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淺談幼兒輪狀病毒胃腸炎

淺談幼兒輪狀病毒胃腸炎#抗生素

近日來發燒、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兒童病例有不斷地增加,檢查後為證實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顯示輪狀病毒感染症正流行中。輪狀病毒胃腸炎常發生於四歲前幼童身上,小於二歲之的幼兒時期是最好發的年齡。而冬天正是輪狀病毒高峰期,此病毒常是造成幼兒腹瀉及死亡主因。此病毒共分為五群由A到E群,其中以A群常造成人類感染,此病毒在全世界皆可發生。臨床症狀:此病的潛伏期約二天,主要出現症狀為嘔吐,發燒合併腹痛,接著腹瀉。通常是水樣狀的糞便,如果嚴重可以發現脫水現象,有時病童也會出現一些上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涕等。但是有些病童會因脫水過度或酸中毒,沒有適時治療而造成生命危險。傳染途徑:輪狀病毒是腸道病毒,因此是經由口傳染,病毒產生症狀的2至5天,可由糞便中排出大量病毒,而在此期間内最容易傳染給其他幼兒;因為病毒可以在環境中存活一天左右,因此要接觸到污染品如家具,玩具表面或病童的手就很容易發生感染。治療方式:一般輪狀病毒胃腸炎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方法要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如無法進食 可以藉由靜脈輸注的方式來補充。另外飲食的控制也很重要,避免含有乳糖的奶製品,或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等急性期約1至2天後再慢慢開始調整食物。何時可以恢復正常的團體生活:當病童退燒,無嘔吐、腹瀉減緩,且病童能處理自己的大便時就可以恢復正常的團體生活。如果病童無法處理自己大便時,最好等腹瀉停止再回到托兒所或幼稚園,以免傳染給其他幼兒。家長應注意的其他事項:輪狀病毒胃腸炎在台灣地區除了在冬季為好發季節外,在其他時候也可零星發現病例,因此在平時仍然要注意。除了嬰幼兒可以發生輪狀病毒感染,在較大的小孩甚至成人也會被感染。因此,在處理病童糞便後一定要洗手以免被傳染。輪狀病毒疫苗,在臨床上已使用多年,像其他疾病一樣,幼兒在六個月以內可以利用此疫苗加以預防該疾病之感染。

