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色素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大公開 糖尿病年輕化 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大公開 糖尿病年輕化 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糖化血色素

國內兩大糖尿病學會公開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學會藉世界糖尿病日齊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為國際共識,善用TIR紅綠燈,掌握完整糖值波動,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八大國際學會共識,糖尿病管理新標準:理想糖值達標率(TIR),糖值波動應維持7成綠燈範圍!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因此,如何提升糖友的血糖控制效果,並降低疾病惡化與併發症風險,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 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 科技破除臨床挑戰!糖尿病日常管理免扎針,時刻輕鬆掌握葡萄糖圖譜波動! CGM除解放糖友飲控壓力外,亦協助醫護制定個人化治療,分享照護者建構完整照護網! 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台灣糖尿病年輕化的速度快轉,增加慢性病防治的挑戰,目前已是賴政府提出「健康台灣」的重大目標之一。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一旦使用人數廣泛增加,將可整體帶來實質的效益,達成「健康台灣」目標。 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 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關於「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 連續葡萄糖監測透過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安裝一個約50元硬幣大小的傳感器,藉由探頭與組織液相連,以全天候監測葡萄糖變化。由於血液中的葡萄糖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傳感器能透過探頭精準測量葡萄糖變動。相較於傳統血糖監測,連續葡萄糖監測提供更詳盡的數據,形成連續的葡萄糖曲線,幫助患者更清楚了解葡萄糖波動,開啟高/低葡萄糖事件警報,甚至發現傳統監測無法檢測的變化,協助醫師進行更精確的診斷。 關於「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 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 TIR)是指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維持在建議目標範圍內的時間,以百分比表示。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使用連續葡萄糖監測儀(CGM)來幫助達成TIR,因為CGM 會產生大量數據,顯示您目前、過去的葡萄糖濃度,以及下一刻波動的方向。每個人的葡萄糖目標可能有所不同,但典型的目標葡萄糖範圍是 70 至 180 mg/dL,並建議對於大多數第 1 型或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應維持 TIR 高於 70%,即一天 24 小時中大約有 17 小時。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

「糖化血色素」飆高就是糖尿病?醫揭「4指標」評估:別自己嚇自己

「糖化血色素」飆高就是糖尿病?醫揭「4指標」評估:別自己嚇自己#糖化血色素

33歲杜小姐因作息不規律又較少運動,自掏腰包在外院做健檢,結果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正常值<5.7 %)。她擔心罹患糖尿病而至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看診,經檢查後指尖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皆正常,經糖化白蛋白檢測,結果為11.8 %(正常值<15.8 %),好在結果一切正常⋯⋯

不用再拿針刺手指!CGM照護是什麼?糖尿病患誰能用?一篇看懂

不用再拿針刺手指!CGM照護是什麼?糖尿病患誰能用?一篇看懂#糖化血色素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易,以往面臨許多困境,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然而受惠醫療科技進步,目前已有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更可透過手機app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醫師呼籲,CGM成糖尿病管理工具趨勢,可幫助糖友擺脫病變、住院風險,建立個人化治療用藥照護模式。

疲累、體重莫名減輕⋯竟是嚴重糖尿病!醫警告「全身器官泡糖水」

疲累、體重莫名減輕⋯竟是嚴重糖尿病!醫警告「全身器官泡糖水」#糖化血色素

67歲陳先生向來身體狀況不錯,但近3個月來體重卻快速減輕,時常感到疲倦嗜睡,甚至還因頭暈而無力工作。到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吳雅琦門診求診,在一系列評估檢查後,報告發現,平時看來健康的陳先生,其實已是三高患者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3.7,正常糖化血色素應要小於5.7,因此是嚴重糖尿病病友。

血糖穩定就不追蹤?恐功虧一簣!醫揭密糖尿病緩解「假動作」

血糖穩定就不追蹤?恐功虧一簣!醫揭密糖尿病緩解「假動作」#糖化血色素

50歲江先生,5年前診斷出糖尿病後積極治療,在胰島素、口服藥及規律地生活型態下,血糖穩定達標,慢慢地脫離胰島素及調降口服藥劑量。2年前,成功脫離血糖藥物,純粹以飲食及生活型態控制。之後追蹤1、2次穩定後,就未再固定就診。直至再次到醫院回診時,空腹血糖值竟突破200。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突然中風、昏迷,醫警告:糖尿病「無症狀」不代表沒事#糖化血色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與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醫: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10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6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 「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 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李淳權指出,糖尿病治療藥物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為治療趨勢,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 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與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6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5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 整合衛教資源  以LINE機器人即時解決糖友疑惑糖尿病衛教學會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整合現有衛教資源,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與糖友即時互動,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糖友常見的糖尿病共病、飲食控制、藥物使用、運動方式、心理健康及常見迷思,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 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操作模式相當便捷,國人普遍熟悉通訊軟體LINE的使用方式,也不用另外下載其他應用程式,即使是高齡糖友也能簡單上手。除了聊天機器人的即時問答功能外,也整合學會與國健署等具有公信力的衛教資源並加以明確分類,民眾可以於選單區點選閱讀。糖尿病智慧好幫手亦有定期推播,幫助糖友與照護者了解正確糖尿病資訊。糖尿病智慧好幫手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

乖乖測血糖 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糖化血色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醫師翻開病歷說。「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傅家保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討論。傅家保表示,「我們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周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周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周四、周五、周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周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