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

長期食用冰冷食物 是經痛最大主因

長期食用冰冷食物 是經痛最大主因#經痛

一位26歲的陳小姐,每至月經期間小腹疼痛難忍,痛甚時會冒冷汗,排出的血塊約10圓硬幣大,經色深暗紅量少、經血排出不順暢,上述症狀自國中開始,每月經期都必須承受這些不適。經西醫檢查,沒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屬於原發性經痛,也曾服用半年避孕藥後血塊稍減少,但停用後經痛復發,血塊依舊。追究其過去病史,她自幼喜飲冰冷飲料,因此除了經痛外,尚有手腳冰冷,平日受傷時傷口血流不出來,月經來時下巴容易長痘瘡等症狀,另外還有胃脹氣、便秘、頭暈、眼瞼白、頸項疼痛等症狀。在月經後期給予十全大補湯6克、乾薑1克及桂枝茯苓丸 3克,服用3週,行經期服用理中湯6克、桂枝茯苓丸3克、延胡索1克、益母草1克,服用2個週期後,已無經痛及血塊,月經經色鮮紅,經血排出順暢,行經期痘瘡量也減少,手腳較不冰冷,胃脹氣也改善許多,手指被松鼠咬傷後,傷口竟會流出血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表示,經中醫辨證,此病患因長期食用冰冷食物,使脾胃及胞宮虛寒、陽氣耗損,無法運行血液至末稍,導致手腳冰冷、受傷時不易流出血。她說,胞宮虛寒,使經血排出不順暢、經色暗、血塊大。胃虛寒導致胃脘疼痛、腸道無力而產生便秘。廖麗蘭說,治療上,在行經期以溫中袪寒理中湯溫暖胃及胞宮,桂枝茯苓丸溫經活血袪瘀,讓胞宮溫暖,氣足能運血,血循順暢,經血排出順暢,經痛血塊也就減少了。但因病患尚有經量少、頭暈屬於血不足,因此行經後除了使用溫通化瘀的桂枝茯苓丸及乾薑外,尚使用十全大補湯補血,以治療頭暈、頸項酸痛、經量少的症狀。如此對證下藥,使原本經痛10餘年的症狀得到相當程度改善,虛寒不適的一些症狀也緩解了。廖麗蘭解釋,原發性經痛在中醫辨證有分許多類型,如果能自我診斷自己是屬於虛寒性經痛的證型而選擇適合之方法,將能大大改善經痛。一般可根據簡單幾個症狀特點來診斷:經痛時若是按壓及熱敷小腹後疼痛緩解。四肢末梢冰冷。臉色蒼白、嘴唇淡紅。如有上述症狀大都屬於虛寒性經痛。虛寒性經痛可在行經期使用辛溫中藥,如乾薑、良薑、小茴香、艾葉、當歸、川芎,內服、熱敷或艾灸,達到散寒化瘀止痛效果,一般在行經期使用3-5天,不可長時間服用,因為辛溫中藥過服會耗傷氣血,仍需要依照月經週期生理療法,依階段服用不同藥物,以免產生副作用。廖麗蘭提供以下二種適合虛寒性經痛在家使用的方法:散寒經痛湯:老薑2片(約6克)、紅棗3枚、當歸2錢、川芎2錢、紅糖3克,使用600cc開水,火煮開小火煮15分鐘後,加入黑糖後熄火,溫服,月經期服用3-5天。艾灸:使用老薑切成厚0.3公分,長寬約3-4公分,放於臍下中極穴處(約恥骨上方1寸、肚臍下4寸),用艾條離薑約5公分處灸,一天灸2次,一次灸10分鐘,利用艾草及薑的辛溫達到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經痛的效果。她強調,在冬季氣溫降低,血循較差,對虛寒性體質的病患猶如雪上加霜,中醫講「通則不痛」,如能適當運用辛溫及活血化瘀的藥物,不僅能趕走經痛,連手腳都會暖和起來。

