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候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使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率大幅增加,根據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顯示,每年的7~8月為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而今年1~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因此,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特別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嬰幼童、過重者 皆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1)嬰幼童/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2) 65歲以上的長者/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4) 服用藥物者/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謹記三要訣 避免熱傷害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在炎熱的天氣裡,降低熱傷害的風險,所以,提醒民眾除了要避免曝露於高溫下,也要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保持涼爽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2)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3)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4)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補充水分1)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2)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3)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4)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5)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提高警覺1)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2)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3) 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最後,國健署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熱浪來襲!小心這11種人最容易中暑

熱浪來襲!小心這11種人最容易中暑#中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專家指出,以下這些人是中暑高危險群,如果一般人在熱的環境下兩個小時中暑,這十一種人可能半小時就中暑了。1)肥胖者。胖的人皮下脂肪厚,比較不容易散熱,此外,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因為每單位時間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險群。2)劇烈運動超過體能可負荷者。因為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愈大,產熱愈多,容易中暑。3)水分補充不夠,不利身體排汗。4)睡眠不足。排汗需要好的心肺功能,心臟輸出血液的量才夠,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時,通常心肺功能較差,影響排汗。曾有個年輕人,平時跑全程馬拉松(42公里)沒問題,有一天跑十公里就突然倒地,緊急送醫診斷是中暑導致急性腎衰竭,原來他前幾天熬夜,睡眠不足導致。5)腹瀉。如果最近猛拉肚子,容易因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身體缺水。6)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例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副作用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運作,一旦被抑制,會影響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精神科用藥鋰鹽或利尿劑,可大量排尿,身體易缺水。7)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8)使用安非他命者。因為安非他命是交感神經興奮劑,可使心跳加快、身體大量產熱。9)有代謝疾病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代謝率高,體內產熱也多。10)好勝心強、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參加運動競賽時為求勝而做超出體能的運動。11)先天汗腺不發達,不太會流汗者。 (本文摘自/跟著天氣養生/康健出版)

連日高溫來襲!中暑不可喝冰水 當心喪命

連日高溫來襲!中暑不可喝冰水 當心喪命#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清明時節掃墓祭祖,可要多加補充水分,近日連日高溫,若補充水分不足,恐怕會引起中暑休克的危機,醫師表示,日前就有一名九十歲老翁,掃墓時因中暑突然休克暈倒,若突發中暑,請勿給予冰水飲用,以免造成血管劇烈收縮,不能急救。 老人、小孩 休克性中暑高危險群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吳肇鑫醫師表示,當暴露在高溫環境,造成體溫超過41.1度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即稱為熱中暑;常是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無法散熱,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均是高危險群。輕微中暑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症狀惡化時加上胸悶、血壓下降;嚴重時即突然昏迷。吳肇鑫指出,在掃墓時發現家人出現不適現象時,可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份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補充水分。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掃墓要注意!曬太陽不得超過十五分鐘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併發症。吳肇鑫呼籲,因為墓地遮蔽物少,天氣炎熱時容易直接曝曬在陽光下,為避免造成中暑現象,應多喝水,並且陽光下直接曝曬勿超過15分鐘;當出現中暑症狀時,切勿不可以喝冰水或全身泡冰水,否則易造成全身性血管收縮更不易散熱,最後導致心律不整,以及因為皮膚上有水而急救時無法電擊。

頭昏疲倦、沒胃口 中暑病患增3成

頭昏疲倦、沒胃口 中暑病患增3成#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日炎炎,平均溫度常在35度左右,而因為中暑就診的病患也增加三成。當天氣熱就只想窩在冷氣房中,但您是否知道若一進辦公室就感覺頭昏、疲倦、甚至身體感到悶熱,沒胃口也是中暑的徵兆。大家以為中暑的人一定是在大太陽底下才會發生的事,其實在市內外溫差大的地方,也會發生中暑徵象,主要是因天氣高溫潮濕,當進入冷氣房中,體表的毛細孔與血管快速收縮導致體內累積的熱能無法順利散發,就容易導致疲倦、食欲不振、胸悶等中暑症狀。10點至下午3點  盡量避免外出當中暑發生時,嚴重會導致昏迷、抽搐等症狀,所以不容小覷,要如何預防中暑? 依據國民健康署提醒,預防中暑3要訣「多喝白開水、保持涼爽、提高警覺」,每天至少喝 1500㏄白開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僅可維持體溫恆定預防中暑,並有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等功效。當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時就要特別注意、這些都是可能中暑的徵兆,如嚴重到無法流汗,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就必須立即打119送醫。 基隆市衛生局提醒,今年夏日特別炎熱,出門時務必防曬、多喝水,早上10點至下午3點時段非必要盡量避免外出,預防中暑發生。

