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

打疫苗不用怕!孕婦寶寶同時提升免疫力

打疫苗不用怕!孕婦寶寶同時提升免疫力#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懷孕中母親總是害怕感冒、服藥、生病,甚至連疫苗都不敢打,就怕藥物會影響腹中胎兒的健康!但其實只要和醫師詳細討論、評估,適切施打疫苗,是對嬰兒和母親雙方健康是有益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芯伃醫師指出,孕婦施打流感疫苗,不但不會危害孕婦或胎兒的健康,反而能夠誘發體內免疫力,在孕婦血清和臍帶血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同時保護嬰兒與母親;但台灣大部分的媽媽,對於預防流感的觀念仍不是相當清楚,故施打疫苗的比例偏,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認為孕婦是施打流感疫苗,最重要的對象之一。此外,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將孕婦列為應該施打流感疫苗的高危險群!對此,衛福部10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也將孕婦列為建議施打對象,但此觀念仍須建立與推廣。林芯伃醫師表示,最近前來門診拿取感冒藥的孕婦越來越多,且研究指出,孕婦感染流感胎死腹中的風險,顯著高於未感染流感者,顯示出孕婦施打疫苗的重要。醫師將於以下說明孕婦施打疫苗的益處,並提醒懷孕達12週以上的準媽媽,記得在流感季節前施打流感疫苗,以提供寶寶最健康的環境。● 孕婦施打流感疫苗益處1)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後,疫苗的保護效益約53%,因此孕期中呼吸道感染發燒的相對風險顯著低於未接種者。2)接種疫苗的孕婦生產後,6個月內的母乳中,含有流感抗體的效果顯著高於未接種者。3)接種疫苗的孕婦生產後,媽媽與嬰兒雙方呼吸道感染發燒的發生率顯著低於未接種者,嬰兒的出生體重也顯著大於未接種者。

英少婦罹異食癖 海綿、衛生紙通通下肚

英少婦罹異食癖 海綿、衛生紙通通下肚#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公,寶寶肚子餓了,想要吃炸雞」,相信許多懷孕婦女都會與食物產生奇妙的靈異感應,會在莫名的時間點,想要吃奇怪的食物,像是冬天想吃刨冰、夏天想吃薑母鴨、半夜想吃豆花等等,可能都會讓另一半一個頭兩個大,而英國就出現了一對姊妹,雙雙都懷孕之後,竟得了「異食癖」,開始愛把抹布、衛生紙、海綿等東西吞下肚,令人看了有夠吃驚!姊妹懷孕罹異食癖 怪東西全下肚根據英國《太陽報》的報導,這對分別為26歲及21歲的姊妹,懷孕之後,與許多不是食物的物品,產生了奇怪的「靈異感應」,讓她們對於食物的口味改變,就連抹布、海綿、衛生紙都紛紛下肚,更令人擔憂的是,她們都未就醫。所幸,這兩位孕婦,都將嬰兒順利平安的產下,身體並無大礙,但她們卻在懷孕期間吃下了一百個海綿、五十個衛生紙等等,都讓人看了膽戰心驚。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孕婦勤運動成關鍵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孕婦勤運動成關鍵#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相信許多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而有新研究指出,若媽媽在懷孕期間,能養成每周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將可讓孩子一出生,就有非凡的好腦力!孕婦運動給胎兒好腦力 將影響一生英國「每日郵報」指出,根據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要求二十位孕婦,分成兩組進行實驗,一組必須定期每周做三次微喘運動,包括,跑步、騎腳踏車等,另一組則不做運動,竟意外發現,有規律運動的媽媽們,所生出來的嬰兒,腦部的發育較不運動的組別來得好。研究進一步顯示,孕婦運動的確有助於寶寶的腦部發育,且只要每週進行三次持續二十分鐘的運動,就會出現效果,並且持續影響孩子的一生。

北市確診首例德國麻疹 疫苗有效預防

北市確診首例德國麻疹 疫苗有效預防#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台北市6日確診首例德國麻疹。個案為馬來西亞籍21歲旅客,於10月20日入境來台旅遊,31日出現發燒症狀,隔日出疹,目前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經疫情調查結果為境外感染,已掌握211名接觸者(北市94名),目前尚未發現有疑似德國麻疹症狀者,提醒欲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的民眾應於行前評估是否施打疫苗;未滿1歲及未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的幼兒則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德國麻疹屬高傳染性疾病,潛伏期平均約14-17天,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約7天)具有傳染力,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德國麻疹可透過疫苗接種有效預防,衛生局呼籲家長應於幼兒滿1歲時,儘速帶往院所接種MMR疫苗;育齡婦女,如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抗體者,也可拿抗體陰性報告,至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的院外門診免費接種1劑MMR疫苗。孕婦及小孩應特別留意德國麻疹一般人感染德國麻疹後大多症狀輕微,如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但孕婦若無抗體一旦感染則會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如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

新北市「好孕成三」 減輕家長負擔

新北市「好孕成三」 減輕家長負擔#孕婦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經半年籌劃,推出「新北市第3胎(含)以上,0-6歲幼兒就診醫療掛號費減免」政策,民眾帶小朋友看病,只要攜帶健保卡及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影本,到貼有衛生局核發標誌的醫療院所,就可享有門急診掛號費減免。 副市長侯友宜表示,為減低市民養育之經濟負擔,盼多子化後改善高齡社會之隱憂,兒童的成長過程獲得專業的醫療照顧及社會福利計畫,是促成家庭和樂安康之福祉。繼新北市政府補助新生胎兒每人2萬獎勵金外,今年衛生局擴大關懷層面,藉由減輕多子家庭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鼓勵市民提高生育意願,遂積極聯繫中、西、牙醫師公會及轄內所有醫療院所,共得到725家醫療院所共襄盛舉。配合院所皆貼有衛生局「新北市嘉惠生育第3胎,0-6歲掛號費減免」標誌、海報,歡迎民眾逕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ntpc.gov.tw查詢費用減免的詳情。

