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男性病患的左手臂腫脹約1個月,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肌肉內有1顆約8公分的腫塊,檢查報告為第二期高度惡性黏液纖維肉瘤,另一位69歲女性病患右大腿腫脹約半年,門診檢查發現腫脹侷限大腿,並無疼痛或麻木現象,檢查發現大腿肌肉內有1顆約15公分的腫瘤,皆接受6~7周放射線治療,且治療後1年沒有復發的跡象。 數月內可長為10公分結節狀腫塊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潘信誠表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惡性腫瘤,好發於年長者,平均發現年齡為60~70歲,男女比例約1比1.4,一般認為成因偏向多因性,好發於四肢,一開始並無任何異樣,數月內可長大為10公分的結節狀腫塊。潘信誠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第1及2期約有8成以上的5年存活率,第3期約5成,第4期無統計資料,以黏液纖維惡性肉瘤來看,平均5年存活率約6成,若年齡及腫瘤愈大,存活率愈低,黏液纖維惡性肉瘤的治療目標以手術切除為主,盡可能保存肢體的完整、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腫瘤復發 7成的病人截肢收場有報告指出,因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沒有任何症狀,病患常常誤認為是良性腫塊或普通水腫而忽略,即使治療後,仍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局部復發,2成的病人有遠處轉移的機會,尤其是那些診斷為中度或高度惡化腫瘤的病人,若發現腫瘤局部復發,約7成的病人會以截肢收場。潘信誠醫師因此提醒指出,發現肢體腫脹時,除了考慮是體內臟器發生問題所產生的水腫外,也應留意是否腫瘤的可能性,臟器出問題所產生的水腫較為廣泛性且有明顯壓痕,常合併有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腫瘤造成的肢體腫大常侷限於某一肢節且無明顯壓痕,應盡早安排檢查。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推估約有200萬名慢性腎臟病病友,但其中僅有3.5%的民眾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顯見大多數民眾對於慢性腎臟病的認知有限,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舉辦「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透過專科醫師講解腎病變與有氧老師教導病友運動,以期教育民眾與病友建立正確的慢性腎臟病認知。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慢性腎臟病友洗腎之原發因素以「糖尿病」居冠,比例高達45%,其中更有25%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因此民眾須謹慎控制血糖以避免造成「糖尿病腎病變」,輕者蛋白尿,嚴重者出現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最終進入洗腎之階段。適度運動 改善血糖、血壓、腎功能再者,鼓勵慢性腎臟病病友調整規律的生活方式,並適度的運動能改善血糖及血壓,同時延緩腎功能惡化,故本院邀請腎臟保健中心主任陳奎篤醫師與有氧老師林麗秋,促使病友建立正確的糖尿病腎病變保健知識,也鼓勵病友適度的運動,改善血糖及血壓,並延緩腎功能惡化。課程時間為10月28日(六),上午9:15~12:00在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招收人數60位,報名自即日起至10月21日或額滿為止,全程免費,敬備蔬食便當,請洽(05)2752940—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恕不接受現場報名,歡迎慢性腎臟疾病病友及家屬、社區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名稱: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時間:105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上午9:15-12: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  洽詢: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05)2752940