淺談中耳炎

淺談中耳炎#抗生素

兒童感冒常會併發中耳炎,因80%的小孩再三歲以前會有一次以上的中耳炎,這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易受到忽略,錯失治療先機。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發炎,而這發炎是由於中耳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造成。中耳炎有時只發生在一側耳朵,有時也會在兩側耳朵同時發生。雖然中耳炎好發於兒童,較常見於兒童偶而也會發生在成人。尤其在季節交替時,中耳炎病例最易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民眾常問:中耳炎,是不是嚴重的疾病?是的,中耳炎是嚴重的疾病,因為它會造成聽力的損失,而聽力損失會影響到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另一方面,中耳炎的感染會擴散到頭內附近的構造,而引發其他的併發症。然而,中耳炎如給予迅速且有效的治療,大部分的病童是可以完全痊癒,並且回復正常的聽力。因此儘早注意到中耳炎的症狀並給予醫療上的照顧是非常重要的。您知道中耳有什麼「功能」嗎?中耳,是婉豆大充滿空氣的空腔,由很薄的耳膜與外耳道隔開,耳膜內面連接有三塊聽力骨,當聲波傳到耳膜,引起耳膜震動,便會經由聽小骨傳導並放大聲波到內耳,在內耳刺激聽神經末梢,再將訊號傳入腦內。一個正常的中耳腔必須含有和外界相同壓力的空氣,所有的結構才能自由地震動。而中耳的氣壓是經由鼻子後方通道中耳的歐氏管來保持平衡;當吞嚥或打呵欠時,歐氏管便會打開讓小量的空氣進入中耳來平衡氣壓,這種開閉動作每天會有一千次以上。什麼「原因」會造成中耳炎呢?急性中耳炎是因為鼻腔或咽喉的細菌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而造成中耳的感染。這常是發生在歐氏管功能失調時,大部分是因為感冒、過敏、鼻竇或咽喉感染時引發歐氏管的發炎。中耳的感染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和中耳積膿,膿液無法由腫脹關閉的歐氏管排出而存留在中耳腔,有時積膿過多會造成耳膜破裂流出膿液。若中耳的急性感染消退,積液仍無法由腫脹的歐氏管排出,便形成中耳積液,雖然沒有耳痛的症狀,但會慢性化,持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中間很容易再復發急性感染。中耳炎會產生哪些「症狀」?中耳炎,最顯著的症狀是耳朵疼痛以及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較小的兒童不會說耳朵痛,而可能只是用手拉扯或摩擦有問題的耳朵。另外小孩子中耳炎時常會有發燒不退的情形。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樣,這是因為中耳腔內的積液使得耳膜無法正常地震動。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排出積液,聽力常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有漸進式甚至永久性的聽力損失。醫師「如何檢查」是否有中耳炎?醫生將會用耳鏡檢查他的耳朵,把耳鏡放入外耳道,然後檢查耳膜是否紅腫,耳膜裡面是否有積液和打氣時耳膜是否跟著震動。正常的耳膜,在打氣時應該跟著壓力變化而移動。另外需要做兩項檢查來幫助醫師診斷:第一項是鼓室圖,用來測量中耳的壓力和耳膜的震動情形。第二項是聽力圖,是在不同音頻下測量病童聽力損失的程度。這兩項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決定問題的嚴重度和治療的方式。家長所能幫助醫師的是讓他的小孩子再檢查時保持不動,以及按時到門診追蹤檢查治療直到痊癒。中耳炎「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除了抗生素,醫師可能給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另外醫師還可能開抗組織胺劑或消充血劑,以便同時治療小孩的感冒或過敏症狀。醫師會開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藥給您的小孩,其中一種可能是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感染。雖然抗生素可以很快解除耳朵疼痛,但感染本身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全清除,一般至少要10~14天的治療過程。因此,為了孩子請父母務必按時、照劑量給小孩服藥。除了藥物,中耳炎可能需要其他什麼治療?大部分中耳炎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都會改善,但某些病例醫生可能建議進一步的處置。例如鼓膜切開,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讓積膿排出、空氣進入,以減輕耳痛、耳塞的症狀。切口在幾天內便癒合,不會傷害耳膜或留下疤痕。事實上,切口在感染完全消退前便癒合,因此有一部分會再產生中耳積液。如果中耳積液經過2~3個月仍在,便要考慮裝中耳通氣管,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再裝入一個小管,這樣液體不會堆積在中耳內,氣壓可保持平衡,聽力可以得到改善。中耳通氣管可能需要放置數週到數月之久,等到中耳的感染消除和歐氏管的功能回復正常才取出,但也有可能自行排出。這期間要避免不乾淨的水進到耳朵。有時復發性的中耳炎是因為腺樣體和扁桃腺的慢性感染所造成,這時醫師可能會建議在裝中耳通氣管的同時,將主要的病灶腺樣體和扁桃腺一起摘除。病童如有鼻過敏也要妥善治療。如何「預防」中耳炎?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小孩,復發的機率很大;因此這類小孩要避免感冒,一旦得到感染莫輕忽,應儘速找醫師檢查耳朵為孩子確診,以便儘早預防或治療中耳炎。

