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

接種過流感疫苗,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嗎?耳鼻喉科醫師這樣說#流感疫苗

冷氣團一波波來、氣溫驟降以及即將迎來的春節假期活動,恐怕讓新冠、流感疫情升溫,因此防疫措施千萬可別鬆懈。台南杏新耳鼻喉科診所謝易倫醫師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強,經常家中一人確診後因沒有適度進行隔離,結果全家陸續感染。長者或是患有多重慢性病的人重症風險高,更需要謹慎防疫,建議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幫助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謝易倫醫師表示,近期新冠、流感案例雖然並未明顯增加,但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及年底聚會多,推估案例數可能在12月底或1月逐漸上升。這與冬季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性有關,特別是在人們在大眾運輸、交通移動,或是在室內空間活動增加的情況下,密切接觸多了,就可能因此出現新一波疫情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不少民眾誤以為接種流感疫苗後就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原因可能是出自於對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擔心接種疫苗後會引發副作用而害怕接種疫苗。謝易倫醫師強調,流感疫苗無法預防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相關重症或死亡。據統計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與死亡案例是流感的好幾倍1,尤其是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不僅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因此接種新冠疫苗仍是降低重症風險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 謝易倫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在耳鼻喉方面也可能產生多方影響。例如,在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出現嗅覺喪失、頭暈、耳鳴、聽力下降或甚至有長者染疫後出現突發性耳聾,有些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在感染後加劇,雖然上述症狀會在幾週至幾個月內就會漸漸恢復,但有些患者也可能會面臨長新冠的長期影響,包括:腦霧、久咳不癒等症狀。11月起,已開放全民接種公費新冠疫苗2,但目前民眾接種意願不算高,兒童接種比例也偏低。謝易倫醫師建議所有人都應接種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應該盡快接種疫苗。也呼籲政府可以加強疫苗接種的宣傳,例如透過社區活動或提供小獎勵,鼓勵民眾積極接種疫苗。 許多民眾對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重複接種的必要性存有疑慮,謝易倫醫師解釋,疫苗自推出以來已經歷多次改良、現在的JN.1疫苗劑量相較於疫情爆發期間已有降低劑量,臨床觀察民眾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相對輕微許多3,自家診所已經打了數千劑疫苗,也未見民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會不斷發生變異,就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定期更新以維持保護力。對於民眾擔憂疫苗安全性問題,醫師指出,若疫苗真有問題,早已會有大量案例被媒體曝光,但目前的數據顯示,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極低,這也代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謝易倫醫師也提醒,由於天氣漸冷及年底聚會頻繁,除了要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之外,民眾務必要持續採取防疫措施,包括在人多或密閉的公共場合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消毒,降低接觸傳染風險;有症狀時可以快篩,若家中有確診者,要盡量避免共餐、同床共枕等,縮短密切接觸的時間,以避免傳染家中年長者及幼兒;若有不明症狀,應及早就醫並與醫師確認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即便症狀輕微,也可能仍具有高傳染力,應特別小心。

春節將至,疫苗先行!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春節將至,疫苗先行!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流感疫苗

