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很多人因為生活、飲食習慣不正常、壓力大,加上水喝得少,而有便秘困擾,但竟有人說「芭樂籽會導致便秘」!網路上就有人說,聽老人家講芭樂籽會導致便秘,也有中醫師持相同說法。到底芭樂籽會不會造成便秘?優活記者深入調查,找到種植芭樂的達人、權威中醫師以及資深營養師,要幫大家解答疑惑,另外專家也告訴大家要怎麼吃,才能最直接攝取芭樂的營養。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2&id=467)
現代很多人因為生活、飲食習慣不正常、壓力大,加上水喝得少,而有便秘困擾,但竟有人說「芭樂籽會導致便秘」!網路上就有人說,聽老人家講芭樂籽會導致便秘,也有中醫師持相同說法。到底芭樂籽會不會造成便秘?優活記者深入調查,找到種植芭樂的達人、權威中醫師以及資深營養師,要幫大家解答疑惑,另外專家也告訴大家要怎麼吃,才能最直接攝取芭樂的營養。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2&id=467)
網路上謠傳蚵仔可以治療耳鳴,所以一天來一盤蚵仔煎,可以減緩耳鳴的症狀,這是真的嗎?到底耳鳴是怎麼形成的?蚵仔中有哪些營養?不只是蚵仔,連蚵仔的殼也可以治療耳鳴?記者為了查證這則謠言的真實性,特地去詢問了知名營養師、耳鼻喉科醫師與中醫師,甚至還查了國外的論文,希望能找出蛛絲馬跡,為讀者解密。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1&id=460)
根據最近一項發表在「美國營養學會雜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針對美國超過1000人做研究發現,綠茶能有效使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這些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數值降低至5到6,結果也顯示,不論是吃1粒綠茶膠囊或喝1杯綠茶,都能降低腸道中膽固醇的吸收。根據美國知名健康網站webMD中一篇文章指出,美國Nashville's 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副教授Maron表示,茶葉萃取物可降低膽固醇,實驗中針對240位患有中度高脂血症的男女,連續食用12週綠茶與紅茶萃取物的營養品,結果可讓他們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濃度平均降低16%,低密度膽固醇(LDL)是血膽固醇的一種,也是形成動脈血管壁斑塊的成分之一。Maron副教授表示,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的成分,這種多酚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與抗病毒的作用,綠茶中即含有這種多酚類的兒茶素(catechin),而紅茶是發酵過後的綠茶,它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另一種多酚類色素,茶黃素(theaflavins),此外目前正在研究茶葉抗癌效果的營養學教授Mohsen Meydani博士說,有愈來愈多的臨床證據顯示,適量喝茶能保護我們的心臟,他更引述波士頓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結果表示,每天喝4杯紅茶能使心臟病或中風異常的血管功能往正常的方向,另外研究人員也表示,喝茶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每天喝上幾杯好處多多。飯後別馬上喝茶與咖啡 恐會抑制營養吸收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201台灣民眾愛找「茶」 專家建議冷泡更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160喝茶傷肝? 紅茶、綠茶大不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807
最近國際乳癌康復之路乳癌支持會議在台灣舉辦,國內的乳癌病友們端出抗癌私房菜,邀請32個國家近700位乳癌病友試吃。該會議的營養研討會主席,同時也是輔仁大學營養系主任曾明淑教授表示,只要飲食均衡,患者是不需給自己太多的飲食限制,甚至披薩、燉肉等,也能大口吃下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針對六百多位乳癌病友所做的飲食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分之1的病友擔心飲食不當會造成癌症復發。一位馬來西亞病友楊小姐,罹癌後聽說吃肉不好,完全改吃素。曾明淑教授指出,吃素的人最重要的是蛋白質的攝取,而植物蛋白質可以從豆類中多加攝取。雖然有些研究認為高劑量的大豆異黃酮會導致乳癌,但其實一般天然豆製品當中,大豆異黃酮成分並不多。在會議中也提到,根據調查,95%的乳癌患者不知道,在不同階段的抗癌階段有不同營養需求,而且根據統計,只要患者體重每降5%,存活率就會下降30%至50%,所以患者除了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外,其實要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才可提供治療期能量供給,而追蹤期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此外不需額外補充營養。而根據八十多個乳癌患者抗癌經驗,所集結而成的「嘉人食譜」,也在這次的會議中發表。最讓人驚豔的食譜是「愛波幸福捲」,這道料理的做法是將汆燙菠菜包入全蛋白煎成的餅皮當中,不僅攝取了蛋白質且減少膽固醇攝取,更把握了低糖、高纖、少油、少鹽的原則,原來抗癌料理也可以很美味。坐越久恐越早死? 研究:規律運動避免癌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63一年有3成因心臟衰竭死亡 你的心臟健康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17920%國人帶有FTO肥胖基因 變成「胖子」的機率多三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7&HN_Yr=0&HN_Mon=0
