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長期輸血 鐵質沉積恐致肝硬化!

長期輸血 鐵質沉積恐致肝硬化!#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年34歲的徐小姐於19歲那年出車禍,就醫時發現血液檢查異常,當時醫師建議應至血液科做詳細的篩檢與骨髓檢查,但因媽媽對抽取骨髓有錯誤的認知觀念反對進一步檢查,之後徐小姐不斷出現貧血、容易累、臉色蒼白以及常感冒等症狀出現,直到27歲因心臟疾病開刀,徐小姐才確認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改善生活品質MDS的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醫師周文堅表示,醫師會依據病患的檢查狀況來打分數,包含染色體變化、骨髓芽細胞比例、血紅素、白血球數目、血小板數目,分數從0到10,分數越高代表狀況越差,再依據評分,將病患分為非常低風險、低風險、中等風險、高風險、與非常高風險。非常高風險族群存活期約剩不到1年周文堅醫師指出,雖然非常低與低風險族群,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低,存活期也可能長達10年以上,但仍不能忽視疾病帶來的生活影響,非常高風險族群的存活期大約僅剩不到1年,且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也較高,但是透過治療,病患仍有可能提升存活率。長期輸血 易引發鐵質沉積症低風險族群可以透過支持性治療如血球生長激素、免疫調節劑或定期輸血等維持血球的數量,但長期輸血恐導致過多的鐵沉積體內,引起「鐵質沉積症」併發症,包括肝硬化、肝癌、膽結石、糖尿病、性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病變、皮膚色素沉澱及心肌病變等,不可輕忽排鐵治療,以免造成對器官之危害。

C肝死路一條?延誤治療才會!

C肝死路一條?延誤治療才會!#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彰化秀水鄉等8個鄉鎮,C型肝炎罹患率偏高,其中又以秀水鄉、大城鄉、溪湖鎮的比例較高,許多患者害怕治療過程,導致整體治療率極低,事實上,C肝應尋求專業協助,否則等到不舒服時,通常已經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C肝是可以治好的,不像B肝只能控制,目前的健保給付治療可達8成左右的治癒率。花了5年說服接受治療 竟快肝硬化一位60幾歲的阿婆,雖然知道自己患有C肝,卻總以「鄰居說治療很辛苦」,「隔壁有人因為治療死掉了」藉口推拖,醫師花了5年的時間才說服對方接受治療,阿婆的檢查報告都已經快肝硬化了,醫師心急如焚,用盡各種方式說服她接受治療,終於在去年完成療程,目前已經治癒。 空腹、捐血檢查 可知是否患C肝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楊基滐表示,C肝的治療率平均只有1成左右,探究不治療的原因,以「不知道」佔最大宗,一是不知道自己有C肝,另一個是不知道可以治好,楊基滐副院長呼籲,只要空腹到醫院檢查,或者去捐血也會知道自己是否患C肝,C肝已有不錯的治療方法,且治癒率極高。為了等新藥 延誤時機恐致肝硬化肝病是國病,楊基滐副院長強調,知道自己是否患有BC肝就跟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一樣重要,一旦確認患有C肝,建議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因為C肝是可以治好的,現有的健保給付治療成效表現很好,部分患者為了等待新藥,不積極治療,患者若一味等待反而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埋下惡化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輕忽傷口 恐致壞死性筋膜炎

輕忽傷口 恐致壞死性筋膜炎#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有肝硬化病史的老婦人,因抓癢造成皮膚傷口,而後發現傷口處有紅、腫、熱、痛的情形,且越來越嚴重,趕緊到醫院急診就診,到院數個小時內患部已呈現深紅色,伴隨出血性水泡、高燒與血壓下降的休克症狀,醫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施以抗生素,照會整形外科開刀清創處理,無奈病情仍急速惡化,最終不幸往生。未即時醫治 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醫師邊建榮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則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細菌會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短時間內就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未即時醫治,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局部紅、腫、熱、痛及水泡、高燒邊建榮醫師說明,「壞死性筋膜炎」多為急性發作,病症初期很像蜂窩性組織炎,出現局部紅、腫、熱、痛及水泡,但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高燒且病況迅速惡化,進而產生全身性敗血症狀及意識變化。隨著時間發展,患部腫脹會從淺紅、紅紫逐漸轉為藍紫色,並出現難以忍受的刺痛感,傷口可能有血疱、化膿或惡臭。「壞死性筋膜炎」好發於免疫力差的病患身上,如糖尿病、肝硬化、免疫功能不全、肥胖等,肝硬化的病人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吃生海鮮,以免感染海洋弧菌造成壞死性筋膜炎。若生食感染的海產,或是被魚具、魚刺刺傷,都有可能造成海洋弧菌感染。免疫力差 傷口要小心照顧、徹底消毒邊建榮醫師呼籲,上述免疫力較差之病患,身體任何的傷口都需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特別是跟海水相關的傷口,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 