腹脹如懷胎九月 竟取出子宮肌瘤狀似嬰兒

腹脹如懷胎九月 竟取出子宮肌瘤狀似嬰兒#經痛

40初頭許姓女子(化名),原本身材纖細瘦小,近年來,卻發現自己的小腹日漸變大,沒想到前往沙鹿光田綜合醫院看診時,竟發現子宮中養了一顆巨大的子宮肌瘤,經醫師開刀取出後,發現這顆腫瘤重達五公斤,且形狀看起來就像一個未成型的嬰兒,讓醫護人員都十分驚訝。該病患表示,大約五年前開始,她發現自己的小腹好像有變胖的趨勢,尤其最近一兩年,肚子大到像懷孕9個月一般,連親朋好友都嘲笑她是不是懷孕了。雖然她自己也覺得奇怪,但因為沒出現任何不適感,加上工作繁忙,因此一直沒到醫院進行檢查。直到前陣子,許小姐因腹部有腫脹不適感,故前往光田綜合醫院看診,經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以及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許小姐骨盆腔裡竟然有一顆巨大的子宮肌瘤,且該腫瘤已經壓迫到腎臟,造成單邊腎臟水腫。蘇棋楓醫師指出,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殖型成的良性腫瘤,主要是因為女性賀爾蒙刺激子宮造成,而罹患的機率、數量、位置都因人而異,平均每3~4位女性就有一位可能罹患子宮肌瘤,許多婦女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蘇棋楓醫師進一步表示,肌瘤生長的位置可分為子宮腔內、子宮體本身以及子宮外部。通常生長在子宮腔內的肌瘤因為會影響子宮收縮和經血的排出,症狀會較為明顯,患者可能會出現經血量多、經期過長甚至不孕、易流產等問題。如果肌瘤長到一定的大小時,甚至會壓迫到周邊器官,如壓迫到直腸時,會有莫名便意,若壓迫到膀胱,則會出現頻尿的狀況。因此,蘇棋楓醫師建議女性朋友若發現自己腹部有壓迫感、不正常腫大、經期時間過長、經血量過多的情形時,應儘快到醫院婦產科接受詳細的檢查。若經診斷為子宮肌瘤,症狀不嚴重時,尚可透過藥物控制,等更年期過後,肌瘤就會萎縮。如果症狀較為明顯或肌瘤位置在子宮腔內,建議可以透過手術切除。目前手術治療的方式包括腹腔鏡手術、傳統手術和子宮鏡切除術,需視患者腫瘤的位置、數量和大小來評估治療方式。

剖腹產中合併子宮肌瘤切除 不再是禁忌!

