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血管阻塞併嚴重鈣化 旋磨術助放支架

血管阻塞併嚴重鈣化 旋磨術助放支架#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血管疾病是無聲殺手,早期沒有徵兆,直到血管狹窄嚴重、血流量減低時,患者才會因缺氧胸悶、喘不過氣,甚至心肌梗塞等問題就醫,此時血管狹窄已非常嚴重,而血管鈣化則是會讓手術變得更複雜。FFR判斷是否施行氣球擴張術或裝支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清埤表示,治療心血管疾病時,會透過血管攝影評估血管狹窄程度,直徑狹窄程度達50%即為狹心症,70%以上需以氣球擴張術或置放支架,將狹窄的血管壁撐大,重建血流。若血管整圈鈣化、阻塞嚴重時,高壓氣球難以撐開血管,則需先使用冠狀動脈旋磨術或帶刀片球囊,先將鈣化進行旋磨或切割再放支架。狹窄程度50~70%處於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的模糊地帶,傳統的血管攝影只能估計血管病變的狹窄程度,無法判斷是否產生心肌缺血性變化。陳清埤主任指出,較新的診斷方式,是透過血流儲備分數(FFR)測試算出血管近端和遠端的壓力比,當血管狹窄,遠端血管壓力會下降,如果下降20%以上,即使狹窄程度只有50%,也需施行氣球擴張術或裝支架。動脈硬化組織磨碎 經由代謝排出體外陳清埤主任表示,單純使用高壓氣球擴張術,日後再狹窄機率約25%。心血管疾病可變異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三高、壓力、肥胖等,患者術後有沒有戒菸、控制體重,改變生活習慣都會影響日後再狹窄率。此外,手術也是一項重要因素,前一次用的氣球如果太小,氣球拿掉後血管就打回原形,或發生血管剝離沒看出來,也會造成日後再狹窄。標準治療方式為氣球擴張術或裝置支架,也有人採用切割球囊的非主流方式,若支架內再挾窄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切割氣球可去除小面積的鈣化,大而厚的鈣化硬塊則需運用冠狀動脈旋磨術清除,旋磨術是用機械式方法將嚴重鈣化的動脈硬化處磨碎,以便置放支架能完整貼壁,降低長期再狹窄率,是臨床上相當有用的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旋磨術用直徑1.25mm-2.25mm、前端嵌有鑽石顆粒的橄欖形磨頭,以每分鐘15~20萬轉的速度,磨掉血管壁最硬的部分,形成一個光滑的血管壁通道,再用氣球撐開血管放置支架,使血管恢復暢通。被磨成細小碎片的動脈硬化組織,大小比紅血球小,不會塞住微小血管,並能經由代謝排出體外。女性乳房血管鈣化 罹心臟病風險提高陳清埤主任指出,有研究顯示,女性在乳房攝影檢查時,如果發現乳房血管有鈣化現象,日後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為未鈣化者的1.5倍;糖尿病、腎臟病、洗腎及心臟病患者,也是血管鈣化的高風險族群。另外,有家族史,父親45歲前、母親55歲前罹患心臟病者,血管也比較容易鈣化,這些高危險群或有症狀的患者,應儘早至心臟科檢查和治療。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80歲的李婆婆回診時跟醫師炫耀「現在我的健康『脂數』都很正常吧!」,但其實在一年半前她因心肌梗塞走訪了二次鬼門關,從此她才開始認真用藥控制。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後,醫師已處方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來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期間數值控制在88mg/dL,不料,卻在服藥後的二年內發生了第二次的心肌梗塞,這次成功救回李婆婆性命後,除口服用藥外,同時再搭配PCSK9抑制劑,才成功讓她的壞膽固醇降至25mg/dL,目前「脂數」控制良好且對治療生活品質也感到相當滿意。最新治療指引 你的膽固醇應落在哪個「脂」南?收治該名案例的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李婆婆透過服藥治療確仍然無法獲得控制,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這類極高風險族群已服用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並於兩年內發生第二次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指數降於40mg/dL以下,因此,後續搭配PCSK9抑制劑治療,才成功讓李婆婆的壞膽固醇指數下降至25mg/dL。林柏霖醫師說明,依據風險性來分類,每個族群各有不同的「脂」南,若是一般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低於100mg/dL;若是高風險患者,如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低於70mg/dL;極高風險族群,也就是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的患者,就建議應該要低於55mg/dL。膽固醇與你「心心相連」 應積極控制林柏霖醫師解釋,多數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但當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時,便會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台灣10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2和第4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指數,才能確保心血管健康。對此,林柏霖醫師呼籲,可以透過抽血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篩檢後若無需治療僅需每兩至三年透過健康檢查來檢視膽固醇指數即可;但若檢查後發現壞膽固醇數值比較高的患者,則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數值,約三至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若確診需要治療的患者,就必須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5歲楊先生在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嚴重警訊,等到第3次發病竟是突然失去意識、沒有心跳呼吸,經消防隊、急診及心導管人員10分鐘接力搶救才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老天給了病患2次機會,都沒把握機會處理,第3次若非立即發現、快速處理,恐也無力回天。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楊先生11月27日因左胸很悶到診所看診,沒想到突然昏厥,旁人馬上通報溪湖消防隊,2名消防隊員到場時已無心跳呼吸。消防隊員林鈺璨表示,他們到診所只花了4分鐘,一路以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電擊及持續CPR(心肺復甦術)搶救,花5分鐘急駛到達彰化醫院急診,病患到院時已恢復心跳呼吸,他們持續急救,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連絡心導管室接手。據研究,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他擔心病患即使救回來也有腦部受損之虞,所幸沒有發生,消防隊員快速急救是關鍵。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病患右冠狀動脈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進行心導管術,放了2支支架,恢復血流順暢。勿忽視心肌梗塞徵兆楊洽聞說,其實早在10天前,他就感覺到左胸悶悶的,也有點咳嗽,以為感冒到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半小時後好轉了就不介意,接下來的6天後,他又一次胸悶冒冷汗,也是喝熱水,忍個半小時就好了,沒想到第3次又胸悶,到診所就倒下了。王彥翔醫師表示,楊先生可能在10天前就已經血栓,那2次的胸悶若能就醫找出其心血管阻塞之處並趕快處理,就不會有第3次的生死搏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第3次發作心跳呼吸停止時,是在家裡而沒人發現或是反應過慢,大概也救不回來了,可見上天還是眷顧病患。病患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醫師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許多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的機率,提早心肌梗塞發生的時間,吸菸族不能不警惕。 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或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等,少數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處,最普遍的是胸悶如重物壓住,這起案例顯示病情已經由胸悶顯現,有時間讓你去反應處置,是老天給你機會,千萬要趕快找醫院查看心血管狀況,錯過機會恐就永遠沒機會了。

