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我很喜歡雨,有時候是坐在窗前看雨,聽雨聲。有時候是雨中散步,整個象山公園裡一個人都沒有。這時候,我會想起一些平常很少想到的事。其中包括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甚至有一點自鳴得意的事。幾年前,我們為約二十位高階領導人舉辦了一埸研討會,這些人大多來自高科技產業,也有來自學術、企業界的,像盛治仁教授等。現代人每天都在變換角色的路上這次研討會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領導人們最感興趣的活動,是「角色扮演」,盛治仁教授還為此在《聯合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研討會開始時,我請每一位寫下現在所擔任的角色。不停的寫,直到我按鈴才能停。約一分半鐘後我喊停,然後問他們寫了多少?有好多人寫:領導人、同事、部屬,父親、丈夫、供應商、客戶、兄弟,還有好多不同的角色。每天,每個時刻都在扮演這些不同的角色,真不容易。當總經理剛剛交待副總一件事,接著董事長的電話就來了,角色立刻從領導變成部屬。剛剛有零件廠商來推銷他的產品,接下來自己就要向客戶做簡報,銷售自己的系統了。下班了,回到家裡,又要立刻轉換為先生、父親的角色。家裡有老人家的,還要擔任兒子的角色。人不但要轉換角色,還要轉換得夠快。巴菲特兒子的最好玩伴就是父親通常我們下班回家多半已經很累了。吃完飯,洗個澡,看一下電視,滑滑手機,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孩子呢?要做功課、要補習,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還能怎樣?有人可能看過巴菲特的兒子,彼特.巴菲特接受訪問時的一段影片。小時候彼特常留意,別人的爸爸下班回家時常愁眉苦臉,累得不想說話。他卻記得,自己爸爸下班時常常非常開心,總是面帶笑容,手上還拿著公事包,上衣還掛在肩膀上時,就會在前院草地上牽他的手,跟他說話,或一起玩球。我不相信巴菲特的工作一直很輕鬆,或沒煩惱,尤其是五、六十年前他還沒那麼富有,還不到呼風喚雨的時候。那他為什麼和其他要打拚事業的父母有那麼大的不同?為什麼一下車就能和孩子玩在一起?我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巴菲特一樣,讓家人跟我們在一起時很快樂,特別是子,巴菲特是怎麼從總經理轉換成玩伴的角色?原來他有彈性,會迅速改變角色。而且能很快從投資人、老闆的角色,轉換成父親的角色,還要立即轉換成玩伴的角色。而彈性與角色轉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或練習才會。上班時,我們同時要擔任的角色包括:主管、部屬、同事、供應商、客戶,能否在這些角色調整自如,不要一直停留在某一角色上,決定我們上班是否快樂,事業有多成功。不幸的是,我看過有些人把上班角色帶回家。在家裡不但很嚴肅,還會發號施令。要能融入每一種角色,發揮那個角色的價值,而且相當自然,還能樂在其中,真的很不簡單。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時候,還感覺不出課程中練習彈性的部分有多麼重要。對課程中角色轉換的練習,只是覺得很好玩,後來看到很多人因這練習而起了改變。原來僵硬的、一板一眼的、冷漠的人,開始變得有笑容,會跟孩子耍寶,會喜歡動漫,成為電動遊戲(那時還沒線上遊戲)高手,我開始領悟到有彈性的父親,才是最快樂的父親,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父親。晚安前的親親、擁抱,祝福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能當他們的玩伴多好!現在我要在這裡坦承,那就是四個孩子從小時候,我便常常擁抱他們,親吻他們。不管是私底下,在家人或朋友面前,都常常如此,其實,我不太在乎別人會怎麼想。老四黑立行小時候,他每天睡覺前,我都會去親吻他的額頭和兩邊的臉頰,我並不是行禮如儀的快速動作,而是情人式的親吻(除了嘴唇以外)。還有就是,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會幫他畫十字聖號,會像神父那樣給他降福。每次要離開的時候他會伸出雙手,擁抱我的脖子。我離開他的小床時,每次都會聽到他說:「Good Night!」我回頭看他,他好像知道我會轉頭看,常會閉著眼睛微笑,他那時大概才兩歲多。他後來在幼兒園,從園長、老師、清潔的阿姨都喜歡他。園長曾親口告訴我,黑立行是他們園裡的寶。我不太確定,還有他後來的好性格,或許這一切都從他小時候與我們的親密度多少有關聯!到了小學階段,我就像巴菲特一樣,成為他的玩伴,多陪伴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好朋友時間過得很快,再過幾年,孩子進入青春期或所謂的叛逆期,我又要轉變角色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好朋友,一定不是常常教訓或管教的朋友;這個角色要會溝通、會傾聽才能做好朋友。