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

植牙失敗究因竟是牙周病

植牙失敗究因竟是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層出不窮的植牙糾紛,肇因竟是沒有先治療牙周病。不少民眾植牙後發現不適,求助牙醫師才發現沒有先處理牙周病,全力搶救後,還是得拔牙。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林保瑩解釋,一顆價值5至10萬的植牙,某些牙醫為了牟取利潤,沒有事先處理病人的牙周問題,導致植牙失敗。提醒民眾植牙前務必與牙醫師確認牙周問題,千萬不可貿然植牙。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球有30%的老年人口沒有自然牙,主要原因為牙周病及蛀牙,其中,35歲到44歲的中年人中,更有高達20%的人,患有嚴重的牙周病。至於台灣的數據,國民衛生局2010年調查顯示,40歲以上成年人,竟然高達90%的人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且數據隨著時間不斷上升中。「造成35歲後掉牙的主因,不是蛀牙或老化,而是牙周病。」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祕書長王俊程強調,比起蛀牙,牙周病就像無聲殺手,初期症狀只有刷牙時偶爾流血、牙齦邊緣紅腫及口臭;到了中期,牙肉會開始萎縮,牙齦明顯腫痛,甚至變得敏感;若遲不治療,牙周組織被破壞後,導致牙齦化膿、咬合無力、牙齒鬆動,最後就不得不拔除或甚至自然脫落。植牙風盛行,讓不少缺牙民眾誤以為牙齒缺牙,只要植牙即可。事實上,「植牙可能是取代缺牙的最好辦法,但若缺牙主因是牙周病,沒有治療牙周問題就貿然植牙,未來很有可能會因牙周病菌,造成植牙的病發症,導致植牙的失敗。」王俊程分享,植牙雖然是牙周病缺牙者的一大福音,但因為患者在植牙前沒有評估或治療牙周病的問題,導致植牙體牙周炎,形成周圍骨頭的流失,甚至影響原本的自然牙,就會造成植牙的失敗。因此,王俊程提醒,患者在植牙前,一定要先處理牙周病問題。植牙並非一勞永逸。牙周病如同其它慢性病一樣,治療後只能控制病情,不能完成治癒。因此王俊程呼籲,牙周病患應以治療為優先,牙周病經過適當治療後,植牙成功率才高。王俊程補充,平時也要注意牙齒清潔,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每半年一次的口腔檢查及潔牙,才能確保植牙的健康。

你有牙周病危機嗎?

你有牙周病危機嗎?#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球有30%的老年人口沒有自然牙,主要原因為牙周病及蛀牙,其中,35歲到44歲的中年人中,更有高達20%的人,患有嚴重的牙周病。至於台灣的數據,國民衛生局2010年調查顯示,40歲以上成年人,竟然高達90%的人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且數據隨著時間不斷上升中。做個檢測,若以下九種症狀符合任何一種,就可能有牙周病問題。牙齦紅腫或化膿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口臭牙齦萎縮、牙根敏感牙齦出現悶悶的痛感牙齒縫隙越來越大牙齒搖動幅度變大牙齒位移或變長咀嚼無力感若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牙周組織被破壞後,導致牙齦化膿、咬合無力、牙齒鬆動,最後就不得不拔除或甚至自然脫落,如此就需要植牙。那麼,植牙之前,該注意什麼事項呢?台灣牙周病醫學會提出植牙前七大檢測表給民眾參考。有無牙周病史?缺牙的原因及缺牙時間多長?有無配戴活動假牙及口腔手術的經驗?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肝腎疾病、藥物過敏、麻醉後不適等病史?有無最近的就醫紀錄或健康檢查報告?有無服用下列相關藥物?抗凝血劑(阿斯匹靈Aspirin、保栓通Plavix、可邁丁Coumadin、銀杏  、當歸等)或骨質疏鬆治療藥物(如福善美Fosamax等)有無抽菸習慣?若有,抽多久?每天抽的量為何?最近有無懷孕或長期出國的計畫?建議牙周病患者植牙前,不妨先進行術前檢測,七項檢測缺一不可!透過精準數據分析,讓醫師及患者都了解身體狀況後再行手術,不僅可以保障植牙品質,民眾也不必因擔心術前評估植牙風險而怯步!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誤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多數的成人型牙周病患是在40到50歲時,自覺有牙齒的疾病,才會主動就醫,這時,牙周病情通常已到中末期了,病人覺得口腔內每顆牙都在動搖,而牙周病患易出現暫時性菌血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高。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曾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患於刷牙、進食、或接受口腔治療時,牙周病之致病菌可能隨血液進入到全身血液循環系統,會造成暫時性菌血症,可能導致全身循環系統產生炎性反應、細胞激素增加,間接導致血管壁斑塊堆積、血管內壁逐漸狹窄,增加心肌梗塞或腦部中風的可能性。牙周炎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5倍。(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牙周病非老年專利 11歲女童患牙周病