心梗為沉默心臟殺手 注意徵兆勿輕忽

心梗為沉默心臟殺手 注意徵兆勿輕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高血壓病史的吳姓63歲男子,日前在家突然感到胸痛、感覺無法呼吸、冒冷汗,且不舒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家人連絡119求助送醫,緊急送至部立苗栗醫院急診室。苗醫急診醫療團隊立即啟動「急性冠心症」救治機制,迅速完成心導管治療,讓患者順利康復出院。專業的醫療團隊 提供全天候緊急醫療服務部立苗醫院長李明輝表示,一般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相當高,而掌握搶救黃金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關鍵。為加強提升鄉親生命安全的保障,苗醫導管室不僅擁有先進齊全的儀器設備,還有經驗豐富的心臟科專業醫師群,包含專任心臟內科醫師3位、心臟外科醫師1位,並於去年(107年)7月與台大新竹分院簽署合作案,可提供全天候24小時心導管緊急醫療服務,大大提高患者存活率,及增進患者恢復並健康出院的機會。搶救急性心肌梗塞 需掌握搶救黃金期蔡貴嶔主任進一步說明,按衛福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重度級評鑑標準,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從掛號到完成導線通過時間,小於90分鐘的案例,需達80%,而苗醫108年度心肌梗塞患者救治,百分之百小於90分鐘,平均為68分鐘,表現遠優於標準。蔡主任說,心肌梗塞是沈默的心臟殺手,民眾若出現有胸悶、胸痛、氣喘,有時還會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發病前兆,應儘速聯絡119救護車送醫。最近天候漸涼,早晚溫差大,秋老虎發威,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蔡主任特別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病的民眾,日常要注意按時服藥且規律運動,並定期至心臟內科門診追蹤,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找上門來。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僅24歲心肌梗塞!走路易喘別忽略

僅24歲心肌梗塞!走路易喘別忽略#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4歲也出現心肌梗塞!湯先生是糖尿病第一型病人,長期追蹤治療4年,突然胸痛就醫,經抽血、X光、心電圖檢查診斷,確認冠狀動脈左前血管中段阻塞,馬上住院做心導管。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美綾表示,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呼籲年輕人注意膽固醇、糖尿病、三酸甘油脂指數與家族史,避免猝死。體重控制不佳 膽固醇堆積易造成阻塞陳美綾醫師表示,湯先生糖化血色素指數高於標準值,可見控制血糖不佳。就要從病根防治。衛福部統計證實,近十年,35歲到54歲的急診就診人口中,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近8成,心肌梗塞年輕化腳步已急劇加快。湯先生體重控制不佳,超過90公斤,應建立良好生活飲食習慣。因為導致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沈積在血管內皮,導致血管慢性發炎,產生粥狀動脈硬化,進而形成血管阻塞。此外,也要降低工作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避免吸入空氣污染的PM2.5。運動走路易喘 恐是心臟病症狀陳美綾醫師強調,已知有膽固醇、血糖或家族病史都是危險因子,即使不到40歲也可以自費篩檢,積極控制減低併發症機率。其次不要忽略症狀,如運動走路會喘,不要用工作太累掩飾安慰自己,去心臟科安排運動心電圖,可提早獲知是不是有心臟病。

年節別忘按時服藥 心肌梗塞恐要命

年節別忘按時服藥 心肌梗塞恐要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王先生元旦跨年連假特地到高雄參與各項活動。連續幾天假期中,平日有心臟疾病的王先生都未定時服藥,導致假期過後回到家裡,出現胸悶、胸痛、心律不整等症狀,緊急送到醫院,醫師判斷為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才成功挽回王先生寶貴的生命。三高、肥胖、老人、有家族史等族群 較易發作心肌梗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表示,一般會發生心肌梗塞是因為供應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導致心肌缺血,而造成阻塞的原因即是脂肪堆積在血管內壁,管壁硬化增厚使血管變窄,容易引發血栓形成,進而導致阻塞。因此,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包含三高病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菸、老人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民眾。像王先生本身就有心臟疾病,卻又沒有按時服藥,就容易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運動量突然過大 可能導致心室震顫除了上述原因,江佳鴻醫師也分享去年12月一位民眾參加路跑活動突倒地不起、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經搶救與施以心導管檢查後成功救回。雖然病人心臟血管正常,因運動量過大、心臟無法負荷,才會造成運動性心室震顫。因此運動前先暖身,且運動過程中若有胸悶、頭暈、胸痛、氣喘、冒冷汗等症狀,就要趕快停止。農曆過年即將到來,許多民眾常因過年期間吃藥會觸霉頭而不定期服用藥物,或是玩樂過頭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進而影響身體狀況。江佳鴻醫師提醒,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過年期間務必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才能健康度過春節假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