C肝可根治 勿輕忽黃金治療時機

C肝可根治 勿輕忽黃金治療時機#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所公布的C型肝炎篩檢調查報告顯示,國人C肝盛行率為4.2%,換句話說,全台有約55萬人正面臨C肝的威脅。由於感染C肝病毒後,多年後可能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風險,且部分感染者會因為沒有任何症狀,容易輕忽,這也使得台灣在根治C肝的道路上,阻礙重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健弘醫師表示,目前國內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已經感染C肝卻不自知;且被診斷為C肝的患者,接受治療的比率僅10至20%;其中,沒有繼續追蹤的C肝患者,究其原因多與無症狀而輕忽有關。另外,根據肝基會去年的調查發現,C肝患者未接受治療的主因,在於身體無法負荷傳統治療注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的組合療法所產生的副作用,另有17%的患者因為治療費用過高而無法持續治療;甚至有11%的患者不知道C肝是能治癒的。由此可見,國人對於C肝的認知似乎仍嫌不足。C肝治療拖延 嚴重可能影響治癒力隨著C肝病毒口服新藥上市,只要早期治療,治癒率約達95%以上,且療程較短。陳健弘醫師說,C肝患者一旦延遲就醫,不但會令治療效果變差,對於治癒的機會也隨之降低,甚至可能進入換肝一途,因此,最好在還沒有肝硬化的情況下,及早積極治療,才是較好的選擇。雖然明年健保可能會有條件的給付C肝口服新藥,不過,由於C肝口服新藥目前仍未列入健保給付,有些患者會選擇購買網路上所販售較為便宜的學名藥或印度藥,陳健弘醫師提醒,由於這類來源不明的藥品無法保障其品質,也無從得知其療效及副作用,建議不要冒險,仍應尋求正規管道才有保障。另一方面,自從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議題被炒熱後,有部分原本需要及早治療的民眾會有所等待,但因政策祭出仍需多方考量,恐延誤治療,仍建議C肝患者須與醫師討論,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C肝治療選擇多 患者不應輕易放棄陳健弘醫師提醒,目前C肝已有新藥可治癒,即使價格仍高,也有傳統干擾素治療組合可以使用,治癒率也能達到70%,因此若已知罹患C肝的患者應及早做治療,此外,若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為C肝感染者,目前國內已提供年滿45歲可進行一次B、C肝的免費篩檢;更重要的是,C肝在初期、甚至即使到了肝癌初期都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然而出現腹水、黃疸、肝昏迷時,通常已經是後期或者末期,就只能進入換肝,甚至可能連換肝也來不及,且存活率低,實在輕忽不得。

