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每年造成500萬人死亡。醫師示警,抗生素抗藥性不僅影響人類健康,同時也威脅動物、植物與整體環境生態。若情況持續惡化,預計到了2050年,不僅全球每3秒就有1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感染,台灣更將有3.3萬人每年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每年造成500萬人死亡。醫師示警,抗生素抗藥性不僅影響人類健康,同時也威脅動物、植物與整體環境生態。若情況持續惡化,預計到了2050年,不僅全球每3秒就有1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感染,台灣更將有3.3萬人每年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將每年11月18~24日訂定為世界「抗生素抗藥性宣導週」。面對抗藥性所帶來的健康隱患,民眾該如何面對?台大醫院呼應國際衛教提倡,推出抗生素抗藥性宣導展覽,讓民眾透過淺顯易懂的衛教展覽,認識常見的抗藥性細菌與其抗藥性議題,達到衛教目的。 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的藥物,但由於不當使用,可導致原本想對抗的細菌產生抗藥性,而難以殺滅。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表示,從青黴素的發現成為人類的救命仙丹,到因為不當使用而產生「超級細菌」問題,濫用抗生素已成為全球的重大醫療威脅。台大醫院除了提供民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肩負著民眾衛教的責任;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一直以來持續落實對抗生素的合理監控,也期望透過這次活動,帶給民眾更多的知識,讓抗生素的正確使用觀念能傳播更深遠。 3大原因讓細菌成為超級強敵!不當使用將陷入惡性循環 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醫師分享細菌產生抗藥性的主要原因,他提到,細菌大概可以經由3種方式產生抗藥性:一是環境中本就存在著相當多不同、複雜的菌種,有些菌種天生就對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當以抗生素治療其中某些特定細菌時,環境中其他具抗藥性的細菌在治療的同時反而被保留,等於是以人為因素介入導致其他細菌的生存優勢;第2種則是細菌長期在繁衍的同時,因基因突變而自行產生抗藥性;第3種則是從別的細菌身上獲得產生抗藥性的機轉。 當民眾不當使用或者是過度使用抗生素,王振泰醫師說明,便容易產生第1種與第3種類型的細菌抗藥性;而劑量不足、自行停藥導致療程過短,或者是過度使用,則是讓細菌逐步產生突變的催化劑。王振泰醫師強調,當細菌產生抗藥性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原來很好對付的細菌,會變得用藥無效,必須再使用別的抗生素;如果再持續使用不當,便陷入惡性循環到最後無藥可用。 沒有強不強,只有適當不適當!醫籲:精準用藥、正確使用才是最好的治療 民眾往往也有迷思,就是「強一點」的抗生素是否比較有效?王振泰醫師說明,抗生素沒有哪一種最強,只有適當不適當!當醫師給藥時就會評估治療疾病的適當性,哪一種藥物在抗菌譜(抗生素能滅菌或抑制微生物的範圍)上較為精準,用對藥才是對民眾最好的治療。 面對秋冬來臨有更多如新冠肺炎、流感、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RSV)等呼吸道感染,不少民眾也有不少用藥疑問。王振泰醫師解釋,其實多數都是不需要抗生素,而是以症狀緩解或抗病毒藥物即可;而透過施打疫苗來降低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發生率,自然也就能大幅減少因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續發性細菌感染,也就能因此減少需多抗生素的使用,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 這次展覽中也能看到很多可愛的細菌立牌,幫助民眾更了解更多有關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知識;在認識細菌的同時,王振泰醫師也建議要落實日常生活良好的習慣,如用餐前、如廁後洗手等;如果自己有感染症狀,外出也一定要戴上口罩;搭配充足的睡眠與均衡飲食,透過疾病預防才是增進健康的真正方法。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日前舉辦 「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民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呼籲民眾養成「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及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的習慣。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抗生素問世近百年,讓過去高度致命的細菌感染得以治癒,全球平均壽命顯著提升。不過,「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人們對抗生素的過度依賴與使用,加速細菌演變,對全球公共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由於藥物研發的腳步趕不上病原菌的變化,加上企業端也因抗生素利潤有限,投入意願下降,讓抗生素的研發雪上加霜。 