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在銀行上班的患者來看診,焦躁不安的說:「醫師怎麼辦?我最近全身都不對勁,很焦慮、一直覺得心悸、手發抖、睡不著、很害怕、情緒很不穩、想哭、吃不下、頭暈……」她情緒緩和後繼續說:「我去大醫院做檢查,心臟科說心臟沒問題,新陳代謝科說甲狀腺沒問題、應該是壓力大,身心科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我吃了身心科開的鎮靜劑,症狀有稍微緩和,不過還是不舒服,白天工作變得很嗜睡。」辨別惊悸與怔忡 對症用藥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排除結構性的問題,通常都會被歸類為緊張、焦慮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以通常都是交感神經抑制劑、鎮靜劑之類的用藥。心悸在傳統中醫屬於「惊悸」、「怔忡」的範疇,在中醫古籍《素問.舉痛論篇》提到「惊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在《金匱要略》提到「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惊,弱則為悸。」後世醫家總結出「惊自外至者也,惊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賣弱而無力也」。另外,《濟生方》提到「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則點出了怔忡的相關病機。直到《紅爐點雪.惊悸怔忡健忘》篇明白指出「惊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補之也。」由此可知,惊悸和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亦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惊悸日久可發展為怔忡,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擾,而是動悸加重。毋需抑制中樞神經 無嗜睡副作用中醫治療上,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因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首先要看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覺症狀。其次要依據症情區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挟痰還是挟瘀。再來要掌握惊悸與怔忡的區別。惊悸之證,臨床常因惊而悸,初起雖由外因而成,以實證為多,但也有內虛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證,則與一般惊悸不同,以虛證為多,並無外因,經常心悸、胸悶不舒,發則悸躍不能自控,甚則心痛陣發。臨床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等,加以不同的調理,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中醫治療與西醫完全不同,不必用到鎮靜劑、安眠藥、中樞神經作用劑,不會出現嗜睡、疲倦、頭暈、噁心等等的不舒服,也可以正常工作及開車。(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自律神經不自律,就是生活品質低落的開始。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病症,也不是什麼現代新興文明病,而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根據台灣臨床推估,全台灣約有六至七成的民眾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且逐年增加。「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開始時常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含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喉嚨卡卡、呼吸困難、心悸、四肢麻痺、胃脹、打嗝、胃食道逆流、腹瀉、便秘、頻尿、眼睛疲勞、容易感冒、嘴巴容易破、牙齦容易腫脹、疲倦、免疫力下降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並不一定會全部一起出現,種類與嚴重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患者至少會出現三到四項症狀,但因頻繁求醫,會嚴重影響生活跟情緒。此外,內分泌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是甲狀腺亢進、內分泌腫瘤及藥物。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 引發諸多症狀與疾病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經常處在高壓的狀況下,白天上班、晚上繼續加班或應酬,飲食不正常、日夜顛倒又缺乏休閒,長期下來累積許多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健康上的問題,自然也會加速老化!神門穴:小穴位,大功效!耳朵上的「神門穴」在耳輪上下腳分岔處稍上方,位於三角窩內,是管理自律神經的區域,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用手指捏住耳朵的神門穴」,一邊揉捏一邊按壓,即可調節自律神經。手上的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再用同樣的方法換按摩右手神門穴。此外,也可透過做「腹式深呼吸」,把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到6下,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其他包含冥想、氣功、打太極、做瑜伽、按摩、芳療、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休閒嗜好等,尋找各種讓自己可以紓壓的方式,學習慢活與慢食,放慢腳步才能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狀態。

調整4個習慣姿勢 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調整4個習慣姿勢 擺脫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切身經歷過這一連串「自律神經不自律」的過程,發現有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症狀卻不知如何應對,於是決心鑽研相關學術,以不花錢、不吃藥、不麻煩的居家自療方式改善失調的自律神經,導回健康的生活。透過姿勢贏回健康!1)站立時縮小腹如果持續駝背等的不良姿勢,背部和肩膀的肌肉會變硬,與這些肌肉相連結、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變僵硬。而且,不良姿勢會導致內臟受到壓迫,使得內臟功能變弱。最簡單易懂的內臟代表就是胃。當胃功能變弱,胃會往上方上提,影響橫隔膜的上下運動。而且,肺部的膨脹範圍也會因此縮小,背部和肩膀肌肉擴張變硬。連帶地,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僵硬,導致腦脊髓液循環變差,成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導因。不良姿勢真的是百害無一利啊!除了駝背,不良姿勢還有很多種。胸部過度擴張的背部反弓姿勢也是不良姿勢。盤腿坐姿、翹腿坐姿也是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不良姿勢。背部反弓的姿勢會讓胸椎(背骨)和腰椎(腰骨)有負擔,進而導致骨骼歪斜。骨骼一歪,連結突出於椎骨之間的身體各器官的神經就會被壓迫,各器官功能變弱。 優良姿勢首先請輕鬆站立。胸部不要擴張,也不要屈胸,感覺腹部和背部是貼在一起,然後縮腹。一縮腹,背脊就會呈現筆直線條,這就是理想站姿。還有,視線請看正前方。養成不須刻意,也能隨時保持良好站姿的習慣。2)搭電車時,臉要往前看,不要朝下上班族雖然會留意平日姿勢,但常會忽略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的姿勢。如果幸運地在通勤途中的車廂有空位可坐,這時候你是否一坐上去就睡死了呢?這時候如果頭部從頸部往下垂,呈現低頭姿勢的話,可要小心了。對自律神經而言,這是不良姿勢。還有,每次放眼望去整個車廂時,常會看到所有的乘客都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看。長時間頭部低垂,會對頸部造成負擔,頸部肌肉會僵硬。當頸部肌肉僵硬,頸部肌肉所支撐的頸椎(頸骨)就會被拉展而歪斜。頸椎一歪,椎骨之間的神經會受到壓迫,出現痛感,該神經的功能也會變差。環繞在頸椎之間的神經,是連結頸部上方的頭部周邊器官的神經,當這些神經被壓迫,會出現眼睛深處疼痛或頭痛的症狀。此外,頸部肌肉僵硬的話,頭蓋骨的活動性會變差,腦脊髓液循環也會變差。關於腦脊髓液的重要性,本書一再提及,也如前面所述,千萬不要輕忽。腦脊髓液循環變差,就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3)不要緊咬牙齒當我們緊咬著牙齒時,胸鎖乳突肌會處於緊張狀態而僵硬。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前方的肌肉,與胸部連結在一起。當胸鎖乳突肌變僵硬,擴胸難度會升高,而且肩膀會往內縮,很容易就出現聳肩或駝背的姿勢。一旦駝背,就無法大口深呼吸,也會讓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即交感神經作用強大)。重點在於平日就要多加留意,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咬牙。4)隨時提醒自己要「胸式呼吸」基本上,呼吸短淺時,正是交感神經作用之時。人一緊張,呼吸就會變短變淺,請想像自己一直持續在這樣的狀態。此外,相反地,大口深呼吸時,就是副交感神作用的狀態。請想像我們在泡澡或泡溫泉,全身放鬆,忍不住大口深呼吸的狀態。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呼吸,如果持續大口深呼吸,大腦會誤以為現在處於放鬆狀態,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我們只要大口深呼吸,就可以輕易地調整自律神經功能。(本文摘自/70%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別讓失調釀成疾病,自律神經居家調理指南/時報出版)

