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身高160公分,體重75公斤,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日前校內健檢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GPT指數高達185,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有效改善肝臟發炎,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拒絕再被稱為「胖虎」。過多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堆積在肝臟 造成脂肪肝炎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有效控制體重 即可改善脂肪肝炎陳德慶醫師指出,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戒除手搖飲與果糖攝取 為當務之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家長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陳德慶醫師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地瓜這樣吃 養生效果提升100%

地瓜這樣吃 養生效果提升100%#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地瓜富含高纖維,升糖指數約55~70,並不像其他澱粉類動輒80、90,加上又是營養價值豐富的澱粉類食物,因此適合拿來做輔助的減肥飲食,取代營養價值較低的白米飯、白麵包等食物,但並不適合餐餐都以地瓜為主食。雖然地瓜與其他澱粉類食物相比,地瓜的升糖指數不是特別高,但其實肥胖與升糖指數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跟熱量有關。「升糖指數」就是用來檢測食物吃進體內後對血糖升降值的影響。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吃下去後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了將多餘的糖分帶去細胞儲存,就會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才會出現一種說法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愈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使熱量轉變為脂肪,而升糖指數低的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就不容易變胖。地瓜屬於澱粉類食物,若是吃得太多還是會發胖。選購地瓜6要點1、選購地瓜時可選擇塊莖硬實,表皮平滑、乾燥,不會凹凸不平,以沒有裂痕或是斑點的最好。表皮皺皺的地瓜,有可能是採收時間較長,不新鮮了。2、購買時要注意檢查一下地瓜的尖端,因為地瓜通常都會從尖端開始腐爛。3、買地瓜時要挑豐碩、寬胖厚實的為佳,同時整體形狀要完整,避免選購遭受到外力壓迫而斷裂的。4、太細長的地瓜纖維多,口感沒那麼好。此外,也要避免選購表面有過多芽眼的。5、地瓜表面若有受傷,多是在收割時被機器傷到。受傷的地瓜比較容易腐爛,注意不要挑到。6、不要選擇發芽的地瓜,因為地瓜的水分會被芽給吸收,口感會因而變差。地瓜只適合當早餐或午餐 避免當晚餐地瓜只適合早餐或午餐的主食替換,晚上消耗的熱量普遍較少,地瓜又含有糖分,所以建議避免晚上吃。尤其是有糖尿病或是痛風的人,更嚴禁在中午12點以後吃地瓜。另外,有糖尿病的人每天應該吃的地瓜量不能超過100公克,吃完之後1個小時內不應睡覺。地瓜皮豐含維生素和礦物質 蒸煮地瓜連皮吃更健康此外,地瓜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要連皮一起吃,可選擇用蒸或煮的方式來料理,這樣會比較好入口。吃地瓜時要充分咀嚼過後再吞下去,每一口盡量要咬30下再吞,因為透過充分的咀嚼可以刺激腦部的中樞神經,讓我們獲得飽足感,避免吃得過多,而且還能促進消化,達到整腸通便的功效。地瓜冰過再吃 抗性澱粉可減少熱量吸收如果喜歡吃烤地瓜,建議可以將烤好的地瓜放進冰箱,冰冰的吃,因為澱粉會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的吸收率與消化率都比一般澱粉差,甚至可以降低消化率到42%,連帶地在熱量的吸收上也會減少約50%,比較不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升降,不論是對控制糖尿病或減少飢餓感都很有幫助。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胃、細胞,我們的心甚至意志,全都可以把所謂「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但人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身體哪個部分餓了?探討「九種飢餓」,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眼飢餓你剛在一家高級餐館用完餐,感覺很飽,或許有點過飽了。親切的服務生:「您想不想來份甜點?」你:「不了,我真的很飽,而且相當滿足。菜真的很美味,不過我實在吃不下了。可以幫我們把剩菜打包嗎?」服務生(察覺你有些許遲疑):「沒問題,我去給您拿餐盒,不過,我把甜點盤端出來讓您看看如何?」你的腦:「應該無妨。」於是服務生端來了甜點盤:淋了覆盆子醬的紐約乳酪蛋糕,頂著一團鮮奶油的巧克力慕絲,佐以焦糖醬的熱蘋果派,還有上頭綴著顆松露巧克力的檸檬塔。你的眼睛:「我們可以挑一種來嚐嚐!」你的嘴:「那還用說嗎?」當你的胃已經滿了,但你的眼睛決定要繼續吃的時候,「你的眼睛比你的胃更大」這句俗諺便成真了。我們的眼睛擁有極大權力可以決定要吃什麼、吃多少。也許這是因為,在我們演化過程的多數時期,當時食物缺乏狩獵採集者搜查可食用、能量豐富的動植物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生存攸關重大。