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酷熱當心突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即使在夏天,也有可能會有高血壓、心臟疾病風險!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如果有民眾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快、呼吸喘、身體虛弱等情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出現這些情況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夏季氣溫高 恐形成熱傷害依據中央氣象局未來天氣預報顯示,在接連2個颱風過後,各地多屬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的天氣,最高氣溫可達35度,氣象局達人彭啟明博士提醒,北部水氣量少,白天很快會回到炎熱氣溫。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天氣熱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病、50歲以上體重過重者當心熱傷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暑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保護心臟 做好三高、自我管理很重要疾管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就是三高控制,而三高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民眾千萬要注意,自己多一份對健康注意,就是預防疾病最重要關鍵!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做好三高控制,做好健康生活型態管理,就是保護心臟的基本功。

中暑解熱三部曲 休息飲水鬆衣物

中暑解熱三部曲 休息飲水鬆衣物#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腦袋昏昏沉沉、頭暈意識不清,當心熱中暑!一名28歲男性技術員第一天到工地上班,就因意識不清倒臥車底。患者到院時體溫43.4度,呼吸每分鐘42下。急診科醫師當下診斷為中暑,立即執行降溫,以冰袋、風扇、氣霧、移除衣物降低病人體溫,收治加護病房。中暑死亡率可達75%時序進入炎夏,中暑案例時有所聞。中暑死亡率可高達75%,中暑是可以預防,且提早辨識的環境急症,如何防曬、預防中暑是夏天必備的生活保健知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科主任李彬州指出,跟熱相關的環境急症,有熱紅疹、熱性痙攣、熱昏厥、熱衰竭,與最嚴重的熱中暑。主要致病原因為環境熱傷害、散熱機能不佳,與身體產熱過多所造成。喝酒、運動過量、病人身體散熱不佳,加上過熱、過潮濕的環境不易散熱,就容易造成熱急症。出現熱中暑應立刻鬆開衣物就醫治療治療中暑最有效方法是預防。預防方法就是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運動或工作,多喝開水或運動飲料,建議穿著淺色而寬鬆的透氣衣物,戴闊邊帽遮陰。另外,在炎熱環境下工作或休息,應成群結隊,隨時注意同伴。尤其當熱中暑的警訊出現時,應立即遵循3步驟,先到通風陰涼處休息,多飲水,並鬆開衣物儘速就醫治療。熱中暑的警訊有:高中暑指數的環境、身體皮膚出現紅熱而乾、心跳加速,甚至頭暈、噁心嘔吐與意識不清。

氣溫飆升細菌增 7撇步防腸胃炎纏身

氣溫飆升細菌增 7撇步防腸胃炎纏身#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連日大雨過後天氣終於放晴,近日氣溫飆高,今日全台各地溫度甚至超過35度,醫師提醒,民眾在面對高溫時除了注意防曬,更要注意水份的補充,防止高溫引起的熱傷害,加上每年6到8月是台灣的夏季,氣溫動不動就飆破36度以上,民眾防範中暑之餘也要記得防夏季腸胃炎。高溫環境下活動要小心引起熱傷害在高溫的環境下從事戶外活動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熱傷害,熱傷害大致可分成熱衰竭、熱中暑及熱痙攣。絕大多數病患都是因為高溫的環境所造成水分及鹽分大量流失的熱衰竭症狀,少部分會合併熱痙攣。7撇步防範腸胃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洪世昌提醒,當民眾體溫高於40度、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症狀,即可能是熱傷害,這時應盡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立即就醫。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為防範氣溫飆高導致不潔食物引起腸胃炎的發生,營養師提供以下幾點小撇步:1) 勤洗手/應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調理或接觸食物前後都應使用徹底洗手。2) 廚房用具分開擺放/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3) 避免傷口碰觸烹調的食物/傷口容易感染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了食物造成食物中毒。4) 選擇新鮮食材/在食物的選購上需注意是否在保存期限內?是否有妥善的儲藏?肉品是否合有CAS優良肉品認證?海鮮是否新鮮且保存是否適當?食物應煮熟避免生食,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5) 儲存溫度/冷藏室上層的溫度應保持在攝氏5~8度以下,冷凍庫的溫度應在攝氏零下18度以下。冰箱的開啟不宜過度頻繁,會使冰箱無法保持低溫。要定期清潔冰箱內部避免冰箱中細菌的繁殖。6) 勿購買過量食材/若買量較多的食材,應按照一次食用的份量將食品分小包裝好放置冰箱,使用時一次取出一包,可避免反覆退冰所造成的安全風險。7) 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也應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