7旬男腎臟病 亂拿藥險送命

7旬男腎臟病 亂拿藥險送命#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70歲劉姓男患者,患有痛風症狀,3年前因為輕微血尿被檢查出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一期,醫師建議每半年回診檢查腎功能,但患者自認身體狀況沒有大問題,平常都自行到中藥房拿藥服用,沒有按醫囑回醫院做定期追蹤。最近因呼吸會喘及嘔吐被送醫,抽血後發現腎功能竟然只剩下百分之五,血色素也只有正常人的3分之1,經緊急安排洗腎及輸血,才救回患者的性命,目前患者定期回診洗腎,狀況穩定。老化、糖尿病 恐造成慢性腎臟病童綜合醫院腎臟科曾天佑醫師表示,只要是造成腎臟實質的傷害及功能下降,都是慢性腎臟病的起始病因,而老化、糖尿病、高血壓、泌尿疾病、心臟血管疾病、高蛋白飲食、肥胖等等,都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或是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的危險因子。無明顯症狀 80~90%未被診斷出來慢性腎臟病已經是世界流行病之一,台灣每100人中就有近12個人得病,但是因為慢性腎臟病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有將近80~90%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病人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其他原因就診,才發現腎功能異常,等到腎功能剩下百分之十,患者才會有食欲不振、嘔吐、皮膚癢等尿毒症狀。惡性腫瘤、抽菸 應定期接受篩檢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為糖尿病、高血壓、具腎臟病家族史、老年人(> 55 歲)、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服用標示不清的草藥或偏方、惡性腫瘤、抽菸、代謝症候群等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避免腎功能進一步的惡化與併發症發生,減少進入末期腎臟病須長期洗腎的風險,曾天佑醫師呼籲,愛護自己的腎臟,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有下列5點方法:1)維持理想體重、保持運動習慣、不抽菸及酗酒。2)均衡飲食、不需大補特補、避免大魚大肉、少鹽、少加工品、適量喝水、不要憋尿。3)尋求正確的醫療途徑、不亂吃藥。4)自我觀測尿液型態,定期健康檢查。5)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疾病,要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6歲男性,有高血壓,腎功能與蛋白尿皆正常,最近幾天突然小便有很多泡泡,且兩腳水腫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有重度蛋白尿,且腎功能有惡化現象,在進一步接受腎臟切片檢查之後,診斷為局部結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合併腎病症候群。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目前兩腳已無水腫,蛋白尿及腎功能也回復正常,小便有泡泡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是解尿較用力、尿液流速較快、流量較大而造成,這一類的泡泡通常在幾分鐘內大部分會消失,尿液中的物質過多也會造成表面張力的改變,而導致小便有泡泡。最好觀察時機是 早上第一泡尿小便有泡泡最好的觀察時機是早上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晚上喝水較少,尿液濃度增加,此時觀察最為準確,如果泡泡不多且短時間內就消失,通常較沒有臨床上的意義,如果泡泡很多且黏稠密集,過了十幾分鐘依然存在,就要注意是否有相關問題或疾病。生理期、發燒 都可能造成蛋白尿尿液中有蛋白質是正常的,但一般不超過每天150毫克,若攝取太多蛋白質類食物、正在生理期、激烈運動後、發燒、極度情緒變化、極度冷熱變化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蛋白尿,但這通常是短暫的,原因去除或環境改善後會自行消失,若蛋白尿超過150毫克,且持續檢驗幾次數值都過高,就是所謂的持續性蛋白尿,就要注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影響到腎臟。小便有泡泡可能是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但不等於有腎臟病,小便沒有泡泡也不等於沒有腎臟病,若小便出現泡泡,不要驚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腎臟病發生的警訊,應接受尿液分析,及相關檢查並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以早期發現潛在疾病。

吃西藥傷身?2錯誤觀念 國人腎臟病居高不下

吃西藥傷身?2錯誤觀念 國人腎臟病居高不下#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三高調查發現,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其中糖尿病是其主因,而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腎臟病成因之一,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失控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除了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更對國家社會經濟產生莫大影響,104年健保署健保門診透析治療花費高達342億元,約佔健保總預算5.7%,影響之鉅,不言可喻。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糖尿病人中有46.6%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其中更有四分之一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此外104年台灣腎病年報資料也顯示,國人洗腎原發原因以糖尿病居第一位,佔45.0%。控制三高  顧腎之道研究指出,糖尿病病患進行介入控制後,當發現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正常數值為7%),發生腎病變的風險降低了27%;另外血壓也是關鍵因素,收縮壓控制在130 mmHg以下風險降低了35%。由此可見,血糖、血壓控制良好者,可有效延緩腎臟病變發生。邱淑媞署長也提到,民眾易有錯誤觀念,恐導致腎臟病發生,不得不提防,包括:1) 認為西藥傷身,5成6民眾誤以為三高藥物會傷腎/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高達7成5民眾缺乏正確觀念,甚至有5成6的民眾認為,按時使用糖尿病及高血壓用藥會「傷害腎臟」,且男性持這樣錯誤觀念的比率較女性高。進一步分析年齡層來看,較年輕族群(18到39歲)有高達6成回答按時吃藥是「傷害腎臟」,高於整體平均。此結果證實了,一般民眾普遍認為服用西藥會傷害腎臟的刻板觀念,也導致了不願意正確用藥的結果,其實正確服用藥物,把血糖、血壓控制到安全範圍,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做法。2) 覺得驗尿麻煩,2成民眾不知驗尿可檢查腎病變/因為腎臟受損常會有血或蛋白質流失至尿中,尿液檢查為診斷腎臟疾病方便又實惠的第一步,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應每年定期檢測尿液微量白蛋白。但是國人普遍對驗尿不重視,在健保署資訊顯示,103年糖尿病病人尿液白蛋白檢查率只有50.2%,另104年國民健康署「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顯示,有2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病變,國健署強調,尿液有乾坤,驗尿是監測腎臟病的簡易的方法。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糖尿病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由於台灣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外加各種用藥偏方,地下賣藥電台,造成腎臟負擔,讓我國洗腎患者年年增加,至民國101年止共有6萬多名末期腎衰竭病患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其發生率及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一名。腎臟病預防 從飲食、生活習慣開始當腎臟功能衰退90%以上,以致於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時,就會造成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即為末期腎臟病,又稱為尿毒症。容易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家族遺傳等。預防腎臟病的方式其實不難,只要飲食上注意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果及多喝水,日常生活也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還要記得多運動,如此就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選對蛋白質來源 降低含氮廢物產生為此,豐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教導腎臟病病友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營養師賴侑伶表示,腎臟病友應該適量攝取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0.6~0.8公克,並降低含氮廢物的產生,減少腎臟的負擔。她進一步指出,蛋白質食物可分為高生理價蛋白和低生理價蛋白,高生理價蛋白質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指的是無法由人體製造合成,必須藉由食物去攝取,腎臟病友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必須有1/2~2/3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黃豆製品及魚、雞、豬、牛肉等。而低生理價蛋白質多為非必需胺基酸,如麵筋、麵腸,以及核果類像是瓜子、核桃、花生、腰果、杏仁等,還有綠豆、紅豆。賴侑伶營養師強調,在限制蛋白質攝食下,可由低氮澱粉取代低生理價的蛋白質,如澄粉、太白粉、玉米粉、藕粉、涼粉、 粉皮、冬粉、西谷米、粉圓等。