剖腹產中合併子宮肌瘤切除 不再是禁忌!#經痛

陳小姐(化名)長久以來都有經期腹痛的困擾,每次月經來時,經血多,腹部疼痛還須要靠止痛藥才能夠緩解,飽受困擾的陳小姐後來到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求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數顆直徑大小從2.5公分到20公分左右的肌瘤在子宮上,原本要預定時間接受肌瘤切除手術治療,卻發現已經懷孕了,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告知陳小姐,肌瘤應不至於影響到胎兒,建議順其自然懷孕。接近臨盆的日子來臨,子宮肌瘤並沒有因為懷孕的關係而改變,反而最大一顆約20公分的肌瘤阻擋到產道,必須選擇剖腹產手術。後來在劉偉民主任建議下,接受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順利產下一名男嬰3086克重,也同時切除了子宮肌瘤,後經追蹤,這位媽媽又順利的再度懷孕、產下第二胎。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團隊運用「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切除術」,成功替多位孕婦同時接生,並解決子宮肌瘤問題,免除婦女二次動刀的痛苦。接受改良型剖腹產合併子宮肌瘤的孕婦中,最大的一顆肌瘤直徑將近40公分,生產完後手術房的同仁們都驚呼說像是生了雙胞胎一般,這位媽媽過兩年後也順利的再度懷孕;而最多顆的肌瘤是一位33歲的孕婦,每次肚子一收縮時,除了圓滾滾的肚子外,肚皮上還可以驚見好幾顆大小不同的突起物,手術中發現共有7顆大小不等的肌瘤,也一併於術中切除。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約三分之ㄧ育齡婦女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以往剖腹產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是項禁忌,但劉偉民主任提出了改良型手術,不但使此類患者不必再接受一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或子宮切除手術,又可同時減輕患者長期受肌瘤所累之苦,主要因為合併子宮動脈結紮手術,大大減低了手術中失血,以及子宮肌瘤未來的復發機率。  劉偉民主任指出,從1999年至2003年,期間有36位此類孕婦接受改良型剖腹產手術合併子宮肌瘤切除,另外取同時段36名患者為對照組(只實行單純剖腹產,未合併子宮肌瘤切除),術後追蹤63個月發現,除了前者的手術時間略為增加外,術中出血量,術中併發症,術後併發症,術後血紅素改變量並無明顯差異,但前者36名中病患僅有一位因肌腺瘤疼弄難耐,再次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相對的,對照組則有36.2%(15位)的孕婦,因子宮肌瘤的困擾再度於63個月內接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或子宮切除手術。此一臨床研究,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二年住院醫師林睿禹撰稿,近期將於於知名國際期刊登出(已獲通知接受刊載),創下國內最年輕住院醫師完成國際知名期刊SCI原著研究論文撰寫的首例。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經痛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婦科腫瘤,根據統計,生育年齡的婦女大約有百分之二十都有子宮肌瘤。。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表示,超過40歲的婦女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都患有"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所謂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長有肌瘤,但是沒有經血過多、腹痛或是頻尿等等症狀,所以患有無症狀子宮肌瘤的婦女,通常不會因此去找醫師,往往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許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子宮長了一個很大的子宮肌瘤,卻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周輝政醫師說明,子宮肌瘤的症狀除了和肌瘤的大小有關以外,肌瘤的位置也很重要。長在子宮內層,靠近子宮腔的肌瘤特別容易發生出血的症狀,長在子宮外側的肌瘤,症狀較少,也就比較不會引起注意。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點:一、出血與經痛: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也是患者尋求診斷與治療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患者會有各種程度的貧血。會造成痛經的通常是一種稱為「子宮腺肌症」的良性子宮瘤,外觀上和子宮肌瘤不容易區分,但是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可以藉由病患的症狀和超音波的影響,把它和子宮肌瘤作一區分。開刀前區分這兩種腫瘤相當重要,尤其是想要保留子宮,只切除腫瘤的患者。因為子宮肌瘤可以很完整的切除下來,但是子宮線肌症的腫瘤和子宮肌肉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無法完整切除。二、慢性骨盆腔疼痛:有時子宮肌瘤太大,造成骨盆充血或是子宮肌瘤的組織壞死,往往造成骨盆腔慢性疼痛,月經時間以外,也會有疼痛的症狀。三、壓迫的症狀:子宮肌瘤大到某一程度以後,就會產生壓迫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因為壓迫膀胱產生頻尿的症狀,有時會也壓迫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水腫或是腎臟水腫;較少的情況會壓迫大腸,造成便秘甚至腸阻塞;極少數情況下也會壓迫下肢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四、不孕:真正因為子宮肌瘤引起的不孕症相當少,佔所有的不孕病人中不到百分之三的比例。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可以經由婦產科的門診檢查以及腹科超音波檢查而被發現,有經驗的超音波醫師可以經由超音波檢查,區分出子宮肌瘤和子宮線肌症,準確度相當高。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的肉瘤,只有大約有千分之三是屬於惡性的腫瘤。雖然腫瘤的良性還是惡性,必須手術以後經由病理檢查才能知道,但是並不是每一位有子宮肌瘤的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不需要開刀,但是如果有下列的情況時,則必須考慮接受手術:‧異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而且無法用保守的療法改善。‧慢性的骨盆疼痛,合併有嚴重的痛經、性交疼痛,或是下腹部不舒服。‧急性下腹部疼痛。‧頻尿或是輸尿管水腫。‧子宮肌瘤長的很快,或是停經以後還繼續長大,這時候必須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的子宮肌瘤,並且有壓迫的症狀。‧不孕,除了子宮肌瘤以外,沒有找到其他的異常。過去許多人認為,子宮的大小到懷孕三個月以上,最好就要開刀拿掉子宮,但是有一些教科書認為,只有在不想要生育而且有明顯症狀的情形下,才必要因為子宮肌瘤進行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切除的方式包括將子宮整個切除的全子宮切除術,以及保留子宮頸或是少部分子宮下半段的次全子宮切除術,除了子宮切除術以外,也有一些保守的內科療法,被用來處理子宮肌瘤的問題。例如一種荷爾蒙製劑GnRHa,可以用來讓身體處於一種「假停經」狀態,在六個月內讓子宮肌瘤的大小減少40-60%,但是因為費用相當高,健保並不給付,打針以後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因此頂多只能用藥六個月,停藥以後,子宮肌瘤的大小仍會恢復。周輝政醫師強調,由於子宮肌瘤的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的狀況以及相關檢查的結果而定,決定手術之前,應該詳細和您的醫師討論。即使暫時不需要開刀,仍應定時回醫院檢查。