冷中暑找上門?正確刮痧法報你知

冷中暑找上門?正確刮痧法報你知#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都在室內吹冷氣,為什麼經常有日曬後頭暈腦脹的感覺呢?大暑剛過,夏日溫差大,從室外進入室內,高溫下馬上吹冷氣,容易讓人皮膚毛孔無法迅速調節,而感到頭昏腦脹,形成「冷中暑」現象。相對而言,若從冷氣房走出戶外,毛孔無法及時調節也容易有中暑症狀。除了可透過改善作息、多運動改善「氣虛」之外,許多民眾也喜歡利用刮痧效果來舒緩症狀。常見刮痧適應症2大方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陳煒達指出,刮痧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法之一,但大多數民眾並不了解其適應症和正確方法,有時反而造成身體傷害,而對傳統醫療智慧失去信心。陳煒達醫師說明,最常見的刮痧適應症,主要有2大方向:1) 表證/中醫所謂的「外感」,即風、寒、暑、濕、燥、火六邪入侵人體所造成的不適,用現代言語表達,即身體遭遇到外在天氣變化或病菌會產生某些偏性而出現不適症狀,古人用這六大方向來敘述,其中外感也包含大家口語所認知的「感冒」和「中暑」,初期都可以透過刮痧來緩解。2) 氣滯血瘀/傳統上將「痧」視為氣血的淤積、阻塞,即所謂「氣滯血瘀」,一旦瘀阻出現,身體的體液代謝功能變差,就會出現沉重的悶脹感,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可藉由刮痧或拔罐來緩解表層的阻塞,讓體液循環改善,進而放鬆軟組織,包括鬆解肌肉筋膜的緊繃。正確刮痧方法1) 刮痧板與刮拭方向呈30°~60°,這是最常見的施術方法。2) 刮拭方向原則上「由上而下」、「由內而外」。3) 刮拭部位順序,原則上「頭頸→背部→四肢」。

一「熱到」就刮?刮痧迷思一次解答

一「熱到」就刮?刮痧迷思一次解答#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可以天天刮痧嗎?」、「刮痧是不是越痛越有效?」大暑剛過,外出民眾仍日日與暑氣對抗,許多民眾只要一感到「熱到」,就會想要刮痧舒筋。但是你知道仍有民眾把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奉為圭臬嗎?以下大刮痧常見問題,就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陳煒達一次幫你解答!不要天天刮痧、痧褪去再刮到底可不可以天天刮痧呢?陳煒達醫師表示,刮痧可以解除感冒的初步症狀,也能「行氣活血」,但同時刮痧也會「耗氣」,虛弱的人,刮痧也許能得到一時的緩解,但氣不足終究症狀還是會再出現,應進一步尋求專業的中醫醫療。若前次的痧尚未褪去,也盡量不要繼續刮,由於刮痧是藉由破壞皮膚微血管組織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因此建議等瘀斑褪去、局部修復完成,再行下次的刮痧。越痛越有效?醫:小力就可以至於刮痧是否「越痛越有效」?陳煒達醫師表示,除非在特定情況下,想運用更大的外力來刺激大腦,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否則施術力道一般則是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來調整,小力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另外,施術於老弱婦孺的力道更應該減小。油品選擇以無刺激性為主刮痧應使用什麼樣的「刮痧油」?刮痧時抹油只是為了減少表皮的傷害,故嬰兒油、潤膚乳液,甚至沙拉油都可以使用。另外,各式成分的精油都有其療效,有的能夠活血化瘀、有的能夠疏風清熱。只要對皮膚沒有刺激性都能使用。操作時只要皮膚表面過分刺激,除了減小力道外,也應留意皮膚表層的油品是否足夠,別讓患者白白地「討皮痛」。刮痧後避免立刻飲食、洗澡或擦澡至於刮痧後的注意事項,陳煒達醫師建議,刮痧後宜飲用溫水,補充水分,更應避免吹風、遇水,故刮痧後不宜立刻洗澡或擦澡。刮痧後也應避免立刻飲食。到室外時也要適時地調整衣物,穿薄涼、淺色、寬鬆衣物,攜帶帽子和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 

暑氣纏身 中暑解熱怎麼做?

暑氣纏身 中暑解熱怎麼做?#中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暑俗稱「發痧」,是指在日光下曝晒、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人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症狀的總稱。包括日射病、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四者可以單獨出現,亦可合併出現。顱腦疾病的患者,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其容易中暑。中暑體溫達41℃恐致死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就極易發生中暑;田間及露天工作時,受陽光直接曝晒,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晒,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熱氣集中,散熱困難。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會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症狀;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者,可加重預後處理。西醫怎麼治療中暑呢?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離開易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解開衣釦和褲帶,把上身稍微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然後用冰水或井水敷患者的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幫患者降溫,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如果患者神志清醒,給予大量的冷茶或糖水、鹽水、蘇打水、西瓜汁等。中醫怎麼治療中醫呢?重按合谷、內關、人中穴,以患者醒著時按摩;然後按委中穴,按足三里穴1分鐘,待其清醒後,取坐姿,再按風池穴15至20次。熱盛傷陰:發燒、口乾、舌質紅或絳、脈細數,宜清熱生津。鮮竹葉3至5錢、生石膏1兩(先煎)、麥冬2至3錢、石斛3至4錢、甘草2錢半,以水煎,每日分2次服。氣分實熱:高燒、無汗、口乾而渴、脈洪大,宜清解氣熱。生石膏1至2兩(先煎)、知母3至5錢、甘草1錢半至3錢、香薷2錢,以水煎服。(文章摘自/常見病速效自療/人類智庫)

