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濫用藥物 當心引發肝炎

濫用藥物 當心引發肝炎#抗生素

您知道藥物會引起肝炎嗎﹖罹患肝炎的原因有病毒、細菌、環境污染物及免疫疾病等因素之外,服用部分藥物也會造成藥物性肝炎喔。肝臟為什麼那麼容易受藥物的損害呢?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這是由於臨床上所用的大多數藥物,均通過肝臟的代謝作用將藥物分解及代謝成非活性或轉化為易排泄的產物,這些過程中需要肝細胞內多種脢的參與,使藥物經氧化、還原及水解的一系列過程,而達到排泄解毒功能。所以,肝臟即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也是藥物毒性反應的主要器官,這就是肝臟也容易遭受藥物損害的原因。柯萬盛指出,藥物對肝損害的機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藥物對肝臟造成直接傷害:藥物直接對肝細胞產生毒性,例如α-甲基多巴及磺胺類藥物,進入人體後與蛋白質結合,刺激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肝損害。第二、通過藥物中間代謝物,例如自由基增加及麩胱甘汰過氧化脢下降,改變細胞內生化環境及細胞結構,而造成肝損害。第三、個人體質,例如抗結核藥異煙井(IHN)乙醯化代謝在人體有二型,即有快速及慢速失活型兩種,其中慢速失活型比快速失活型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及肝中毒。 而容易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則包括:抗生素類(佔25%);解熱鎮痛劑類(佔20%);抗結核藥類(佔13%);神經系統疾病用藥類(佔12%),麻醉藥品類(佔10%);代謝性疾病用藥類(佔4%);類固醇類(佔3%);其他藥物(佔13%)。何醫師提醒,要維護肝功能健全,除了平時應定期檢查之外,盡量不要濫用藥物才不會對肝臟造成負擔!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抗生素

你是不是感覺自己的眼睛又紅又癢,有時還有異物感呢?是不是曾經早上起床時眼睛感覺到不舒服,甚至被異物黏住眼睛而睜不開呢?如果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就是得到了眼瞼炎,需要到眼科門診報到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眼科王宗仁醫師表示,「眼瞼」是最靠近眼球邊緣的皮膚,因為發炎反應或是病菌感染而引起睫毛及眼瞼邊緣處的發炎稱為「眼瞼炎」,是最常引起外眼部刺激的原因之一。依發生位置來分,眼瞼炎可分為前眼瞼炎及後眼瞼炎。前眼瞼炎可能是因為病菌感染(bacterial blepharitis)或是瞼板腺脂漏性發炎(seborrhic blepharitis)反應所引起,最常導致眼瞼發炎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後眼瞼炎主要是眼瞼瞼板腺失能(meibomian gland obstruction)所造成,起因於眼部受到長期的刺激,導致眼瞼瞼板腺漸進性角質化,使得分泌到眼表面的脂質減少,而增加眼瞼發炎的機會。瞼板腺脂漏性發炎及眼瞼瞼板腺失能患者也常伴隨酒糟肌膚(Rosacea)的問題。眼瞼炎患者症狀包括灼熱感、刺激感、眼睛癢、異物感,以及眼瞼邊緣有分泌物而結成硬痂,有的病人甚至有眼瞼周圍潰瘍、睫毛掉落的現象,這些症狀在早晨醒來時最為嚴重,白天症狀逐漸舒緩,這可能與夜間睡覺時,分泌物聚集在眼瞼緣,之後乾掉結成硬痂有關。王宗仁醫師指出,由於眼瞼炎早期症狀與所有眼科疾病症狀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眼瞼炎沒有適當處理,不僅常為眼瞼炎症狀所苦,更任其持續惡化,輕則造成慢性眼瞼結膜炎,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嚴重者常復發麥粒腫或霰粒腫。眼瞼炎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注意眼瞼清潔,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全身性抗生素投予。眼瞼炎治療的目標在減輕症狀,保持視力以及遏止併發症的發生。眼瞼炎治癒率非常得高,王宗仁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眼睛紅紅的時候,不要認為只是睡眠不足而已,眼瞼炎也是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之一,應盡快尋求眼科醫師的鑑別診斷,同時耐心地接受治療,以期能完全康復。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