熱疾病嚴重恐致命!5族群要注意

熱疾病嚴重恐致命!5族群要注意#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全台連日來的高溫,不但用電增加,且已連續有多起熱死人事件發生。這些新聞的共同點都是在日正當中民眾從事戶外工作或活動,導致被曬昏倒地後無人及時搶救,活活被熱死。由於「環境性熱疾病」來勢洶洶,其實高溫環境所造成的種種熱疾病,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事先加以防範或事後有效處理的。 高危險群更要留意什麼是環境性熱疾病 ?人體的正常體溫一般都只維持在36℃到38℃之間,當體溫高於40℃的時候,體內原本的溫度調節系統往往就會出現問題。這種生理上或心理上對周圍熱環境的不適應所造成的熱疾病,在程度上從非常輕微到危及生命都有可能發生。一般環境性熱疾病的種類包括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因此,南投縣衛生局特別呼籲5類人口是環境熱的高危險群,更要特別注意「環境熱」對健康的危害: 1)老人/老人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變遲鈍,排汗系統也較緩慢,若加上其他合併症或身體、認知功能障礙,因此更需要關心老人所處環境的舒適,如合宜的溫度與衣服及攝取足夠的食物與水分。 2)小孩/家長、照顧者或校方更要特別注意,孩童對高溫的調適能力不佳,除要提供足夠的水分外,更要避免將幼童單獨留在緊閉門窗的室內或車內。 3)慢性疾病者/熱會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風險,會因「環境熱」使體溫升高,增加中暑、心血管衰竭甚至死亡的機會;而腹瀉或發燒患者,尤其兒童若合併有腎功能或代謝性因素,會因「環境熱」造成過量體液流失和脫水而產生中暑現象等。 4)正服藥治療者/要注意藥物的貯放,避免高溫影響療效外,用藥更需經醫師指導,尤其心臟血管藥物可能會導致低血壓或脫水現象,更要特別注意。 5)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工作者/如勞工或農人,因此發現家或近鄰有需勞動者,要提醒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若是長者應勸導其勿在烈日當空下工作,尤其當需穿著防護衣或雨衣噴灑化學藥品、農藥者,更應謹慎防範熱傷害。 衛生局提醒,高危險群應隨時關注氣象溫度變化;避免直接在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平時穿著寬鬆通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也應儘量避免在上午10至下午2時烈日高溫或密閉環境作業;若需在當下工作,應更注意水分的補充及空氣的流通,避免傷害發生。 