C型肝炎若無全面消滅 仍有傳染之風險

C型肝炎若無全面消滅 仍有傳染之風險#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今年6月發佈的「103年國人十大死因」報告顯示,癌症連續33年居冠,其中肝癌位居十大癌症殺手的第二位;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位居十大死因排行第九位。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指出,肝病每年奪去上萬人性命,其中尤以C型肝炎日趨嚴重。因C肝至今仍無疫苗可供預防,無法遏止傳染持續發生,故根治C肝,全面消滅C肝傳染源,實為當務之急。C型肝炎口服新藥提升治癒率 患者不再心慌慌楊培銘教授表示,C型肝炎傳統係採干擾素併雷巴威林治療,對台灣常見的1b基因型病人,治癒率約達7成,如今隨著各種C型肝炎口服新藥上市,不但治癒率增加至95%以上、療程也相對較短,重要的是副作用較少,目前政府已著手準備擬定國家政策,有望會通過健保給付,期盼針對干擾素副作用無法承受、傳統治療失敗之患者讓其及早接受口服新藥治療,早日痊癒,痊癒的C肝病人不再是傳染源,這就是「治療即預防」的消滅C肝對策。接受C肝口服新藥治療,需注意藥的交互作用,楊培銘教授強調,C肝口服新藥和一些藥物有交互作用現象,例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製劑)、部分抗高血壓藥物、降血脂藥物、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癲癇藥物等。因此,楊培銘教授提醒患者在服用C型肝炎口服新藥之前,應主動告知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由專科醫師詳加檢視,才能擬訂適當的治療對策。楊培銘教授也提醒,使用C肝口服新藥後治癒的患者,不代表往後不需持續追蹤,尤以肝硬化患者最需特別注意,務必持續追蹤,包括抽血檢驗肝功能與胎兒蛋白(AFP)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免肝癌發生而不自知,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基會肝炎小手冊改版 助患者獲得正確資訊楊培銘教授表示,今年2016年世界肝炎日之主軸為消滅C肝,期望全台總動員,由自身做起,讓C型肝炎這個名詞正式走入歷史!另外,肝基會今年肝炎小手冊改版正式上線,患者或是任何需要肝炎資訊等民眾,皆可撥打肝基會服務專線0800-000-583,或上至肝基會官網查詢,期能獲得正確的肝炎知識。

「根治C肝 人生回甘」 全民好心肝系列講堂開跑

「根治C肝 人生回甘」 全民好心肝系列講堂開跑#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近期新聞資料顯示,政府將整合相關資源規劃國家型C肝防治計畫,針對以下5大族群建議優先健保給付: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不幸失敗者、肝硬化患者-經評估干擾素無效者或血小板過低,不適合接受干擾素者、接受過器官移植者、合併其他病毒者:如HIV、肝功能低落-出現黃疸、腹水或排隊等待肝臟移植者等,預計明年起C肝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有望。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指出,此治療優先之順序乃不得已之作法,患者即便不屬於這5大族群,自身也應隨時提高警覺,千萬別延宕治療!消滅C肝及早治療為上策 不明資訊不輕易相信楊培銘教授說明,肝臟是沈默的器官,發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發生時,往往病情已相當嚴重。因此,平日遵循治療C肝三部曲: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楊培銘教授指出,注射長效性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的傳統組合療法,因其副作用較大,讓大多數患者卻步,導致病情持續惡化。隨著抗C型肝炎病毒口服新藥上市,建議經濟能力許可之患者,不該繼續等待,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是較佳的選擇。楊培銘教授也提醒,由於新藥價格較為昂貴,有一些患者透過網路或是代購仲介購買數萬至數十萬不等的學名藥,期望能夠治癒C肝。但是這些學名藥,並無正式臨床使用報告證明其藥效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對於患者缺乏保障,因此建議患者應接受正規治療方式,了解自身疾病進程,選擇合格且安全的治療才是對抗C肝的最佳對策!後續也期待能有較完善的機制,讓台灣的C肝病患以合理的價格接受品質保證的原廠C肝口服新藥。肝基會全民好心肝系列講堂 9月24日好心肝服務中心開跑楊培銘教授說明,肝基會長期致力於國人肝病衛教及篩檢、鼓勵積極治療,希望能與各單位齊心守護國人肝臟健康,因此特別舉辦2016「根治C肝 人生回甘」全民好心肝系列講堂,邀請各大醫院5位醫師分享C肝正確衛教資訊,首場將於9月24日好心肝服務中心開跑,接續於9月25日台大雲林分院、10月8日嘉義基督教醫院、10月15日高雄醫學大學、11月26日柳營奇美醫院,共計5場。講座現場可索取最新改版肝炎小手冊,獲得最新肝炎正確觀念。若有任何有關系列講堂相關疑問,歡迎撥打肝基會服務專線:0800-000-583或上至肝基會官網查詢。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

