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

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內臟脂肪怎麼減?

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內臟脂肪怎麼減?#腰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的人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你的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年齡比你的實際年齡大6歲,要注意合理飲食和適當鍛鍊。」聽到醫生這番話,許多人大感意外。因為很多人家裡都有磅秤,平時經常量體重,一直認為自己體重在合理範圍,沒有超標,為何會「內臟脂肪超標」?其實「內臟型肥胖」和「體形胖」並不一樣,體形胖指的是體重超標,「內臟型肥胖」指的是體內營養過剩,引起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型肥胖」易引起一系列代謝症候群,臨床表現為脂肪肝、酒精肝、膽囊炎、胰臟炎、痛風、食道逆流等病症。腰圍大,是反映內臟脂肪超標的信號。怎麼判斷內臟脂肪過多?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最簡便的方法是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第一步:用捲尺測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表示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險群,需要馬上進行第二步測試。第二步:測試腰腹皮下贅肉。方法:試著捏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捏起2公分,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來,表示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內臟脂肪怎麼減? 內臟脂肪最大的特點是分解、合成速度比皮下脂肪快,雖然很容易囤積,但透過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消除它們。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麥麩、玉米、糙米、黃豆、燕麥、蕎麥、茭白筍、芹菜、苦瓜、奇異果、柚子等。 每天快步走30分鐘,可以提升體內燃燒脂肪的激素含量。讓身體充分吸收氧氣,並走到微微出汗,代謝能力自然會提高,內臟脂肪也會逐漸消失。 重視肌肉訓練。包括健身器械訓練、伸展訓練等。體重正常 不等於體脂量正常內臟脂肪的含量與皮下脂肪的含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兩者成正比。體重超重的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大都超標。但也有些人,體重在正常範圍,體內脂肪的含量卻超標。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組織的重量逐漸減少,但仍保持原有體重,就是因為體內脂肪含量增加了。因此,體重正常並不代表體內脂肪含量正常。腰圍越粗 壽命越短體檢時不僅要看體重,還應看身體的脂肪率,特別是內臟脂肪指數。許多體重沒有超標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嚴重不足,肌肉、脂肪和水的合理比例被打破,腹部脂肪堆積,體形呈現蘋果型、西洋梨型。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5公分,大都是典型的「內臟脂肪型」肥胖。醫學諺語裡說的「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就是這個道理。腹部型肥胖是心血管殺手和體內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一旦腹腔內脂肪堆積過多,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進入血液,造成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導致血管腔變窄、硬化,容易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另外,腹部脂肪過多,會引起脂肪代謝異常,導致高血壓和血脂紊亂;還會導致體內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而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如果說肥胖是心血管健康的一大殺手,那麼腹部型肥胖則是殺手手中的利刃,給予心血管健康致命的一擊。「外瘦內胖」的泡芙人 要小心高血壓中國有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羨慕別人削瘦的身材。可是,外表削瘦的老人體內也可能隱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你很少運動,而且多有身體不適,那麼就可能有「代謝型肥胖」之虞。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男性正常體脂率在10%至20%,女性正常體脂率在17%至30%),他們患早期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腰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腰圍越來越粗 小心腦中風率增4倍

腰圍越來越粗 小心腦中風率增4倍#腰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常聽女性年過50歲,抱怨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及4倍。提醒40歲以上女性,工作與照顧家庭間,更應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控制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遠離三高。40至64歲女性 超過半數腰圍過粗依據國民健康署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到64歲女性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24.7%體重過重(過重為24≦BMI<27)及20%肥胖(肥胖為BMI≧27)、23.5%高血壓。依據106年調查顯示,40-64歲女性55.6%每星期中會喝含糖飲料,只有29.9%飲食會天天五蔬果。健康3招 女性遠離慢性疾病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使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為了女性朋友的健康著想,國民健康署提供簡單自我健康管理3招,預防慢性疾病發生: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特殊節慶想吃甜食,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增加身體代謝。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 運動不難,做就對了/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1、2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健走或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 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掌握體重變化情形。國民健康署有建置免付費更年期諮詢專線0800-005-107(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點至下午6點),由專業人員回答女性朋友的問題,請大家多加利用。

40歲起腰圍恐超標 更危害夫妻關係!

