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

減重效率差?搭配把握4原則改善代謝

減重效率差?搭配把握4原則改善代謝#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原本應該是左右對稱的,但大多數人的臉、四肢長短粗細以及肩寬,多多少少都會不一樣。也許大家早已發現這樣的現象,但因每個人總慣用於身體某一側,如右手、右腳,所以肌肉與骨骼就會比另一邊較為發達,而無法達到左右均衡。協調上下半身平衡與重心我們的身體很聰明,一旦失衡,就會懂得透過重心轉移,讓失衡的狀態,能夠透過身體用力與施力,而找到短暫的平衡。但長時間左右失衡下,會讓部分肌肉群產生僵硬與萎縮狀態,而使得我們的骨骼與關節產生「外擴」與變形或退化。而人體之所以會兩側不對稱,多半是因為脊椎異位造成。骨盆在身體平衡與重心,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除了協調上半身與下半身的相互力學配合外,骨盆也保護著我們的生殖系統與消化系統。改變體姿 「體水重」更能迅速下降當你發現再怎麼努力的運動或控制飲食,體重只有稍微下降,但那大大的肚子或小腹就是甩不掉時,很多時候就是因骨盆與髖關節形成「內收」跟「外展」,讓部分僵硬的肌肉組織群,長期處於拉扯與收縮,因而無法達到最佳代謝狀態,這時綁上彈力帶,就可以幫助體態恢復正常,讓代謝狀況UP!UP!。當然,除了透過彈力帶幫助改變體姿外,若能搭配以下4個原則,「體水重」就更能迅速下降!1) 避免冰涼食品與高鹽食物/高鹽食物容易讓身體迅速產生浮腫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常吃燒烤或麻辣鍋,會常感到口乾舌燥。2) 避免夜間與睡前攝取太多水分,且睡眠一定要足夠/睡眠不足是造成水分代謝能力下降而浮腫的原因之一, 充分地讓疲勞身體獲得休息,才能使代謝率提升,浮腫的問題自然減少。3) 不要久坐,記得每工作一個小時就要起來走走/現在的工作環境讓我們容易陷入久坐,這使得布局在胸部與腹部的淋巴容易滯留。4) 規劃讓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做緩和按摩/透過適當的緩和按摩,除了幫助放鬆都市人緊張的心情與步調外,也能讓平常較無使用的深層肌肉群,能達到刺激並更有效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消除浮腫。(本文摘自/每天3分鐘!彈力帶瘦身/瑞麗美人出版)

超商減重法 注意5大地雷!

超商減重法 注意5大地雷!#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今天太忙了,晚餐就到便利商店隨便解決吧!」遇到這種時候,該怎麼選擇才能安心呢?你必須練就「銳利的眼光」,才能選到砂糖用量少、「醣類」含量低的菜餚。請參考以下重點:重點1)買便當不如買小菜/便利商店的冰櫃裡,有一些冷凍即食品可供選購,如雞翅、毛豆、滷味等,購買的選擇,請不要買麵、飯等,而是買小菜。或可選購沙拉。但應要特別留意的是,便利商店的沙拉多半會搭配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建議避免食用。重點2)罐頭這樣挑/醬油口味、味噌口味的罐頭,摻有大量砂糖,應選擇水煮鯖魚、鮪魚、沙丁魚等少糖的罐頭。如果覺得只吃罐頭太寒酸,可以將披薩用的乳酪絲灑在沙丁魚上放進烤箱烘烤,鯖魚罐頭則很適合搭配炒青菜,鮪魚與水煮蛋做沙拉,只要一點巧思,就能輕易打造營養又美味的斷糖飲食。重點3)潛伏的高醣類食品/關東煮常見的竹輪、甜不辣等魚漿食品,含有大量澱粉,應改選茶葉蛋、白蘿蔔、豆腐、蒟蒻高菜捲!很多人都認為熱量低的冬粉比泡麵更健康,其實兩者都是含有大量醣類的食品。必須留意,雖然綠豆冬粉的GI值很低,但有些冬粉卻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選購前要多留意。湯品建議選擇味噌湯或蔬菜湯,不要選玉米濃湯。玉米濃湯的成分為玉米與麵粉,兩者均含有大量醣類,要避免食用。最推薦的湯品還是清湯類型!重點4)無油沾醬,更糟糕/沾醬請選擇清淡的義大利式,例如油醋醬。正在減肥的人,多半會選用無油沾醬,但這類調味料會用很多砂糖、葡萄糖漿,雖然少油,卻一點也不健康。醣類含量較低的美乃滋,其實比無油沾醬還要更健康。但我比較建議使用對身體比較好的橄欖油,也可以運用橄欖油自製沾醬多方運用。例如將生魚片排在盤子上,灑上些許義大利香料粉、檸檬汁,再倒上橄欖油,立刻成為極具義大利風格的生魚片(Carpaccio)。這道料理兼具豐富的蛋白質與低醣優點,並搭配對身體有益的橄欖油,輕鬆成為一道健康美食!重點5)閱讀食品成份標示表/選購食品時,請確認包裝上的食品成份標示表,是否含有砂糖等醣類。成份標示表多半是從含量最多的項目開始依序排列,不妨選擇砂糖排在倒數位置的食品,因為這代表這款食品只添加少量砂糖。如果能找到完全不含砂糖的食品更好!(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控制第2型糖尿病 關鍵在正確減重!