我有脂肪肝嗎? BMI可簡單評估#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平日身體健康的37歲男性上班族,員工健康檢查時,被醫師告知有脂肪肝,求診後醫師表示,脂肪肝多半沒有什麼症狀,卻會慢慢走向肝病3部曲的病程:肝炎→肝硬化→肝癌,對心臟血管健康是一種警訊,不可不防範。肝包油 可透過超音波、切片診斷脂肪肝,俗稱「肝包油」,就是肝細胞內有脂肪堆積,身體一般不會有症狀反應,最方便的檢查方法,是透過腹部超音波以及病理切片來診斷確定,另外,當急慢性肝炎發作時,肝內也可能會有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常見原因 肥胖、酗酒、藥物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醫師許景盛表示,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酗酒、藥物、糖尿病等,當檢查出自己有脂肪肝時,就須持續追蹤肝功能的變化,並留意自己是否有其他糖尿病、血脂肪過高以及心臟血管疾病的因子,若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更需要做密切的追蹤與治療。脂肪肝比例增 3~4人有1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飲食日漸西化的影響,國人脂肪肝的比例有增加,目前約3~4人中即有1人有脂肪肝,比例之高,足見其重要性,脂肪肝一般分為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述是過量飲酒引起之脂肪肝,後者則總稱為非酒精性之脂肪肝。BMI超過30 85%機率有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數與營養、肥胖、糖尿病及血脂肪過高有關,可由身體的BMI值簡單評估自己罹患脂肪肝的機率,BMI在25~30 的人,有50%機率有脂肪肝,BMI超過30%,則有85%的機率擁有脂肪肝,所以想要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可由BMI初步判斷。 體重減10% 肝功能恢復正常「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首先是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則是減重與運動,調整飲食、多運動,除去發生脂肪肝的原因,就能改善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體重減去10%,肝功能就可能恢復正常,且超音波下的脂肪肝可以有顯著的改善。 

保肝之道 拒菸酒、多吃黃綠色蔬果

保肝之道 拒菸酒、多吃黃綠色蔬果#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熬夜加班、喝提神飲料、吃消夜,都仰賴肝臟幫忙排毒,然而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就算是B型肝炎發作,也不容易出現疼痛的感覺,約70%的肝炎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被忽略,等到患者感到異樣就醫,多半已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病毒量逾2000 應接受預防性治療一般來說,肝指數(ALT)>40,稱為肝功能異常,病毒量超過2000的患者就要考慮接受預防性治療,許多帶原者常因症狀不明顯而忽略治療,總是到轉變成猛爆性肝炎、肝硬化相關併發症,如食道靜脈瘤破裂、肝昏迷、細菌感染等,併發嚴重狀況時才就醫,因此定期抽血檢測肝功能是預防肝炎惡化的重要依據。3~6個月追蹤 半年一次超音波經由抽血檢查可判斷肝功能狀況之好壞,如果狀況不好進一步檢查病毒量的高低,病毒量越高代表在體內活躍程度越強,罹患肝癌的機率就越高,因此建議3~6個月一次抽血追蹤,每半年做一次肝臟超音波檢查,以及早發現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噁心嘔吐、黃疸、眼白偏黃B型肝炎沒有明顯症狀,但當感染急性B型肝炎或慢性B型肝炎發作時,就會上腹部不適或腹脹、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黃疸、皮膚或眼白偏黃、茶色尿等症狀發生。不共用牙刷、指甲刀、刮鬍刀B型肝炎會透過母親生產過程傳染給新生兒,亦會透過血液或體液而感染,因此輸血、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針灸、穿耳洞、紋眉、刺青、不安全的性行為、共用牙刷、指甲刀、刮鬍刀等都有可能感染,需要特別留意。攝取黃綠色蔬果 避免吃豆製品洪吉來醫師建議,B肝患者平日要有規律的生活及充足的睡眠,並且拒絕菸、酒、檳榔,飲食部分要多攝取含維他命A、C的黃綠色蔬菜及水果,避免食用含花生製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醬等,也不要隨便食用治肝草藥或補肝藥品,避免增加肝臟的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