不知我們有多少人做到了?再過幾年,角色又變了。當他們進大學,讀研究所,或開始工作,要結婚了,有福氣的父母會享受那種諮詢顧問角色的樂趣。成年的子女會回來找爸媽談心、諮商。我現在就身處這階段,雖然是空巢期,子女都飛了,但我們兩老一點都不孤單。這樣看來,如何做一位好父親、好母親,已經不是一種工作或責任了。父母會擁有一種成就感、使命感,並樂在其中。我建議父母,這一切最好從孩子小淘氣時期就開始,再不然就從現在開始,扮演好每一種角色。我的感想是,重要的事情,只要開始了,就永遠不會嫌晚。黑老師的教養叮嚀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的玩伴、好朋友和顧問。(本文摘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讀書共和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內疚感是良心的一道防線,是一種遭受別人指責時所產生的慚愧不安感,或是與人互動時自覺表現不夠理想的感受。懷抱內疚感的人至少知道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次改善關係的機會。有一天,在導師班做成長分享時,新婷突然眼眶一紅,哽噎難言。我請她回想方才所說的話語,看看是哪一個感受觸動了她的心弦?當時,學員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家庭作業,新婷提及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怕黑,小小腦袋裡總想像著黑暗深處藏著可怕妖怪,連上個廁所都非要大人作陪不可,若她大聲制止,不准兒子怯弱膽小,他立刻情緒失控、眼淚決堤。過去,新婷每每看到兒子玻璃心飆眼淚,都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怕的?走走走,快去尿尿!快!」當兒子越是畏怯退縮,她越是煩躁催促。後來,導師班上探討到人類怕黑的共同現象,同時談到孩子在童年階段的焦慮需要大人多加理解和接納,新婷才恍然大悟,內疚起自己竟然對幼小無助的兒子如此苛刻。新婷說:「我好殘忍,兒子已經那樣慌張害怕了,我還發脾氣斥責他,讓他心靈受創更深。」新婷在教養過程中能夠覺察自己的缺失,這固然是好事,但若一直深陷在內疚的情緒不能自拔,對自己、對兒子反而有害無利。新婷看到導師班的同學在生活習慣上和親子關係上都有長足進步,唯獨自己似乎對兒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陰影,心裡是既挫敗、懊惱又焦急,她連忙問我:「吳老師,怎麼辦?我來得及救我兒子嗎?」「問題沒有妳想像得那麼嚴重,妳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停止內疚,這樣才能繼續往前進。」內疚的人內心有一把嚴格的戒尺,當看到孩子退縮不前,或遭到公婆、丈夫責難「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時,內疚感又會加重。「新婷,其實妳是一個盡責的媽媽,對不對?妳無時無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妳希望調整教養的態度,這對孩子都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如果你因為產生內疚感,開始為了補償而對孩子過度呵護,造成孩子反過來予取予求,這也不是好現象哦!」聽到這裡,新婷趕緊收起因為慚愧快奪眶而出的眼淚,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問道:「剛才想到兒子從小被我錯誤對待,我心裡很難過。但現在又聽到如果因內疚感而補償兒子,會造成反效果,這樣,我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父母一有內疚感,在態度、口氣上往往就會過於討好孩子,這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抓住父母的把柄大肆情緒勒索。不如我們就停止自責吧!往後用正確的方式來互動溝通就可以了,比方說,妳兒子怕黑,以後就陪著他說說笑笑地走過暗黑的地方,或者及時幫他開燈,讓他能有安全感。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時間久了,他這方面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了。」新婷終於明白──接受父母並不完美、停止內疚才能真正引導兒子面對困難。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因自己不是滿分父母而自責新手媽媽渴望做個完美的母親,但因為經驗不足或孩子難帶,常常只能束手無策地望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內心自責不已。有些孩子從小就懂得抓住媽媽的內疚感,凡事先怪罪再說,使得媽媽一生都在補償孩子而不自知。