用藥小常識

用藥小常識#抗生素

一般民眾就醫時,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而藥品是專業性的產品,其使用是否得當,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若因服藥時間、服藥方法發生錯誤,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甚至會延誤了疾病的治療或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民眾應有正確的用藥觀念,來確保用藥的安全性。一、領藥後服藥前的注意事項在醫院或診所拿到藥之後,應先確定藥袋上的姓名是否正確,再檢查藥品標示與藥袋上所示是否相符。若發現不相符之處,可先詢問諮詢藥師或醫師,然後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包括療程長短,也就是完整的全程治療時間(例如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每次用藥的時機(例如空腹、飯後或晚間、睡前等)與間隔(例如一天三次或一天一次),以及藥量(例如一次一顆或兩顆)。有些藥品即使在症狀好轉以後,仍然需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有徹底治療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因為情況好轉就擅自停藥。如果覺得自己所吃的藥沒有發生作用,應當回診,讓醫師修改用量或用法,甚至更換藥品,而不是放棄治療,或是擅自停藥。二、如何安全服藥不論服用任何藥物,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以溫開水吞服,不要用茶、果汁、牛奶、汽水等飲料,這樣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應。一般而言,飲料影響藥物吸收的原因很多種,比方說有些抗生素或是補血用的鐵劑跟牛奶一起服用後會發生螯合現象,使得藥物的有效成分減少。有些藥品呈現酸性與茶一起服用時,會和茶中的天然鹼性成分(茶鹼)產生酸鹼反應,形成鹽類而使藥品的療效降低。而葡萄柚汁會影響體內代謝藥物的酵素系統,對於藥效的影響更大,常因此減少特定藥品之代謝及排除,而增加該藥品在人體的濃度,導致副作用。會和葡萄柚汁發生交互作用的藥有很多種,例如癲癇用藥、降血壓用藥、降血脂肪藥、胃腸藥、抗組織胺以及抗黴菌製劑等等。由於葡萄柚汁的影響可能長達24小時,建議在使用這些藥物的期間不可飲用葡萄柚汁。為了發揮藥品最大的功效以及避免副作用的發生,使用口服藥品時請儘量與溫開水併服,如果必須喝牛奶或茶的話,請在服藥後二小時再喝。餵小朋友吃藥並不是一件輕鬆事,小朋友常會因為藥苦而拒絕服用或服用後即吐出,所以家長需掌握正確的餵藥方法,技巧性地讓孩子把藥給吃下去。能溝通的大小孩,最好用獎勵、誇獎的方式誘導他們自己吃,儘量避免在小孩大哭時強灌,這樣很容易嗆到,甚至引發窒息的危險。幼小的孩童,藥粉可以加點開水,用奶瓶、滴管、餵藥器、小針筒、湯匙或是藥杯來餵藥,也可以將雙手洗乾淨,以手指沾藥粉直接塗在口腔內(兩頰內側、上顎、舌面)。一般小兒用藥都有添加糖粉或者配有糖水調和,味道不苦,若氣味真的無法接受,可以加一點點果糖混合服用。如小孩吃藥後吐出來,需評估吐出的量有多少,才決定如何補救。如果吐出來的量不多,或是服用30分鐘後才吐出,就不必補吃,也不必提早下一次吃藥的時間。如果確定全部都吐出來,則應再隔10-15分鐘後才補吃,以免孩子抗拒。三、外用藥品的使用皮膚貼片:將貼片貼在乾淨、乾燥、毛髮少且沒有疤痕、割傷、及不會引起刺痛感覺的皮膚表面。不要用切割或剪裁貼片大小的方式來調整用量,如果認為沒有發揮療效,應與醫療人員討論。 肛門栓劑:如果變軟了,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沖硬。洗淨雙手,除去外包裝,讓病人側躺,從肛門口塞入約五公分深度或食指長度。夾住兩臀,塞入後保持躺姿數分鐘。 眼用藥:點藥前洗手,隱型眼鏡應該先取出。點藥時,眼部避免碰觸藥瓶或藥管開口。使用兩種以上眼藥時,先用藥水再用藥膏,兩藥相隔3-5分鐘。懸服液用前要震搖。將下眼瞼往下拉開,再滴入藥水或壓送約半公分的藥膏,點藥後可以閉上眼睛1-2分鐘。為防止藥水流入鼻淚管進入喉嚨,可按壓眼內角一會兒,多餘的藥膏可用面紙擦掉。 鼻噴劑:點鼻前將鼻子擤乾淨。將噴頭放入鼻孔,塞住另一孔,將藥品壓出,同時緩緩吸入,再用口呼氣。然後用面紙擦拭清潔噴頭。 耳用劑:避免滴管碰觸耳部,儘可能請別人幫忙。點藥時,大人的耳朵往後上方拉,嬰兒往後下方拉。點完後保持相同姿勢五分鐘。 陰道錠或陰道栓劑:洗淨雙手,可用手或特定插入劑將藥品置入陰道深部,如果栓劑變軟,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沖硬。 吸入劑:通常吸入製劑的包裝中會有詳細的用法指示,使用前應該先詳細閱讀說明,若有任何不了解或不清楚上面的說明,應與醫療人員聯繫。不同的吸入劑可能有不同的用法,遵照指示來使用非常重要。四、藥品的效期與保存藥品無論是天然產品或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也都具有效期的限制。當藥品超過了效期,多數藥品的藥效可能會打折扣,而某些藥品可能會失效。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藥品會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一般而言,原裝的藥品經過泡製稀釋後,安定性變差,也就是效期會縮短。絕大多數藥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促成這些物理化學變化常見的原因,包括光線、濕氣與熱度等。因此,藥品最好存放在陰涼處,例如暗處的抽屜或櫃子。如果空間足夠,外用藥最好與內服藥分開存放,以免混淆。需要冷藏的藥品,應放在冰箱的下層冷藏,溫度最好在攝氏2-8℃之間。另外,依指示需要避光的藥品,例如某些眼藥水,通常會另外提供不透明的塑膠袋來盛裝,每次用完後,要記得再將藥品放回袋中存放。藥沒有吃完以前,應持續放置於原有的外包裝容器內,也不要將容器或藥袋上的標示撕掉或污損,以免辨識困難。( 本文作者 / 臺安醫院 - 藥局 - 廖清瑩 )延伸閱讀 》謹慎用藥,安全到老