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抗生素

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傷寒」及「副傷寒」,這二種均為法定傳染病,都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以引起腸炎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血絲便。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且病例似乎逐年增加,可能是氣候溫暖加上環境衛生惡化所造成。一般在吃入污染物後六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呈深綠色帶黏液,就像是「臭水溝裡長滿青苔的污泥」一樣,如有血絲便,更像「長滿青苔的污泥參雜蕃茄醬」。急性期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和休克,此外容易引發高燒不退、敗血症、壞死性腸炎、腸出血、甚至腸破裂穿孔(1~2%)。一但腸穿孔就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敗血症。此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或造成肝膿瘍、肌肉膿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一旦有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且治療時間較長。方醫師表示,一般在經過適當治療之後,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也比較容易營養不良。「非傷寒沙門氏菌」還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一至二個月之久,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在病人體力變差或病毒感染時,可能會再發病。「非傷寒沙門氏菌」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包括許多家禽家畜甚至爬蟲類,而雞糞污染的「雞蛋」與「蛋殼」,是大家常接觸卻易被忽略的感染源。如果從養雞場買回的雞蛋,沒有清潔就放入冰箱,很可能污染到其他食品。所以最好買「洗選蛋」,可除掉大部分細菌,降低感染的機會。另外,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假如蒼蠅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就可能會致病。此外,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都是主要感染來源。感染沙門氏菌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方醫師說,這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沙門氏菌怕胃酸,也怕腸道內的抗體,一個正常成人,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得病。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長期服用大量制酸劑的人,比較容易得病。一但得病,如果無毒性症狀、敗血症或其他器官組織的合併症出現,多半不需用抗生素,理由是會造成「抗藥性菌」的增加,病人容易復發或變成慢性帶菌者。事實上,養雞人家常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這會增加沙門氏菌對某些藥物的抗藥性,間接影響到人類得病時使用抗生素的療效。沙門氏菌腸炎雖然可怕,卻可以預防。方醫師提醒多注意公共衛生,改善飲食清潔,注意感染源之隔絕,餵食寶寶前自己一定先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不幸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應立即找小兒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抗生素

日本女星飯島愛去年底過世,死因眾說紛紜,後來警方證實,原來是肺炎讓伊人香消玉殞;其實,肺炎是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也是很可怕的奪命殺手,以台灣為例,95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炎便高居第六名。永和耕莘醫院胸腔內科-杜美玉醫師表示,肺炎一般分為社區肺炎及院內肺炎,後者多是住院一段時間後,因為院內感染其他病原、嗆入、醫療處置(如插管、使用呼吸器)所引起,多發生在住院病人,治療也較為棘手;社區肺炎則較常見,可能侵犯各年齡層,而以抵抗力弱的老人、慢性病患危險性高,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結核菌等微生物所致。在台灣,社區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因為患者年齡層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統計上,「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菌種(約佔四分之一),尤其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病患;其次,「黴漿菌」引起的肺炎(佔百分之十二至二十),則較常見於年輕病患,至於病毒感染的肺炎僅佔整體不到一成。˙肺炎有什麼症狀 ?主要有:咳嗽(乾咳或咳出黏液性痰)、發燒、體溫過低、氣促、胸痛、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食慾差等;如果病患抵抗力較差、或是病菌的致病力強,可能導致菌血症或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嚴重到休克、造成死亡。由於初期症狀輕微時,患者可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輕忽就醫,不得不慎。˙如何診斷肺炎 ?杜美玉醫師指出,醫師通常會根據個人病史、生理檢查 (如聽診出現異常聲音)、胸部X光檢查、痰鏡檢及培養、血液培養、血清學檢查與分子生物學檢驗,來進行確診,同時也排除一般感冒、肺結核等可能混淆的疾病。˙如何治療肺炎 ? 細菌性肺炎主要採取抗生素治療(例如:青黴素、紅黴素等),但是近年來病菌的抗藥性愈來愈高,像肺炎鏈球菌已普遍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至於病毒性肺炎則尚無藥物可有效殺死病毒,只能以輔助性治療為主,所以病患需多休息。˙如何預防肺炎 ?要避免肺炎侵犯,杜美玉醫師強調,應盡量減低罹病的風險因素,例如戒煙、戒酒,注意均衡飲食及充份休息。尤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慢性心臟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糖尿病、鐮刀狀貧血症、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一旦感染肺炎,後果嚴重,建議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行性感冒疫苗,以降低肺炎的發生。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抗生素

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常見的細菌包括俊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而在組織空隙內滋長,引起局部組織炎性反應。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為恭紀念醫院 - 感染科 - 張恩本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部等部位,並可經淋巴系統侵犯到周邊結締組織。初期特徵包括:‧紅:傷口及其四周表面潮紅。‧腫:受傷部位表面輕微隆起。‧熱:被感染之區域較其他正常區域溫度稍高。‧痛:患處受牽連區域會持續疼痛或有化膿現象。隨後其範圍會逐步擴大,同時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這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張恩本醫師指出,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一、抵抗力低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等。這些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患者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截肢,甚至死亡。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更要小心細菌的感染。二、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香港腳等。外傷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種種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至於要如何診斷?張恩本醫師說,蜂窩性組織炎通常可由皮膚外觀診斷,通常醫生會建議做血液檢驗、傷口組織採樣培養,有助於與小腿靜脈血栓區別。小腿部位受感染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症狀與特徵相似於小腿靜脈血栓,都有熱、痛、腫等症狀。關於蜂窩組織炎的治療目前以抗生素為主,首先必做血液培養 (Blood Culture) 及敏感試驗 (Sensitivity Test) ,再依結果選用正確的全身性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為 Penicillin 或 Oxacillin,通常七至十天即可痊癒。但若當傷口已形成膿瘍,必須採外科手術的切開引流與傷口的擴創處理。更嚴重時,醫師將視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型手術。若手或腳嚴重感染,可提高四肢、降低活動量、多休息。防治蜂窩組織炎,張恩本醫師提醒,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感染之傷口,不論有多微小,都需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發生,若有香港腳應及早治療。此外,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習慣,避免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可怕的蜂窩性組織炎。

新生兒罕見腦膜炎 抽”龍骨水”檢查很安全!