經痛要人命?醫師傳授「好朋友」乖乖祕技

經痛要人命?醫師傳授「好朋友」乖乖祕技#經痛

「報告老師,蔣小花今天又要請生理假了!」大家對「生理假」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雖然這是身為女生才有的特權,但其實如果把「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拿來形容經痛,相信這些深受經痛困擾的人一定點頭如搗蒜。台大醫院婦產科吳明義醫師說明,超過二分之一的女生從初經來臨後,到更年期發生前的這數十年當中,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經痛,輕微的也許只是下腹部悶痛,但痛到狀似腹部抽筋,臉色慘白的人也不在少數。「經痛」在醫學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前者是指沒有疾病狀況下卻在生理週期來臨時伴隨週期性疼痛出現;後者則是指因病理疾病而造成的疼痛,最常見的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但疼痛出現的時間較沒有週期性且持續較久。經痛的產生主要還是生理週期時的內分泌變化息息相關,當卵巢排出卵子之後,生理週期進入黃體期,子宮內膜會促進前列腺素釋放,當前列腺素濃度過高,子宮收縮強度增加,就會產生疼痛感,甚至荷爾蒙的波動也會引起頭暈腦脹、情緒不穩、食慾增加等全身不適的症狀。吳醫師說明,目前經痛的治療上,除了使用止痛藥及抗前列腺素外;尚可藉由「口服避孕藥」來達到調整內分泌,降低疼痛發生。因為口服避孕藥除了可以抑制排卵,也可減少子宮內膜增生,降低前列腺素分泌,對於原發性及續發性經痛都有明顯的幫助。目前市面上最被廣泛使用且廣為接受的口服避孕藥,大多屬於低劑量形式,吳醫師分享這類的口服避孕藥,除了能可改善經痛外,有的含有新型抗雄性化黃體素,亦有助於紓緩生理期來臨前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例如食慾增加、情緒低落、身體水腫以及生理痘產生等狀況,一併解決了「好朋友不乖」的問題。除了藥物之外,經痛時搭配腹部熱敷、適度運動以及充分休息也能達到疼痛緩解的作用喔! 吳醫師提醒,一但出現經痛症狀,千萬不要只是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或是咬牙硬撐,應先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確認疼痛的原因。當醫師排除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後,藉由正規藥物治療才是解決經痛王道。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blog_article.asp?dataId=516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經痛

陳女士(化名)53歲,每次月經來出血量大,出血時間約兩週,月經疼痛不適讓她困擾不已,至針灸科門診時已經面色發白,語音無力。原來她子宮內有一個5-6公分肌瘤,因為她不願接受肌瘤切除手術,因此選擇中醫保守治療。觸診下腹部,確實可以摸到子宮明顯圓形肌瘤突起,加上脈象細澀,長時間出血確實已經讓她產生氣血虛弱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指出,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子宮良性腫瘤,它常常是多發性,約有20%生育年齡婦女有此變化,多數子宮肌瘤在更年期後,因為女性荷爾蒙減少會漸漸萎縮。一般沒有症狀且肌瘤沒有快速增大情形下,子宮肌瘤只需一年一次定期到婦產科追蹤檢查,不需特別治療。但有少部分患者會因為子宮肌瘤產生症狀而感到不適與困擾,最主要包括:月經週期不規律、非常厲害痛經、肌瘤過大壓迫膀胱產生頻尿、排尿障礙,甚至因經血量過大而導致貧血等。羅珮琳說,中醫稱子宮肌瘤為「癥瘕」,「癥」為血病,「瘕」為氣病。子宮肌瘤產生是因為氣血不通暢,導致病理物質「痰瘀」堆積,產生體內有形腫塊。子宮肌瘤中醫治療,必須分出血期以及一般期,治療目標不同,在出血期必須以止血為首要考量。她表示,一般期治療方式,內服藥需要針對患者是否有氣血不暢,痰瘀堆積情況做調整。同時可配合針灸理氣、活血、化瘀穴位,調整體質。對於子宮肌瘤大,腹部觸診可以摸到肌瘤,可以在腹部針灸圍刺治療。子宮肌瘤在出血期治療,必需辯證是因為氣虛、血熱、血瘀等不同原因所造成。陳女士出血狀況超過一個月,且有面色發白,語音無力、頭暈、眼瞼色白、易喘等氣血兩虛症狀。針灸處方以百會、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大補元氣。配合中藥歸脾湯加減,補氣攝血來治療出血過多。在治療第二次時,出血狀況已有些改善,約四次針灸治療後,出血就完全停止。羅珮琳表示,在西醫認定裡,陳女士是應該進行手術治療患者,但由於已近更年期,停經後子宮肌瘤有改善可能性,加上她本人希望以保守療法治療,針灸加中藥對於出血過多可以有良好控制。但醫師仍建議有類似同狀況的婦女,每年一次婦科追蹤檢查,是守護子宮健康不可缺的功課喔!

