上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晚上喝水較少,尿液濃度增加,此時觀察最為準確,如果泡泡不多且短時間內就消失,通常較沒有臨床上的意義,如果泡泡很多且黏稠密集,過了十幾分鐘依然存在,就要注意是否有相關問題或疾病。生理期、發燒 都可能造成蛋白尿尿液中有蛋白質是正常的,但一般不超過每天150毫克,若攝取太多蛋白質類食物、正在生理期、激烈運動後、發燒、極度情緒變化、極度冷熱變化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蛋白尿,但這通常是短暫的,原因去除或環境改善後會自行消失,若蛋白尿超過150毫克,且持續檢驗幾次數值都過高,就是所謂的持續性蛋白尿,就要注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影響到腎臟。小便有泡泡可能是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但不等於有腎臟病,小便沒有泡泡也不等於沒有腎臟病,若小便出現泡泡,不要驚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腎臟病發生的警訊,應接受尿液分析,及相關檢查並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以早期發現潛在疾病。

吃西藥傷身?2錯誤觀念 國人腎臟病居高不下

吃西藥傷身?2錯誤觀念 國人腎臟病居高不下#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三高調查發現,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其中糖尿病是其主因,而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腎臟病成因之一,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失控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除了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更對國家社會經濟產生莫大影響,104年健保署健保門診透析治療花費高達342億元,約佔健保總預算5.7%,影響之鉅,不言可喻。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糖尿病人中有46.6%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其中更有四分之一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此外104年台灣腎病年報資料也顯示,國人洗腎原發原因以糖尿病居第一位,佔45.0%。控制三高  顧腎之道研究指出,糖尿病病患進行介入控制後,當發現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正常數值為7%),發生腎病變的風險降低了27%;另外血壓也是關鍵因素,收縮壓控制在130 mmHg以下風險降低了35%。由此可見,血糖、血壓控制良好者,可有效延緩腎臟病變發生。邱淑媞署長也提到,民眾易有錯誤觀念,恐導致腎臟病發生,不得不提防,包括:1) 認為西藥傷身,5成6民眾誤以為三高藥物會傷腎/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高達7成5民眾缺乏正確觀念,甚至有5成6的民眾認為,按時使用糖尿病及高血壓用藥會「傷害腎臟」,且男性持這樣錯誤觀念的比率較女性高。進一步分析年齡層來看,較年輕族群(18到39歲)有高達6成回答按時吃藥是「傷害腎臟」,高於整體平均。此結果證實了,一般民眾普遍認為服用西藥會傷害腎臟的刻板觀念,也導致了不願意正確用藥的結果,其實正確服用藥物,把血糖、血壓控制到安全範圍,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做法。2) 覺得驗尿麻煩,2成民眾不知驗尿可檢查腎病變/因為腎臟受損常會有血或蛋白質流失至尿中,尿液檢查為診斷腎臟疾病方便又實惠的第一步,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應每年定期檢測尿液微量白蛋白。但是國人普遍對驗尿不重視,在健保署資訊顯示,103年糖尿病病人尿液白蛋白檢查率只有50.2%,另104年國民健康署「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顯示,有2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病變,國健署強調,尿液有乾坤,驗尿是監測腎臟病的簡易的方法。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糖尿病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由於台灣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外加各種用藥偏方,地下賣藥電台,造成腎臟負擔,讓我國洗腎患者年年增加,至民國101年止共有6萬多名末期腎衰竭病患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其發生率及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一名。腎臟病預防 從飲食、生活習慣開始當腎臟功能衰退90%以上,以致於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時,就會造成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即為末期腎臟病,又稱為尿毒症。容易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家族遺傳等。預防腎臟病的方式其實不難,只要飲食上注意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果及多喝水,日常生活也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還要記得多運動,如此就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選對蛋白質來源 降低含氮廢物產生為此,豐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教導腎臟病病友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營養師賴侑伶表示,腎臟病友應該適量攝取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0.6~0.8公克,並降低含氮廢物的產生,減少腎臟的負擔。她進一步指出,蛋白質食物可分為高生理價蛋白和低生理價蛋白,高生理價蛋白質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指的是無法由人體製造合成,必須藉由食物去攝取,腎臟病友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必須有1/2~2/3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黃豆製品及魚、雞、豬、牛肉等。而低生理價蛋白質多為非必需胺基酸,如麵筋、麵腸,以及核果類像是瓜子、核桃、花生、腰果、杏仁等,還有綠豆、紅豆。賴侑伶營養師強調,在限制蛋白質攝食下,可由低氮澱粉取代低生理價的蛋白質,如澄粉、太白粉、玉米粉、藕粉、涼粉、 粉皮、冬粉、西谷米、粉圓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