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受肝癌所苦的藝人並不少,蔡頭、吳孟達、林正英等知名影星,都因罹患肝癌辭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王鴻偉醫師指出,肝臟是「無聲」器官,因為沒有神經,人們感覺不到痛,因此,肝癌初期不易察覺,往往到了病患自覺容易倦怠、黃疸、肚子脹痛、檢查發現腹水或摸到硬塊等症狀出現時,多半都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也增加治療難度。
演藝圈受肝癌所苦的藝人並不少,蔡頭、吳孟達、林正英等知名影星,都因罹患肝癌辭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王鴻偉醫師指出,肝臟是「無聲」器官,因為沒有神經,人們感覺不到痛,因此,肝癌初期不易察覺,往往到了病患自覺容易倦怠、黃疸、肚子脹痛、檢查發現腹水或摸到硬塊等症狀出現時,多半都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也增加治療難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男性患者沒有B型肝炎、C型肝炎,平時也沒有飲酒習慣,公司健檢只有偶爾肝指數偏高不以為意,但有腹水與2次食道靜脈瘤出血狀況。近期一次就醫發現有肝硬化,肝膽科醫師請他開始進行飲食控制與補充綜合維他命,但沒有特別的藥物給予治療。由於個案仍舊常覺得疲勞、皮膚癢,加上又有腹水,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後來轉而尋求中醫,希望透過調理方式改善狀況。肝硬化,是肝臟長期發炎導致,例如B、C型病毒肝炎、酒精、肝毒性藥物或毒素傷害、遺傳及代謝性疾病、寄生蟲、長期膽汁滯留、銅質或鐵質沉積或其他原因等所引起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臟疾病,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較常見。臨床早期無症狀,後期就會出現肝功能減退、脾腫大、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腹膜炎、肝昏迷、肝腎症候群等併發症。治療方面,通常是以飲食控制為主,加上症狀處理的藥物,例如利尿劑以減輕水腫及腹水、抗生素以減少腸道細菌量降低氨的產生,或者軟便劑、止癢劑控制等。 中醫以「治脹當辨虛實」為主要切入點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肝硬化是屬於「臌脹」的範疇,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描述了主要的證候特點,就是腹部又脹又大。到了隋朝的太醫巢元方的著名病因病機專書《諸病源候論》提出,臌脹的病機是「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到了明朝的著名醫家張景岳提出,臌脹的形成與情志、勞欲、飲食等有關,指出「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補足了酒精對肝硬化的重要觀點,而在他的《景岳全書‧氣分諸脹論治》篇說:「單腹脹者名為臌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像如鼓,故名臌脹。又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並提出「治脹當辨虛實」的重要觀點。反覆不癒多因調養失宜及治療延誤經過時間的淬鍊,現代中西醫雙執照的中醫對於肝硬化的認識更加全面,此病長期反覆不癒,多因調養失宜及治療延誤,久病則氣血大傷,身體自虛。所以肝硬化腹水病人以虛證為多,虛實夾雜,後期已有正不抗邪之勢。正虛是氣血大虧、脾失健運,邪實是痰血瘀阻、腹水中遏,正虛為本、邪實為標,不能以治療腹水為目的,而是應以扶正為主,在中焦下功夫,邪正兼顧,方可奏效。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這個概念,先調氣血固元氣,讓消化系統可以好好吸收食物的營養,就可以改善造血及免疫功能,降低肝臟的負擔,加上中醫特有的「柔肝」藥物,可以軟化肝硬化及肝纖維化的組織,改善肝臟實質的功能,這就是對肝硬化最好的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有高達12萬名C肝患者尚未治療,因為疫情影響,C肝患者篩檢、治療、追蹤的意願大幅降低,但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表示,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資料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肝臟有暫時的破壞,肝功能較差的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死亡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說,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1倍。為了降低染疫衝擊,除了主動施打疫苗,兩位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趕緊前往醫療院所,完成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若確診C肝也無須擔心,今日治療已進入全口服新藥時代,治癒率高達98%、副作用輕微,服藥不影響疫苗施打,療程僅需8周或12周,入院領藥的次數最少僅需要三次。也提醒正在治療者,若對藥物、施打疫苗有任何疑慮也應與醫師討論,切莫自行中斷治療。6大疾病、3大癌症、染疫致死都與C肝有關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高嘉宏教授說,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C肝治療不容拖延。新冠肺炎會導致免疫系統失控,讓原本只會精準殺滅病毒的免疫細胞大軍敵我不分的胡亂攻擊,引起細胞激素風暴,還可能發生呼吸窘迫,造成全身性傷害。有鑑於C肝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為肝硬化及肝癌,肝功能本就較差。在C肝及新冠病毒的夾攻之下,肝功能會大幅下降,死亡風險也會隨之提升。此外,C肝與許多高致死的疾病及癌症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高嘉宏教授說明,C肝會引發肝外器官慢性發炎,導致多處肝外病變。在我國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排行中有六大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女十大癌症死因中有三大癌(肝癌、口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C型肝炎有間接或直接關係。