多管齊下 喚起大眾保持警惕 侯明志強調,減少抗藥性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醫師端,讓抗生素用在刀口上,醫療機構更謹慎開立處方。衛福部已設立監測機制,由感染科醫師進行監督,確保抗生素合理使用,並對執行有效的醫師給予獎勵。醫師先從廣泛的藥物開始,逐步過渡到特定抗藥細菌的精準用藥,避免過度使用。 其次、民眾有正確觀念。透過教育推廣,人人成為家庭、學校、社區守護者,社區里長與基層醫師可舉辦相關講座,媒體透過節目進行專題報導,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喚起大眾對抗生素濫用的危機意識;也可以考慮在小學課程置入抗生素知識,讓下一代有正確用藥觀念,透過學校影響學生,再由學生將知識帶回家庭,提升社會健康意識。 北榮感染科主任林邑璁指出,隨著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細菌逐漸進化抗藥性,在患者體內變得更為強大且難以控制。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時從共存的狀況轉為致病,導致嚴重感染,這類超級細菌對傳統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感染變得難以治療或無法治療,增加疾病惡化風險。 電腦輔助 落實抗生素精準應用 舉例來說,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對碳青黴烯(Carbapenem)的抗藥性比率近年來翻了數倍,它本身的致病力強;綠膿桿菌在院內感染中也很常見,對碳青黴烯抗藥性也逐漸上升,對於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患者的健康帶來重大風險。 林邑璁指出,細菌雖具致病性以及抗藥性,若適當控制,可與人類共存。面對抗藥性細菌,北榮感染科醫師與資訊部門合作,利用資訊系統來輔助抗生素的正確使用,讓醫師第一時間了解患者感染史以及曾經在身上培養出來的細菌和用藥記錄;當感染原不明時,透過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迅速辨識細菌及抗藥性,隨著檢測結果調整合適藥物,透過電腦輔助系統,落實抗生素精準使用。 林邑璁呼籲,對抗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是全球挑戰,透過教育推廣、準確診斷及醫師專業,才能減少抗藥性細菌危機。
抗生素濫用問題不斷加劇,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響應2024世界抗生素週,昨(4)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疾病管制署等單位合作,打造「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淺顯易懂的互動與說明,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蔡明哲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抗生素的使用控制較為鬆散,致重症患者中的抗藥性細菌比例顯著上升。使用抗生素應透過醫師專業判斷,正確的療程、劑量和天數須嚴格遵從醫囑,民眾別隨意縮短或延長用藥,避免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減弱藥效,未來面對感染時恐難以治療。 接種疫苗、正確用藥 避免濫用與抗藥性 蔡明哲院長說明,「勤洗手能減少病菌入侵,比抗生素有效。」在抗藥性問題與日俱增情況下,學校和社區也扮演重要角色。學校可透過衛教課程教導抗生素如何正確使用,讓學生了解抗藥性的危害;社區可透過健康講座幫助民眾理解抗生素並非適用於所有感染,形成全社會共同防範抗藥性的共識。 蔡明哲院長指出,頻繁使用抗生素會削弱療效;不適當使用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甚至在感染時無藥可用。遵從醫囑能防止抗生素的濫用,讓抗生素在真正需要時發揮效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原地表示,接種疫苗和正確用藥是預防抗藥性擴散的關鍵。疫苗能降低感染風險,減少抗生素需求,例如肺炎鏈球菌和流感疫苗能減少重症及併發症風險,間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感染源之一,有些研究指出,抗生素的濫用可能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提醒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多喝水、避免憋尿及定期檢查,減少泌尿道感染風險,若因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隨意用藥。 消炎藥≠抗生素 認識用藥差異 李原地提醒,抗生素與消炎藥不能混為一談。身體發炎由多種原因引起,例如,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常因為關節發炎所引發的症狀,這類疼痛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或專門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不需使用抗生素。 有些發炎源於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皮膚或關節出現發炎反應。通常由風濕免疫科醫師評估,治療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類的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以抑制發炎反應。這些藥物同樣不屬於抗生素的範疇。 抗生素用於抑制細菌生長與殺死細菌。當細菌受到控制,便能減少身體發炎、緩解症狀,民眾應區分醫師所開的藥物,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按照正確的劑量和時間服用,才能有效抑制細菌。