我經常見到原本努力學習的學員突然踩了剎車,因為看到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和教導造成孩子反目成仇,或者親子關係不如預期,以致挫折感和內疚感傾巢而出,最後綁住了成長的腳步。挫折感是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內疚感則是對自己極度的自責,對孩子有極深的愧疚,這種屬於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的進展。要去除這種盲點,必須建立三種心態:一、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只要持續修正教養方式即可。二、容許孩子有發生各種行為的可能,只要親子能共同成長即可。三、容許自己透過學習來修正親子關係,同時逐步清理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成長筆記本:允許自己和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新婷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她具備正確的教養心態,不再帶著內疚頻頻向兒子道歉,也不是停滯不前、茫然失措,兒子的身心發展也越來越穩定,不再像過去常對她說:「妳都不懂我。」、「妳到底要我怎麼做?」當新婷在教養上收放自如,兒子也常開心地說:「媽媽,謝謝!」、「好,我知道了。」新婷將這段心路歷程跟老公分享,希望他能夠理解她曾有過的心理波動,並支持她教養兒子的方式,然後漸漸變身為能一起守護兒子的神隊友。(本文摘自/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出色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把我當成提款機嗎?只要輸入幾個密碼,我就一定會吐鈔給你?拜託,提款機也會沒錢,好不好?你不能什麼東西想要就是要,像個無底洞一樣,永遠滿足不了你。」媽媽抱怨歸抱怨,但是澤澤根本不理會她,滿腦子只想到會變身的機器戰士,重點是,他的玩具櫃上已經擺了好幾款。媽媽怎麼想都想不通,「怎麼澤澤買玩具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衣櫃裡總是少了那一件?」身旁不時有人提醒她,「你啊!可別把孩子給寵壞。我跟你講,寵壞了,以後就真的麻煩了。你現在給澤澤那麼多他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了,我告訴你,他會沒完沒了,對你予取予求,到時候,你不給都很難。」但別人說歸說,她聽歸聽。有什麼辦法?面對家裡這個阿嬤眼中的金孫,自己只能在經濟能力內滿足他的欲望,「不然婆婆叨念起來,誰受得了。」有時,媽媽只能安慰自己,「或許孩子有他的想法,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她也感覺到,自己這個做媽的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似乎愈來愈卑微。為什麼滿足他,還是落到如此下場?「你幹麼每次都來煩我?為什麼不去煩你爸爸?」對於媽媽的抱怨,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對他來說,媽媽真的很好用,無論是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媽媽都會變出來。媽媽覺得就像遭受到孩子綁架、勒索。她一直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無法對澤澤說「NO」。或許,不想讓孩子生氣而弄壞了母子關係,也是一種迎合與討好吧。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大人請留意自己的反應有些學齡前的孩子會這樣要求,「我要就是要!」如果大人在第一時間不配合他,可想見孩子馬上會拉高音調、放大音量、歇斯底里,要讓大人妥協。但是,請你提醒自己:我們的反應,會決定孩子接下來的反應。當我們的反應是「明顯受影響」,孩子就會很清楚他這麼做、這麼說,是有效果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以強烈的方式讓大人妥協。我們真的得提醒自己:為了不讓孩子歇斯底里而選擇不斷地迎合他,這麼做,只會更強化孩子以更負面的方式來予取予求。對立反抗最容易改善的時間點,當然是在「學齡前」。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非常高。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對於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停下來想想:為什麼孩子要,我們就給?‧當孩子索求,你怎麼想?這關係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最常見的情形是,很多爸媽表示,「不然能怎麼辦?