我們的腦部耗去我們攝取的整體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便它能幫我們找到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科學家質疑,超市和餐廳過度豐富的食物、美化食物的熱門烹飪節目,尤其是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食物影像,可能是肥胖流行病更普遍的原因。那些影像展現的多半是高熱量、高脂肪食物。2014、2015這兩年,食物是網路上第二大熱門搜索主題。最近調查顯示,13到32歲的人,有六成三曾經上傳自己(或別人)正在享用的飲食照片到社群媒體。目前光是Instagram就張貼了5,400多萬張食物照片。有些大廚禁止顧客拍攝自家餐點的照片,有些則把這當成免費宣傳而加以鼓勵,甚至還提供相機腳架。美食照片或許會讓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產生渴望,但這類影像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實際在進食的時候,無法全神貫注在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上。全心投入是滿足感的來源。虛擬食物無法滿足嘴、胃、身體或心。少有食物被調成藍色,也許這是因為人天生對可能發霉的食物具有警戒心。如果你把食物染成怪異的顏色,人們的反應會很有意思。有個實驗,受測餐廳的燈光刻意調得很昏暗,來掩飾食物的真實顏色。當燈光亮起,顧客們發現牛排被染成藍色,薯條是綠色,豌豆是紅色,許多人便開始抱怨自己不舒服。在另一個調查中,草莓飲料被染成綠色,結果有二成七的試吃者形容它的味道像萊姆。研究發現,人通常是根據眼睛得到的回饋來決定自己會吃多少。當拿到一大盒免費但走味的爆米花,他們抓起來吃的次數比那些拿到中杯爆米花的受測者多了21次,吃下的熱量多了173卡。當我們用大盤子或大碗用餐,吃下的食物也更多,因為同等分量的食物在大盤子中看起來較少。在美國,人通常是在看見盤子空了或者電視節目結束時停止吃東西,而在法國,人多半是在食物「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停止吃。廣告商非常了解眼飢餓。他們總是雇請一些精於將食物拍攝得對眼睛極盡誘惑的攝影師。當你去看電影,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大盒熱呼呼的奶油爆米花,或者一支六呎長的棒棒糖,你很難不往販賣部走過去。練習法持續一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眼飢餓。多留意雜誌、餐廳菜單、超市、網站和廣告看板的照片。當你坐下來用餐,留意什麼食物會吸引你的眼睛。特意看著你的食物,並且留意當你沒看食物時,你的進食經驗是否會起變化。要是你自己開伙,本週要在菜餚的視覺吸引力上多花點心思。(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想減重就拒絕吃澱粉類食物,或是瘋狂地節食的方式來求的好身材,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把自己弄得體弱多病、昏昏沉沉外,還可能會引發貧血、復胖等情形。豐原醫院營養師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減重三大迷思!迷思一:減重目標訂太高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最常發生的減重迷思就是設定自己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迷思二:不吃白飯再來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其實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因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迷思三:不攝取油脂食物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避開6大讓你瘦不了的地雷食物地雷 1:挑選奶類產品時 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 奶類應選有標示低脂、脫脂奶製品為主。建議減重者在挑選這類產品時,必須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才去做選擇。 地雷 2:餅乾相對於一般的澱粉 還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 建議選擇少加工、多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例如全穀米、地瓜、南瓜、山藥等;避免精緻澱粉,如蛋糕、甜點、精緻麵包等。地雷 3: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貢丸、臘肉、香腸 建議以低脂為主,如里肌肉、雞胸、一般魚類、蛋白等,或黃豆製品如豆漿、黃豆、毛豆、豆包等;需避開地雷有貢丸、臘肉、香腸、熱狗、百頁豆腐等經過加工,熱量與油脂也會提升許多,屬於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地雷 4:果汁、水果乾、蜜餞 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台灣水果經改良過,糖分甜度過高,吃多了不利減重。可選擇甜度相對較低的蘋果、奇異果(綠)、芭樂等。地雷 5:類似蔬菜實為澱粉 玉米、菱角、蠶豆 要避開類似蔬菜但實為澱粉的食物,例如玉米、菱角、蠶豆、花豆、豌豆仁、蓮藕、荸齊、蓮子等。另外有做為零嘴的乾燥蔬菜,會經過油炸再烘乾,並進行調味,熱量也會提高許多。 地雷 6:培根、酪梨 都屬於油脂類 營養師建議減重者每日油脂攝取至少 3 茶匙,而非完全無油飲食。如攝取這些食物時都必須取代部分油脂,才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在減重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宵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因為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想要健康有效減重,都能洽詢醫院營養師協助,才能健康無負擔!