中暑高峰期 逾75歲發生率高3倍

中暑高峰期 逾75歲發生率高3倍#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7、8月是中暑高峰期,面對大暑將至,氣溫逐漸攀升,老人是高危險群,專業醫師表示,面對熱浪來襲,75歲以上的老人因排汗反應較慢,發生中暑的機率為一般成人的3倍高,因此要格外當心。老人排汗緩慢 影響排熱功能易中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醫師鄭惟太表示,針對使用某些藥物的病患,有慢性疾病史,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等患者長期服用藥物,皆屬中暑高危險群。尤其老人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感,排汗也較緩慢,加上有有些藥物會影響身體排熱的功能應特別注意,特別應注意預防中暑發生。鄭惟太醫師表示,正常情況下,當外在環境導致人體體溫上升時,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就會發號施令,命令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排汗,呼吸和心跳也會加快,幫助人體散熱,維持體溫平衡。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注意中暑鄭惟太醫師指出,當服用某些藥物時,藥物的作用可能會介入這個體溫調節系統的運作,因此使得人體無法有效率地散熱,中暑風險也會增加。這類藥物包括減少排汗功能的藥物如抗組織胺,乙型神經阻斷劑,抗膽鹼抑制劑;刺激新陳代謝而增加身體熱量的藥如甲狀腺素補充劑,安非他命,酒精飲品等。另外,利尿劑、三環抗憂鬱劑也都是風險藥物之一。穿淺色衣服、戴帽子 隨時補充水分鄭惟太醫師提醒,使用這些藥物的民眾要特別注意,避免在正午或烈日下曝曬,外出時穿淺色寬鬆衣服、戴帽子,謹記隨時補充水分。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上述藥品的患者也要提高警覺。只要一出現頭暈嘔吐等疑似中暑症狀,應儘快休息或就醫。

口乾小便黃?防中暑注意這5大點

口乾小便黃?防中暑注意這5大點#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張媽媽趁著假日去爬山,回來一直覺得口乾舌燥,整天下來都感到昏昏沉沉,非常暈眩。經醫師診斷後才知道原來張媽媽是中暑了。因為脫水,加上血壓反應較慢,血壓下降所以一直覺得暈眩。夏至到了,醫師提醒,包括老年人及愛運動等8種人應注意防曬、對抗中暑上身。8族群要當心中暑傷害內科醫師巫慶仁指出,本周夏至到了也代表梅雨季即將結束,台灣將進入炎熱夏日。近年因為環境變化,及溫室效應的關係,氣候也隨年越來越熱。包括嬰幼童、60歲以上者、慢性病的長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無空調的密閉空間工作者、體重過重者、到處活動曬太陽愛運動的年輕人均是容易因高溫而造成中暑等熱傷害的族群。尤其台灣夏天溫度動輒高達37-38度多,暑假又即將開始,很多人放假不是去避暑,反而是到處活動曬太陽,都應預防中暑的傷害。至於應如何抵抗中暑上身呢?巫慶仁醫師提醒注意以下5點:1) 輕便防曬裝束/避免或減少直接陽光下曝曬,可穿長袖透氣衣服及戴帽子。2) 注意烈日時間/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左右間太陽光很強的時間做戶外劇烈活動,尤其是幼兒、長者及體虛者避免這時段外出。3) 適時補充水分/尤其是運動員或戶外工作者,每小時適時補充500-1000毫升的水分。室內工作者或冷氣房工作者水分會不自覺從毛細孔蒸發,一樣要適時補充足夠水分。4) 保持室內通風/室內工作者要注意通風,避免悶熱。密閉室內工作者須注意使用空調降溫。5) 注意身體徵兆/處於烈日下或高溫的環境之後,有口渴或身體熱或是發燒、頭痛,皮膚乾,嘴唇乾或是微裂、舌頭乾或是不濕潤,小便減少或是變深黃,頭暈、血壓下降、低血壓噁心、心跳加速。這些症狀必須要注意是中暑的現象, 需要沖水及喝水休息,以防止惡化為熱衰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