不給,孩子就是哭、就是鬧,真的被他這種哭鬧給煩死了。反正他要就先給他,再來跟他談條件。」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慢慢會發現,大人解決事情,總是想用最快速的方式來敷衍。然而,這種最快速的方式也讓孩子瞭解到,我們其實是不太堅持,很容易妥協的。在這種索求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掌握了大人的習性。這也是為什麼小孩總是只要一出牌,多少可以贏得一些他想要的。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一點。畢竟給不給的選擇權是在我們手上。大人應該是最後做決定的關鍵,願不願意答應,應該操之在己。面對孩子的予取予求,不要忘了一件事:最後奉上孩子想要的,還是我們自己,這怨不得別人。‧你真的得妥協嗎?當然,你很懊惱,因為孩子使用非常強勁的哭鬧,才讓你不得不妥協──但真的一定得妥協嗎?當孩子哭鬧,我們是擔心什麼?煩惱什麼?許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在那當下,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而選擇一個自認最快速的方法處理,但這卻是副作用最強的方式,長久下來,可能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豈能束手投降我們都急於化解眼前的問題,反正先給了再說,先解決當下的困境再說。這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做法:先脫困吧!先把煩惱解決吧!至於後續的事情,等有時間再來處理。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所謂「有時間」再處理,到後來卻發現,孩子逐漸長大,愈來愈熟悉我們的行為模式……最後,大人將發現眼前這個「怪」愈來愈強,而我們的親子教養武器裝備卻沒有跟著加值、升等、下載及更新。面對眼前這個「怪」,大人最後只能舉起雙手投降。隨著孩子的對立反抗行為愈練愈強勁,爸媽最後只能暫時棄守,任由孩子折騰。找出一種「折衷」的方式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其實可以慢慢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也許是你調整一步,我讓一步;你修改一下,我妥協一下……在過程中,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交集。很多大人會這麼想:為什麼我總是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他自己應該要很清楚才對啊!他已經花了太多錢在想要的東西上,應該要懂得自律啊!如果我們一直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會不會我們反而失去立場?其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主要是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適合以什麼樣的方式、語調及怎麼說,來與孩子進行對話。小心,「想要」是個無底洞針對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先將孩子的「需要」與「想要」明確地區分出來。孩子的「需求」,我們適時提供,這無話可說。但是對於孩子的「想要」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欲望像個無底洞,永遠無法滿足。同時,要視孩子的實際狀況給予;而非受制於孩子的情緒勒索與威脅,向他妥協,任意給予。並且針對孩子的想要,要「限時」(多久才給)、「限量」(給多少)。何時該堅持?何時能妥協?以「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為例,時間到了,孩子應該按照約定,把玩具收拾好。可是當我們下達了「把玩具收一收」的指令,孩子卻說:「我還要再玩!」關鍵來了:時間到了,但是孩子表達了他想要繼續玩,這個時候,我們到底要不要有彈性地妥協?還是我們必須堅持指令?在堅持與妥協之間,我們得先回過頭來想,孩子這樣的表現是第一次,還是已經好多次了?便很清楚自己是否該很明確地訂出界限,讓孩子實際履行承諾。妥協,將引發無休止的噩夢當說好的玩玩具時間到了,孩子不是不能繼續玩,關鍵在必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讓大人同意他繼續玩。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是較心平氣和地禮貌詢問:「我還想繼續玩,可不可以?」或許大人有可能答應。但是,若孩子是尖叫、哭鬧、摔東西、破壞,甚至於動手打爸媽,那麼很抱歉,應該有的界限就必須很清楚地劃分出來。別讓孩子認為他用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目的。