減重難?營養師分享健康減重三原則

減重難?營養師分享健康減重三原則#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7年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定義「肥胖」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24為過重、大於等於27是肥胖、大於等於35就是重度肥胖了。不少人努力追求消除大肚腩以及找回窈窕曲線,但有些人為了達到速效,採取激烈方法,反而影響自身的身體建康。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宋明憲提出「健康減重三原則」,有耐心地按部就班執行,即可重返美好體態。體重過重 容易引發三高現代人生活習慣多趨向於缺乏運動、外食,加上精緻高糖、高脂等不當飲食,累積出危害健康的肥胖問題。宋明憲營養師表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人可能增加罹患慢性疾病機會,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且會明顯增加病人死亡率和其他併發症發生率,與健康息息相關。宋明憲營養師提出健康減重三個原則:1)每天減少500大卡:三餐定食定量,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十分重要。建議每天熱量控制在1200至1800大卡之間、或每天減少500到750大卡,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蔬菜、水果、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等天然食材為主;其次,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限制攝取高能量密度食物(如蛋糕、炸雞、冰淇淋等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避免攝取加工肉製品,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2)適當運動:足夠的活動量是預防「復胖」、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關鍵。持續不間斷運動,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增加體能活動以消耗熱量,若是無法有30分鐘空檔,可以參考少量、多次的運動型態(每次10分鐘,每日累積約40分鐘)也會有效果。3)持之以恆:付諸行動、毅力、恆心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固定時間天天量體重,以監控體重變化,提醒自己維持健康體重。重量上升,馬上檢視飲食及活動量,力行「聰明吃、快樂動」撇步,避免成為過重或肥胖一員。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10天腰瘦5.5吋!神奇的永遠平腹計畫

10天腰瘦5.5吋!神奇的永遠平腹計畫#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有20% 的空間可以「亂吃」?答案很簡單,因為每餐裡有80% 是可維持健康的食物。這個「80/20」完美比例就是永遠平腹計畫的基礎,也是我終身持續減重的祕訣。這80% 的飲食當中會包含1 份蛋白質、1 份健康油脂,以及無限量的不含澱粉蔬菜。如果想多補充一點精力,你也可以加上一些水果,還有少量含澱粉的蔬菜,如甜菜、胡蘿蔔、奶油南瓜等。剷除腹部贅肉之後,你可依以下方法組合出永遠平腹完美餐點中80% 的部分:一、蛋白質的份量每餐都應該含1 份蛋白質。1 份的肉、魚或禽肉大小和厚度都和手掌差不多;1 份蛋就看你的手掌能握住多少顆(通常是女生2 ~ 3 顆、男生3 ~ 4 顆);2 顆蛋白則等於1 顆全蛋的蛋白質量。二、不含澱粉蔬菜的份量1 份不含澱粉的蔬菜至少要像壘球那麼大。它們很有益健康,如果可以, 你的盤子上至少要有2 ~ 3 顆壘球大小般的蔬菜。三、含澱粉蔬菜的份量1 份含澱粉的蔬菜(如甘藷、豆薯、大頭菜或冬南瓜)對女生來說大約是棒球那麼大,對男生來說則約是壘球大小。四、水果的份量1 份水果大約是半顆水果大小,例如:半顆蘋果、半顆柳橙,或網球大小般的莓果、葡萄、熱帶水果。這差不多是拳頭握起來的份量,如果已經切塊, 就等於半杯的量。每天的水果量不要超過2 份,並且要分開在每餐吃一點, 或當點心,以分散糖分攝取量。五、油脂的份量1 份油或澄清奶油指1 大匙。1 份堅果、種籽、椰片或橄欖指1 個拳頭大小的份量。1 份堅果醬指1 大匙。1 份酪梨指¼ ~ ½ 顆。1 份椰奶指225 克,或⅓ ~ ½ 罐。1 份杏仁奶指225 克。1 份奇亞籽指4 茶匙。1 份亞麻籽指2 大匙。若飲食中有80% 都是好食物,你就在體內累積足夠的「正能量」,另外20% 不管怎麼放肆,都不會造成傷害。就像我常說的,你只要做足八成的功夫,就能收到十成的效果。這對你的心態會造成極大影響,因為你永遠不必說「我不能吃這個」。復胖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對自己說永遠不能享受美食,不管是冰淇淋、披薩或起司通心麵。告訴自己不能吃,保證你會越想吃,你的意志力遲早會瓦解而放開大吃。(本文摘自/10天腰瘦5.5吋!神奇骨頭湯減肥法/出色文化)

