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

HPVDNA檢測 子宮頸癌防護更全面

HPVDNA檢測 子宮頸癌防護更全面#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子宮頸癌是亞太地區女性第2大癌症,也是台灣女性前5大癌症之一,主要是透過性接觸長期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HPV;humanpapillomavirus)所致。透過抹片檢查有機會早一步發現病變,但並非所有的病灶初始皆有跡可循,婦產科醫師王知行建議,最好搭配HPV DNA檢測,較能幫助掌握病毒型別,及早治療。王知行指出,門診曾接觸一名病患,在住家附近衛生所的例行健檢中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意外發現細胞病變。經醫師追蹤、建議下進行HPV DNA檢測,結果第18型病毒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接受子宮頸切片檢驗後,檢查證實為子宮頸原位癌,目前已手術完畢而逐步恢復健康。由此病例故事,王知行整理出以下幾點迷思:子宮頸受到病毒感染初期,不一定會有異常分泌物或不正常出血等症狀,像這位病患就是在無異狀下在健康檢查而意外發現異常;另外,病患為單一性伴侶的家庭主婦,並無多重性關係或提早性行為等不安全性行為,但還是不能完全避免子宮頸癌的感染風險。可以確定的是,傳統抹片仍為子宮頸癌初步篩檢最簡單及便利的方法,可以協助病患及早爭取治療時間,不致晚期發現而後悔不已。但王知行表示,傳統抹片檢查結果無法百分之百掌握病灶,最好搭配HPV DNA檢測能精準掌握病毒型別。也呼籲病患最好每年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及早發現,盡快治療。現今醫學技術發達,目前臨床上也有協助病患,主動防護的HPV疫苗供民眾接種,可預防會導致癌病變的高危險HPV病毒危害女性健康。王知行強調,雖說懷孕的女性不建議接種疫苗,但是若在接種第1劑後才懷孕,後續2劑只須等產後繼續施打,不需終止懷孕;另外,哺餵母乳期間,還是可以繼續接受疫苗接種。王知行補充,施打疫苗的對象以9~26歲、未感染HPV病毒的女性為主要施打對象。然而,感染HPV病毒第6、11型,亦會造成女性與男性得菜花。目前國外就有男性民眾施打HPV疫苗防範,建議台灣男性,亦可以透過HPV疫苗為健康多加一道防護。

關懷自己 女性朋友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關懷自己 女性朋友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二常見的癌症,台灣也算是高發生率國家之一,雖然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的癌症,但也是最適合透過癌前病變篩檢,以預防發生侵襲癌導致死亡的癌症,透過篩檢政策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醒30歲以上婦女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查」,有助於了解自己是否為罹患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根據研究文獻顯示99%以上的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它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因。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女性一生約有5至7成的機率感染到HPV,感染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約9成會在1年內消失,但若感染HPV沒有消失的話,未來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較高。國民健康局指出,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最好方式,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簡單,大多不會感到疼痛,採檢過程,係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再以小木棒或小刷子在子宮頸上,輕輕刮取少量剝落的上皮細胞,塗抹於玻片上,經過染色後,透過顯微鏡檢查是否有可疑性的癌細胞存在。基隆市衛生局提供36歲以上、且6年以上未做過抹片者免費的「人類乳突病毒自我採檢棉棒套組」,檢查結果為陽性,需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確定是否已經有子宮頸癌前病變,但檢查結果為陰性,仍應至少每3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