當你妥協了一次,接下來,你將發現無止境的噩夢開始了。破解孩子的「掌控」行為面對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抗議,我們大人該如何回應?首先,請你先收起自己的強烈情緒。對立反抗孩子使用不適當的表達方式,是預期你可能會出現一些激烈的反應。「我激起了你的情緒,你的反應是我可以預期的」,這更強化了孩子掌控的動機,認為「我可以掌控你的情緒」。別讓孩子的掌控行為,左右你的情緒。(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到底怎麼搞的?考這什麼分數,還敢給我帶回來!爸媽花了多少錢讓你去補習,結果你竟然補成這種成績,能看嗎?你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有沒有在讀書啊!」媽媽拿著考卷在志謙眼前用力地甩啊甩。「媽,其實這次模擬考真的──」志謙剛開口,卻被打斷了。「你不用跟我說,我根本不想聽,別老是找一大堆理由、藉口來塘塞。」媽媽簡直暴怒。「媽媽,你聽我把話說完嘛……」媽媽繼續連珠炮似的痛罵。「你不說,我都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了。成天不看書,盡是把時間耗在手機上,你這樣以後怎麼跟人家競爭啊?枉費爸媽花了這麼多心思、時間和金錢。我看你這輩子真的是沒有用了。」志謙也火了。「媽,我話都還沒講完耶,你為什麼就在那邊劈里啪啦講一大堆?」媽媽說:「有本事就拿出好成績來,別只會在那邊給我頂嘴。」志謙決定不說了。每回,當自己想要表達意見及澄清一些想法時,總是被媽媽覺得自己是在頂嘴、找理由,連聽都不聽,直接把他的話堵回來。他發現媽媽一點都不瞭解自己。當然,更別提忙於工作的爸爸了。志謙拒絕和爸媽說話了。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批評,適可而止我們是否可以過一個沒有批評的日子?想想看:我們批評孩子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我們很容易在還沒有弄清楚問題前,就從行為的表象妄下定論。當親子之間沒有對話的空間,父母不願意聆聽孩子的想法、不願意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將造成彼此愈來愈衝突、疏離。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情: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或許,父母是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且自認對於未來社會的瞭解,比孩子更清楚。因此,孩子只要一切按照我們的規劃努力就好。面對負面評價,有些孩子採取消極態度,索性不跟父母談;有些孩子選擇壓抑自己,內心感到無助、困惑與徬徨;有些孩子則明顯地出現對立反抗,親子衝突不斷。父母的期待與孩子表現的「落差」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到底從何而來?有時,反映了父母的期待與孩子實際的表現,兩者之間出現了落差。父母很容易將期待套在孩子身上,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應該要有的表現。衡量的標準,有些來自社會的價值判斷、父母原本的觀念與期許,或者自己有一直無法達到的目標,而將這一切加諸在孩子身上。只是,我們往往只關注結果,卻忽略了孩子在邁向這個結果之前,他的能力,以及他付出的努力。若孩子無法達到我們所預期的那一步,最忌諱父母直接認定是孩子不夠努力、認真(當你忍不住有這種念頭時,請仔細想想:真的是如此嗎?不盡然吧)。話術的拿捏與對立反抗孩子相處,也讓我們慢慢學習說話的藝術,尤其是該如何去拿捏,對於對方的感受該如何去敏銳地察覺,並且,試著去瞭解哪些說話內容、字眼、語調和口吻,容易讓孩子誤解。最簡單的一種判斷方式是:試想,與他人說話時,我們希望聽到對方說些什麼?不見得是阿諛奉承或盡說些甜言蜜語的空話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多收集、仔細聆聽身旁的人說話的方式,在這個過程裡去感受,面對各種不同的說話方式,我們的想法以及感覺會起什麼樣的轉變。不要單方面地歸咎給孩子當親子關係出現裂縫,無論是衝突或疏離,最令我擔心的是,父母是否往往都把問題歸咎到孩子身上,認為這是孩子需要做的改變,而沒想過父母自己也應該調整。若希望親子關係有所改善,就不應該只是單方面地要求孩子改變。我常常在談一件事情:當父母願意改變,而且實際改變了,孩子將能夠敏感地注意到,甚至於自己也會有所調整。你對自己的孩子夠瞭解嗎?夠熟悉嗎?請仔細地問問自己:我對於眼前的孩子到底瞭解多少?熟悉到什麼程度?當你對一個人不熟悉、不瞭解,卻又想要求他改變──在相互碰撞下,衝突便油然而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是否感受到你想瞭解他;或者,你只是期待他做出自己所希望的表現,而不在乎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請勿一廂情願父母真的不能一廂情願,認為孩子會想要把心裡的話向我們傾訴。