濫用藥物 當心引發肝炎

濫用藥物 當心引發肝炎#抗生素

您知道藥物會引起肝炎嗎﹖罹患肝炎的原因有病毒、細菌、環境污染物及免疫疾病等因素之外,服用部分藥物也會造成藥物性肝炎喔。肝臟為什麼那麼容易受藥物的損害呢?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這是由於臨床上所用的大多數藥物,均通過肝臟的代謝作用將藥物分解及代謝成非活性或轉化為易排泄的產物,這些過程中需要肝細胞內多種脢的參與,使藥物經氧化、還原及水解的一系列過程,而達到排泄解毒功能。所以,肝臟即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也是藥物毒性反應的主要器官,這就是肝臟也容易遭受藥物損害的原因。柯萬盛指出,藥物對肝損害的機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藥物對肝臟造成直接傷害:藥物直接對肝細胞產生毒性,例如α-甲基多巴及磺胺類藥物,進入人體後與蛋白質結合,刺激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肝損害。第二、通過藥物中間代謝物,例如自由基增加及麩胱甘汰過氧化脢下降,改變細胞內生化環境及細胞結構,而造成肝損害。第三、個人體質,例如抗結核藥異煙井(IHN)乙醯化代謝在人體有二型,即有快速及慢速失活型兩種,其中慢速失活型比快速失活型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及肝中毒。 而容易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則包括:抗生素類(佔25%);解熱鎮痛劑類(佔20%);抗結核藥類(佔13%);神經系統疾病用藥類(佔12%),麻醉藥品類(佔10%);代謝性疾病用藥類(佔4%);類固醇類(佔3%);其他藥物(佔13%)。何醫師提醒,要維護肝功能健全,除了平時應定期檢查之外,盡量不要濫用藥物才不會對肝臟造成負擔!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抗生素