新藥最快八周治癒C肝,服藥期間不影響疫苗施打余明隆教授提醒,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者中,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患者的3.31倍,為了避免C肝衝擊健康及生命,高風險族群除了主動接種疫苗以外,也應把握疫情趨緩之際,主動進行篩檢及治療,在政府以及各地醫療院所支持下,治癒C肝輕而易舉且方便。在治療藥物層面,政府更是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肝全口服新藥,其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療程僅需8周或12周,短療程的特性可大幅減少患者往返醫院趟數,最少僅需入院領藥三次便可完成療程,可降低民眾疫情下治療焦慮感。此外,服藥期間也不影響疫苗施打,已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無須擔心延緩疫苗施打進度。鼓勵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免費肝炎篩檢,如有確診一定要及早治療。千萬不可忽視C肝對健康的衝擊而拖延篩檢或自行中斷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黃先生是經商有成的企業家,長期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消化內科門診。醫師第一眼看到他,發現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 一旦受損生命也將受威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分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分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視病況接受不同程度治療。體重下降、上腹部卻變腫大 應警覺儘快就醫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1. B型及C型肝炎。台灣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2.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3.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4.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5. 從其他部位轉移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6.家族性遺傳因子。7.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國人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常為了生活把自已的肝給賠掉。謝文斌提醒,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欲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儘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歲的黃阿姨近3個月腹部越來越大,宛如挺著7至8個月大的「孕肚」,日前覺得腹脹、食欲差、咳嗽,連走路都有點喘,在女兒攙扶下就醫。女兒表示,家人一直認為是媽媽年紀大又愛喝啤酒產生的「啤酒肚」,不料檢查發現竟有C肝、肝硬化併脾腫大、腹水胸水等症狀,經服用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後,已恢復健康。啤酒肚其實是累積大量腹水 投藥12周已無C肝病毒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建賢表示,黃阿姨是慢性C型肝炎病人,卻沒有固定做追蹤檢查,此次抽血檢查發現,白蛋白指數比正常人低很多且膽紅素偏高、超音波發現肝硬化,而大家認為的「啤酒肚」其實是累積大量的腹水,若肚子裡有積水,是健康出了問題,必須積極處理病因。經整體評估並協助積極申請健保「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療程」,黃阿姨遵從醫囑持續12周連續口服藥及配合相關監測,治療期間歷經腸疝氣手術、貧血、發燒住院等,在停藥3個月後抽血確認體內無C型肝炎病毒量。吳建賢提醒,統計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在經過20到30年後,約有20~30%的人會轉化肝硬化,約有5%的人會併發肝癌,慢性C型肝炎一旦進入肝硬化階段,其衍生肝癌的機率會增高,因此治療與定期追蹤檢查是相當重要的。而服用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效果很好,而且可以避免肝臟進一步惡化。治癒後並非終生免疫 需戒酒、定期追蹤及補充蛋白質BC肝個管師諶思樺表示,這次治療讓黃阿姨與家人深深了解到疾病不可能放著就會自己好、也不可能肚子放著就會消,自己的健康要主動愛護及保護;經由消滅C肝病毒而免除病毒複製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對延緩肝硬化惡化等級是有效益的。她也提醒,治癒後不是終生免疫,黃阿姨仍須戒酒與定期追蹤,飲食可適當增加蛋白質的補充,並配合服用醫師開立的利尿劑治療,改善腹水產生的速度與增加排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常占據第一、二位,死於肝癌的患者中,約有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就算沒有得肝癌,B、C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仍嚴重影響國人健康。新藥治癒率9成以上 2025年前滅絕C肝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國家公衛政策讓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大幅減少B肝患者的數量,可是C型肝炎尚無有效的疫苗可用來預防,以前C肝治療療程需注射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副作用多且停藥半年後測不到病毒的治療成功率約7~9成,直到近年藥廠研發出治療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藥物副作用,同時提升了C肝的治癒率到9成以上,療程也只需要8到12周,儘管新藥上市藥價不斐,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喊出2030年滅絕C肝的目標,台灣經健保介入和藥廠協商後,現在每年衛服部提供一定名額全程給付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期望提早於2025年滅絕台灣的C肝。什麼樣的人會得到C肝?