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

慎防牙周病 注意牙齒發出的八大警訊

慎防牙周病 注意牙齒發出的八大警訊#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牙周病這個名詞,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指的就是牙齒周圍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口腔衛生不良引起的破壞。牙周病早期是無自覺症狀,到某些程度時則可見牙齦紅腫易流血、牙床悶悶的感覺,接著牙痛、化膿、有口臭、咬合時酸痛無力、對溫差敏感、牙齒動搖等,都是牙周疾病的徵兆。基隆市衛生局每年辦理的「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則有針對35至44歲民眾做牙周病篩檢及轉介就醫,呼籲符合條件民眾踴躍參加,「牙周病」八大警訊如: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牙齦萎縮、觸壓牙齦時牙齒與牙齦間有膿流出、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咬合時,牙齒會因牙周病而產生對咬異位、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持續性口臭,若有任何不適,應即早治療以保住您牙齒健康。「牙周病」預防的最佳方法是「預防重於治療」。「牙周病」預防方法如下:保持口腔和牙齒的清潔如刷牙的方式、牙刷的選擇、牙線、牙間刷、漱口水的正確使用。控制飲食,少食用甜食、粘質軟質食物,多攝取纖維性水果及食物。齒列不正或咬合不正者應速矯正。正確咀嚼以保持牙周組織之健康;矯正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時常注意口腔,看是否有八個危險訊號的任何一種現象,及早治療;定期口腔檢查,與牙醫師合作,早期預防,早期治療。

牙線沾血 牙醫師:小心牙周病感染

牙線沾血 牙醫師:小心牙周病感染#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正確的潔牙步驟為「一漱二刷三牙線」,也就是先漱口沖掉口腔殘留物,接著刷牙,刷掉牙齒大表面的牙菌斑,最後再利用牙線,清潔齒縫中的牙菌斑,如此潔牙三步驟,才能確保口腔的健康。然而,利用牙線清潔齒縫時,若發現牙線上有血,就要小心了!牙醫師陳世岳說明:「若牙線沾血,很有可能是罹患牙周病的前兆!」為什麼牙線會有血呢?牙醫師陳世岳解釋,牙齦出血原因主要為罹患牙周病,而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造成。一般人進食後約10小時就會生成牙菌斑,當這些牙菌斑沒有被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進而形成牙結石。若沒有定期給牙醫師清理,牙結石就會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剛開始出現牙齦紅腫,使用牙線或刷牙時會出血,慢慢造成口臭、牙齒移位或搖動,嚴重甚至會導致牙齒的脫落。事實上,台灣大約90%的人都有牙周或牙齦發炎的困擾!也就是說每10個人,有九個人患有牙齦問題。民眾如何自行檢測是否罹患牙周病呢?陳世岳表示,只要發現使用牙線或刷牙時會流血、牙齦紅腫伴隨口臭、牙齒經常對冷熱食物敏感、牙齦萎縮、咀嚼無力感、牙齒縫隙越來越大、牙齒搖動幅度變大等,就可能罹患牙周病。要預防牙周病生成,陳世岳建議民眾要養成正確刷牙的習慣,三餐飯後一定要記得刷牙,以免牙菌斑聚集附在牙齒上,千萬不要怕牙齦流血就畏懼刷牙,「牙齦流血更要刷牙!」此外,也可以選擇添加抑制細菌在口腔孳生的牙膏,消滅口腔的細菌,維持口腔環境的衛生。陳世岳表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其實牙周病不易根治且會對牙周、骨頭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有些牙周病患做完基礎治療後就以為痊癒了,沒有持續追蹤檢查很容易引起牙周病的再度復發,呼籲民眾要特別注意,一旦牙周出現問題一定要把握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確實做好口腔保健的工作,將傷害降到最低。

