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

「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自律神經失調

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李先生滿臉憂愁、太太則是精神萎靡。李太太自述約4年前開始感到焦慮、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噁心,後來覺得身體熱熱的,尤其是手心腳心特別明顯,精神疲憊卻又焦慮不安,想睡又睡不著。雖先生陪著她到處看病,也吃了很多腸胃藥、心臟藥、鎮靜劑,但是改善並不明顯。

壓力大到失眠?小心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醫師教「2招」快速解壓

壓力大到失眠?小心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醫師教「2招」快速解壓#自律神經失調

你有慢性壓力嗎?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的時代,常常生活步調緊湊,一被打亂就讓身心感到焦慮壓力,隨之出現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症狀,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醫師提醒,生活中有適當壓力不是壞事,但過多的壓力不僅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不可不慎,民眾可透過2種壓力自我檢測法,和以下壓力排解的練習,幫助身心重新取得平衡。

胸痛是不是心肌梗塞?3招分辨急救關鍵

胸痛是不是心肌梗塞?3招分辨急救關鍵#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自己的症狀竟和心肌梗塞好像!緊急就醫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原來是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 也會引發胸痛心臟內科醫師吳寶榮表示,網路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訊息,易讓民眾產生誤解。李小姐不是三高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1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 有民眾看了網路資料,心有疑慮而主動就醫,也有民眾隱忍胸痛,險些來不及就醫。吳寶榮就曾遇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則治療,近一周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已平安出院,目前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 同樣是胸口悶痛 結果大不同吳寶榮指出,兩個胸痛案例常見於門診,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須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可簡單的用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可以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 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為前胸靠近左側的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至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 非心因性的胸痛有:1.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2.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3.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4.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 從痛的感覺、位置及持續時間找病因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儘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 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儘速就醫。 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 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會導致你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若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呼吸方法錯了 難怪自律神經失調

呼吸方法錯了 難怪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楊在公司跑業務,不但要解說產品,還要送貨及收款。小楊有許多困擾,產品不好自己黑臉,業績不好老闆會臭臉,薪水不好老婆更會變臉,每件事都讓他壓力很大。這天客戶抱怨產品有瑕疵要求退貨,小楊耐心解釋,客戶依然無法接受。滿頭大汗的小楊,忽然呼吸急促,一陣暈眩,他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重新學習呼吸 背痛和失眠居然不藥而癒後來類似的狀況常常發生,小楊白天會覺得吸不到氧氣,呼吸又急又淺,夜晚則是腰痠背痛,無法入睡。小楊去看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心肺功能沒有問題,醫師說他是自律神經失調。服藥之後許多症狀確有改善,但是他發現藥袋上寫的藥物副作用,他全部中鏢。尤其算術能力都變差了,與客戶談話時,無法組織句子,甚至會說出不是自己想說的話。醫師說,看起來小楊不適合藥物治療,改介紹他去做「行為治療」。顧名思義,小楊原本想像需要學習很複雜的行為,沒想到第一堂課,老師教他呼吸,第二堂課也是呼吸,第三堂課又是呼吸。交學費學呼吸,小楊實在不可思議,不過在學會腹式呼吸、學會深呼吸、學會放鬆肌肉後,困擾他許久的問題,包括吸不到空氣、背痛和失眠等,居然全部不藥而癒了。我們總認為呼吸是與生俱備的本領,人的一天大約呼吸25000次,除非你懂得如何正確呼吸,否則你不算是健康。研究顯示呼吸方法會影響體重、運動、體力、過敏、氣喘、打鼾、情緒、壓力和專注力等。1/3的人用嘴呼吸 易形成口臭、牙周病鼻子有纖毛可以幫空氣保濕、調溫、過濾;可是三分之一的人是用嘴呼吸,尤其台灣鼻過敏的學童很多,鼻塞張嘴呼吸會蒸發水分,造成口臭、牙周病。而且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感染。鼻塞的人應該尋求治療,並訓練閉嘴呼吸。鼻孔的呼吸,讓我們能吸飽吸滿。不僅能吸到較多的氧氣,吸入的一氧化氮濃度也較高。一氧化氮能放鬆血管,使血液循環運送氧氣,營養的效率提高,因而體重、免疫、情緒,甚至性功能都能改善。常見人緊張或頭痛時,急促呼吸想要增加氧氣。快而淺的呼吸,心臟有壓力,脖子及肩頸肌肉緊張,使人身體僵硬處於慢性的壓力狀態。呼吸是反射動作,我們可以學習控制。西洋的運動,強調有氧,亞洲的運動包括瑜伽、氣功、太極等,強調養身,都有一套訓練呼吸方法。所謂腹式呼吸又稱橫隔膜呼吸。一般人每次呼吸只用到10%的橫隔膜,學會腹式呼吸可以訓練自己深吸,使肺能吸入更多氧氣減少壓力。作者由於長年在手術室工作,經常腰痠背痛。2018年美國整外醫學會提供人體工學的課程,號稱可以讓外科醫師身體更舒適,工作更有效率,整堂課除了講解解剖結構,指導怎麼彎腰及搬重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在解釋呼吸。外科醫師手術時如果身體前傾,會壓縮肋骨到骨盆之間的身體空間,使主要呼吸肌肉減少50%強度,結果是呼吸變淺,大量使用次級的呼吸肌肉,造成腰痠背痛。所以外科醫師手術時,不應委曲身體配合手術檯,而應儘可能調整燈光、手術,注意自己的姿勢,只要能控制呼吸,就能放鬆肌肉,對抗壓力。作者身體力行之後,受益良多。所以建議每個人都該重新學習呼吸,增進健康。(文章授權提供/林靜芸醫師)