你是不是感覺自己的眼睛又紅又癢,有時還有異物感呢?是不是曾經早上起床時眼睛感覺到不舒服,甚至被異物黏住眼睛而睜不開呢?如果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就是得到了眼瞼炎,需要到眼科門診報到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眼科王宗仁醫師表示,「眼瞼」是最靠近眼球邊緣的皮膚,因為發炎反應或是病菌感染而引起睫毛及眼瞼邊緣處的發炎稱為「眼瞼炎」,是最常引起外眼部刺激的原因之一。依發生位置來分,眼瞼炎可分為前眼瞼炎及後眼瞼炎。前眼瞼炎可能是因為病菌感染(bacterial blepharitis)或是瞼板腺脂漏性發炎(seborrhic blepharitis)反應所引起,最常導致眼瞼發炎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後眼瞼炎主要是眼瞼瞼板腺失能(meibomian gland obstruction)所造成,起因於眼部受到長期的刺激,導致眼瞼瞼板腺漸進性角質化,使得分泌到眼表面的脂質減少,而增加眼瞼發炎的機會。瞼板腺脂漏性發炎及眼瞼瞼板腺失能患者也常伴隨酒糟肌膚(Rosacea)的問題。眼瞼炎患者症狀包括灼熱感、刺激感、眼睛癢、異物感,以及眼瞼邊緣有分泌物而結成硬痂,有的病人甚至有眼瞼周圍潰瘍、睫毛掉落的現象,這些症狀在早晨醒來時最為嚴重,白天症狀逐漸舒緩,這可能與夜間睡覺時,分泌物聚集在眼瞼緣,之後乾掉結成硬痂有關。王宗仁醫師指出,由於眼瞼炎早期症狀與所有眼科疾病症狀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眼瞼炎沒有適當處理,不僅常為眼瞼炎症狀所苦,更任其持續惡化,輕則造成慢性眼瞼結膜炎,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嚴重者常復發麥粒腫或霰粒腫。眼瞼炎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注意眼瞼清潔,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全身性抗生素投予。眼瞼炎治療的目標在減輕症狀,保持視力以及遏止併發症的發生。眼瞼炎治癒率非常得高,王宗仁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眼睛紅紅的時候,不要認為只是睡眠不足而已,眼瞼炎也是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之一,應盡快尋求眼科醫師的鑑別診斷,同時耐心地接受治療,以期能完全康復。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抗生素

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傷寒」及「副傷寒」,這二種均為法定傳染病,都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以引起腸炎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血絲便。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且病例似乎逐年增加,可能是氣候溫暖加上環境衛生惡化所造成。一般在吃入污染物後六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呈深綠色帶黏液,就像是「臭水溝裡長滿青苔的污泥」一樣,如有血絲便,更像「長滿青苔的污泥參雜蕃茄醬」。急性期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和休克,此外容易引發高燒不退、敗血症、壞死性腸炎、腸出血、甚至腸破裂穿孔(1~2%)。一但腸穿孔就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敗血症。此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或造成肝膿瘍、肌肉膿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一旦有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且治療時間較長。方醫師表示,一般在經過適當治療之後,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也比較容易營養不良。「非傷寒沙門氏菌」還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一至二個月之久,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在病人體力變差或病毒感染時,可能會再發病。「非傷寒沙門氏菌」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包括許多家禽家畜甚至爬蟲類,而雞糞污染的「雞蛋」與「蛋殼」,是大家常接觸卻易被忽略的感染源。如果從養雞場買回的雞蛋,沒有清潔就放入冰箱,很可能污染到其他食品。所以最好買「洗選蛋」,可除掉大部分細菌,降低感染的機會。另外,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假如蒼蠅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就可能會致病。此外,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都是主要感染來源。感染沙門氏菌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方醫師說,這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沙門氏菌怕胃酸,也怕腸道內的抗體,一個正常成人,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得病。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長期服用大量制酸劑的人,比較容易得病。一但得病,如果無毒性症狀、敗血症或其他器官組織的合併症出現,多半不需用抗生素,理由是會造成「抗藥性菌」的增加,病人容易復發或變成慢性帶菌者。事實上,養雞人家常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這會增加沙門氏菌對某些藥物的抗藥性,間接影響到人類得病時使用抗生素的療效。沙門氏菌腸炎雖然可怕,卻可以預防。方醫師提醒多注意公共衛生,改善飲食清潔,注意感染源之隔絕,餵食寶寶前自己一定先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不幸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應立即找小兒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抗生素