新生兒罕見腦膜炎 抽”龍骨水”檢查很安全!#抗生素

一位未到滿月的小嬰兒,哭鬧多日,食慾更是不佳,驚嚇反應變得很頻繁,家人帶去收驚,也不見效。後來至診所就醫,發現有發燒,所以轉送至醫院就醫。住院後,進行血液、尿液、脊髓液等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發現是腦膜球菌所致的腦膜炎,給予抗生素治療,病情得以控制。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陸相如醫師表示,該例腦膜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在新生兒屬罕見,全世界的報導案例不超過六十例。腦膜球菌大都發生在較大兒童、青少年。因其具傳染性,因此其他的家庭成員及接觸者,都應做抗生素預防。陸相如醫師指出,新生兒腦膜炎的症狀,並無特別性,常常只是發燒、哭鬧、食慾不佳等非特殊性的表現。僅少數會有頸部僵硬、抽搐、嘔吐的現象。併發症有腦室炎、腦膿瘍、水腦、抽筋、腦性麻痺、智能遲緩等。30%至50%會產生神經學後遺症;死亡率偏高,約一至三成。陸相如醫師表示,正確的診斷必須靠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作化驗,培養是否有細菌性感染。再依照菌種,以及是否合併併發症,給予完整的抗生素療程。臨床上,常有家長覺得抽”龍骨水”會傷害到小孩的脊柱、神經,往往猶豫,且不願意做腰椎穿刺。如此一來,延誤病情,不但無法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反而產生神經學後遺症,得不償失。其實,腰椎穿刺是個很安全的檢查,抽取的部位是脊髓液導水管,而非脊柱,抽取的量很少,而脊髓液也是每天都在製造,對腦部不會有傷害。一般而言,新生兒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可持續3-6個月,對抗外界的病菌。所以,陸相如醫師提醒家長,小孩一旦發燒,一定要做完整的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而非只是退燒就好。一般家長擔心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並非發燒本身所致,而是因為腦膜炎沒有及時治療,而造成的後遺症。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抗生素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抗生素

一位50多歲女性,日前因天氣不錯,與家人外出踏青,不慎遭蟲咬傷,返家後發現小腿皮膚有紅點狀,心想昆蟲咬傷,不以為意,便自己擦藥局買來的藥膏,但三、四天了一直沒好轉,後來,大小腿甚至出現紅、腫、熱、痛,並且發高燒並發冷,因此被家人送到該院急診,經診斷為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血液的細菌培養也培養出鏈球菌,經過多日的針劑抗生素治療,發燒的問題才漸漸改善,腳的紅腫也慢慢回到原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感染科郭漢岳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症狀為皮膚區域的紅、腫、熱、痛,主要發生在足背、小腿、手背等地方,發炎的區域一般集中一處,沿周圍擴散,有時會順著淋巴的循環由小腿一路向鼠蹊部發炎,雖然疼痛為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的症狀,不過疼痛一般都是在碰觸到發炎地方才會發生。若發炎區域較大,有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症狀。一般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原菌為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存在於皮膚的細菌,當表皮有受傷或破損時,細菌會順著破損處進入體內,若菌量太多或人體免疫或循環狀態不好,就可能引起組織的發炎。因此,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危險因子有皮膚缺損(傷口、香港腳、泡水過久)、循環不佳(動脈或靜脈阻塞、放射線治療後)、免疫不佳(糖尿病、肝硬化、洗腎)、體重過重等。一般而言,若病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免疫不佳的情形,或是該區域血液循環太差,就有可能會感染到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及肌肉層,並會產生化膿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將膿瘍引流,嚴重時可能要手術切除感染部位,甚至截肢。郭漢岳醫師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生素,若症狀較嚴重,則需要先以針劑治療,甚至先作血液培養,找出致病菌再投藥。若有膿瘍產生,則需要手術將膿去除或引流。若在不碰觸發炎部位也會有劇痛,則要考慮已侵犯到肌膜,需評估是否要緊急手術。一般用藥到症狀消失兩到三天為止。郭漢岳醫師提及,針對有些病患已改善所有能改善的危險因子,但仍然一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則有文獻建議可以使用抗生素做長期的預防。在國內主要以每月一次的長效型盤尼西林肌肉注射以預防之,且就其門診患者的施打情形,此方法確實能減少蜂窩性組織炎的發作次數,只是每次都須要作盤尼西林測試;若怕痛的病患也可以口服盤尼西林來治療。不論是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療,一般建議先治療六個月,再評估停藥後是否有復發的情形。建議民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時,還是要請醫師診治,不要自己買抗生素吃,以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除了治療之外,找出危險因子並儘量加以控制是很重要的,因為若不將危險因子改善,復發的機會就會很高。郭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雖然只是皮膚的感染,然而一旦細菌向深層侵犯,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早期診治及治療才能保護我們的健康。而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蜂窩性組織炎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