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新冠肺炎延燒 9萬洗腎者如何自保?

新冠肺炎延燒 9萬洗腎者如何自保?#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來人人聞新冠肺炎色變!臨床案例發現,新冠肺炎病毒不但主要攻擊肺部,重症患者甚至會傷害腎臟,造成急性腎衰竭,疫情期間腎臟病友自我保護,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並規律服用慢性病用藥外,施打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可以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避免因急性腎衰竭導致腎功能加速衰退。腎臟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通常是出現臉腫、腳腫才就醫。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於2006年倡議將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設為「世界腎臟病日」,今年3月12日世界腎臟日主題為「全民參與-從預防保健到疾病控制與管理」。高鹽高糖高油脂 讓洗腎人口日增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宇軒提醒,民眾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儘快到院檢查。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會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約五分之一的高血壓患者最終也會走上這一步。賴宇軒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因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臟」的錯誤用藥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慢性病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或不明草藥,反而加速腎臟功能損傷,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另外高鹽、高糖、高油脂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因素。賴宇軒醫師表示,保養腎臟並不難,改變日常飲食就是保護腎臟、遠離洗腎的第一步。護腎原則除了要「五控三避」,就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血脂肪及控制尿酸外,堅持「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就是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加上多運動,腎臟病友還是可以贏得「腎」利人生。遵照醫囑 勿擅自停用慢性病藥物據統計,國內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面對疫情期間的自我保護,其實最讓腎臟科醫師憂心的是,平日需要定期出入醫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友,因為看到疫情報導,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甚至有感冒的腎友不願就診,甚至擅自停用慢性腎臟病用藥,改吃感冒成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賴宇軒醫師提醒,日常生活勤洗手,出入醫院、人多的密閉場所,或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記得戴口罩,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依照醫囑、按時服用腎臟病用藥,減少併發症發生。

小便有泡泡 是腎臟病前兆?

小便有泡泡 是腎臟病前兆?#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6歲的陳先生沒有慢性病史,平日也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習慣,因體檢的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有腎臟囊腫,到腎臟科複診,醫師問診得知他已經有泡泡尿好一段時間,於是安排抽血驗尿檢查,發現陳先生有嚴重的蛋白尿,這幾年來腎功能亦緩慢衰退中,但因為沒有其他症狀,以為不需要治療。感染、運動、姿勢都會出現蛋白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徐萱竹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許多良性蛋白尿的狀況,有泡泡也不一定就是蛋白尿,需經過客觀的定量分析才能確定。良性的蛋白尿可能是感染、脫水,或藥物、運動、懷孕、血壓控制不佳,甚至有時只是姿勢(站立)性蛋白尿。蛋白尿為腎臟病變前哨然而一旦證實有蛋白尿,便暗示可能有腎臟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佔了國內洗腎人口的四成以上,比例相當高。重要的是,蛋白尿常常比腎功能開始變差還要早發生,可視為腎臟病變的前哨站,甚至預測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死亡率。徐萱竹醫師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採低蛋白飲食,更應積極地控制血糖和血壓,利用整合門診,在腎臟科做定期的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抽菸病友們則請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並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應採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原則為限制動物性蛋白,也就是少吃肉,僅能吃些植物性蛋白,如豆乾、豆腐;另外,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必須搭配酮酸胺基酸,讓代謝廢物可轉換為人體所需的胺基酸,還可減少尿毒症發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則需要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

腎臟病患易罹低血鈣症 症狀似腦中風#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的77歲婦女因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在急診室做了腦部電腦斷層和抽血檢查,發現該病患的右腦頂葉有血管栓塞情形,血色素偏低及肌酸酐偏高,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經由神經內科收治住院。住院其間確診該血管栓塞屬陳舊性栓塞,應該不是導致語無倫次、右側肢體無力的原因,由於該病患有慢性腎臟病病史,因此會診腎臟科。從抽血的多項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經針劑補充氯化鈣,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經抽血檢查血中鈣離子,發現該病人的血清鈣離子為4.4,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同時其副甲狀腺素已飆至691,對慢性腎臟病人的控制值約為正常值的三倍來說,可以說已嚴重失控,因此診斷是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嚴重低血鈣症」。低血鈣症其發病的症狀 很類似腦中風罹患嚴重低血鈣症,容易誘發抽筋等,其發病的症狀很類似腦中風,包括反應遲鈍、肢體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如果未即時補充氯化鈣有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嚴重時會奪人生命。該病患經每六小時針劑補充氯化鈣三天,再改口服鈣片四天就康復出院,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 為何容易罹患低血鈣症?陳燕蘭醫師指出,其罹病的機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臟對活性維生素D的製造功能下降,進而併發續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而誘發低血鈣症,容易被患者疏忽或誤診,其惡化的機率很高。因此,陳燕蘭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而需終身洗腎,再者追蹤治療的過程中,如有其他的併發症也可即時治療。