秋冬向來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流感及新冠等呼吸道病毒危機四伏,家長們須提高警覺。為提升家長及孩童對防疫的關注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巡迴畫展首站,公開優秀的競賽獲獎畫作。 「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從上萬幅參賽作品中精選出20幅優秀畫作展示,透過繪畫競賽與巡迴畫展,不僅激發學童創作才能,也向大眾傳遞秋冬防疫的重要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提醒,春節群聚頻繁,請家長儘快帶孩童及家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童心防疫」平安健康迎新年! 巡迴畫展首站,展現學童對秋冬防疫的無限創意及想像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作為「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的首站,旨在結合藝術與公共衛生教育,藉由孩童的創意畫作,提升孩童防疫意識,呼籲家長及周遭親友一起多加留意。邱政洵副院長表示,透過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的合作,這次畫展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我們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大眾看到孩童眼中的防疫世界,並喚起更多人對兒童健康與安全的關注。他強調,這些作品展現了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防疫知識的深入理解,是我們應該珍視的寶貴資產。 本次競賽共收集到將近15,000幅作品,展現出學童對防疫主題的熱情與創意。經過嚴謹的初選和決選,共精選出20幅優秀作品進行展示,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童們對新冠防疫議題的認知與深刻印象,也展現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藝術才華。擔任本次繪畫競賽決選評審的繪本作家張筱琦表示,參賽作品讓她印象深刻,不僅繪畫方式多元,還巧妙融合了學童眼中的防疫日常和醫療人員保衛民眾的暖心畫面。她特別提到,有些作品以超現實的畫風描繪防疫的場景,有些則細膩捕捉了家人之間互相關懷的溫馨瞬間,充分展現出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力與獨特的藝術視角。 每四位孩童之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造成長遠身心健康影響 流感與新冠病毒正在共同流行中,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新冠比流感更加危險致命,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確診死亡個案中有98.3%未接種新冠疫苗,且以65歲以上長輩及慢性疾病患者居多。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蔡明翰醫師表示,孩童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後,均可能引發肺炎等重症併發症,不過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強調,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出現MIS-C嚴重併發症,至少影響兩種器官,且根據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蔡明翰秘書長分享自身臨床案例,一位八歲女童因發燒合併視力模糊就診,經與家屬了解病史與疫苗接種史,得知該女童曾確診新冠,前兩日有出現劇烈嘔吐現象,過去雖然有接種疫苗,不過尚未更新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初步診斷是MIS-C症狀,經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約一週才得以康復出院。 新冠病毒不僅損害肺部,還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可能對人體造成長久傷害。研究指出,每四位染疫的孩童中,就有一位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包括情緒波動、倦怠感和睡眠障礙,這些問題對孩童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此外,大多數家庭新冠病毒感染案例中,有70%是由孩童傳播給家人,因其在校園群聚頻繁易互相傳染,且新冠病毒在孩童身上停留時間長,往往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進而間接傳播給家中的長輩、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危險族群。 面對難以避免的群聚狀況,蔡明翰秘書長分享了「群聚預防四撇步」,期望大眾藉由落實以下措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重要措施,能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同時有效減少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保護自己與周遭親友的健康。 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或紙巾遮掩口鼻,並立即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避免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手部衛生清潔:勤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特別是在進食前、上廁所後、接觸公共設施或打噴嚏後,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 疾病監測:保持警覺並密切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遵循醫療建議。 春節將至,籲全家儘快共同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同心防疫打造健康居家環境 邱政洵副院長提及,林口長庚長期致力於推動健康教育,不僅在醫療領域積極創新,更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與合作,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他誠摯邀請大眾前來欣賞這次的畫展,透過欣賞孩子們的創作,感受那份溫暖與力量,並一同思考如何為下一代建構更美好的未來。 他進一步強調,經研究實證,孩童透過接種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是比自然免疫更有效的,且安全性良好。現階段,6個月以上的民眾皆可接種流感疫苗及JN.1 新冠疫苗。他呼籲家長立即行動,帶著孩子與家人完成疫苗接種,不僅為自己增強防護,也為打造更健康平安的居家環境盡一份心力,「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共同呼籲「童心防疫」共同迎接充滿希望與健康的春節假期。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蔡明翰秘書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服處游靜宜處長。 圖/「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決選會議,左起為繪本作家張筱琦、許匡匡、林廉恩。

類流感疫情升溫!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疾管署估:春節前後達高峰

類流感疫情升溫!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疾管署估:春節前後達高峰#流感疫苗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流感疫情進入流行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4日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3.9萬人次,為近10年同期最高,疫情仍在升;新增10例死亡個案中,有南部10多歲男性,2度掛急診,仍因併發呼吸衰竭於第2次就醫當天過世。疾管署呼籲,目前仍預測流感疫情高峰將落在農曆春節前後,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過年流感疫情高峰、麻疹疫苗掀搶打潮!醫揭「這時間前」打還來得及

過年流感疫情高峰、麻疹疫苗掀搶打潮!醫揭「這時間前」打還來得及#流感疫苗

農曆新年9天年假將至,但麻疹、流感疫情屢創新高,讓民眾擔心是否會造成群聚感染,引發疫情大流行,導致過年期間急診癱瘓情況。台灣流感疫情約在2024年12月中旬進入流行期,並預計在1月下旬、農曆春節達到高峰;傳染力極強的麻疹本土疫情,也隨著確診者足跡遍布北中南公共運輸而擴散。《優活健康網》整理疫情現況,及醫師預測過年急診就診趨勢一文看懂。

10大疫苗新聞出爐!新冠、腸病毒、HPV、RSV皆上榜「張學友排第2」

10大疫苗新聞出爐!新冠、腸病毒、HPV、RSV皆上榜「張學友排第2」#流感疫苗

2024年度疫苗10大新聞排名揭曉!隨防疫解封,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腸病毒、RSV、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流感等議題討論也增加,並以HPV疫苗擴大接種國中男生新聞位居排名第1,而張學友感染RSV病毒暫停部分演唱會場次,則排第2。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提升疫苗覆蓋率是健康長壽關鍵。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