除非,讓孩子瞭解到我們是真心關愛他、真心為他著想。讓孩子感受到在他的生活中,有一個可以信任、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一個不斷挑剔、只會要求的人。若我們發現自己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相處,或許可以換個方式來思考:自己在孩提時,與父母相處中,有哪些父母的作為令自己非常排斥、相當抗拒?有哪些是讓我們不時想念、回味,而感謝爸媽那些年如此對待我們?主動釋放「和解」的橄欖枝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若擱置著而不願意去正視它,隨著時間慢慢過去,關係將慢慢惡化。特別是,當父母缺乏自我覺察時,親子關係要進行良性改變,就顯得更不容易。為了改善溝通,需要有人願意主動釋放橄欖枝,表達想要和解的善意,而最優先的人選,則是父母。對立反抗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絕對不是像開關切換一般,立即就可以改變。這當中絕對沒有得來速的做法。聽孩子把話說完面對孩子的教育、成長或期待,我們的想法與要求是否合理?我們是否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父母要細膩覺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日常生活裡,他們的想法、情緒、行為及人際社交等的改變。同時,仔細觀察親子之間的關係狀態。我們需要覺察: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中,親子之間的話題,大都聚焦在哪些事情上?彼此的交集在哪裡?如果我們只是關注孩子的課業、孩子的成績,那麼我們依然無法瞭解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捨棄天方夜譚般的期待有時,急不得。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像個開關一樣,對待我們的態度立即出現翻轉。這是天方夜譚般的期待。讓孩子在關係逐漸修正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們善意的回應。再次強調,並非我們得低聲下氣。在這當中,至少我們是非常專注地把他說的話、把他的意見當作一回事,而非敷衍了事。同時,也不再只是由我們下定論,並且全盤否定他說的話。別與孩子處在平行時空解決對立反抗的狀況,也是在重新檢視親子之間過去的相處重心與內容。也許我們所在乎的與孩子所關注的,是兩個平行時空。當這兩個平行時空沒有交集時,我們卻依然僅鎖定在孩子表現有落差的地方,這種情形下,孩子索性與大人「免談」。修復關係不隔夜我一直認為,當親子之間出現了衝突,想要修復這份關係,盡可能不隔夜。當日的問題,當日解決。在臨睡前道歉,在睡前進行關係的調整,這是最理想的狀態。關係的修復一旦拖了太久,比如一拖就是兩、三個禮拜,甚至幾個月,你將發現親子關係只會愈來愈疏遠。限時解凍,別讓冷戰逾時當親子之間起了爭執,由於心情不甚美麗,而第一時間選擇沉默,不想與對方說話,讓自己冷靜,這的確是一種因應的方式,暫時化解了彼此後續的衝突。否則,真的沒必要和孩子冷戰,因為在冷戰之後,你還是得面對自己的孩子。同時,青春期孩子本來就與父母保持較冷淡的關係,若再採取冷戰,親子關係要退冰,就得多擺上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才有可能解凍。我們要對冷戰「限時」。若冷戰得太久,只會凍壞彼此的關係。(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常會覺得「解決這個問題」就好啦!這很容易陷入一套邏輯:「孩子不專心,叫他專心就好啦!」「孩子成績不好,去補習就好啦!」「人家欺負你,不要理他就好啦!」如果以上這些你都沒感覺,我來說一個現代人的痛:「買不起房子,下班多兼幾份工作,多賺點錢就好啦!」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我們不是笨蛋,孩子也不是笨蛋,如果真是舉手之勞,很容易就做到的,他沒有理由不做,所以分析想法才顯得這麼重要。對於家長來說,處理自己充滿負面與挫折的想法才是重要的。你有發現嗎?我們在想法產生時,非常急著找出對錯、找出誰該負責、給予改善的指令,但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先體諒你所產生的負向想法,才能換得一些情緒的穩定,進而說出更有效的話。或者有時根本不用什麼有效的話,不要破壞到親子關係,就要偷笑了。插科打諢一下,我記得以前有個藥品公司的廣告就是這樣說的:「先求不傷身體,在講究效果」。只要給有效指令 孩子配合程度會有所進步 不得不說,很多教養的規則根本就是飲鴆止渴,畢竟我們是父母,孩子比較弱小,形勢比人強,他們忍著忍著也就過去了,但只要他們有機會反抗,不管是明裡暗裡,他們都會反抗。