怎麼知道有沒有C肝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奕霖表示,以C型肝炎來說,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血液傳播,例如輸血、共用針頭、未適當消毒的醫療器材等方式傳播,而與C型肝炎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共用沾血之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或經由母子垂直感染方式亦有可能發生感染。C肝患者 約有1/4會發展到肝硬化得到C型肝炎後有些人有疲累、虛弱、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但許多患者都是無症狀而不自覺,如果這期間肝臟有發炎,發炎之後肝細胞再生,就會有纖維組織產生,纖維化厲害就容易得到肝硬化,約有1/4的人會發展到肝硬化。陳奕霖提醒,目前健保提供篩檢管道,45歲到79歲一般民眾、40歲到79歲原住民終身有一次B、C型肝炎篩檢的機會,檢驗出C型肝炎後,醫師會進一步評估肝臟纖維化程度、肝臟殘存功能,和其他藥物有無交互作用而後選擇適合的用藥,用藥過程中也會監測療效及副作用,民眾只需配合定時服藥定期返診抽血追蹤,數十萬的藥費由健保給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男性患者,因多發性肝臟血管瘤及慢性C型肝炎於他院內科定期追蹤,C型肝炎經過藥物治療後在血中已持續測不到病毒,但在追蹤過程中發現血中甲型胎兒蛋白逐漸上升,經電腦斷層檢查,除血管瘤外,於肝臟第7區域發現新腫瘤,隨即轉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就診,確診為肝癌。由於患者肝硬化且肝功能不佳,不適合進行大區域切除,因此採取腹腔鏡手術,於術中利用超音波定位將肝腫瘤完全切除。術後四天,肝功能恢復後即順利出院,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台灣每年7千人死於肝癌 B肝帶原及肝硬化患者是高危險群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表示,肝癌為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有七千多人死於肝癌。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炎等,雖然在全面施打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及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問世後,B、C型肝炎的患者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但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肝硬化的患者仍舊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其他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具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癌的主要治癒性治療為手術切除,小型肝癌且位置適合者亦可採取燒灼治療,包括射頻燒灼、微波燒灼、酒精注射等,緩解性治療則包括經肝動脈栓塞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及研究中的免疫療法。其中,手術切除依舊是治癒率最高的治療方式,但患者是否可接受手術切除,主要取決於腫瘤數量、位置及預計切除後所剩餘的肝功能,若肝功能太差或需要切除的範圍太大導致剩餘肝功能明顯不足時,便無法進行手術,只能考慮肝臟移植或其他緩解性治療。傳統手術需在腹部切長約15~35公分的倒L型傷口黃俊傑指出,傳統肝臟切除手術需在腹部切一個長約15~35公分的倒L型傷口,且必須切斷腹部肌肉,因此傷口較大較為疼痛。隨著手術技術與器械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在肝臟切除的應用逐年增加,腹腔鏡手術只需要在腹部開3~4個0.5~1.2公分的小傷口及一個取出切除檢體的傷口,因此切除的範圍較小,傷口也較小。近年來研究也顯示,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傷口疼痛較為減緩,其出血量及輸血機率也相對較少,但可能會稍微增加手術的時間。是否適合以腹腔鏡切除肝臟,仍需遵循肝癌的切除原則及視腫瘤大小、位置、與大血管的距離和切除範圍而定。因此,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腫瘤較小且位於肝臟第2、3、4b、5、6區域者可以當作腹腔鏡肝臟切除的標準,其他部位或是較為複雜的狀況則需依手術醫師的技術和經驗來決定。黃俊傑提醒,肝癌的復發率及死亡率高,因此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建議有B、C型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目前健保已有給付C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定期健康檢查時,常會發現到丙胺酸轉胺酶(GPT)數值超標,它是肝細胞是否發炎損傷的指標之一,也是健康檢查必驗的項目之一。畢竟輕微的肝發炎是沒有自覺症狀,短期也不會造成任何身體不適,但就長期而言,它卻與肝功能降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有密切相關。NAFLD合併慢性肝炎 可能變肝硬化遇到GPT超標時,回顧過往的病史就相對重要了,比如先問自己:1.是不是病毒肝炎帶原者,尤其B或C型肝炎;2.有沒有長期酗酒習慣;3.長期服用影響肝臟代謝藥物;4.有沒有肝臟結節;5.有沒有代謝症候群;6.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7.曾經有過肝臟手術;8.糖尿病;9.血脂肪異常等原因。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肝疾病,盛行率約25%,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關。根據統計,在肥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患者身上,發現NAFLD的機率可高達70~90%,它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正常的肝臟約有3~5%脂肪,而NALFD的肝臟脂肪會超過5%,臨床上會被發現常是因為健康檢查時,測量腰圍超標、GPT超標或是腹部超音波發現,如果NAFLD合併長期慢性肝發炎時,未來可能轉變成肝硬化而危及生命。所以NAFLD確定是否合併肝發炎是重要的,而肝臟病理切片則能確定發炎是否存在。每降低1%體重 可降10%GPT 如果真的發現罹患NAFLD時,生活型態的調整是當務之急,除了大家熟知的飲食方式與運動之外,減重及改善代謝症候群可以消除過多的肝臟脂肪,順便降低肝發炎的狀況。一般而言,平均每減少攝取7700大卡熱量,可減少身體1公斤脂肪,每降低1%的體重可使GPT下降10%,換句話說,減重10%便可使它回復至正常範圍。(文章授權提供/許順菖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