天氣熱易中暑 快喝防暑茶飲來預防

天氣熱易中暑 快喝防暑茶飲來預防#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溫不斷的攀升,使得民眾們容易引起中暑,且在中醫科門診上,平均每4人就有1人出現全身無力、發燒、頭暈、頭重、噁心、腸胃不適甚至嘔吐的症狀,比起前幾個月增加了至少2成。對此,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黃中瑀醫師表示,這些民眾的脈象呈現典型的中暑脈,只要服用解暑的藥方,搭配整腸的藥湯即可得到舒緩,此外,也可配合針灸治療增加症狀快速緩減。汗液若排不出去 恐出現中暑現象黃中瑀醫師表示,中暑是汗腺和排汗功能被暑熱、溼熱壓迫而導致汗排解不出去,被逼在皮膚的內層,此身體會出現大約38度的低燒狀況,以往多半只發生在小朋友、老人等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人身上。但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經常發生中暑,因為現代人較少運動、愛吃冰品的關係,導致身體代謝能力變差,體內水分補充也不夠的情形增加,不僅如此,也有媽媽在高溫環境的廚房煮飯,將飯菜端入開有冷氣的飯廳,一天來回幾次下來,也會出現中暑的症狀。中醫茶飲+三伏貼 內病外治效果更好若是出現輕微中暑症狀,可以輕輕按摩合谷、風池、迎香及太陽穴來舒緩,除了補充水份,醫師建議可以自製防暑茶飲,準備魚腥草或夏枯草約60克、紅棗5至10顆,將藥材以清水略沖洗後,全部放入鍋中,加水蓋過材料以大火煮沸即可關火,濾渣取汁飲用。而炎熱的天氣,也是敷貼三伏貼的最佳時機,在陽氣最盛之時,人體的血氣運行也最為旺盛,此時若能選取適當的藥材,於血氣相對應的穴道做穴位敷貼,亦可對體質的改善與調理有良好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內病外治。利用白芥子、細辛、甘遂、肉桂等溫陽成分的中藥材,貼於背部之定喘、風門、肺俞、腎俞等穴位,引起輕微發赤反應,刺激穴道,使藥物直接由皮膚吸收,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引邪外出、扶正祛邪的效果。不過主任也提醒,因其中藥物包括利尿藥物,所以可能出現頻尿現象,而孕婦、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及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並不適用。

艷陽高照好悶熱 謹記6點防中暑

艷陽高照好悶熱 謹記6點防中暑#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候的改變,使得今年夏日氣溫屢創新高,民眾因中暑與熱衰竭等熱急症而至急診就醫的人數也大增,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上個月因熱衰竭、中暑等至醫院急診人次達177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3成,若延誤就醫恐至多重器官衰竭。中暑及熱衰竭症狀相似 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熱所引起不適有分為中暑及熱衰竭,這兩者間其實是不一樣的,中暑指的是長時間陽光曝曬或處在高溫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機轉失去作用,導致體溫上升,而熱衰竭指的是熱環境中,體內水分及鹽份流失過多,體內的循環系統無法維持正常功能時,呈現休克的狀態。衛生局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與熱衰竭,因此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中暑等熱衰竭的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燥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了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謹記預防中暑好辦法 避免身體出現不適最後,宜蘭縣衛生局劉建廷局長表示,若要有效預防中暑與熱衰竭的發生,應謹記6點,才是避免中暑好方法,另外,像是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裡,建議避開溫度最高的時間外出,預防身體容易出現不適的情狀發生。1)盡量避免暴露於高溫的環境/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的日曬最為強烈。2)採用適當的防曬措施/如遮陽傘、大草帽。3)外出衣物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品/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4)隨時補充水分/避免體內水分散失過多。5)家中加裝窗簾/避免陽光直接照射。6)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全台飆高溫!熱衰竭、中暑多1成3

全台飆高溫!熱衰竭、中暑多1成3#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連續多日氣溫達36度高溫,新竹甚至出現36.9度飆全台最高溫,位於新竹市光復路上電子溫度計看版還顯示40度!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今年五月間,因為熱衰竭、中暑掛急診的就有177人,與去年同期157人相較,多1成3,因此提醒大家要多注意防中暑! 體溫調節能力弱 老人易患熱急症新竹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林朝順表示,32、33度高溫的天氣,就要盡量減少出門,待在陰涼的地方,還要多補充水分,許多人被曬到頭昏、發燒、四肢無力,高溫加上排熱不良,引發熱急症。熱急症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等,致死率高達2到3成。天氣炎熱,在戶外工作的青壯年、體溫調節能力弱的老人家更為熱急症患者大宗。 不論戶外、室內,悶熱環境就容易中暑,醫師建議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發威溫度高,要避免外出,盡量待在陰涼地方,也要多喝水,每天補充1500C.C.水分,等於600C.C.瓶裝水要喝2罐半。 隨著氣溫持續升高,繼5月出現第一波中暑「熱潮」,7月更是高峰。新竹市許明財市長提醒市民,大熱天應避免曝曬在高溫下,並牢記「多喝白開水、保持涼爽、提高警覺」的預防中暑3要訣,避免發生致命的熱中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