秋冬呼吸道疾病多重爆發,童染新冠危險性被低估!醫:幼兒多呈現非典型症狀,接種JN.1疫苗還是最有效防護#流感疫苗

天氣轉冷,多種呼吸道疾病同時發威。在此關鍵時刻,兒童的疫苗接種策略、最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免疫力以應對多重呼吸道疾病,都是家長們密切關注的議題。本文特別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做出最適合的防疫決策。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科主任陳伯彥醫師指出,雖然近期台灣兒童感染新冠後轉為重症的案例不多,但觀察2022年5至7月的症狀變化,呈現明顯的年齡差異。年紀較小的孩童多會出現哮吼、熱痙攣、高燒、支氣管炎等症狀,而年齡較大的孩童則表現出類流感症狀。陳醫師特別提醒,若家中幼童染疫後出現高燒不退、抽筋情形,可能存在併發腦炎風險,應立即就醫。 今年美國統計幼兒感染新型變異株新冠後的病例,仍然較一般人嚴重。參考美國經驗,兒童感染新冠後住院案例多與神經肌肉或心肺病變有關。雖然暑假期間案例較多,但隨著秋冬氣候變化,病毒活躍度提升,恐將迎來新一波流行。 兒童篩檢少 新冠實際感染人數可能被低估 目前台灣新冠確診數據看似不高,但陳醫師分析,這可能是因為民眾主動快篩意願降低,加上症狀趨向輕症,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分,導致就醫時難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感染。在秋冬季節,包括流感、黴漿菌、腸病毒與RSV等呼吸道疾病多重流行,不僅增加防範與治療難度,也加劇病毒傳播。因此,不能忽視新變異株新冠肺炎再度大流行的可能性。 陳伯彥醫師提到,不少家長以為疫情變得比較不嚴重,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並不高。但他強調,托嬰中心或是學校、安親班都很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兒童是攜帶病毒與高傳播族群,且這個現象在新冠病毒上更是明顯。若家中有免疫力差的家人,不管年長者或是還沒有抗體的嬰幼兒都很容易被感染,一旦衍伸其他併發症,會讓治療更加棘手,因此接種疫苗仍是最好的防護。 而關於家長擔心的疫苗安全性,陳伯彥醫師也強調目前使用的最新JN.1疫苗劑量已經減半,且不良反應極少發生在兒童身上。台灣在疫苗接種上已累積豐富經驗,對接種後不良反應的處置已有相當經驗,家長可以安心。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苗可以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這為家長提供了更便利的選擇。 如對接種疫苗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先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陳伯彥醫師提及為減輕接種後可能出現的不適,可提前服用止痛藥,接種前後多補充水分,而有過敏體質的孩童,也可服用抗過敏藥物等。 接種疫苗+良好生活習慣 雙重防護抵禦疾病 由於病毒傳播途徑難以追蹤,提升個人免疫力變得格外重要。陳伯彥醫師表示,良好的作息習慣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建議避免熬夜,並適當限制螢幕使用時間,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容易導致眼睛及口腔黏膜乾燥,增加病毒入侵的風險。此外,適量補充維生素和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 唯有通過疫苗接種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雙重防護,才能有效抵禦疾病。陳伯彥醫師最後提醒,新冠感染症狀雖趨向輕症化,但傳播速度可能更快,仍可能有大規模流行風險,民眾不可放鬆警惕。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流感疫苗

低溫加大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孩童3大病毒感染差異 近日台灣氣溫驟降,又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尤其兒童屬於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發合併症或重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朱世明醫師在《健康好厝邊》指出,通常中秋節後逐漸進入病毒傳染高峰期,孩童感染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風險更高。提醒家長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後務必洗手、刷牙,更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臨床診斷上,流感不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朱世民醫師表示,無論是感冒、腸病毒或流感,孩子都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感冒多以流鼻水、咳嗽、發燒、腹瀉為主;流感則大部份會有高燒、明顯疲倦與活力下降、畏寒、肌肉痠痛等;腸病毒則容易會有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手足口病、發燒合併皮疹等。 孩子染流感恐呼吸衰竭?家長帶病毒回家恐是元兇? 「大部份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因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朱世民醫師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等病毒型,孩子感染流感後通常症狀更嚴重,易有肌肉痠痛、無力等現象,且流感病毒有可能侵入孩子腦部、肺部引發呼吸衰竭,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皆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10月起已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包括學齡前幼兒以及6個月內的嬰兒之父母也列在第一階段接種範圍。朱世民醫師提醒,家長有可能從工作、社交等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全家人都施打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一旦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虛弱無力且症狀未在數天內緩解,應立即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兒童腸病毒不只流行夏季!考量重症風險疫苗不可少 腸病毒雖然多盛行於夏季,但在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可能有兒童感染個案,尤其9月開學季後常見一波感染高峰,孩子也可能出現反覆感染現象。朱世民醫師解釋,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或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且腸病毒至少有70-80種病毒型,其中尤其以「腸病毒71型」重症風險最高,可能影響孩子的心臟、肺部、腦部,嚴重者可能直接造成孩童重症死亡。 朱世民醫師表示,大部份孩子感染腸病毒後可以順利痊癒,惟考量重症及死亡風險,仍建議家長帶孩子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2個月以上幼童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施打。由於國內5歲以下幼童多在托兒所、育幼園等公共場域活動,有一定的群體感染機率,如能鼓勵腸病毒疫苗施打提高覆蓋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國內幼兒感染威脅。 朱世民醫師提醒,要預防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務必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出入公共場所後的清潔消毒。環境中的高風險「熱點」如門把、玩具也建議定期消毒。最重要的是,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或感冒一周仍未痊癒等現象,應盡快帶孩子至大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增加重症風險及抗生素使用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