牙周病非老年專利 11歲女童患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過去認為牙周病是成年人專屬的疾病,但近年來牙醫界發現,有少數病患從青春期就開始出現牙周病症狀,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又稱為青春期牙周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專科門診中心呂炫堃主任的門診中,接獲到最年輕的牙周病患是一名11歲的小女生。早發性牙周病好發多產的家庭,有一半的比例和遺傳有關,因此比較容易罹患牙周病,且病程進展的速度比一般的牙周病患快好幾倍。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擱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一般成人牙周病患出現牙周病末期之症狀,如牙齦膿胞、咀嚼無力、自發性牙齦流血、疼痛、牙周動搖,經由X光照攝,齒槽骨有3分之2以上的破壞,甚至必須拔牙,牙周病患者大多已屆40多歲;然而,早發性牙周病患在35歲以前,就已經面臨到牙周病末期的窘境,不但牙周病治療所需要的時間較長,疾病治療的程序也比較複雜。而20、30多歲成年人因為青春期發病期間,牙周病症狀不明顯,若等到成年後求診,多數已是牙周病末期,醫師只能從病患的X光片、就醫時的嚴重度,回溯病患最早發病時的可能時間點。(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防治牙周病有一套 統合性照護成效彰

防治牙周病有一套 統合性照護成效彰#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日本從1989年開始提倡「8020牙周病防治運動」,運動宗旨為希望全國人口活到80歲時仍能保有20顆自然牙齒,該項運動持續了15年以後,日本衛生單位統計,40到50歲牙周病患減少3成,有使用牙線、牙間刷習慣者增加5成以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專科門診中心呂炫堃主任表示,目前比較積極推動的國家,只有台灣和日本。呂主任表示,多數國家都沒有意識到口腔衛生的重要性,也缺乏具體的牙周病防治政策,一項由呂主任主持的「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發現病患於接受統合照護計畫以後,牙周病情會獲得控制,加入該計畫的424家醫療院所的100年3、4月就診病人中,接受該項服務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根據回收的723份問卷發現,病患對於治療過程和感受之滿意程度高達9成以上。牙周病經過積極的治療後,一定要定期回診(通常是半年,但中、重度牙周病的患者為2-4個月),除了必要的維護治療外,也需要檢視牙菌斑控制的情形,否則易導致牙周病的復發,降低牙周治療的成效,因此,健保局呼籲民眾接受牙周治療後,一定要依醫師的指導,定期回診及仔細清潔牙齒,每天都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方可確保牙周的健康,減少牙齒脫落、自費裝置假牙的苦惱和負擔。如何正確刷牙,本刊前一期曾有刊載且網路資訊甚多,請民眾可上網站查詢,做父母的,最好訓練孩子從小養成潔牙的習慣,防堵牙周病,定期檢查及潔牙最重要,能減少許多青春期及成人後牙周病的發生,希望也能像日本一樣國人活到80歲能保有20顆自然牙齒。呂主任估計,「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應該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成效,因為「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是國內口腔健康政策的轉捩點。(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牙齒搖搖欲墜 整牙前應先治療牙周病

牙齒搖搖欲墜 整牙前應先治療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齒列矯正造福許多牙齒不整齊的患者,例如戽斗、暴牙、咬合不正等,都可藉助齒列矯正來調整牙齒的位置、角度與上下牙的對咬關係,達到美觀、功能與健康的效果。但是,矯正效果是否能如預期般好,可就不一定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吳金俊醫師表示,矯正效果除了與醫師的診斷、治療方式有關外,最關鍵的因素是患者的牙周組織是否健康,牙周病是否已控制下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曾接受許多矯正後牙齒鬆動的患者求診,希望能將搖搖欲墜的牙齒救回來;吳金俊醫師表示,如果牙周遭破壞未達百分之五十,則多數仍可挽救,若牙周遭破壞已達七成以上,情況就不妙了。吳金俊醫師建議患者在接受牙齒矯正前,應先評估有無牙周問題,若有,則最好先治療牙周病,並配合醫師指示特別注意飲食方式與口腔衛生的維護,以免牙周問題在矯正過程中