「腎」選正確飲食 保護腎臟健康

「腎」選正確飲食 保護腎臟健康#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有洗腎王國的稱號,腎臟是沈默的器官,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不少民眾擔憂自己的腎臟會不會哪天也出問題。事實上,保養腎臟並不困難,「腎」選好食物,改變日常飲食,就是保護腎臟、遠離洗腎的第一步。血糖、血壓未控制好 易引起腎臟病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台灣3成民眾不知「血糖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6成民眾不知「血壓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在腎臟病門診衛教時見到的病人,多數有血糖與血壓問題,因此將血糖、血壓控制好,是預防慢性腎臟病的好方法。林昱蓁營養師表示,面對慢性腎臟病,應選擇低蛋白飲食,建議第4及第5期的慢性腎臟病人,不論有無糖尿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降至0.8-0.6 g/kg,可減少體內含氮廢物,減緩腎功能惡化。六大類食物中含蛋白質食物包括豆魚蛋肉類1份,相當於1顆蛋,含7克蛋白質;乳品類1份,相當於240cc鮮奶,含8克蛋白質;全榖雜糧類1份,相當於1/5碗白飯,含2克蛋白質。因此飲食上需控制豆魚蛋肉類、乳品類以及全榖雜糧類的攝取量。愛沾醬者攝取較多鹽分 血壓增加、易水腫林昱蓁營養師說明,門診中發現不少民眾習慣進食大量的飯才有飽足感,而不知不覺中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因此會指導病人選擇同樣是全榖雜糧類,一份卻只有0.02-0.1克的低蛋白澱粉類,如冬粉、米粉、米苔目、水晶餃皮、肉圓皮等。口味重或習慣沾醬者,容易攝取較多鹽分,使血壓增加,也可能使排水功能變差而造成水腫,建議每日鹽分應控制在5克以下(約1茶匙鹽巴),可選擇以天然辛香料,如白醋、檸檬、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並且避免醃製品、加工品等隱藏含鈉的食物。慢性腎臟病排洩鉀的能力下降,食物中的鉀離子大部分存在植物,如蔬果,建議可將蔬菜類先燙熟,瀝乾再拌油與調味,並避免選擇高鉀水果,如楊桃、香蕉、奇異果、香瓜、桃子、水果乾等。磷離子是幫助營養代謝的重要營養素,但高磷血症可能造成副甲狀腺亢進造成骨骼流失,甚至血管鈣化引起動脈硬化。高蛋白飲食同時是高磷飲食,除了控制豆魚蛋肉類攝取量,也必須限制全榖雜糧類、奶製品、堅果種子類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鈣、磷含量高 不適合腎友飲用年長者常因咀嚼功能退化而習慣吃飯加湯或配菜湯、肉汁等,導致攝入過多鉀離子與磷離子。建議可將食物如葉菜類、瓜類的蔬菜燙熟後再拌油,或選擇豆腐、魚類、雞蛋等軟質食物,增加烹煮時間或切小塊,提供長輩食用。許多家屬會為病人準備雞精、滴雞精、靈芝精、樟芝萃取液等,想幫病人補氣,然而這些都是食物濃縮液,鉀與磷含量高,不適合慢性腎臟病人。建議民眾在購買營養補充品前,應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林昱蓁營養師表示,能夠掌握腎臟病的飲食原則,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做好血糖與血壓控制,每天飲水1500至2000c.c.、不抽菸,都是保護腎臟不二法門。

鹽分超標增腎臟負擔 小心這4種湯

鹽分超標增腎臟負擔 小心這4種湯#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非常喜歡喝湯,只要湯頭燉得好,續碗加湯是常有的事,營養師說提醒,其實湯裡隱藏著高「鹽」陷阱,只要一天喝上2碗就會超過一天鹽份建議量,尤其是牛肉湯、排骨酥湯、酸辣湯和泡麵這4款湯的含鹽量最高。牛肉湯、排骨酥湯、酸辣湯、泡麵 含鹽量最高豐原醫院營養師張秋密表示,國人每日鹽份攝取量為6公克,坊間的湯頭鹽份量約在1至3公克間,特別將15種湯品分別以200cc的湯頭進行實驗,發現牛肉湯、排骨酥湯、酸辣湯和泡麵這4種湯的含鹽量高達2.4公克,如果業者供應量為400cc,民眾光喝一碗湯就達4.8公克的鹽量,更別說續湯鹽量有多高。因鹽份需藉由腎臟進行代謝,患有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或肺病患者,如果「鹽份」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加上喝湯後容易口渴,此時如果再喝水,則會造成水分滯留體內增加心、肺負擔,導致腎臟功能負擔更為嚴重。喝湯別多加調味料 採用蔬菜、菇類等熬煮張秋密營養師表示,建議民眾在外喝湯時,儘量不要再加烏醋、辣椒醬、酸菜調味,每餐以半碗約100cc淺嚐就好,減少續湯的習慣。如果在家自行烹煮,可多採用白醋、蕃茄,香菜、香菇、海帶等食材熬煮,以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等低鹽佐料調味,同時使用少量鹽份,以減少腎臟負擔。

