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旬婦人近日突然右上腹疼痛、高燒不斷,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經過醫師診斷發現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囊炎,且電腦斷層顯示發炎情形相當嚴重,判斷需要開刀將膽囊切除。家人考量到她年紀較大、體力較差,選擇進行3D腹腔鏡手術,手術時間不到1小時,出血量少所以不需放置引流管,病患恢復狀況良好,術後第3天出院。
一名6旬婦人近日突然右上腹疼痛、高燒不斷,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經過醫師診斷發現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囊炎,且電腦斷層顯示發炎情形相當嚴重,判斷需要開刀將膽囊切除。家人考量到她年紀較大、體力較差,選擇進行3D腹腔鏡手術,手術時間不到1小時,出血量少所以不需放置引流管,病患恢復狀況良好,術後第3天出院。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世界10大癌症前幾名,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有關,但是肝癌要怎麼治療呢?醫師表示透過「腹腔鏡手術」能有效治療,也能降低副作用的發生,幫助肝癌病患找回好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蔡先生沒有特殊病史,因解血便就醫,在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惡性腫瘤,腹部CT顯示乙狀結腸巨大腫瘤伴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蔡先生正值壯年期,小孩還小,正在為家庭為生活打拼之際,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招架不住。在醫師的評估下,蔡先生接受機械手臂手術,合併術後加速康復(ERAS)輔助快速恢復,術後4天即出院,原本一直擔心的問題,還有大手術後的疼痛與恢復,幾乎無感。目前術後也接受了7次的輔助化療,持續進行中。 精準切割避開重要自主神經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機械手臂手術和腹腔鏡手術一樣被歸類為微創手術,但二者有明顯差別。傳統腹腔鏡手術儘管較多醫師使用,最大問題就是需靠助手相配合,因為手術時眼睛與手都無法由手術醫師完全自行掌控,有時造成手術未能達到目標。蔣鋒帆說,現在的機器人手術系統本身配置四支可靠且精巧的機械手臂,相較於腹腔鏡系統的加長型夾子與剪刀的組合外,除了機器手臂有關節可靈活轉動,讓醫師能精準切割。這是由手術醫師決定,而不是由協助醫師決定要看哪個部位,通過機器手臂將鏡頭穩妥握住,較不會像腹腔鏡手術常出現助手「扶鏡」時會晃動導致主刀醫師「暈船」狀況。蔣鋒帆進一步解釋,3D影像不僅能隨意放大或縮小,也能將淋巴結、血管、神經看得更加清晰,除了能摘除更多淋巴結降低轉移或復發,可以其精巧避過骨盆與腹內自主神經,讓病患術後能有正常之膀胱、腸道與性功能,恢復期後將原本生活功能的影響降低。 特別適合ERAS 術後加速康復流程以往,許多腹腔鏡直腸的手術由於解剖構造的關係,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切割面,國際上已有共識建議使用機器手臂系統。新一代系統更將手臂瘦身與加長,讓手術範圍擴大到可以同時執行腹腔與骨盆腔的手術,繼攝護腺癌手術由機器手臂勝出後,大腸直腸手術將會更加推廣。蔣鋒帆說明,由於機器人手臂手術系統屬於精準醫療的體現,精準手術後恢復過程非常迅速與穩定,尤其特別適合採用ERAS,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可望能幫助更多患者預後進展,提供手術後完整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某66歲男性,因慢性B性肝炎及肝硬化,長期於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定期追蹤。今(108)年3經電腦斷層發現左肝有一顆疑似肝癌的2公分腫瘤,轉介到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王家豪門診,經評估後安排手術治療。病患於手術前接受靛氰綠滯留測試(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test,以下簡稱ICG) 」螢光藥物注射,且在5天後接受單孔達文西手術,在手術中使用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發現除了左肝2公分腫瘤以外,右肝有另外一顆0.5公分的肝癌腫瘤。