不要輕忽牙周病 恐怕會引起其他疾病

不要輕忽牙周病 恐怕會引起其他疾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牙齒的問題不能輕忽,因為牙周病有可能引起全身疾病,如慢性腎炎、糖尿病,甚至是心血管疾病。對此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沈一慶表示,研究發現,冠狀動脈阻塞和牙周細菌可能有關聯,糖尿病患者若控制牙周病可改善糖尿病情形,而罹患牙周病的懷孕婦女比正常懷孕婦女有1.5~1.9倍早產的可能。醫師說,確實是有相關的研究報告,但是並沒有正式確定牙周病是否會直接引起全身疾病。沈一慶醫師指出,牙周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的牙齦表面發炎,沒有侵入組織,算是較輕微的牙周病,另一種則是細菌侵入組織,屬於嚴重的牙周病。牙周病的患者通常到最後牙齒會喪失,若是沒有謹慎處理,可能會引起心內膜炎,這是最有可能引起的身體疾病,而報導中所說的其他疾病,都僅是研究報告而已。沈一慶醫師提醒,牙周病最容易藏細菌的地方在於牙肉和牙齒的連接邊緣,稱為牙齦溝,在刷牙時用「貝式刷牙法」,橫向的刷牙能夠清除牙齦溝的細菌。另外對於因牙周病而造成牙齦萎縮的患者,不建議使用貝氏刷牙法,最好由上往下刷的方式刷牙,否則會造成病患的不舒服,還會讓牙齦萎縮更多。 沈一慶醫師也提到,預防牙周病的方法很簡單,可以用刷牙、牙線、牙縫刷,甚至是沖牙機來保持口腔裡面的清潔,一天最少刷兩次牙;定期的口腔檢查和洗牙也有助於口腔的清潔,而漱口水因為含有大量化學物質,所以不要經常使用。唯有好的口腔衛生處理,才是預防牙周病最好的方式。

陳怡蓉重口腔衛生 自信微笑帶來好人氣

陳怡蓉重口腔衛生 自信微笑帶來好人氣#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偶像劇一姐陳怡蓉今(4)日出席代言潔牙品牌,注重口腔衛生的陳怡蓉說,前陣子因為拍戲壓力大,刷牙的時候發現有牙齦出血的情形,原本以為是火氣大導致牙齦紅腫,但就醫後竟然驗出牙齒上有不少細菌,差點就成了牙周病。現在除了早晚各刷一次牙之外,三餐飯後也會使用漱口水和牙線,潔牙工作不馬虎!陳怡蓉也說,良好的口腔衛生讓她能擁有自信的笑容,好「口」氣也為她帶來好人氣。根據調查,高達九成民眾有牙齦浮腫、刷牙流血,甚至是牙周病的困擾!牙醫師陳安妮指出,牙周病多半因口腔清潔習慣不佳,導致牙菌斑增生,對牙齦、牙周囊袋、齒槽骨等組織造成傷害。罹患牙周病的前兆就是牙齦紅腫、刷牙時易出血,許多人會誤會是火氣大而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會讓牙齒和牙齦間的牙周囊袋越變越深。當牙周囊袋變深,食物殘渣就容易卡在裡面,甚至會引起結石,這時惱人的口臭也因此發生。到了牙周病的末期,齒槽骨嚴重的萎縮,就會讓整顆牙齒開始晃動,甚至是脫落!在治療方面,牙醫師提醒,高達八成的責任都在患者身上,患者應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包含正確使用牙刷、牙線和牙間刷的技巧,且初期的牙周病其實靠正確刷牙就可以改善;如果牙周病已到中、後期就要考慮手術等進一步的治療方式。此外,除了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牙醫師也提醒民眾每半年應固定就醫檢查一次並洗牙,才能擁有健康的牙齒。圖:陳怡蓉表示,自己曾差點罹患牙周病,百萬戲約險泡湯。(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別輕忽!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