遠離洗腎人生!揪出早期腎病靠這2招

遠離洗腎人生!揪出早期腎病靠這2招#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今年世界腎臟日在3月14日,旨在呼籲民眾注意腎臟健康!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致中表示,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口,根據統計約有200萬人,由於慢性腎臟病的嚴重程度會隨著腎臟功能漸漸衰退,很多人都忽略腎臟病是可以預防的。慢性腎臟病5大徵兆 泡泡尿早期即可能出現慢性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大部分的人也不會出現疼痛感,建議透過定期抽血(血中肌酸酐和尿素氮)和驗尿(尿蛋白),才能幫助早期發現!如何提早發現自己有慢性腎臟病?陳致中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會出現下列5大徵兆:1) 有蛋白泡沫尿或血尿。2) 下肢有水腫現象,且按壓後產生的凹陷無法馬上回復。3) 高血壓。4) 貧血、臉色蒼白。5) 倦怠。一般慢性腎臟病的5大徵兆,只有泡泡尿會在早期出現,如果出現其他症狀,代表腎臟功能受損較嚴重。由於腎臟功能惡化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如果未加以控制演變成尿毒症,恐怕會面臨洗腎、換腎的危機。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患者等高危險群 建議定期追蹤如果本身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患者,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等民眾,除了就醫定期追蹤,想要提早發現慢性腎臟病,可先從觀察排尿型態來提早察覺,建議至「腎臟內科」門診,由醫師進行仔細的評估與建議!陳致中醫師表示,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方法,首先要多加留意自己血糖、血脂、血壓、尿酸和尿蛋白是否在正常值;平常也要避免過度勞累、不抽菸、不信偏方、不憋尿、避免服用腎毒性藥物(如來路不明的草藥或未遵從醫囑服用止痛藥或抗生素);日常飲食以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菜為主,更要遠離肥胖。建議民眾千萬不能不重視腎臟的健康,才能有效降低腎臟的傷害。

講座/「腎」利人生!談腎臟替代療法

講座/「腎」利人生!談腎臟替代療法#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的嚴重程度會隨著腎臟功能漸漸衰退,且會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損害,可依照年齡、性別、血清肌酸酐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值(GRF)」,再依腎臟功能強弱可將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對於已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千萬不能忽略了定期追蹤與治療的重要性! 如果慢性腎臟病持續惡化至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演變為尿毒症,這時必須面對腎臟替代療法的治療選擇,共分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腎臟移植3種方式。由於許多民眾對於腎臟替代療法存有許多疑惑與擔憂,邀請烏日林新醫院臟內科陳致中醫師將於3月13日(三)舉辦院內免費講座,針對腎臟病變的治療方式一一進行詳細說明,可以了解其優缺點、風險、費用等等,才能改善生活品質與延續生命,幫助病友展開新生活!(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打造「腎」利人生!認識腎臟替代療法時間:2019年3月13日(三)9:30開始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腎臟病初期症狀難辨 貧血、疲倦當心

腎臟病初期症狀難辨 貧血、疲倦當心#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2018年報統計,台灣洗腎人口的比率及每年新增加的洗腎人口比率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健保支出在洗腎的醫療費用更高達433億元,相當可觀。世界腎臟日(每年三月的第2個星期四)將到來,提醒民眾腎臟保健的重要性。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分享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以及腎臟病友飲食小撇步。慢性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可定期尿液篩檢確認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許哲維表示,慢性腎臟病是腎臟因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尿路阻塞,導致腎臟產生永久性的病變。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三高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暴飲暴食、濫用藥物或來路不明的偏方、高齡(55歲以上)及其他腎臟疾病問題等。罹患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包括貧血、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血壓高、蛋白尿、頻尿、水腫等。建議民眾每半年必須做一次尿液篩檢,因為多數的腎臟病人在腎臟病初期時是沒有感覺的,通常等到身體感覺不適時,很可能已經是腎臟病的末期,屆時已經必須接受洗腎治療。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 「腎」利人生保健康想要遠離腎臟病,許哲維醫師提醒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沒有鮪魚肚。對於腎臟病友來說,飲食控制更為重要,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黃雅鈺建議,腎臟病友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避免大魚大肉,煮食清淡為佳,每日充足飲水等小撇步,才是「腎」利飲食原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