醫訊/女性沉默殺手:子宮頸癌疫苗提早預防

醫訊/女性沉默殺手:子宮頸癌疫苗提早預防#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0名新增子宮頸癌病例,若加上子宮頸原位癌,每年則超過5000個案例,超過800個家庭被影響,估計台灣每天約有2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者,顯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健康的「沈默殺手」。婦產科醫師陳德駿表示,子宮頸異常或病變通常不易被發現,呼籲女性除了定期抹片檢查之外,施打疫苗等預防性措施也不可少。子宮頸異常或病變初期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許多女性常因陰道異常出血才就醫,但此時子宮頸病變早已成為子宮頸癌。對此,陳德峻說明,每年定期做抹片檢查可幫助婦女在發生異常分泌物、破皮、甚至出血等症狀前,先發現癌細胞病變的跡象,爭取充足的治療時間。然而,抹片檢查結果正常,不代表百分百沒事。陳德峻指出,門診曾接觸到一名病患,每年都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且結果正常,卻在最近一次檢查結果發現罹患原位癌,病患感到非常震驚及挫折,家中也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追究原因,發現病患的子宮頸位置因個人因素上移且與腸子沾黏,送驗檢體並無從子宮頸上正確採樣,以致未發現子宮頸部位發炎。子宮頸癌主要是透過性接觸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humanpapillomavirus)16、18型所導致,同時感染HPV病毒第6、11型還會造成女性與男性得到菜花。盡早發現異常可爭取充足的治療時間,顯示岀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研究發現,若過早有性行為,因子宮頸的發育尚未成熟,愈易受病毒感染。陳德峻呼籲,現今社會風氣開放、性行為提早,若已有性行為的年輕女性更要接受抹片檢查,即使單一性伴侶或子宮頸已切除過的女性同樣也要進行檢查。由於子宮頸腺癌因不易透過抹片早期發現,若能在抹片檢查之外,再加上疫苗的保護,可說設下雙重的提早防護。目前已有針對常見HPV型別的疫苗上市,協助婦女健康多一道防線。國外許多地區除了倡導抹片檢查,更是補助與推廣青春期女生施打子宮頸疫苗提早預防,幫助婦女朋友遠離子宮頸癌。健康講座訊息:子宮頸癌疾病與預防新知講座地點:湖光基督教會(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608號1樓,捷運文德站旁)講座時間:8月11日(六)下午14:00~16:00洽詢電話:(02)2797-1000

子宮頸癌和性行為有關 注意個人衛生

子宮頸癌和性行為有關 注意個人衛生#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而所顯示,子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二常見的癌症,台灣也算是高發生率國家之一。雖然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的癌症,但也是最適合透過癌前病變篩檢,以預防發生侵襲癌導致死亡的癌症。由於近年衛生署大力推廣「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檢查,在發生率方面,從2002年還高居女性癌症罹患榜首,到2006年已退至第五位,且有逐年下降趨勢。阮綜合醫院婦產科吳錦明主任表示,子宮頸癌形成原因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有密切關係,感染的主要途徑與性行為有關。臨床上已證實,高達99.7%以上的子宮頸癌患者,皆可歸因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不是每一種都會引發子宮頸癌,主要為第16、18型,也不是每位感染16、18型的婦女都會轉變成子宮頸癌。感染之後約有10%將來會出現子宮頸上皮內腫瘤生成,但這個時候還不是癌症,如果持續未接受治療就會從輕度增生、變成中度增生,甚至變成嚴重增生,亦是子宮頸原位癌。吳錦明主任指出,子宮頸癌基本上和性行為有關,因此過早有性經驗、早婚、早生育、性伴侶過多或性生活過於紊亂、性生活頻繁者,都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根據統計,三十五歲至六十歲是好發年齡,但是目前似乎有提早跡象,可能與現代社會性經驗年齡提早有關。此外,子宮頸曾經有破皮、糜爛、發炎的女性,以及家族有癌症患者,都是高危險群。但初期子宮頸癌不僅不會痛,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以致常延誤治療時機。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最佳方式就是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只要能早期發現,零期子宮頸癌的治癒率幾乎達到100%。子宮頸癌篩檢應該在婦女開始有性行為後三年就開始,每一年做一次,大於三十歲後,若是連續三次結果是正常的,可以每二到三年再做篩檢。若有某些危險因子,如過去有子宮頸癌的病史、曾在胚胎時期暴露在 DES藥物的風險、或免疫系統不全的病人(如愛滋病),則要做更頻繁的篩檢。             在平時的預防上,要注意個人衛生,行房時注意局部清潔,月經期、產褥期避免性交,結婚年齡也不宜太早,因未成年時子宮頸上皮細胞尚未成熟,如受外來的刺激易使細胞發生變化,此外,性生活與對象應該盡量單純。