孕婦牙痛別強忍 當心口腔蜂窩組織炎

孕婦牙痛別強忍 當心口腔蜂窩組織炎#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懷孕需要補充大量營養,沒想到口腔組織此時成了細菌的溫床,原本的牙周病也因而變本加厲轉變成「蜂窩性組織炎」!33歲的陳小姐,平時疏於口腔保健,懷孕後因荷爾蒙及血液循環的變化,使得牙齦腫脹充血,經診斷口腔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因有敗血症及顱內感染的危險,由豐原醫院婦產科收治住院,感染控制後拔除不良咬合的智齒並在超音波檢查胎兒狀況良好後,安心出院返家。豐原醫院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懷孕婦女對於牙齒的治療常抱持著恐懼感,擔心照X光、打麻醉藥或吃抗生素藥物等治療會對寶寶造成影響,所以大多數的孕婦皆會選擇忍痛,事實上,孕婦因為荷爾蒙及血液循環的變化,牙齦容易腫脹受傷,牙床容易鬆動,比平常人更容易有細菌潛藏在牙縫中,而懷孕期間為了供應寶寶充足的營養及維持體力,孕婦們進食與進補的次數增多,牙齒殘留食物的機率增加,蛀牙的機會也相對提升許多。牙周病問題 口腔容易成細菌溫床牙科陳梅玉醫師表示,懷孕的婦女更容易造成口腔疾病的惡化,引起牙周病的細菌可能增加胎兒流產、早產或體重過輕的機率,甚至造成子癇前症,威脅胎兒與孕婦的健康。張崑敏醫師呼籲,孕婦不僅可以看牙,而且比一般人更需要看牙,平日就要養成口腔清潔習慣是很重要的,由於牙齦易出血,建議選擇軟毛的牙刷,多使用牙線及牙間刷清潔口腔。懷孕產檢也要做口腔檢查,若有懷孕一定要明確的告知牙醫師,讓醫師在處理時能多一分小心,懷孕中期(懷孕三至七個月)是較安全的治療時期,若有必要接受拔牙或口腔手術時,牙科醫師與婦產科醫師聯手診療可以更安全。

日德國麻疹疫情嚴重 破7500病例創新高

日德國麻疹疫情嚴重 破7500病例創新高#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際疫情顯示,日本地區目前仍有德國麻疹區域性流行,國內並已發生前往日本旅遊回國後感染個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1歲以下嬰兒及不具德國麻疹抗體之孕婦應避免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德國麻疹病毒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具傳染力,約25%至50%感染者並無明顯的發疹症狀,僅有類似感冒症狀,但部分成年女性感染者會出現關節痛的情況;孕婦若無抗體一旦感染會造成死產、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德國麻疹可透過接種MMR疫苗有效預防,近99%的易感性宿主可經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日本因疫苗接種涵蓋率普遍不理想,從去年起即爆發德國麻疹疫情,並延續至今年,每週通報病例數持續創新高。今年截至第20週已累計通報7540例德國麻疹,為去年全年總通報數2392例的3倍,並為近四年全年通報平均的10倍。每百萬人口病例數以關東地區的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崎玉縣,關西地區的大阪府、兵庫縣、和歌山縣,以及南部鹿兒島縣等最高。感染病例男性高於女性,以20-49歲族群為主,多數未接種疫苗或接種史不明。日本自去年起已有10例因孕婦感染德國麻疹,而導致新生兒出現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另計劃前往日本旅遊民眾,如未完成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之1至6歲學齡前幼兒,以及回國後會接觸到孕婦及1歲以下嬰兒的20至50歲民眾,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至國內12家國際預防接種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壢新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診所及署立花蓮醫院除外)。疾管局提醒,旅遊期間或返國後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旅遊史以及接觸史。

孕婦缺碘 恐影響寶寶言語智商

孕婦缺碘 恐影響寶寶言語智商#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孕婦只喝牛奶,恐會傷害小孩大腦的發育。一項研究發現,牛奶中因含較少碘、酸奶和油魚,在懷孕期間只靠牛奶補充養分,可能會影響嬰兒的智商。研究人員表示,約有6成懷孕時缺乏礦物質的婦女,小孩在8、9歲的時候言語智商分數可能會較低,且閱讀能力也會比較差。這項研究是第一次看孕婦為輕度或中度缺乏碘,為一個未出生的寶寶大腦發展重要的關鍵。該物質有助於甲狀腺生產激素,對胎兒的發育有直接的影響,嚴重缺乏會導致克汀病(一種遲緩發展的醫學術語)。薩里大學和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1040名婦女在懷孕的頭三個月,測量碘尿樣。總體而言,用最少碘婦女所生的孩童,在言語智商測驗中得分較低的風險達60%。領導這項研究的瑪格麗特雷曼教授表示,懷孕婦女的確需要增加碘攝入量。她說,在懷孕早期,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足夠的碘營養狀況的重要性,並強調缺碘造成嬰幼兒發展的風險。合著者薩拉巴斯也說,計劃懷孕和哺乳期的母親應確保他們的飲食中,有良好的天然碘供應。不過,她告誡服用海帶補充劑,因為它們可能有過量的碘元素,攝取過量是有害的。(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