減醣的7大好處 讓你體重體脂輕鬆降

減醣的7大好處 讓你體重體脂輕鬆降#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減醣的基本概念是從減少精緻糖及精緻澱粉量開始。精製糖指的是非食物本身含有的天然糖分,是人為煉製的加工糖,像砂糖、冰糖、紅糖、黑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這類精緻糖沒有營養、空有熱量,攝取後很容易導致血糖飆升,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分泌濃度越高,脂肪的代謝力就越差。糖吃多除了容易造成發胖,還易引起蛀牙、成癮、增加老化、造成身體發炎,幾乎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有人稱糖為「合法毒藥」,所以少碰為妙,遠離它就對了。1. 最明顯的優點:擁抱易瘦體質、變美變年輕,重新活過來!從小就是易胖體質的我,過去因為不懂減醣的原理,所以即便代謝正好的發育期也一直是肥肥腫腫的。生了兩個孩子、年近40才踏進減醣的世界,在一般人認為代謝走下坡的階段,減醣反而讓我比少女時期更窈窕,而且超過兩年不復胖。減醣後,維持身材變成超容易的一件事,整個人根本脫胎換骨,常常在採買時聽到好多店攤的老闆叫我「妹仔」。我一點也不懷疑他們客套哦,因為在我肥胖的時候都被喊「太太」「大姊」,對比就知道胖的時候有多顯老。由於減醣是真正有感的降體脂,會讓人燃起無比強大的信心,一股作氣努力堅持,這些在「減醣好好」臉書社團都有無數成功案例可以證明。2. 精神好好、體力大躍進,做事效率一級棒很多人餐後常有想睡、呵欠連連的情況,這種時候要好好檢視一下是不是攝取了過多醣分?因為高醣食物食用後容易促使血糖飆升,初始會精神振奮,但接著很快會感到昏沉沒力。減醣後因血糖穩定,就不易產生疲倦、嗜睡的情況;睡意減少,做起事情的專注力和執行力自然更好。我以前是容易疲倦的人,時常做一點事就喊累,但減醣後我很少白天想睡,做事的效率真是沒話說,也因此我能做好本職工作並打理好家庭。減醣幫生活做了根本的調整和改善,做起任何事都變得輕鬆很多。還有因為減醣以原型食物和簡單調味為主,簡化烹調步驟,不再老是花漫長時間煮食,徹底減少這部分耗費的心力,讓我有更多精神專注於家庭和工作,真是非常感謝。3. 不易感冒生病、減少罹患疾病的機會我執行減醣的這兩年,感冒次數少到自己都驚訝,因為以前每年至少感冒四、五次,但減醣的第一年竟一次都沒中標。後來偶爾感冒,也在幾天內就痊癒,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自癒力大大提升。原來高醣食物吃下肚,除了分泌胰島素努力讓血糖平穩下來,身體同時承受著許多負擔,導致沒有多餘力氣發揮自癒力抵抗疾病。減少醣分攝取能讓血糖穩定、不造成身體耗能費力,而且能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發生的可能。此外,當身體醣分過高,血液因高血糖狀態而混濁、黏稠,導致血液循環下降,代謝跟著變差。減少醣分能使血液變清澈、循環更暢通,讓身體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4. 減少過敏機率黃鼎殷和溝口澈等專業醫師都提出降低糖分攝取可以減少過敏發生,因為穩定血糖能讓身體免疫力正常調節運作、減少過敏情況。像是我減醣之前,鼻子及皮膚過敏症狀一直對生活有些困擾,很常動不動揉鼻子或抓皮膚,做事專注度也受到影響。減醣後這些過敏不適的情況減緩很多,雖然它只是一種習慣的改變,不像開刀用藥那樣立即有效,但身體會自然感受到差別。5. 皮膚飽水透亮年齡越大,膚色越容易變得黯淡、膚質乾燥或時常長出密集又小顆的粉刺;減醣後我的膚況穩定下來、變得飽水透亮。這點我覺得很神奇,查詢很多醫師的說法,其中江部康二和西脇俊二醫師都提到這是因為基礎代謝率提升,改善了新陳代謝並讓身體年齡降低,肌膚會變得水嫩有光澤。素顏一樣氣色好,省去好多時間保養,更節省不少美容方面的昂貴花費,減醣真是再好不過的美麗投資!6. 不易焦躁,情緒穩定愉快「吃甜食會很快樂」其實是天大的誤會。或許很甜很美味會讓人產生幸福的幻覺,但食用後血糖不穩定,容易導致情緒波動大,高血糖也會讓腦內的快樂因子─多巴胺分泌減少,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心情若時常不佳、沮喪,對生活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想要常保情緒穩定愉快,減醣會有很大幫助。7. 吃好吃飽、容易維持想要維持一個好的健康習慣,需要找到能夠愉快堅持的方法。「三餐好好吃,就不會亂吃有的沒的!」正是我維持兩年不復胖深刻的體會。以充足膳食纖維、適當好油脂及優質蛋白質等為主的減醣,是真正能夠吃飽、不會挨餓的健康飲食,同時也是持之以恆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摘自/代謝力UP減醣好好:體重輕鬆瘦,體脂降10%的升級版技巧/如何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