胸痛是不是心臟病?醫師教3重點評估

胸痛是不是心臟病?醫師教3重點評估#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4歲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自己的症狀竟和心肌梗塞好像!緊急就醫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原來是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 也會引發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網路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訊息,易讓民眾產生誤解。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1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 有民眾看了網路資料,心有疑慮而主動就醫,也有民眾隱忍胸痛,險些來不及就醫。吳寶榮醫師就曾遇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則治療,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已平安出院,目前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 同樣是胸口悶痛 結果大不同吳寶榮醫師指出,兩個胸痛案例常見於門診,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須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可簡單的用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可以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 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為前胸靠近左側的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至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 非心因性的胸痛有:1.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2.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3.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4.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 從痛的感覺、位置及持續時間找病因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儘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 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儘速就醫。 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 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會導致你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若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在銀行上班的患者來看診,焦躁不安的說:「醫師怎麼辦?我最近全身都不對勁,很焦慮、一直覺得心悸、手發抖、睡不著、很害怕、情緒很不穩、想哭、吃不下、頭暈……」她情緒緩和後繼續說:「我去大醫院做檢查,心臟科說心臟沒問題,新陳代謝科說甲狀腺沒問題、應該是壓力大,身心科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我吃了身心科開的鎮靜劑,症狀有稍微緩和,不過還是不舒服,白天工作變得很嗜睡。」辨別惊悸與怔忡 對症用藥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排除結構性的問題,通常都會被歸類為緊張、焦慮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以通常都是交感神經抑制劑、鎮靜劑之類的用藥。心悸在傳統中醫屬於「惊悸」、「怔忡」的範疇,在中醫古籍《素問.舉痛論篇》提到「惊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在《金匱要略》提到「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惊,弱則為悸。」後世醫家總結出「惊自外至者也,惊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賣弱而無力也」。另外,《濟生方》提到「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則點出了怔忡的相關病機。直到《紅爐點雪.惊悸怔忡健忘》篇明白指出「惊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補之也。」由此可知,惊悸和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亦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惊悸日久可發展為怔忡,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擾,而是動悸加重。毋需抑制中樞神經 無嗜睡副作用中醫治療上,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因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首先要看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覺症狀。其次要依據症情區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挟痰還是挟瘀。再來要掌握惊悸與怔忡的區別。惊悸之證,臨床常因惊而悸,初起雖由外因而成,以實證為多,但也有內虛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證,則與一般惊悸不同,以虛證為多,並無外因,經常心悸、胸悶不舒,發則悸躍不能自控,甚則心痛陣發。臨床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等,加以不同的調理,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中醫治療與西醫完全不同,不必用到鎮靜劑、安眠藥、中樞神經作用劑,不會出現嗜睡、疲倦、頭暈、噁心等等的不舒服,也可以正常工作及開車。(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自律神經不自律,就是生活品質低落的開始。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病症,也不是什麼現代新興文明病,而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根據台灣臨床推估,全台灣約有六至七成的民眾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且逐年增加。「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開始時常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含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喉嚨卡卡、呼吸困難、心悸、四肢麻痺、胃脹、打嗝、胃食道逆流、腹瀉、便秘、頻尿、眼睛疲勞、容易感冒、嘴巴容易破、牙齦容易腫脹、疲倦、免疫力下降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並不一定會全部一起出現,種類與嚴重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患者至少會出現三到四項症狀,但因頻繁求醫,會嚴重影響生活跟情緒。此外,內分泌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是甲狀腺亢進、內分泌腫瘤及藥物。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 引發諸多症狀與疾病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經常處在高壓的狀況下,白天上班、晚上繼續加班或應酬,飲食不正常、日夜顛倒又缺乏休閒,長期下來累積許多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健康上的問題,自然也會加速老化!神門穴:小穴位,大功效!耳朵上的「神門穴」在耳輪上下腳分岔處稍上方,位於三角窩內,是管理自律神經的區域,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用手指捏住耳朵的神門穴」,一邊揉捏一邊按壓,即可調節自律神經。手上的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再用同樣的方法換按摩右手神門穴。此外,也可透過做「腹式深呼吸」,把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到6下,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其他包含冥想、氣功、打太極、做瑜伽、按摩、芳療、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休閒嗜好等,尋找各種讓自己可以紓壓的方式,學習慢活與慢食,放慢腳步才能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狀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