醫訊/破除罹癌迷思子宮頸癌提早先防護

醫訊/破除罹癌迷思子宮頸癌提早先防護#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前五大癌症之一,雖罹患率高但也是最有機會被預防的癌症之一。然而大部分的人對疾病的成因、預防知識的不足或迷思,導致不少憾事發生,針對這點,雙連診所婦產科小兒科專科醫師葉立凡指出,民眾以為子宮頸癌是遺傳或認為尚未30歲不需要做抹片檢查,甚至以為多年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罹癌,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衛教觀念。  葉醫師表示,臨床曾遇過芳齡26歲的患者,自從和大學男友分手後身邊一直不乏追求者,但仍維持單身。有一天陪好友看婦產科做子宮頸抹片,從衛教資料得知曾有過性經驗的婦女都應定期檢查,加上近期常有類似月經不正常的出血,雖然不符合30歲以上政府補助免費抹片標準,但在好友的鼓勵下提起勇氣掛號看診,竟發現子宮頸已有一個正在出血的大腫瘤,經過進一步的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頸癌,在門口難過詢問:「為什麼我生活作息正常、近期沒有性行為還會罹癌?」  子宮頸癌係經由人類乳突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經性行為感染導致,葉立凡醫師表示,人類乳突病毒常見的6、11、16、18型,就是引起子宮頸癌和俗稱菜花的HPV病毒型別。HPV病毒可針對身上其他具黏膜的地方傳染,甚至引起肛門癌、陰道與外陰癌等癌前病變。  葉立凡醫師表示,HPV病毒危害女性甚巨,治療後還可能復發,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愈早愈好。目前有效的預防方法,除安全性行為外,建議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最好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病毒DNA篩檢,亦可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即: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幫助遠離子宮頸癌與HPV相關疾病的威脅。  目前國內只有新北市、新竹、嘉義、金門等縣市提供國一女學生公費子宮頸癌疫苗,但幫助全台女性防護子宮頸癌幫助有限。雖說一般民眾大多聽過子宮頸癌疫苗,但施打率仍偏低,主因還是錯誤的迷思導致,往往錯過接種HPV疫苗的黃金時機。葉立凡醫師呼籲:「6分鐘抹片護一生、多加疫苗多道防護。」健康講座:子宮頸癌疾病與預防新知講座時間: 7月28日(六)下午14:00講座地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9樓聯誼廳(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111號 中山北路與錦州街口)

對抗子宮頸癌 北市推HPV自我採檢

對抗子宮頸癌 北市推HPV自我採檢#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子宮頸抹片檢查自84年全面推動後,臺北市仍有3成以上女性沒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常見除了害羞外,還有抽不出時間、交通不變等原因,不過即日起,子宮頸癌篩檢也可以自我檢測,至今年11月30日止,台北市衛生局提供36歲以上而且6年以上未做子宮頸抹片或30歲以上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的婦女免費索取「人類乳突病毒自我採檢棉棒套組」。婦女朋友可至戶籍所在地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或打電話查詢相關篩檢詳情,將會有護理人員提供詳細使用說明及必要協助,完成自我採檢後直接將檢體交回,衛生局於1個月內會直接郵寄報告到府上。依據國民健康局統計,10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得到子宮頸「癌前病變」機率為一般做抹片婦女的2.5倍,子宮頸癌透過早期篩檢5年存活率最高可達90%以上,未早期篩檢存活率則降至15%(子宮頸癌第4期)。台北市衛生局指出,「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查」,有助於了解自己是否為罹患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根據研究指出「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因。 「人類乳突病毒 (HPV)」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女性一生約有5至7成的機率感染到HPV,感染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約九成會在1年內消失,感染HPV沒有消失的話,未來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較高。台北市衛生局呼籲婦女朋友,抹片檢查仍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若仍不願意接受抹片檢查,可採用免費「人類乳突病毒(HPV)自我採檢服務」,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確定是否已經有子宮頸癌前病變,但若檢查結果為陰性,仍應至少每3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