隨著民眾對於健康保養的觀念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出現在市場上,統計數據表示,目前台灣健康食品的市場高達800多億,使得不少廠商趨之若鶩,但是這些商品到底有沒有效呢?根據芬蘭,挪威,美國和韓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維他命不但沒有「養生」的功效,過量攝取反而會傷害身體,提高死亡風險。刊登在知名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約四萬名婦女後,發現攝取過多營養補充品反而會增加死亡的風險。這項實驗的結果發現到,某些營養補充品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像是銅會增加18%的死亡風險,葉酸會增加5.9%的死亡風險等。東芬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的賈科博士(Jaakko Mursu)表示,根據實驗的結果,我們認為一般人根本不需要補充這些營養品。對於那些長期缺乏營養的病人,只要在醫師的指示下,就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品來補足病人所缺乏的營養素。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人類營養學研究單位(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unit in Cambridge)的格萊尼(Glenys Jones)博士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趣,好像反映了維生素的問題。但是研究中並沒有顯示使用什麼類型的補充品,以及使用多少的劑量而導致婦女短命,因此對於這些實驗的結果持相對保留的態度。另一位營養博士嘉利博士(Carrie Ruxton)則表示,這項統計結果完全沒有提到致病的機轉,而且在這些過程中,並沒有排除許多的變因,像是年齡的因素,還有婦女在吃營養補充品前的健康狀況等,在這項實驗中並沒有考慮進去,因此嘉利博士認為,對於那些無法攝取均衡飲食的人,補充營養保健品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現代人壓力好大 別輕忽憂鬱症狀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9斷食療法可抗癌與排毒? 醫師:無法證明有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3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主任饒月娟說,食物太硬、不易咀嚼及吞嚥困擾,是老年人進食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在臺灣,雙薪家庭子女皆需外出工作,許多銀髮族必須自備餐點,受限於生理功能改變與食物製備資源或技巧,致使銀髮族吃的少又缺乏變化。饒月娟建議,其實可將許多飲食製備的小技巧融入生活中,兼顧銀髮族營養均衡及解決進食困擾。她提出五大原則供銀髮族及其家人參考。這些原則包括早餐可選擇雜糧饅頭或麵包夾起司片、蔬菜,搭配一杯無糖豆漿;可同時攝取全穀根莖類、奶類及蛋白質營養,豆腐、蒸蛋適合老年人食用;挑選較軟的瓜菜、葉菜、根莖菜,透過電鍋蒸煮達到容易咀嚼的質地;利用餐與餐之間攝取香蕉、奇異果、木瓜等軟質水果;以及補充足夠水分等。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但有些現代飲食觀其實是錯誤的,比如食物應盡量生吃,果汁總是健康的等說法,英國《每日郵報》近期刊登專家文章,指出有六種果蔬最科學的吃法,能有效吃進食物內富含的維生素,打破之前的錯誤觀念,中國大陸搜狐網將此研究刊登,優活健康網重新整理告訴您。
衛生署公布98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首位的就是癌症(惡性腫瘤),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雖然數據如此驚人,但是在醫學發達的現代,癌症已經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為了讓提升癌症病友們接受治療後的身體狀況與生活品質,9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與臺灣癌症基金會舉辦了肝癌治療及營養衛教講座,邀請了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李明哲醫師、台大醫院內科蘇東弘醫師、臺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等為病友們分享肝癌治療的方式與術後如何攝取均衡營養等主題。 在花蓮慈院癌症關懷小組的邀請下,吸引近八十位病友及家屬參與講座,甚至還有住院的病友坐著輪椅來到現場。蘇東弘醫師表示,全球肝癌高發生率的國家集中在亞洲與非洲地區,肝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分別佔據男女十大癌症排行的第一位及第二位,所以,這次特地與大家分享,包含手術、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標靶藥物等,近年來常見的肝癌治療方式。蘇醫師強調,肝癌病友除了癌症本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肝炎及肝硬化,因為60~85%的肝癌病友有肝硬化的問題,而且治療疾病不能光靠醫療,術後的恢復及調養也很重要。 兼任腫瘤外科主任的李明哲醫師表示,有研究調查指出,大約有40~80%的癌症病友有體重減輕的危機,而臨床上有20%的病友不是敗給癌症,其實是被「營養不良」打敗,尤其是癌症的治療方式包含了開刀切除腫瘤、化療、電療等方式,這些對病友的身體狀況與體力來說都是種考驗,所以,除了適度運動之外,攝取均衡的營養非常重要。講座中,李明哲醫師也特地邀請12年前由他主治的病友王煥清來到現場做見證,以王先生經過兩次開刀後還能恢復正常生活,甚至投入志工工作的真實經歷,來鼓勵所有病友。 為了讓病友們了解如何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臺灣癌症基金會除了提供前五十名報名的病友「癌症病人的營養迷思」書籍,破除大家希望透過斷食「餓死」癌細胞等種種迷思,還邀請營養師現場分享,賴怡君營養師表示,吃得好,有足夠的營養,第一個好處就是心情愉快!而維持體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維持營養,建議病友不光是要維持理想體重,最好能將BMI(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到20以上。當病友在接受治療後,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這都是導致體重減輕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議病友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飲食上可以依照喜好做調味,但必須以清淡為原則,若是出現腹瀉、便秘等問題,請向醫師諮詢並尋求協助。 從臨床數據來分析體重與營養的關係,李明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體重明顯減輕的癌症患者,存活率只有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一半;對治療的耐受力明顯較差;術後引起的併發症增加,造成住院天數將近是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下降,容易讓病友心情鬱悶,甚至於引起持續的病態感與死亡陰影。所以,李明哲醫師呼籲病友與家屬,若是發現三個月內體重明顯減輕超過原本體重的5%,請直接與您的醫師討論,希望在醫護團隊、病友本身及家屬的努力下,能夠讓每位病友早日重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