口腔衛生沒做好 小心引發致命腦中風

口腔衛生沒做好 小心引發致命腦中風#牙周病

口腔保健沒做好,一口爛牙,甚至有嚴重牙周病的患者要注意了,日前一名58歲建築工人因發燒送醫,一天內病情惡化,醫師檢查後發現罹患心內膜炎併發缺血性腦中風,經過一週治療後,仍不治死亡,這名病患沒有「三高」病史,但長期菸酒、檳榔不離身,醫師研判,是嚴重的牙周病變惹禍致中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俊鴻昨天(29日)表示,從男子過去的病史中發現男子並無重大疾病,但平日煙酒、檳榔不離口,又不愛刷牙,長年口腔衛生習慣差,有嚴重牙周病,才斷定是由牙科病變所導致,高醫神經科主任林瑞泰解釋,其實心內膜炎是指患者心臟內膜和瓣膜受病菌感染發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牙科病變,因為人體口腔中帶有多種細菌,口腔衛生習慣不良,易導致口腔內積聚牙菌斑。陳俊鴻醫師表示,嚴重牙周病變會讓細菌從牙齦進入血液,再感染心臟內膜和心臟 瓣膜,男子因為嚴重的牙周病引發心內膜炎,後併發腦中風症,一般感染性心內 膜炎死亡率為16%~25%,一旦併發腦中風症,死亡率可高達58%,且根據研究,50歲以下男性腦梗塞的病人,常在腦中風前一個月內,曾發生嚴重的牙齒發炎症狀, 神經科主任林瑞泰提醒,罹患牙周病變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比常人高,因此口腔衛生一定要特別注意。

「雞尾酒」治療策略 擺平牙周病

「雞尾酒」治療策略 擺平牙周病#牙周病

三軍總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黃仁勇表示,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的細菌感染性疾病,最普遍的是牙齦炎及牙周炎。它們均有一共通點:均會破壞牙齦和牙齒周圍的齒槽骨,導致牙齒支持構造的喪失。牙周疾病多半是因細菌性牙菌斑及其刺激物所引起,破壞的初期為牙周支持組織發生慢性發炎,當形成牙周囊袋後,將持續造成牙周支持組織喪失,齒槽骨的破壞,甚至可能產生膿腫、搖動等現象,最終將導致牙齒的喪失。黃仁勇醫師說,近幾年的研究指出,牙周感染關連到全身系統性疾病等問題,比如:心臟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早產及新生兒體重過輕等。足見牙周健康與全身疾病的關係,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傅鍔教授與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江正陽主任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27%國人下顎第一大臼齒解剖型態將多出一根牙根—稱之為遠心舌側牙根(distolinual root),此一牙根於國人有如此高比率的發生率,著實令人訝異!該團隊查證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指出,國外人種發生比率非常低,約僅為1%~6%之間不等。且牙醫教科書泰半無提及此一現象。該團隊更進一步研究,國人如此高的牙周病盛行率,是否與遠心舌側牙根相關?該項研究成果,已於2007年刊載於牙周病領域頂尖之醫學雜誌(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且為全世界第一篇證實遠心舌側牙根對於牙周疾病的發展,扮有相當重要之角色。當該類患齒發生牙周炎時,對病人及臨床醫師不啻為非常嚴厲之挑戰。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在既有厚實的研究基礎上,組成跨領域之專業治療團隊,包含牙周病科、根管治療科、齒顎矯正科、口腔贗復科等專科醫師,融合發展出一套成功的「雞尾酒」治療策略。多年來,除已治療成功為數甚多之臨床案例,並有多年之追縱經驗,此一治療策略,不但可解決許多病人該型患齒始終無法治癒的痛苦,同時也挽回許多被拔除牙齒之命運。相關治療成果,將於近日內完成投稿國際期刊,希望能持續發揮領頭羊的國際影響力,造福嘉惠人群,促進更多民眾福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