「囧女孩」翻身 正妹大改造

「囧女孩」翻身 正妹大改造#經痛

「天底下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相信許多女性一定把這句話奉為圭臬,瓶瓶罐罐的保養品、五花八門的彩妝用品,還可能有一拖拉庫的保養程序;全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成為光鮮亮麗的氣質正妹。但你能想像,如果氣質美女志玲姊姊,哪天臉上冒了幾顆痘痘,額頭泛著油光,甚至脾氣暴躁、彎腰駝背,恐怕這「第一名模」的封號可能從此與她無關了。其實身為女性的我們都知道,月經來的那幾天,臉冒痘痘、身體水腫、腰酸背痛的狀況是最讓女生困擾的。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外,情緒也容易變的低落或是暴躁易怒。這時候,除了狂用化妝品遮痘痘、用吸油面紙吸油、狂吃巧克力來安撫神經以及紓緩經痛外,到底還有什麼方法幫助女生渡過這段「月經黑暗期」呢?其實,所謂的「月經黑暗期」其實就是俗稱的「經前症候群」,很多女性面對這些NG症狀,大多採取消極接受的態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現象,以為忍一忍就沒事了,但其實如果長期下來,小問題也是會發生大影響的,例如皮膚受到雄性素刺激而過度分泌油脂,卻又清潔不當,就容易造成痘痘發炎而留下疤痕;而經前水腫、情緒暴躁,不僅影響身材外觀,同時也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當然,要改善NG症狀,得先了解掌握生理期密碼的源頭就是「內分泌」,透過調理內分泌的方式,也可緩解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現在有個「正妹大改造」的網路活動,透過遊戲中的酷男教你揮別經前症候群的NG狀況,並傳授變美的小撇步, 遊戲過關還可參加獎金5000元抽獎。如果你自認已經是個正妹,只要上傳最美的正妹照,就有機會出使無名小站,參加百大正妹決選活動,網路上的正妹風潮果真已吸引不少新世代敢秀愛美的女生參加, 活動詳情請上:愛美女人國網站http://www.wewomen.com.tw/(活動時間:2008/10/24~12/08)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502

小腹大、腳腫 原來是巨大子宮肌瘤作怪

小腹大、腳腫 原來是巨大子宮肌瘤作怪#經痛

婦女腹部腫大如懷胎十月,但因平日生理期正常不以為意,近來因為覺得雙腳腫大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腹部有一顆近三十公分、重達五千多克的大腫瘤,診斷腫瘤是自子宮韌帶長出,便進行摘除手術。花蓮慈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魏佑吉表示,子宮肌瘤主要發生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通常超過五公分或造成生理期異常、子宮嚴重受壓迫,便會建議病人進行切除手術。由於該婦女的肌瘤大到已無法在腹部超音波掃描時測量大小,他因此曾一度懷疑這顆腫瘤是惡性,多虧經病理檢查是子宮肌瘤。  魏佑吉醫師說明,這名婦女的子宮肌瘤長的位置也是比較少見,自子宮韌帶向外長出,大到已頂住上腹部的橫隔膜。通常子宮長肌瘤的婦女,嚴重時會影響生理期大量出血,或出現極不適的壓迫症狀,因為這名婦女雖然腹部已腫大如懷胎十月,但因生理期正常,便一直沒有就醫檢查,直到她覺得腳部發腫才驚覺身體異常而求醫。 醫師提醒婦女朋友,若發現腹部日漸腫大,且摸到硬塊,應儘早就醫檢查,診斷病因,進而治療、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