控制第2型糖尿病 關鍵在正確減重!#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2歲的張女士2年前健檢發現高血糖,她身高158公分、體重85公斤,屬於肥胖的糖尿病患。診斷後積極配合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也改變過去飲食習慣,戒掉愛喝飲料、吃大量水果與喜食油炸和加工食品的習慣,並養成運動習慣。張小姐成功在2年內逐步減重15公斤(17%),血壓與血糖已經不需靠藥物控制就能到達標準,於門診追蹤中。生活習慣不維持 拖累控糖效果看見張小姐的進步,反觀54歲的王先生,身高170公分、體重110公斤,也是肥胖的糖尿病患。王先生罹患糖尿病2年,診斷後王先生仍維持不愛運動且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飲食控制不良加上藥物副作用,王先生胖了10公斤,使用兩種口服藥後糖化血色素仍然高達11%,離標準的糖化血色素7%以下有一大段距離。後來王先生改使用可減重與抑制食慾的血糖控制藥物,初期6個月雖成功減去6公斤,糖化血色素也減至7%,可惜的是,王先生長期無法配合飲食與運動,最後仍復胖,糖化血色素回到9%,最後仍需胰島素治療。肥胖、不運動、不良飲食習慣 促使糖尿病的兇手成大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徐佩君解釋,第2型糖尿病起因於胰島素作用不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腸泌素不足,除先天的體質外,肥胖、不運動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常是促使糖尿病發病的兇手。許多大型研究都同步指出,對於肥胖的病患,體重控制不但可以延緩糖尿病前期病患正式演變為糖尿病,已經是糖尿病的病患,還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與減少藥物的種類,對死亡率與併發症的發生及血壓、血脂肪都有正面影響。在糖尿病的治療策略中,除了考量體重管理,使用不會增加體重的藥物甚至幫助減重的藥物,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加上病患飲食、運動、藥物3方面配合都不可或缺。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順應春風、夏暑、秋燥、冬寒的自然變化,春天疏肝、夏天強心、秋天潤肺、冬天補腎,並根據體質特性來為減重做好準備,才會得到最好的改善及成效。而每個季節需要減重的目的和方法都不盡相同,也有一些基本原則。春季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發萌芽,萬物復甦。這時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 旺盛和活躍,最適合提升體質代謝力,並且是排出前一年體內累積的毒素之最好時機。夏季氣候變化除了炎熱的氣候外就以濕氣為特點,體內氣血容易因酷暑而失調,濕氣易累積在脾胃,因此季節重點在於將多餘濕氣運化出體外。另外夏日應心,凡是有關養心的方法及飲食,都能幫助提升身體的代謝。秋季氣溫漸低而氣壓漸高,人體出汗減少,血液流向體表不如夏日那麼盛,也是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這個階段天氣逐漸乾燥,食欲也較好,必須注重補肺潤燥,讓身體精力充沛、不煩燥憂鬱,保持代謝力。冬日寒冷,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會下降,且為了對抗嚴寒,身體本能的會把吃進肚裡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儲藏起來。冷為萬病之源,想要趁著冬季減重,一定要特別注意讓身體暖起來。這個季節為進補的大好時節,改善體質保養體內的精、氣、神,就要在這個季節補養好腎氣。(本文摘自/跟著四季節氣一起瘦/野人文化出版)

