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黃女士因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切除並同時植入矽膠義乳,術後初期恢復良好,但2個多月後出現局部疼痛與紅腫,抗生素治療無效且症狀加劇。所幸經整形外科醫療團隊評估,為她置入兩條導管,每日以生理食鹽水進行義乳沖洗,3天後紅腫緩解,1週後順利出院,義乳也得以保留。
58歲黃女士因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切除並同時植入矽膠義乳,術後初期恢復良好,但2個多月後出現局部疼痛與紅腫,抗生素治療無效且症狀加劇。所幸經整形外科醫療團隊評估,為她置入兩條導管,每日以生理食鹽水進行義乳沖洗,3天後紅腫緩解,1週後順利出院,義乳也得以保留。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年統計指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女性為治療癌症接受乳房切除的同時,有乳房外觀重建的需求;此外,隨著女性觀念改變,接受隆乳手術的趨勢逐年增加。《優活健康網》整理「乳房整形/重建前,你不可不知的風險」,建議進行植入手術之前,充分了解手術的必要性、步驟、風險。
隨著社會思想進步,現代女人隆乳的條件有所改變,除了想要有自信、對身體傷害最少、疼痛度最低外,質感方面希望自然舒服,並不在乎能否摸到義乳。2021年美國乳癌學會宣佈「肌肉上乳房重建」是現今的趨勢,2023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也宣佈肌肉下隆乳退流行,肌肉上隆乳將引領風潮。
她是人稱「晴哥」的鋼鐵晴,曾跟一般人一樣,夢想成為一位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她是怎樣辦到的? 2015年,與一般媽媽的心情一樣,正快樂迎接女兒1歲多的成長,晴哥卻發現自己開始有些身體不適,經常性地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結果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大小7x7公分的腫瘤,儘管震驚,但診斷後便毅然決然進行「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卻發現乳癌,幾乎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 事隔1年,晴哥漸漸從開顱手術中恢復體力,想説終於度過人生一道關卡,不料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也抱著正面的態度迎向疾病治療,本以為跟先前一樣,只要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可以結束。沒想到,在第一次打完化療後,晴哥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不僅全身痙攣,甚至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眉毛、頭髮……」晴哥是一個注重打扮的女性,面對副作用的嚴重不適,加上外表的改變相當沮喪、難過,讓她一度想要放棄治療。 直到有一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一句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的念頭就是「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也提醒自己必須更加堅強、獨立來面對治療。 「乳房重建」不畏壓力,勇敢為自己做選擇 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又出現了一項新的課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過程中都必須切除乳房,而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 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的社群論壇爬文,想聽聽病友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 「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 「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 「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 儘管有不少各種的負面回饋,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晴哥由於年紀較小時曾被嘲笑過胸部,她轉個念頭思考重建手術或許是多一個選擇機會,決定進行乳房重建。 結果沒想到在手術之後,一次在粉專上大方分享比基尼照、秀出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之後開始有媒體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這些心路歷程與故事才曝光。 鼓勵乳癌病友,面對治療後更要自信生活 由於乳房重建讓晴哥更有信心穿上比基尼,從此她在病友圈中更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現在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抗癌小跪婦」,一定會看到許多美麗又具信心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分享。 她常常會開玩笑說:「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兩粒。」事實上「這兩粒」得來不易。除了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也包含高昂的重建手術費,但這都是晴哥為自己做出的勇敢、快樂選擇。 晴哥「人生勝利組」的故事不僅為許多病友帶來勇氣與力量,同時也鼓舞了許多年輕的乳癌病患勇敢進行乳房重建。現在,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抗癌勵志作家」身份,她將這些心路歷程寫成了新書「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與讀者一同分享。 在書籍中也提到了婚姻上的變化,晴哥淡淡地說,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女兒現在是她生活的重心,她希望有一天能夠達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同時更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晴哥已經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經歷重大苦難的她,已經是一個美麗又勇敢的「人生勝利組」,有機會遇到「晴哥」的話,記得不要忘了說一句:「哥,妳超帥」 2023國際乳癌關懷月 點擊觀看