13個自律神經失調徵兆 你中幾條?

13個自律神經失調徵兆 你中幾條?#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自律神經不自律,就是生活品質低落的開始。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時常聽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醫學名詞,但對其內容卻是一知半解,許多名人都曾遭受此疾侵擾,根據台灣臨床推估,全台灣約有六至七成的民眾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其中上班族更有近九成的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而不自知!顯見大眾對於自律神經的認識仍然相當不足。自律神經看似是人體的一小環節,但若長期處於紊亂、失調的狀況,將可能導致睡眠障礙、腸躁症、心血管疾病,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憂鬱症、腦中風及癌症。現在就用以下13個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來做初步檢測,看看你符合了哪幾項呢?-時常失眠-眩暈或耳鳴-胸口悶煩-搭捷運或公車會心悸-手腳總是冰冷-身體只有某個部位會出汗-持續覺得胸口灼熱或飽腹感-頻繁且反複地腹瀉或便秘-肩頸腰背的問題無法根治-天氣一變化,馬上感到不適-有時會覺得眼前很刺眼-喉嚨不適-沒有感冒卻莫名頭痛→→→上述症狀的產生都跟生活習慣有極大的關聯,只要調整習慣,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本文摘自/70%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別讓失調釀成疾病,自律神經居家調理指南/時報出版)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生理年齡幾歲?別輕忽自律神經的重要

生理年齡幾歲?別輕忽自律神經的重要#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近九旬的企業家接受年度例行健康檢查,雖然自覺體能慢慢不比從前,但他仍堅持每天運動2小時。除了日行萬步以上也搭配重量訓練,因此維持很好的體態,上班時也感覺精力充沛。自律神經功能檢查(心律變異性分析)顯示他的自律神經整體活性極高,比實際年齡少30歲以上。一同前來體檢的第二代,雖然年紀較輕但作息不正常,也幾乎沒有運動習慣,自律神經整體活性不僅低於同齡族群,甚至比他的父親還要低很多。自律神經控制人體心跳、血壓、呼吸等重要功能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自律神經控制人體的心跳、血壓、呼吸、消化道、膀胱、腺體分泌等功能,對身體健康相當重要。目前多以心律變異性分析(HRV)檢查來量化自律神經的功能,利用心跳與心跳間距的變化,來觀測呼吸運動、血管運動與內分泌活動的狀態。藉由數據分析與頻譜轉換,可以測量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以及自律神經整體活性。康宏銘醫師解釋,自律神經整體活性會隨著年齡而變化,自20歲後開始逐漸下降,40歲後更是明顯降低。一般來說年輕男性的交感神經活性較高,年輕女性以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較高,隨著年齡增加兩者逐漸接近。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如油門與煞車,必須有一個適當平衡;自律神經整體活性是越高越好,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力旺盛與否。除了外觀 可從4項指標來測量生理年齡一個人的年齡不能只看身分證,還要看生理年齡!除了從外觀來看是否有皺紋、白髮等,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測量:(1)體適能狀態,包括肌肉質量和骨質密度等;(2)動脈硬化指數,可以測量血管年齡;(3)內分泌狀態,包括生長激素(IGF-1)、性荷爾蒙等;(4)心律變異性分析,可以測量自律神經整體活性。以上幾項都有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的特性,因此也是評估生理年齡的指標。坐息規律、運動習慣、必菸酒噪音等 可提生自律神經功能康宏銘醫師表示,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自律神經的活性,如年齡、性別、壓力與情緒、睡眠狀況、體適能好壞、有無規律運動習慣、有無慢性疾病(特別是糖尿病)等。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固定的體能鍛鍊,避免菸、酒、噪音暴露,適度放鬆活動(禪坐、瑜珈等),並配合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都能提升自律神經功能。最後康宏銘醫師提醒,自律神經整體活性高代表身體的抗壓性高,可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失智症、癌症的發生率。平時養成良好運動及生活習慣,能提高自律神經整體活性,讓生理年齡比身分證上更年輕。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