40歲起腰圍恐超標 更危害夫妻關係!#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腰圍竟然影響夫妻關係?根據調查顯示,腰圍超標者幸福指數相較腰圍標準者低3成,且每3對夫妻就有1對曾抱怨或調侃過另一半的腰圍,認為對方腰圍變粗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缺乏運動導致。醫師提醒,男女腰圍隱藏「L to XL大尺碼法則」,40歲以上兩性平均腰圍皆已瀕臨超標,女性更有失控飆升趨勢,若不提早管控,恐怕容易引發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女性腰圍在30至39歲左右就已瀕臨超標據歷年全國健康日暨2018年千禧智慧健康小站數據發現,男女腰圍隨年齡而增加,其中男性在40歲以前腰圍上升幅度大,40至49歲左右瀕臨90公分超標臨界。而女性腰圍則是30至39歲左右就已瀕臨超標,50歲後超過80公分標準比例高達5成!且隨著年齡增長持續向上飆升,褲子尺碼也從年輕時的L換到XL!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男性普遍因工作應酬導致身材發福,女性則因更年期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堆積腹部脂肪。若不及早管控,恐難逃L to XL大尺碼法則。根據調查發現,近1成民眾十年間腰圍變粗超過15公分(約6吋)以上,更有7成以上腰圍至少變粗2吋以上。超過6成民眾家中還放著長期已穿不下的褲子,認為自己可能瘦回去,而真正持續管控的人卻僅不到2成。過多的內臟脂肪影響身體代謝 血壓隨之失控進一步比較民眾自填腰圍數據與歷年量測數據後發現,50歲以上民眾可能低估自己的腰圍。民眾自我欺騙或不願面對,錯失提早控管的良機,反而是更大的健康隱憂!數據也發現,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標準時,血壓超標已達45.6%,且無論男女,腰圍越粗,血壓超標比例越高。吳至行醫師表示,當腰圍超過標準時,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影響身體代謝,使血壓隨之失控,而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機率。民眾家中如果沒有血壓計,也可至全台智慧健康小站培養定期量腰圍及血壓的習慣,同時掌握2項指標。近半數的夫妻認為腰圍會影響夫妻間親密相處腰圍超標不僅影響心血管健康,還是夫妻互動的關鍵。依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全台510位 30至60歲已婚男女的「腰圍健康與兩性關係」調查發現,近8成夫妻表示另一半腰圍較10年前粗,更有近半數的夫妻承認腰圍會影響夫妻間親密相處,腰圍超標者的「幸福指數」相較於腰圍標準者少3成,腰圍超標會降低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身材的意願,恐使健康與夫妻幸福同時失守。

嚇!4成以上爸爸腰圍過粗

嚇!4成以上爸爸腰圍過粗#腰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黃先生有37吋啤酒肚,年初因急性心肌梗塞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現在每天都被血壓計綁住,不敢輕忽。國人十大死因中有6項與肥胖有關,從癌症到三高、心臓病等,肥胖都是最重要危險因子。疾病通常都有警訊,不管是變胖、腰變粗等這些身體的改變,其實只要每天抽出10分鐘,在家中量體重、腰圍、量血壓,簡簡單單就能預防包括肥胖及高血壓引起的許多慢性病。逾60%成年人 半年以上未量腰圍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64歲男性44.1%腰圍過粗;體重過重(24≦BMI<27)有30.9%;25%有高血壓。王英偉署長呼籲,養成每天10分鐘自我健康檢測時間,別讓忙碌成為健康的絆腳石。腰圍粗代表內臟脂肪多這幾年吹起減重風潮,大家開始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其實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是腰圍,「腰圍」代表脂肪的分布,腰圍粗就是腹部肥胖,代表著內臟脂肪多,容易導致代謝異常及增加罹患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104年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40歲以上男性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高達54.4%,依健康署105年調查結果,卻仍有60.8%民眾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顯見民眾輕忽了腰圍的重要性。每日習慣量一量 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今年結合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以皮帶取帶腰圍尺,呼籲子女們以行動關懷父親健康。家人可以在父親常用皮帶上繪製一個記號作為腰圍警戒值(女性80公分;男性90公分),當父親圍上皮帶時,隨時能從腰圍檢視健康。