盈盈是48歲單親媽媽,2月時發現右乳有硬塊,在醫學中心的乳房門診,證實是乳癌,需要切除手術。醫院病人很多,盈盈的手術排在5月。醫師解釋乳房切除手術能夠治病救命,但是外觀會塌掉變形。如果害怕失去信心可以重建。重建手術有許多選項,病人需要自己作決定。衛教資料上面註記:乳癌術後重建有3個選項,1是組織擴張術,之後放入義乳;2是背部皮瓣移植,3是腹部皮瓣移植,拉肚皮同時填充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60歲的吳姓婦女,右側乳房有傷口未癒合持續一年,直到近期因為皮膚明顯紅腫潰爛才就醫治療,診斷為乳癌第三期。先經化療讓腫瘤縮小後,進行乳房切除及自體組織重建手術,在治療乳癌的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恢復美觀與信心,目前持續接受化、放療。女性乳癌是目前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由於乳房是女性相當重要的第二性徵,當罹患乳癌除了要承受生病的打擊,還有失去乳房的失落感。乳房重建可以降低身心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其實不論年齡,乳癌患者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來保有身體的完整性。除病灶+重建乳房一次到位當乳房外科醫師在切除乳癌的同時,整形外科立即將乳房予以重建,一次性的手術疤痕較小,而且採取自體組織重建術,外觀自然。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自體組織重建術是採取患者身上其他部位的組織來重建乳房,可從背部、腹部、臀部等處取得。除了自體組織重建術外,還有植入物重建手術等不同的乳房重建方式,在評估及討論後,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的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重建方法。呂明川為吳婦採用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將自體皮瓣組織轉移至胸部,重建後傷口恢復良好,接著安排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現在乳癌治療效果佳,尤其是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而且醫療團隊也依據患者細胞受體、腫瘤大小、有沒有轉移等身體狀況,來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呂明川提醒民眾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平時也應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當發現乳房腫塊、凹陷、異樣分泌物、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4歲體型瘦弱的張先生發現左前胸有顆成人拳頭大、合併腫脹疼痛的硬塊,左乳頭也頻頻滲血,就醫確診罹患乳癌,經過治療,腫瘤雖順利切除,卻在左胸口留下10公分的凹洞,外觀不佳,不僅讓他心情低落,也影響後續放射線治療,醫療團隊評估後轉介給整形外科,經執行「闊背肌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傷口癒合良好,目前進行放射線治療及標靶治療中。乳癌非女性專利 男性患者也會憂鬱、自卑乳癌並非女性專有,男性也會發生,比率約女性的兩百分之一。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指出,部分乳癌患者在做完乳房切除手術後出現擔憂、自卑、多重失落等因外觀落差造成的負面情緒,或如張先生情形,因傷口範圍大且脆弱而影響後續治療效果等,若經評估且各方面條件許可,重建乳房不僅能恢復患者自信,亦是乳癌治療的一部分。但就臨床觀察,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會進行乳房重建,與歐美國家乳房重建比例超過25%情況相比,落差極大。李京軒表示,乳房重建依個體病情不同分為立即重建或延遲性重建,手術方式則分為自體闊背肌皮瓣移植、自體腹直肌皮瓣移植及義乳植體重建等。以張先生為例,其缺損範圍傷口約10公分,範圍較廣,需考慮重建;醫療團隊考量,若選擇傳統植皮方式,其在接受後續的放射線治療時,恐因組織太薄,造成破。皮、癒合不良甚至壞死,因此選擇帶有血液循環功能且包含皮膚、皮下脂肪、肌肉等的「皮瓣」做重建較為合適。重建手術癒合快 後續可進行放射線治療通常醫師會從病灶同側的背部分離闊背肌皮瓣,經由精密設計,使其呈現風箏形狀,從背部經由腋下通道轉到胸前,以覆蓋於乳房缺損部位,癒合迅速且利於後續放射線治療。而女性患者同理,只是需更加注意左右乳房對稱問題,可在這過程放置組織擴張器,避免放射線治療使皮膚組織攣縮,待療程結束,再將組織擴張器換成矽膠義乳即可達到良好且較為對稱的外觀。李京軒提醒,乳房重建方法多種,須考量患者臨床情況、期望與意願等多方因素影響,各有優缺點,需仰賴術前的醫病溝通,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成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徐媽媽每年都會定期健檢,日前她收到乳房X光攝影異常報告,經切片檢查發現為原位癌,必須開刀切除全乳。徐媽媽相當擔心術後外觀改變,醫師評估後,透過經腋下內視鏡執行「微創乳頭乳暈保留的全乳切除手術」,在乳房組織切除的同時,整形外科醫師為她置入矽膠,重建乳房,徐媽媽隔天出院,恢復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保留患者乳頭皮膚 進行重建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表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生率約0.07%,其中乳癌的原位癌又稱為「第零期乳癌」,佔整體乳癌15%。原位癌是指乳腺管出現癌細胞的情況,因癌細胞尚未侵犯外層基底膜,若積極治療,能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五年存活率近100%。原位癌主要是由乳房攝影發現惡性鈣化點後,進一步接受組織穿刺切片而確診。確診後,醫師會視患者鈣化範圍決定治療方式。一般原位癌會在部分乳房切除後輔以電療,但若鈣化範圍大,為徹底根除癌細胞,便會考慮全乳切除。傳統手術執行全乳切除,範圍涵蓋乳頭、全部乳腺、胸前皮膚與腋下淋巴腺,從腋下到胸前會留下長達20公分的傷口;即便是部分乳房切除,也會造成乳房變形、明顯傷口,令患者身心衝擊。近年內視鏡手術成熟,微創乳癌切除手術造福許多乳癌患者。張健輝醫師指出,執行微創手術時會從患者腋下做一約3公分的切口,用內視鏡深入體內,用電燒方式燒灼止血,再將乳腺組織從肌肉、皮膚間剝離,最後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此做法保留患者乳頭與皮膚,術前醫師會視患者意願決定是否於術中進行重建手術,若有重建意願者,可在乳腺組織取出後,置入矽膠球,以減少術後外觀落差;若暫無重建意願者,則將切口縫合,待患者欲重建時再行手術。乳癌後期 仍需採傳統手術切除全乳乳頭乳暈保留的全乳切除手術並非適用全部患者,一般來說,乳癌第零、一、二期的早期乳癌患者可採用,若惡性腫瘤侵犯到皮膚、乳頭、胸大肌、胸壁或淋巴時,仍需以傳統手術切除全乳。張健輝醫師表示,微創手術因乳頭後方的乳腺組織被切除,影響皮膚血流供應,少數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乳頭壞死,但壞死情況會隨身體狀況慢慢恢復。 張健輝醫師提醒,乳癌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原位癌不會出現不適症狀,惟少數民眾在乳房自我檢查時會觸摸到硬塊,因此45-69歲婦女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可善用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早發現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