順利將二顆腫瘤完整切除,病人身上只有4.5公分長的單孔傷口,且術後恢復順利。利用新型ICG螢光顯影輔助系統,更容易辨認腫瘤位置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手術以逐漸在各醫療院所普及使用,奇美醫學中心更在107年引進「新型螢光顯影輔助腹腔鏡系統」,此系統利用靛氰綠ICG螢光藥劑停留在肝臟及腫瘤的時間差,可以找到更多超音波(甚至術前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無法發現的腫瘤。可偵測到最小的腫瘤有2毫米。目前文獻統計,此系統對於腫瘤的敏感度高達96%~100%。利用靛氰綠ICG螢光藥劑,提手術成功率此外,新型螢光顯影輔助系統可以同步處理白光及近紅外光影像,在即時投影的情況下,外科醫師可以看著腫瘤的邊緣決定手術的方向,減少手術安全距離不足的情況,精準的切除腫瘤,保留其他剩餘器官,提高手術成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前一名46歲女性,因長期經血量多及經痛,近日症狀加劇無法緩解而求診,經診斷為子宮體肌腺症,超音波評估子宮大小約14.5公分,主治醫師決定進行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所有步驟完全經由陰道以腹腔鏡手術完成,子宮秤重850克,術後幾乎沒有疼痛感,隔天拔除尿管後即可下床自行活動,出院後恢復良好。陰道自然孔腹腔手術,不會造成身體外部傷口,降低腹腔沾黏,病人恢復快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坤達表示,自然孔的意思是指人體天然本來就有的孔道,如:口腔、膀胱、直腸、陰道等,自然孔手術即是器械經由這些孔道進行診斷及手術。女性有一個天然方便之路徑,就是經由陰道進入腹腔,腹腔鏡器械可由此進出施行手術動作。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比較,其手術完全經由陰道內進行,不僅不會在身體表面上造成傷口,同時也可減少出血量及疼痛感、腹腔沾黏機率低,加快術後恢復,可更快回到正常生活或職場上。若有手術需求仍需術前評估,且須負擔部分自費衛材項目,有需求之民眾可至婦產科尋求治專業建議及協助。採用前須評估相關限制,部分衛材仍需自費當切口越小,器械越容易打架,且操作方式跟傳統腹腔鏡不同,手術醫師需要一定程度之學習適應,故其應用仍受限。1.若有嚴重骨盆腔沾黏之病徵,會增加陰道開口之困難度,手術成功率降低。2.經陰道手術其感染率(2.4%~7.7%)較傳統手術(1.3%~2.9%)稍高,但對於同為清潔汙染傷口之子宮切除術來說無差別。3.手術時間雖然較長,但術後恢復時間較傳統腹腔鏡更短。大部分的婦產科腹腔鏡手術均涵蓋在健保給付範圍,其基本手術及大部分住院費用都可由健保負擔,但部分手術使用之衛材則需要自費,舉凡防沾黏、進階電燒、單一切口使用之腹腔鏡套組等耗材,健保是沒有給付的,故手術部分會依使用衛材不同而產生大約數千到數萬元不等之自費。建議有相關手術需求的民眾可至醫院婦產科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及尋求協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3歲的女性,因工作需長時間久站,常常下腹漲氣、左側鼠蹊部有腫塊及疼痛而就醫。經腹腔鏡檢查及治療,檢查發現病患有左側鼠蹊部疝氣,左側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合併臍疝氣及右側鼠蹊部疝氣,採取內視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一次全部處理好。女性勞動工作者如教師、廚師 較可能罹患疝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表示,有些病患作傳統式疝氣手術治療卻總是復發,可考慮採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方式。而好發於老年女性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不易診斷,常常表現吃不下、食慾不佳、腸阻塞等症狀,也可採取腹腔鏡手術方式作診斷及治療。郭智偉醫師表示,成年人疝氣好發於男性,女性較少見。因此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疝氣時,常疑惑疝氣不是男生才會得嗎?其實女性的勞動工作者,常需久站或搬運重物,也會罹患疝氣,例如舞蹈老師、教師、廚師,甚至無工作的老年人。傳統手術難偵側股疝氣、閉鎖式疝氣女性疝氣的治療,多數醫師採取傳統手術,在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的小傷口,將疝氣囊結紮後修補腹壁小缺損,手術較男性病患簡單。