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正值流感流行季節,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今年9月28日為止,流感門急診突破7萬5千人次。受新冠疫後免疫負債影響,夏天流感疫情一直持續到秋冬,感染科醫師提醒,今年流行病毒株是H2N3,以65歲以上老人及兒童為高風險群,不過目前已有新型抗病毒藥物可使用,服藥順從性更高,比起傳統口服藥可降低40倍病毒量。
秋冬正值流感流行季節,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今年9月28日為止,流感門急診突破7萬5千人次。受新冠疫後免疫負債影響,夏天流感疫情一直持續到秋冬,感染科醫師提醒,今年流行病毒株是H2N3,以65歲以上老人及兒童為高風險群,不過目前已有新型抗病毒藥物可使用,服藥順從性更高,比起傳統口服藥可降低40倍病毒量。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日前疾管署宣布,新冠疫苗與公費流感疫苗,將自今年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醫師提醒,免疫負債尚未結束,去年冬天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新冠病毒仍持續變異,但在防疫鬆綁後,民眾對於新冠的防備心大幅降低。以下揭密新冠疫苗「3大迷思」,千萬得小心預防呼吸道病毒齊發。
颱風豪雨過境「類鼻疽」疫情又升溫!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單看上週就增加19例,其中3人死亡,統計凱米颱風災後已確診37例,台灣多分布於中南部地區,為近19年以來的疫情高點。為何今年類鼻疽疫情如此嚴重?對此,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立民推估,可能與新冠疫情後造成的「免疫竊盜」現象有關。
2024年是流感高峰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起截至8月初,流感重症人數已破千例,為近年最高,門急診人次更是去年的1.7倍,呼籲高齡長者應優先施打流感疫苗。但醫師示警,每年有超過半數老人未施打流感疫苗,面對全年化流感威脅,加上新冠免疫負債約還有1年才結束,施打長效型流感疫苗才能擁有完整保護力。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冠肺炎(COIVD-19)新增104例死亡,但就診人次和併發症都較前週降20%~30%,整體呈持續下降趨勢;對此,發言人羅一鈞預估,最快27日可宣布此波疫情結束,到11月底後才會再升,加上2024年COVID-19疫苗提前至10月開打,盼可延遲秋冬疫情。
台灣衛生福利部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癌症和COVID-19仍然是台灣國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癌症死亡人數超過其他疾病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為此,台灣近期啟動多項改革,包括設立數十億美元的癌症新藥基金和實施醫療彈性評估,這些措施強調需要更精確的治療方案和快速反應機制,以應對台灣公共醫療保健和傳染病管理問題 賽默飛世爾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科學服務供應商,長期致力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的轉型,近日於7月26日宣布與以世康開發董事長黃茂雄為代表的台北生技創新園區 (TBIP)在台北市長蔣萬安的主持下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開啟雙邊合作,雙方合作旨在引進尖端技術,進一步支持台灣在細胞治療、基因定序分析、細胞培養、ADC藥物開發和mRNA疫苗研究方面的進展。改善台灣的醫療和生技生態系統的同時,引領台灣進入精準醫療、疫情準備和先進細胞治療的新時代。 台北生技園區坐落生技產業核心!合作賽默飛世爾科技導入創新技術 啟動台灣生技能量 台北生技園區坐落我國生技產業中心,被衛福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南軟生技園區、內科、汐止生技廠區環繞,吸收周遭生技研發能量,未來將有機會成為台灣生技重要基地。世康開發董事長黃茂雄指出:「台北生技園區的啟用已吸引許多國內外重要生醫藥產業和跨國公司的進駐,賽默飛世爾科技選擇進駐園區,設立生物製程實驗室和營運總部,顯示園區在生技產業的重要地位。透過與國際大廠的合作,引入專業培訓課程、技術服務及研發資源,將提高國內生醫人才的專業素質與研發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加速開發具潛力的新藥和高階醫材。」 賽默飛世爾科技東南亞及台灣區副總裁兼總經理楊淑雯也表示:「賽默飛世爾科技以幫助企業加速藥物開發研究、解決複雜的分析挑戰並提高實驗室生產力為宗旨,持續協助企業推動創新研發,現與台北生技園區簽署合作備忘錄,亦展現賽默飛世爾科技對台灣生技領域發展的承諾。」 總經理楊淑雯補充,賽默飛世爾將引進先進技術,包括細胞治療、數位PCR基因檢測、3D細胞培養、3D可視化與AI分析、ADC藥物開發及mRNA疫苗研究。此次合作旨在整合台灣生技產業的能力,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並為精準醫療和預防醫學等領域的進步鋪平道路。 立足台灣、領航國際!賽默飛世爾科技設「五大區域」 合作台北生技園區引領醫療創新 賽默飛世爾科技未來將提供入駐台北生技園區的相關企業提供相關的技術能力提升計劃(包含工作坊、研討會等),為此,賽默飛世爾科技將在台北生技園區的15樓與17樓分別推動設立五大區域「通用實驗區」、「中央實驗區與討論區」、「高階儀器區」、「貴重儀器區」與「試量產製程實作示範場域」,區域中包含多個高階分析與培養儀器、細胞與細菌培養室,具備堅實技術環境,協助企業醞釀研發能量,得以改善製程、優化生產、研發產品。 賽默飛世爾科技總經理洪崇祐指出,此次合作展現雙方共同努力推動基因定序、細胞培養、藥物開發研究和 mRNA 疫苗研究等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賽默飛世爾科技致力於促進科學創新、推動台灣生技產業和精準醫療的發展。
本土第六波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台灣雖已邁入「疫後新生活」,但新冠病毒並沒有消失,而是出現突變。因此,過去施打的疫苗抗體無法再發揮保護力,曾確診者也對突變後的病毒株沒有抵抗力。醫師呼籲,新病毒傳染力變強,曾經確診過的人也是沒有抵抗力的,還是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