日本女星飯島愛去年底過世,死因眾說紛紜,後來警方證實,原來是肺炎讓伊人香消玉殞;其實,肺炎是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也是很可怕的奪命殺手,以台灣為例,95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炎便高居第六名。永和耕莘醫院胸腔內科-杜美玉醫師表示,肺炎一般分為社區肺炎及院內肺炎,後者多是住院一段時間後,因為院內感染其他病原、嗆入、醫療處置(如插管、使用呼吸器)所引起,多發生在住院病人,治療也較為棘手;社區肺炎則較常見,可能侵犯各年齡層,而以抵抗力弱的老人、慢性病患危險性高,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結核菌等微生物所致。在台灣,社區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因為患者年齡層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統計上,「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菌種(約佔四分之一),尤其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病患;其次,「黴漿菌」引起的肺炎(佔百分之十二至二十),則較常見於年輕病患,至於病毒感染的肺炎僅佔整體不到一成。˙肺炎有什麼症狀 ?主要有:咳嗽(乾咳或咳出黏液性痰)、發燒、體溫過低、氣促、胸痛、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食慾差等;如果病患抵抗力較差、或是病菌的致病力強,可能導致菌血症或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嚴重到休克、造成死亡。由於初期症狀輕微時,患者可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輕忽就醫,不得不慎。˙如何診斷肺炎 ?杜美玉醫師指出,醫師通常會根據個人病史、生理檢查 (如聽診出現異常聲音)、胸部X光檢查、痰鏡檢及培養、血液培養、血清學檢查與分子生物學檢驗,來進行確診,同時也排除一般感冒、肺結核等可能混淆的疾病。˙如何治療肺炎 ? 細菌性肺炎主要採取抗生素治療(例如:青黴素、紅黴素等),但是近年來病菌的抗藥性愈來愈高,像肺炎鏈球菌已普遍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至於病毒性肺炎則尚無藥物可有效殺死病毒,只能以輔助性治療為主,所以病患需多休息。˙如何預防肺炎 ?要避免肺炎侵犯,杜美玉醫師強調,應盡量減低罹病的風險因素,例如戒煙、戒酒,注意均衡飲食及充份休息。尤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慢性心臟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糖尿病、鐮刀狀貧血症、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一旦感染肺炎,後果嚴重,建議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行性感冒疫苗,以降低肺炎的發生。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抗生素

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常見的細菌包括俊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而在組織空隙內滋長,引起局部組織炎性反應。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為恭紀念醫院 - 感染科 - 張恩本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部等部位,並可經淋巴系統侵犯到周邊結締組織。初期特徵包括:‧紅:傷口及其四周表面潮紅。‧腫:受傷部位表面輕微隆起。‧熱:被感染之區域較其他正常區域溫度稍高。‧痛:患處受牽連區域會持續疼痛或有化膿現象。隨後其範圍會逐步擴大,同時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這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張恩本醫師指出,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一、抵抗力低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等。這些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患者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截肢,甚至死亡。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更要小心細菌的感染。二、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香港腳等。外傷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種種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至於要如何診斷?張恩本醫師說,蜂窩性組織炎通常可由皮膚外觀診斷,通常醫生會建議做血液檢驗、傷口組織採樣培養,有助於與小腿靜脈血栓區別。小腿部位受感染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症狀與特徵相似於小腿靜脈血栓,都有熱、痛、腫等症狀。關於蜂窩組織炎的治療目前以抗生素為主,首先必做血液培養 (Blood Culture) 及敏感試驗 (Sensitivity Test) ,再依結果選用正確的全身性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為 Penicillin 或 Oxacillin,通常七至十天即可痊癒。但若當傷口已形成膿瘍,必須採外科手術的切開引流與傷口的擴創處理。更嚴重時,醫師將視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型手術。若手或腳嚴重感染,可提高四肢、降低活動量、多休息。防治蜂窩組織炎,張恩本醫師提醒,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感染之傷口,不論有多微小,都需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發生,若有香港腳應及早治療。此外,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習慣,避免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可怕的蜂窩性組織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