揮別惱人脂肪肝 從「黃金三角」改善

揮別惱人脂肪肝 從「黃金三角」改善#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人飲食西化、缺乏運動,不只延伸出肥胖、三高慢性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更值得重視,目前已逐漸成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療金三角:運動、減重、飲食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蔡珮瀅表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指未過量飲酒:男性每天酒精攝取<30克,女性<20克,及沒有肝炎、藥物所造成的肝臟脂肪病變,肝臟脂肪堆積5%以上,可能使得肝硬化與肝癌風險大幅增加。根據統計,西方國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盛行率20至40%,亞太地區有5至40%,而台灣則為11.4至41%。隨著肥胖、三高慢性疾病及代謝症候群人口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日益嚴重,可能與胰島素阻抗有關。有別於用藥物治療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療處方是「運動」、「減重」與「飲食」的生活型態改變。對於體重過重及肥胖者,這個黃金三角治療處方尤其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歐洲肝臟研究學會提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療,運動有助減少20至30%肝臟脂肪、減重有助減少80%肝臟脂肪,而地中海飲食有助降低35%肝臟脂肪。地中海飲食7要點 降低脂肪肝風險蔡珮瀅營養師表示,運動目的在降低胰島素阻抗、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提升好的膽固醇。建議運動強度至少是中等強度的有氧或阻力運動,每天30分、每週≧5次,每週至少達150分鐘,如健走、慢跑、游泳、有氧舞蹈、爬階梯、跳繩等。體重管理部分,體重下降5%可改善肝臟脂肪病變,下降7至10%可改善肝臟脂肪發炎及纖維化。建議減重速率每週下降0.5至1公斤為宜。飲食型態建議以低熱量的地中海飲食為主,可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脂肪病變及纖維化。以新鮮食物為主,減少加工製品,搭配天然香草調味減少鹽分使用,特色如下:1)包括多樣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等,富含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可抗氧化、抗發炎、減少肝臟脂肪堆積。2)全穀雜糧類為低升糖指數、可抗發炎、調整腸道菌叢、增加胰島素敏感度。3)動物性蛋白質以魚類、海鮮為主,富含ω-3脂肪酸,可降低肝臟發炎及脂肪生成。4)適量家禽類(白肉)、蛋及低脂乳製品,可減少脂肪攝取。5)以初榨萃取的橄欖油及堅果為油脂來源,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抗發炎、抗氧化、減少胰島素阻抗及增加胰島素敏感度。6)建議減少攝取含飽和及反式脂肪酸的紅肉及精緻甜點,也避免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及肝臟脂肪堆積的果糖攝取。7)紅酒雖含多酚、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但合併肝硬化者不建議使用。

糖分、加工穀類過量 拖垮減重速度

糖分、加工穀類過量 拖垮減重速度#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我而言,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相當恐怖的「c」開頭字,我把它指稱為同樣c開頭的汽車垃圾(carbage;譯註:car和garbage結合的字,意指汽車裡堆放的雜亂無章物品)。了解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的白麵粉和糖──如何嚴重地影響心臟,對你的整體健康是絕對有必要的。我在另一本書《生酮治病飲食全書》更深入地討論這個議題,檢視絕大部分慢性疾病跟飲食中過度攝取碳水化合物和缺乏健康的脂肪有何關聯。在此同時,我也關注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如何影響你的新陳代謝,由此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並且說明這類食物如何徹底且負面地影響你的膽固醇濃度──但卻不一定會反映在LDL和總膽固醇數值上。澄清時間進行高醣飲食──多數大眾採行的方式──的時候,高LDL膽固醇濃度通常表示代謝症候群和甲狀腺機能低下。──保羅.傑敏涅攝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全穀類和精緻穀類、糖分(來自水果之類的自然食物也算)以及澱粉食物,會在你的身體裡觸發危險的連鎖反應。你吃進的醣類由葡萄糖、果糖或兩者結合而組成,它們接著會提高三酸甘油脂的濃度。然後反過來增加小而密的脂蛋白數量,造成你的動脈損傷(之後傷害更大)。你該如何避免呢?其實相當簡單: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這是可以立即徹底改善心臟健康的簡單解決之道。澄清時間我的整體理念是,盡可能為患者量身訂做治療方法。但是,對於多數想減重的人,我的一般建議是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特別是糖分和加工穀類。──羅納德.克勞斯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比吃飽和脂肪更容易讓人變胖。主流健康專家不會告訴我們這個真相,因此多數的美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一直偏愛醣類,遠超過其他任何食物。雖然超市的陳列架上滿是低脂和脫脂的食物,但醣類確實是肥胖流行病的重大原因。然而幾十年來,我們卻習慣把害我們變胖和生病的罪名,冠在飽和脂肪的頭上。殘酷的真相是:當你在飲食中攝取健康的脂肪──植物和動物中原有的天然脂肪──並且大量減少碳水化合物時,你的身體健康狀態最佳。澄清時間每個研究高脂飲食造成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的實驗,都是在兩片麵包或含糖奶昔之間餵實驗動物一片豬油。如果你想做高脂實驗,請試著只用脂肪進行!然而,每個實驗都是配合極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完成的。──德懷特.倫德爾高脂飲食的研究,幾乎永遠都跟高醣飲食聯合進行。我們現在漸漸了解,高脂混合高醣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災難,這會導致快速且幾乎難以避免的健康衰退。談到心臟病時,許多研究者和健康專家往往犯了將矛頭對準脂肪的錯誤。但如果證據逐漸開始顯示,就算不是全部,碳水化合物還是要為傷害負最大的責任,又怎麼說呢?不幸的是,問題還不只有醣類:要是聽到另一個無所不在的「健康」建議會直接促成心臟病,你應該會大吃一驚。(本文摘自/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膽固醇的功用超乎想像,想多活20年,你一定要重新認識它/柿子文化)