甚至我們這一代受傳統教育的人,也未必這麼「受教」,只是當時的環境讓我們比較不敢反抗而已,許多人對於學習、對於工作,甚至教養,想到的是責任並不快樂,只是當時的我們還可以勉為其難,現在的孩子不行,如此而已。 孩子不喜歡太難的作業,也不喜歡簡單過頭的作業,如何給出一個適當的難度與分量,有賴於平常的觀察。在此提醒家長,我們必須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真正的能力到底為何」,避免在下指令時摻雜了自己的期待,下了過難的指令。李介文指出,美國的精神醫學教授Russell Barkley 認為,只要給一個「有效的指令」,孩子配合的程度就會有所進步,回到家長身上請檢視日常指令,用8個練習提升孩子專注力: 1.確認家長是認真的先想好再說,與其一下子給了一堆要求,倒不如從當中挑選幾樣你真正在意的,堅持讓孩子做完。 2.不要用請求或詢問的方式提出簡單直接是第一要務,如果這件事是非做不可,下一個清楚的指令就好,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你不必大呼小叫,但語氣要溫和而肯定。在臨床經驗中,如果孩子出現抗拒,家長可以給予部分的協助,也避免孩子反抗而一直僵在原地,家長可以先釋出一點善意,等待孩子的回應。 3.不要一下子給太多指令大部分的孩子一次只能接受一到二個指令,如果你的要求很複雜,請先把它拆分成幾個步驟。 4.確認你的孩子專心在聽你曾經在孩子看電視或打電玩時,在背後跟他說話嗎?大多數時候,你會聽到孩子說「喔!」「好!」然後繼續玩。此時你的指令根本沒進到他的思考歷程,他只聽到一串聲音,彷彿你在說什麼,生存的本能告訴他,一定要說「好」,不然爸媽會繼續念,但他其實沒聽進去你說什麼。所以走到他面前,看著他的眼睛,確認他真的聽到了,再繼續下一步。 5.減少讓孩子分心的刺激延續上一點,先關掉電視或手機,再下指令,如果很困難,那我們的任務可能要先調整為「等他看完電視後再下指令」,或「建立合適的電視或手機時間」。同樣的,我們在下指令的時候,也記得要先放下手邊的手機與工作喔! 6.讓孩子重複你的話除了重述一遍,確認孩子有聽進去之外,也要再詢問一下孩子知不知道該怎麼做。 7.製作卡片有點像闖關任務的卡片,請孩子解鎖一個任務之後,再來拿一個。 8.訂下期限提醒孩子還剩多少時間,要明確到分鐘的程度。如果孩子對時間比較沒感覺,設定一個可以看得到或會發出聲音的計時器是重要的,如果孩子還是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跳下去跟他一起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的狀況延燒,日前有政府首長呼籲居家檢疫者:「只要乖乖在家裡看電視,就能拯救全世界。」現在民眾為了防疫,避免進出公共場所、在家用餐、減少外出,可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長。由於宅在家的孩子,正值精力旺盛的時候,為了讓其他家人能夠安居、穩定小孩無法外出的浮躁心情、替孩子安排居家活動是勢在必行的事情,除了多陪伴外,還有哪些小訣竅讓親子的感情升溫、增進彼此感情呢? 親子居家植栽 激發小孩學習心其實,有目標性的規劃生活時光,可以讓小孩更喜歡「宅」在家裡,家長不妨試試看居家植栽,激發小孩的學習心。在小孩受教育的成長階段時,家長經常會選擇讓孩子觀察有生命的植物當作學習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如果可以增加讓孩子親自種植的過程,對於增加創作力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孩子能夠親手接觸到泥土中的花花草草,不僅能夠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也可在孩子將植物種植完成後,給予孩子讚美,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對在都市成長的孩子來說是個難得的體驗。除此之外,也可教育孩子認識植物,增進食農教育,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之完整過程,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從中帶領孩子認識植物,享受植物療癒,落實農場到餐桌的概念,將自己辛苦種植的食物,入菜之後變成美味的佳餚,可以帶給孩子成就感,植栽的過程更是無價的體驗。綠色療癒植物 增進親子關係今年,敦樸農場推出兩款心綠境產品,分別是多肉檯燈及苔蘚檯燈,擁有專利的LED燈設計,讓孩子除可體驗DIY種植的樂趣外,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閱讀書籍。多肉檯燈,適合多肉,香草類,專為種植多肉,香草、香料設計;苔蘚檯燈,適合種植苔蘚,蕨類濕性植物,可以產生比樹葉同面積的30倍氧氣,等同室內種植三棵樹木。母親節除了可與小孩一同製作居家微型花園,激發孩子的創作力及學習心外,也可療癒媽媽們的身心靈。