性行為提高感染風險 子宮頸癌疫苗先預防

性行為提高感染風險 子宮頸癌疫苗先預防#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局在今年6月所發表的統計數據,乳癌與子宮頸癌是高居國人常見十大癌症之一,是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但事實上這兩種癌症都可經由早期篩檢達到預防,甚至治療的功效,特別是子宮頸癌,研究指出透過疫苗的施打,可有效達到預防的效果,但多數女性尚無建立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概念,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教授呼籲,女性應主動諮詢醫師,減少子宮頸癌的威脅。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教授表示,台灣每年子宮頸癌病例發生約5000例,連同原位癌(癌前病變不等於癌症)和侵襲癌(病變惡化成癌症),子宮頸癌已是現代女性罹患癌症的第2名,僅次於乳癌,女性應加強自主預防觀念。事實上,子宮頸癌是受人類乳突病毒 (HPV, 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和一般民眾所認知道的遺傳、飲食因素並沒有關係,目前已知有將近20種的HPV病毒會引發癌病變。其中,常見導致子宮頸癌的是16、18型病毒,至於同樣常見的6、11型病毒,則與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有關。HPV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所以,只要女性有過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HPV病毒。雖說大部份人感染HPV病毒後,人體會自動自淨;但若持續感染,就有可能演變成子宮頸癌。鄭文芳教授表示,想要預防子宮頸癌,一是次級性預防,即近年來推廣有成的定期子宮抹片撿查,以期在癌前病變或癌病變前期及早發現與治療,但抹片無法避免HPV病毒的感染;二是初級性預防,即在尚未感染HPV病毒前,主動依醫囑施打預防性疫苗,防範於未然。換言之,雖說子宮頸癌發生率高,但女性只要定期進行抹片檢查,加上預防型疫苗施打,就能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和危害。鄭文芳教授憂心,目前台灣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比率僅3%,反觀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在政府補助推廣下,近8成女生在青春期已施打多價子宮頸癌疫苗。換言之,台灣對於子宮頸癌的預防工作尚欠缺,目前雖已有少數縣市推行施打補助,但多數民眾仍然沒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建議一般女性應主動尋求醫師諮詢接種疫苗資訊,讓自己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健康講座資訊:子宮頸癌疾病與預防新知活動時間:7月22日(日)下午14:00活動地點:YMCA城中會館 (台北市許昌街19號2樓)

罕見!處女姐妹 同時罹婦科腫瘤疾病

罕見!處女姐妹 同時罹婦科腫瘤疾病#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日前有一位33歲的彩鳳(化名),因陰道不正常出血,曾至3、4間醫院就醫治療無效,遂轉至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門診求助。無獨有偶,另一位38歲的彩霞(化名)也因同樣症狀遍尋醫師治療未見起色,故求治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劉偉民醫師後來發現,兩位女性為親姐妹,皆未曾有性經驗,也無家族史,卻罕見地分別罹患子宮頸癌最末期(第四期下)和子宮內膜癌,這件事提醒了所有婦女大眾,處女不僅會得到婦科腫瘤疾病,甚至婦癌也並非不可能。劉偉民表示,這對台灣婦女而言絕對是一大警惕,因現代人普遍晚婚,台灣又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風險更高。以前婦女早婚、生子、哺乳,較不易罹患婦癌和賀爾蒙相關的婦科腫瘤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由於姐妹仍是處女,因此劉偉民先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腔肥厚,且接近子宮下半部有一腫塊。因此建議病人接受子宮鏡手術切除子宮腔裡面的腫瘤(當時僅懷疑是「子宮黏膜下肌瘤」所造成的不正常出血),但前提是必須在手術時先切開處女膜,才能經由陰道做子宮鏡手術。劉偉民醫師當時詢問病人是否介意先做陰道內診和子宮頸抹片,病人同意,內診時確認處女膜完整,僅容一隻食指勉強接觸到子宮頸處有一個4、5公分大的腫塊,陰道壁也有多處小結節,當下即判定可能是子宮頸癌,極可能已多處擴散。三天後,子宮鏡手術的病理報告證實病人罹患的是,「沒有性經驗的處女」幾乎不太可能會發生的子宮頸鱗狀上皮癌,而且細胞分化極差,同時正子攝影和磁振造影也證實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腦部和骨頭上,進入子宮頸癌的最末期─第四期下,目前病人已接受電療及化療中。病人要求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由於病人處女膜完整,所以連食指單指都無法做抹片,僅以一支細刷深入陰道完成。三天後報告出來,子宮頸抹片結果正常,但子宮擴括術的切片報告證實是子宮內膜癌。病人近日已接受「達文西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卵巢及骨盆腔淋巴等,預計三天即可出院。劉偉民醫師呼籲,值得婦女朋友注意的是,沒有性經驗並不表示不會得到婦科腫瘤疾病或婦癌。此外,「處女膜障礙」不只是一般婦女有,多數婦產科醫師可能也有,過度的防禦性醫療絕對不是患者之福。如果在做侵入性檢查前,先和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絕對不會有不必要的醫療糾紛,這兩位姐妹若非「處女膜情結」,應該可以更早診斷出來,得到更好的治療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