減重肌肉不流失 營養師教飲食3要點

減重肌肉不流失 營養師教飲食3要點#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產後體重增加將近20公斤,為了回復曼妙的身材,她自行從網路搜尋減重資訊,體驗過各種極端減重飲食,剛開始減重效果奇佳,但長年體重卻像雲霄飛車起伏不定,感覺膚質變粗糙、臉色蒼白、體力衰退、健康狀況大不如前。蛋白質攝取足夠、油脂不宜過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張秀年表示,減重方法五花八門,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長期蛋白質缺乏造成「肌少症」,蛋白質是身體組織建構、修補及免疫細胞的重要營養素,攝取量不足時會導致肌肉組織流失、基礎代謝速率下降及免疫功能變差。減重是一條漫長的路程,追求窈窕更要重視健康,如何有效減重不復胖,營養師提醒減重時應留意飲食3大要點:1)確保每日蛋白質需求量是否足夠/健康成人每日蛋白質需求約1.0至1.2公克/公斤體重(以體重60公斤估算每日至少需要60-72克),其餘熱量再從油脂和碳水化合物依適當比例來補足,才能避免瘦肉組織的流失。2)油脂攝取量不宜過低/適量油脂可以增加飽足感,也可減少對糖分或澱粉食品的依賴性。有研究指出適量核果攝取對減重有正面效應。國健署最新公布107年每日飲食指南也建議每日宜攝取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不再強調低脂飲食,選用好油才是健康關鍵。3)多喝水、每日運動/水份是身體細胞代謝及廢物排除不可或缺,每日飲水量應至少2公升以上,飯前一杯水也有抑制食慾幫助減重的功效。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及增加肌肉組織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熱量的消耗。培養運動習慣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不僅利於減重並可讓身型更健美勻稱。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減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8歲的張先生,2年前罹患糖尿病,就診時體重94公斤,糖化血色素6.8,持續服藥並減重;去年中體重減輕,糖化血色素也下降,便減少藥物;今年初體重降至82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以下,停藥並叮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及體重。糖尿病患減重5至10% 就可能改善血糖家醫科醫師周明文表示,據102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統計,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以BMI為計算標準,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問題。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主要缺乏胰島素,大多是先天問題;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偏高,是因為發生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效能降低,無法發揮作用,即使血中胰島素足夠或超過正常量,身體還是覺得胰島素濃度太低。胰島素阻抗形成機轉不明,目前認為應與先天基因及後天肥胖的交互作用有關,因此適當減重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並協助控制血糖,減重5至10%,就有機會改善血糖,減少藥物使用甚至停藥。每週5次有氧運動加上2次重量訓練減重最主要的方法是飲食控制,其次是規律運動。飲食須作每日總熱量管制並逐漸減少,每日攝取的總熱量應小於每日熱量的支出;避免甜食、含糖飲料、炸物以及酒類;減少食物的分量。運動則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每週2次的重量訓練及核心運動。運動選擇宜循序漸進,若有心肺或骨骼肌肉等疾病,則應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周明文醫師提醒,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年齡也逐年下降。一般人飯前血糖超過126mg/dl,且糖化血紅素大於6.5%時便會診斷為糖尿病,當糖化血紅素>7%需服用藥物,治療目標是糖化血紅素維持6至7%。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控制血糖,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血糖失控,引起併發症。但吃藥不一定是一輩子,經由適當飲食及運動,減輕體重,在醫師指導下,有減藥或停藥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