但傳統手術無法偵測中老年女性病患較易發生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往往在腸阻塞才確診。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肚臍下打開1個小傷口進入病患腹腔內檢查,確診後內視鏡改為進入腹壁內,再切開2個0.5公分小傷口,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病患的疝氣修補。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疝氣,技術已相當成熟。術後較傳統手術不痛,恢復快,復發率也較低,約3至7天即可回到工作崗位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生鏽鐵釘穿腸卡肚2年竟沒事!一名疑有精神障礙的44歲婦女,日前因吞食小彈珠到院就診,神奇的是腹部除了有8顆彈珠外,竟然還有一根已斷成兩截的生鏽鐵釘卡在腹腔內,拒患者陳述該鐵釘在腹腔內2年都沒有排出,但卻沒引發腹膜炎等疾病,醫師利用腹腔鏡手術,取出小腸外、腹腔內的網膜處的2公分長的生鏽鐵釘。照射X光發現 體內有圓球物及不明物體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詩典表示,該名婦女吞了多顆彈珠,經照射X光發現,小腸處有8顆約1公分直徑的圓球物,而後病人又提及曾在2年前吞下鐵釘一直沒有排出,經仔細觀看X光,腹腔內確有兩段不明物體,經電腦斷層確認為外來物。外科主任余明昌表示,一般而言,異物入肚最多的東西是大根的魚刺,外來異物刺穿小腸,會造成腹膜炎,若不馬上處理,還可能演變成敗血症,有生命危險,但該起個案,鐵釘刺穿小腸後,小腸卻自行癒合,沒引發後續的腹膜炎,而鐵釘就待在體內達2年,又不會疼痛,相當罕見。異物入口要馬上就醫 由醫師評估處理陳詩典說,吞進異物都有機會從肛門排出,如果位置在內視鏡可取出的食道、胃、直腸等處就可直接以內視鏡取出,如果已經到了小腸,就只能等待排出,若觀察3天無法排出或產生腹痛,就得考慮手術取出。陳詩典強調,此件個案的鐵釘卡在肚子內長達2年,萬一鐵釘又被擠壓到其他器官,難保不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不會消化的異物入口應該要馬上就醫,由醫師來評估後續處理方式。余明昌主任表示,異物入肚的病人以精神疾病患者最多,小孩子也常誤食,家人應多加關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李先生從事工地工作,半年來發現左側下腹部有一突出性腫塊,軟軟的不太會痛,用手壓或平躺時就會縮回去,近幾個星期發現腫塊變大,搬重物或咳嗽後更為明顯,經醫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經討論決定採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次日即出院回家休養。腹腔內容物鼓出 甚至掉到陰囊內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通常發生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發生,常見症狀是腹股溝處有鼓漲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台南市立醫院泌尿科醫師張廷瑞表示,病因大多為先天疝氣囊袋未完全閉合(間接型),或是腹壁肌肉及腹股溝內環老化變薄鬆弛(直接型),以致腹腔內容物(例如小腸或網膜)鼓出,甚至會掉到陰囊內。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張廷瑞醫師指出,傳統手術處理腹股溝疝氣,術後傷口大,疼痛及復發率較高,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為替代療法,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需在肚臍下至恥骨的連線上,劃3個0.5公分至1公分的小傷口,將二氧化碳氣體灌入皮膚肌肉層與腹膜外層兩者間,再伸入腹腔鏡鏡頭及器械,進行疝氣修補手術。此外,在手術接近尾聲時,醫師再覆蓋上一片柔韌的人工腹膜於疝氣的缺口處,以加強腹壁的強度,預防疝氣復發,因為腹腔鏡手術有著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病患手術後1、2天就可出院返家休養。用力時有下墜感 應盡早就醫張廷瑞醫師提醒,疝氣是經過好幾個禮拜或好幾個月才會形成,民眾如果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凸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就應盡早就醫,尋求專科醫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