心綠境產品擁有專利設計的氧氣迴圈,自動生長系統,提供一個健康的居家空間,也可在種植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佈置景觀,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好的居家環境可以使家庭的感情更加升溫,綠色植物種植,也能夠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提供良好的呼吸環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J媽一定非常愛孩子,希望能讓他們的童年擁有幸福的回憶,為了讓孩子過得幸福,願意嘗試所有的努力。你的心情真的很美,也因為這份心意,才讓你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也讓你具備能溫柔重複對孩子說五次的能力。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人好聲好氣說個兩三次就會發脾氣,也有人一開口就對孩子發火。J媽已經做到平均能對孩子理性地講五遍的程度了。意志力是種很有限的資源,雖然每個人能展現出來的意志力強度都不同,但無論是誰,如果只是一直使用,最後都會枯竭。目前J媽所擁有的意志力,在等了五次之後就會告罄。除了J媽之外,還有多少父母能不生氣地對孩子說五六次同樣的話呢?所以現在該學的是如何說話的方法,做到不用講超過五次就能改變孩子的行動。接著就來介紹「能改變孩子當下行動的說話方法」。當你判斷:「孩子在拖拖拉拉」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覺得「孩子在反抗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怒火,起因都是這些細微的情緒。這時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引導並改變孩子當下的行為,就等於是注定了待會一定會生氣。下面列出示範例子,試著把J媽原本的話換成能引導孩子改變當下行動的內容。1.「媽媽幫你把衣服拿出來了,趕快穿上吧!」‧少講了「什麼時候」。要告訴孩子可以用的時間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一定要做,孩子才能理解事情的急迫性。‧範例:「我們十分鐘內就要出門囉!你現在要馬上穿衣服才可以喔!」2.「等時針走到六我們就要出門囉!不然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現在就把衣服穿起來、準備一下吧!」‧你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法描述時間,真的做得很棒!提到「現在」這個詞也做得很好。只是如果孩子沒有停下他原本正在做的事抬頭看時鐘,或是孩子感受不到還剩下多少時間的話,就會無濟於事。六歲的小孩對於十分鐘跟六十分鐘的長短還沒什麼概念,所以必須要求孩子看時鐘,再用小朋友的話說明剩下的時間給他聽。另外,在結尾的時候用問句詢問孩子會更有效,孩子被問到問題,自然就會回答答案,而回答的意思就是他接收到了這個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作答。因為是孩子自己想過再回答的,所以他也會對這件事有「責任感」。3.「○○自己會準備的話,媽媽就會很開心又輕鬆喔!」‧培養孩子懂得準備和自主性至關重要,不過要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也需要重複且一致的教導。父母情緒不穩定的話就很難有耐性指導小孩;只有當父母心情舒適、遊刃有餘時才有辦法耐著性子。另外,緊急地要孩子做好出門的準備,這個目標太大,就算覺得要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並負責,當下也需要父母給出帶有領導力的「指示和命令」。如果情況比較急,媽媽要求孩子做的動作就必須清晰、簡單。例如:「我數到三,你要把褲子穿好喔!」、「五分鐘內要把衣服和鞋子都穿上。」等等。‧如果J媽覺得「再緊急也要讓孩子主動去做該做的事」這點很重要的話,那就給孩子兩個左右的選擇,這也是很好的辦法。「你要先穿褲子,還是想先穿上衣?」這樣孩子就能在這兩種當中選出一種。要是出門的時間迫在眉睫,也可以問孩子:「你想自己穿,還是讓媽媽幫你穿?」通常小孩都會說要自己穿,不過即使他選擇了第二個也無妨,因為那是他自己做的選擇,所以還是可以保護到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如果是類似下面這種情況,不用強迫孩子就能快速改變孩子的行為。‧○○啊,我們二十分鐘之後要出門囉!去穿衣服吧!‧只剩十分鐘而已,請你把玩具放回去。‧你還沒穿好衣服耶!我數到三喔,一、二、三!‧最後一次機會囉!現在不穿的話媽媽幫你穿。這些方法中有哪些讓你有嶄新的體會呢?看著J媽一直到現在的變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你跟孩子們的相處方式,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督促孩子行為改變,我也會為你加油的!(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