高血壓控制不佳 當心腎臟病跟著來!

高血壓控制不佳 當心腎臟病跟著來!#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高血壓與腎臟病兩者息息相關!醫師指出,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得腎臟病,腎臟病患者也容易罹患高血壓;患者除了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外,平時更要留意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才能有助身體健康。肥胖、抽菸 為高血壓危險因子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黃振森醫師表示,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抽菸、高血糖、家族史及腎臟病,而高血壓若是控制不好,也容易得腎臟病,兩者互相影響,不可不慎。他提醒,腎臟病患者要注意定期門診追蹤檢查、正確使用藥物針劑、飲食節制多喝開水、適量運動減輕體重,不要聽信偏方花錢傷身,若是服藥後出現不適,要記得回門診向醫師反映,不要自行調整服藥。飲食清淡少油鹽 咖啡泡淡一些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張雅芳營養師提醒高血壓患者,鈉鹽量攝食過多,也是高血壓的危險因子之一,建議每日食鹽攝取量是6克,每公克食鹽的含鈉量為400毫克;此外,除了煮菜所加的鹽,許多食物中也都含有鹽份,如醋、味精、醬油、蕃茄醬、沙茶醬等調味料,加工食品、醃漬食品、罐頭、甜餅乾、泡麵、穀類脆片等,在食用前要留意營養標示,以免鈉鹽量攝食過多。除了留意鹽份攝取外,烹調也要減少油鹽糖,清淡飲食為主,少喝含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血壓控制,若無法避免,可以泡淡一些,並且不要加糖及奶精;腎臟不好的患者,更應少喝飲料,白開水是最好的選擇。健康飲食 搭配適度運動張雅芳表示,除了健康的飲食之外,規律的運動也十分重要,建議每週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讓心跳達到130下,才有助改善血糖、血壓、血脂。近來天氣逐漸變冷,若是要早起出門運動,要注意身體保暖,以免血壓升高,影響健康。

口味太重、太淡都不好 當心皆會引發腎臟病

口味太重、太淡都不好 當心皆會引發腎臟病#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根據衛福部健保署2014年公布的醫療費用排行榜顯示,第一名即為慢性腎衰竭,去年花在洗腎相關費用高達430億元,如此巨額的費用,全部出自國人繳納的健保費,然而大部分的人對這個疾病都不瞭解,甚至毫不避諱的大魚大肉、重口味飲食,殊不知正深陷美食危機中。糖尿病患是洗腎高危險群 尿尿有泡要注意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簡彥名醫師表示,台灣目前約有6萬名洗腎病人,約以每年360人的速度成長,依據統計,洗腎病人中約有45%為糖尿病患者,是洗腎的最大原因,第二名則是腎絲球腎炎,占了20~25%,另外在飲食方面,除了重口味外,鹽分攝取不夠,容易導致心臟的疾病,進而影響周邊器官,也會增加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大家都知道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而腎臟也像肝臟一樣,生病初期並不會有任何感覺,民眾可以藉由觀察自己的尿液來提高警覺,當發現尿尿有泡泡,且久置仍不會消失,就應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腎功能毀損難修復 移植是唯一方式簡彥名醫師說,除非是意外引起的嚴重感染,導致腎功能下降,此時洗腎是暫時的,待腎功能恢復即可停止,然而大部份疾病或飲食所引起的腎功能損害,是不可逆的反應,一旦發生了,就必須洗腎一輩子,腎臟移植是唯一的根治辦法,但台灣目前因為法令較嚴格的關係,再加上捐贈者不多,並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幸運獲得移植的機會。吃太淡腎臟也有負擔 預防洗腎從生活習慣做起大家聽到洗腎如臨大敵,心慌之餘第一個改變的就是開始清淡飲食,但曾有研究指出,鹽分攝取不足也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相對於身體其他器官也會受到影響,包括腎臟疾病也需要注意,並不是只有重口味的人才需要擔心腎功能,因此醫生提供民眾5點建議,幫助大家遠離腎臟疾病!1) 每日鹽分攝取控制在6~12克。2) 戒菸、戒酒。3)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血壓等。4) 保持運動習慣,每週至少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5) 養成吃素的習慣,因為肉類容易對身體產生有毒的廢物,若非吃肉不可,也盡量以白肉為主,例如魚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