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色素

不用再拿針刺手指!CGM照護是什麼?糖尿病患誰能用?一篇看懂

不用再拿針刺手指!CGM照護是什麼?糖尿病患誰能用?一篇看懂#糖化血色素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易,以往面臨許多困境,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然而受惠醫療科技進步,目前已有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更可透過手機app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醫師呼籲,CGM成糖尿病管理工具趨勢,可幫助糖友擺脫病變、住院風險,建立個人化治療用藥照護模式。

疲累、體重莫名減輕⋯竟是嚴重糖尿病!醫警告「全身器官泡糖水」

疲累、體重莫名減輕⋯竟是嚴重糖尿病!醫警告「全身器官泡糖水」#糖化血色素

67歲陳先生向來身體狀況不錯,但近3個月來體重卻快速減輕,時常感到疲倦嗜睡,甚至還因頭暈而無力工作。到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吳雅琦門診求診,在一系列評估檢查後,報告發現,平時看來健康的陳先生,其實已是三高患者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3.7,正常糖化血色素應要小於5.7,因此是嚴重糖尿病病友。

血糖穩定就不追蹤?恐功虧一簣!醫揭密糖尿病緩解「假動作」

血糖穩定就不追蹤?恐功虧一簣!醫揭密糖尿病緩解「假動作」#糖化血色素

50歲江先生,5年前診斷出糖尿病後積極治療,在胰島素、口服藥及規律地生活型態下,血糖穩定達標,慢慢地脫離胰島素及調降口服藥劑量。2年前,成功脫離血糖藥物,純粹以飲食及生活型態控制。之後追蹤1、2次穩定後,就未再固定就診。直至再次到醫院回診時,空腹血糖值竟突破200。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糖化血色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與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醫: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10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6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 「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 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李淳權指出,糖尿病治療藥物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為治療趨勢,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 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與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6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5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 整合衛教資源  以LINE機器人即時解決糖友疑惑糖尿病衛教學會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整合現有衛教資源,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與糖友即時互動,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糖友常見的糖尿病共病、飲食控制、藥物使用、運動方式、心理健康及常見迷思,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 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操作模式相當便捷,國人普遍熟悉通訊軟體LINE的使用方式,也不用另外下載其他應用程式,即使是高齡糖友也能簡單上手。除了聊天機器人的即時問答功能外,也整合學會與國健署等具有公信力的衛教資源並加以明確分類,民眾可以於選單區點選閱讀。糖尿病智慧好幫手亦有定期推播,幫助糖友與照護者了解正確糖尿病資訊。糖尿病智慧好幫手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糖化血色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醫師翻開病歷說。「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傅家保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討論。傅家保表示,「我們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周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周四、周五、周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周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妙齡女遺傳糖尿病 中醫修復受損機能

妙齡女遺傳糖尿病 中醫修復受損機能#糖化血色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糖尿病患者由女兒陪著來看診,結束後換她女兒坐下來,她說:「蔡醫師!我是下一位…」女兒接著說:「幾個月前去看牙科,醫師說我牙齦發炎、容易出血,還出現牙齦萎縮情形,可能是糖尿病引起。我回家驗血糖,結果空腹血糖竟然有220多,去大醫院檢查,糖化血色素也已經到8.6,我本來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不會得病才對。」父母都有糖尿病 子女罹病機率達7成我說:「這就是糖尿病了,有家族史都要特別注意啊!」她露出沮喪的表情,「實在太可怕了,算算我們家裡,大大小小已五名糖尿病患,沒想到我沒有什麼不舒服,結果也中獎。」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疾病,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親人(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姊妹)如果有糖尿病,你得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如果父親或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4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如果父親和母親都有糖尿病,後代有70%的機會罹糖尿病。多基因遺傳病是一類病因複雜,發病率高的疾病,受到多個微效基因控制,微效基因沒有顯性與隱性之分,是共顯性的,有累加效應,並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針對這種情形,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並注重後天的環境因素。肥胖三高抽菸 是發病的危險因子換句話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改善會加重或容易誘發疾病的各種危險因子,例如肥胖、睡眠不足、高血壓、缺乏運動、高血脂、壓力、不良飲食、抽菸、喝酒等,另外,也要避免懷孕時出現妊娠糖尿病、或是新生兒體重>4000公克的情形。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良好作息搭配飲食運動 有助身體修復所以中醫治療上根據這種理論,也衍伸出各種對於糖尿病的體質分型及治則,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往往會夾雜出現,所以並不是單純分成上消、中消、下消來治療。中醫治療糖尿病,並不是只注意在血糖的數字上,直接用藥物把血糖壓下來就好了,而是要恢復、改善受損的身體機能,所以是需要耐心的,如果能夠搭配飲食、運動、作息的調整,就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空間來進行修復喔!糖尿病不是無法治療的疾病,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調整飲食、運動、作息,您也可以持續進步,並不是一輩子只能靠打針吃藥。(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