1/3中壯男 腰圍10年爆增10公分

1/3中壯男 腰圍10年爆增10公分#腰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1/3老爸腰圍過大,代謝疾病風險纏身,恐等不到孩子長大!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多數爸爸體重控管不佳,超過8成自認未來可能罹患代謝疾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祝年豐醫師提醒,腰圍過胖的中廣身材民眾,即使體重與BMI維持在正常值內,生命威脅仍高出肥胖但腰圍正常者2.4倍之多。超過6成爸爸體重超標 蔬果攝取量未達標根據調查,國內30-59歲中壯男性超過1/3腰圍超標,10年間腰圍暴增超過10公分,更有超過8成自認未來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衍伸疾病。在持續的衛教宣導下,民眾的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已由原本不到3成,大幅成長至目前的7成。然而即使健康腰圍認知普遍提升,調查顯示來看,超過6成爸爸自覺體重超標、7成每日蔬果攝取量未達建議標準、近8成沒有固定運動習慣,腰圍控管顯然並未徹底落實。除了體重控管 腰圍是關鍵別再只專注於體重控管,腰圍更是關鍵!即使體重與BMI未超標,腰圍超標的蘋果腰體型者仍高度可能成為代謝症候群一族。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正常BMI但腰圍超標的中廣身材者,生命威脅較正常腰圍者高出87%。甚至比超重、肥胖但腰圍正常者高出2.2-2.4倍。祝年豐醫師特別提醒,即使工作忙碌經常外食,也應選擇少油高纖的飲食,如沙拉、水果、燕麥等。辦公的空檔也別忘了透過簡單的運動維持腰圍。謹記Do Control(控制腰圍)、Do Healthy Diet(健康飲食)、Do Exercise(運動習慣)的3D健康生活要訣,便是實現幸福願望的最佳捷徑。

近半數子女 不知老爸的三高指數!

近半數子女 不知老爸的三高指數!#腰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即將到來,由於台灣社會氛圍通常較重視母親節甚於父親節,為喚起國人對父親付出更多的關心,SNQ推廣中心上月舉辦「老爸的身體密碼,你知道多少?」問卷調查活動。根據調查顯示,45%的人不知道爸爸的三高指數,只有22.5%的人知道爸爸的腰圍,且有近30%受訪者不知道爸爸最近一次健檢的時間!顯示國人對於父親健康的瞭解仍有待加強。近20%的父親幾乎沒運動當問到父親的身高、體重、腰圍時,僅有2成受訪者表示都不知道,但知道身高、體重者超過半數,知道腰圍的最少。此外,在父親的健康生活習慣調查中,88%的人知道爸爸運動習慣,30%的父親每天都運動、近30%每週運動至少1次、20%幾乎沒運動。在選擇父親節禮物時,有別於母親節禮物的浪漫氛圍,網友選擇父親節禮物的前三名為一同用餐、現金、保健食品等實際的表現方式。而其中保健食品的選擇又以護肝、關節保養等產品為主力。協助父母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習慣SNQ推廣中心營養師呂侃霓表示,飲食失衡及缺乏運動是讓三高情況加劇的主因,因此為人子女可以多協助父母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性,並控制體重、鍛鍊腦力,而在挑選保健食品時,最重要的是選擇有認證、專家把關的產品,才能給父母最安心的照顧,SNQ國家品質標章就是一個參考的依據。此外,為鼓勵全民共同關心爸爸健康,SNQ推廣中心與健康優購網邀請大家到粉絲專頁留下你對爸爸的尊崇、思念或不捨等文字,活動詳情請至https://www.snq.com.tw/查詢。

別再當「大腹翁」 腰圍警戒密碼告訴你

別再當「大腹翁」 腰圍警戒密碼告訴你#腰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還再當「大腹翁」嗎?腹部有層層游泳圈的民眾要當心,超過腰圍警戒密碼,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是一般人的4至6倍!據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5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肥胖盛行率為12.36%,有鑑於民眾對腰圍警戒認知仍顯不足,定期量腰圍就成為重要的健康趨勢。代謝症候群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至2.5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5年度臺北市12區18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中顯示,年滿18歲以上對「腰圍過粗較容易得到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之正確率認知有90%,但對於「18歲以上男性或女性的理想健康腰圍應維持多少」的認知率分別只達54.7%及62.6%,可見臺北市18歲以上民眾對腰圍警戒值認知程度仍顯不足。台北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委員會召集委員張孟源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也是健康的危險訊號,這類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大大增加,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至2.5倍。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事務委員副召集委員王建人醫師表示,預防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比治療更加關鍵,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了解自己的腰圍才能避免腹部脂肪不當堆積。控制腰圍及三高 簡單遠離代謝症候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呼籲,預防代謝症候群除了曜聰明選,健康吃,不吸菸、少喝酒也非常重要,另外也要定期做檢查,只要年齡為40歲至64歲的民眾,全民健保提供每3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老人,則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陳郁涵表示,想要改善代謝症候群指標並不難,掌握低熱量、低油、低鹽、低糖與高纖的「四低一高」飲食原則,均衡攝取各類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及低反式脂肪酸食物,除了能滿足味覺的需求外,更能幫助心血管健康,減少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另外,民眾平常可藉由測量自己及家人的腰圍,監測腰圍了解腹部的脂肪堆積情形,控制好腰圍及三高指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