別輕忽!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如不好好控制血糖,常會伴隨併發症的發生,包括心臟血管疾病、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和腳部神經病變等,但是,卻很少人知道糖尿病與口腔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而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發生率是沒有糖尿病患者的三倍,且罹病愈久,牙周病也愈嚴重,而牙周病已被視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的降低及溶解牙周組織酵素(溶膠原蛋白酵素)活性過度增加,導致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易感性增加,糖尿病患者不止是血液,連口水中的糖分也比一般人高,口腔內容易滋生細菌,牙菌斑是無所不在的,對於健康的人都會引發牙齦炎與牙周病,更何況本身罹患糖尿病的人!再加上糖尿病患容易因脫水或其他原因而產生口水減少,對口腔內雜物清潔效果也會降低,是造成口腔疾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人常見的口腔問題包括口乾、口角炎、牙齒動搖、黴菌感染、牙菌斑、蛀牙、牙周炎、牙齦炎等造成牙齒敏感、疼痛、口腔黏膜破皮潰瘍等。口腔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食慾降低、營養攝取及吸收也較差,如果未及時加以診斷和治療,將影響口腔健康及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要如何保健牙齒呢?建議最好三至六個月定期接受牙科檢查,以防止口腔疾病的發生,降低疾病的嚴重性,因此,當糖尿病患已面臨牙周病的造訪時,應儘速找牙醫診治,否則時日一久,難保不會成為無「齒」之徒,而有所遺憾!彰化縣衛生局表示,預防勝於治療,糖尿病患做好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口水中糖分,有助於牙齒健康,平時更應注意口腔衛生,飯後一定要刷牙,並使用牙線將齒縫間的食物殘渣及牙菌斑清除,如果能養成良好口腔保健行為,除可減少口腔病變,充分發揮牙齒功能,也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及健康的增進!

醫訊/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有牙周病

醫訊/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有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導致血糖最終代謝產物(AGEs)在小血管壁的堆積,使小血管管腔變窄,延長牙周發炎時間進而產生許多相關併發症;在口腔併發症包括口乾、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其中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併發症。根據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且超過70%糖尿病患者有牙周炎,為幫助糖尿病患者,衛生署台南醫院特別邀請,牙科主治醫師姚宜吟來教大家認識糖尿病與牙周炎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如何預防等,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7月22日(日) 上午10:00~12:00講座地點: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地下一樓會議廳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患牙周病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恐患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為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牙周病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併發症; 超過70%糖尿病病人有牙周炎,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免疫發炎疾病,病因為牙齒上的牙菌斑細菌產生毒素,刺激牙齦使牙齦變紅、會痛、腫,且容易流血,造成牙周病,嚴重牙周病最後會造成牙齒脫落。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導致血糖最終代謝產物(AGEs)在小血管壁的堆積,使小血管管腔變窄,延長牙周發炎時間進而產生許多相關併發症;在口腔併發症包括口乾、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 其中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口腔併發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高於8.0%,牙周炎進行程度更快,也更易失去牙齒。相反的,糖尿病患者若控制血糖,且定期做牙周保養,有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就不易有牙周炎。另一個發現是在牙周治療後,糖尿患者牙齦的發炎及流血均顯著減輕,且血糖控制情況也較正常。衛生署台南醫院牙科醫師姚宜吟提醒糖尿病患,應自我檢視口腔情況,定期牙醫生檢查可以幫助牙周疾病的早期診斷。研究顯示牙周病恐涉及到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因此,早期接受全身性疾病檢查,也有利於牙周健康,若糖尿病患者發現牙齦變紅、會痛、腫,且容易流血,就應該去看牙醫作進一步檢查,做口腔治療。

只刷牙不清潔牙縫 小心牙周病上身

只刷牙不清潔牙縫 小心牙周病上身#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許多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瞭解,而耽誤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目前健保牙周病治療給付項目,包括牙結石清除(洗牙),牙周病緊急處置、牙周敷料、齒齦下刮除、牙周骨膜翻開術、牙齦切除及牙周疾病控制基本處置(牙菌斑偵測及去除維護指導)等多項。牙周病經過積極的治療後,一定要定期回診,通常是半年,但中、重度牙周病的患者為2-4個月,除了必要的維護治療外,也需要檢視牙菌斑控制的情形,否則易導致牙周病的復發,降低牙周治療的成效。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呼籲民眾,國人普遍忽視清潔牙縫,是牙周病盛行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旦齒縫殘留過多牙菌斑,容易侵蝕齒槽骨,並導致牙齦炎及牙周病,急性發炎時對於齒槽骨的破壞更大,等到牙齒動搖時才要治療,往往得耗費更多時間與金錢,甚至需要開刀。反之,若及早在牙齦炎或輕度牙周病階段就發現治療,並落實正確的清潔牙縫方式,治療就相對容易得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