「抗生素抗藥性是沉默的全球疫情。」為幫助大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三軍總醫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更表示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人能置身事外,期望透過本次活動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與警覺。 根據數據統計,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抗藥性縮短1.8年,2050年每3秒將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無藥可用的危機。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抗藥性細菌的防範,從醫護人員到民眾都必須建立起正確認知,濫用抗生素的後果讓不少民眾死於感染症,沒人能置身事外,為此更會深入加強三軍總醫院抗生素的監控與管制,為病人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抗藥性已成為「全球性醫療緊急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抗藥性細菌的蔓延將導致2050年每3秒有1人因感染超級細菌死亡,造成的不僅是民眾住院天數的增加,更是社會經濟的損失。醫療品質策進會張上淳董事長更表示,台灣每年因抗藥性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千億元,不僅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也是公共健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抗藥性已是沉默的全球疫情,今年健保署已啟動健保補助計畫,透過對醫療機構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抗藥性細菌的比例。 三軍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醫師表示,臨床上仍可見民眾有錯誤迷思,包含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主動要求抗生素導致不當使用進而產生抗藥性,到最後恐會導致簡單的感染也無藥可用的情況。邱俊翔醫師解釋,民眾平時面對的流感、新冠肺炎主要是病毒感染,多數是不需用到抗生素的。 提早停藥或者過度使用都會帶來不好影響 三軍總醫院感染及熱帶醫學科主任林德宇醫師也提到,抗藥性就是細菌在抗生素的壓力之下自然演化出的物競天擇狀態,民眾不論是沒有吃足或者是過度使用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提早停藥會讓抗生素濃度不足使細菌演化導致最後殺不死,濫用過多抗生素也會破壞腸道好菌傷害生理機制,因此遵守醫囑才是最正確的作法。 因此,邱俊翔醫師也呼籲民眾,服用抗生素除了從生活中落實「4不1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也鼓勵民眾在診間多做3個詢問:「有沒有抗生素?」、「吃多久」、「注意什麼?」來為健康把關。 邱俊翔醫師補充,過去民眾都會認為抗藥性離自己很遠,但其實抗藥性不只是會發生在院內或多重感染的病患,連畜牧業在動物身上使用抗生素都有可能在環境內篩選出抗藥性細菌,與民眾息息相關,這次透過的抗生素衛教巴士概念,就像是邀請民眾上車一樣,期望透過共同了解抗藥性的重要一起帶動觀念提升。邱俊翔醫師強調,微生物的抗藥性一直在發展,除了透過民眾認知的傳達,也呼籲醫護人員對抗生素能更多樣性使用,讓抗生素的使用更具效益。 三軍總醫院對於提供民眾健康照護一直持續不斷努力,在去年三軍總醫院所參與的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更獲得政府認證,未來透過與基層醫療診所共同努力,相信也會繼續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照護。
赴日旅遊注意!日本「會行走的肺炎」黴漿菌疫情升溫,感染人數已連續2週創新高,全日本平均病例數也創近10年新高,部分患者更出現抗藥性。感染科醫師示警,秋冬原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盛行季節,但目前肺炎黴漿菌沒有疫苗可打,又容易有抗藥性,提醒民眾平日戴口罩、勤洗手可防範。
近期黴漿菌正在中國大流行,造成許多孩童久咳不停,群聚感染。隨著類流感疫情升溫,當地黴漿菌抗藥性比例高,有醫師警示中國抗藥性黴漿菌明年春節可能侵台。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密切監控,26日已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
近期中國多地爆發「肺炎黴漿菌」大規模感染,造成醫院急診壅塞,台灣感染案例也有增加趨勢,抗生素使用及抗藥性問題,再度引發大眾關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抗藥性細菌比例10年來已攀升超過3倍,患者住院時間增4成、致死率更上升6成,籲醫界及民眾正視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並建議可透過看診時,主動詢問醫師「3問題」,提升正確用藥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