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食道癌

文/台北醫學大學暨署立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李宜霖有報告顯示服用阿斯匹林或相關非類固醇消炎劑者會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至於幽門螺桿菌對於食道腺癌的關係還不是很被確定,但在研究上發現其對於食道癌似有保護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有減少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進而降低食道腺癌的機率。部份研究指出多食用白菜、菜花等綠色和黃色蔬菜、水果以及漿果能降低食道癌的發病率。癥候及症狀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其症狀常是在腫瘤漸漸長大,妨礙了食道運輸功能時才發生。起初是覺得胸骨的悶感,進而酸痛;但絕大多數的病人,第一個症狀則是吞嚥困難。隨後食道為腫瘤慢慢阻塞,連液體食物也喝不下去。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進而唾液會積聚在腫瘤上方的食道內,由此還會導致咳嗽和發生吸入型肺炎的危險。晚期食道癌因癌腫侵犯或壓迫局部組織,還可能引發上腔靜脈症候群、或是食道氣管瘻管。也是因為食道癌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只有在腫瘤大小已經佔據了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才會有吞嚥困難的症狀。所以當發生症狀而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因而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早期食道癌之診斷晚期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份已有相當明顯的症狀,用食道X光鋇劑攝影或是上消化道內視鏡可以清楚發現腫瘤的位置,但必須配合局部切片檢查以確診。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可用來偵測腫瘤範圍及是否有轉移的情形。但是早期食道癌的診斷卻是不容易。原因之一是食道癌的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病患不會主動就醫。只有少數在作例行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其二是早期食道癌的病灶變化很細微,以食道X光鋇劑攝影經常無法發現。即便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還是有一部分的早期食道癌看不出來。因此針對一些高危險群的患者、例如有頭頸部癌的患者,經常是以Lugol(一種含碘試劑)作染劑,施以染色內視鏡檢查,來達提高早期食道癌的診斷率。根據現有的文獻報告,若是僅用傳統的內視鏡檢查,將近有40~50%的早期食道癌患者會被忽略而延誤診斷。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檢查的蓬勃發展,「窄頻影像系統」以及電子式螢光影像檢查已經成功地應用於消化道腫瘤的偵測及診斷。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的經驗,針對200多位頭頸部癌的患者以「窄頻影像系統」來做食道的篩檢,診斷率接近Lugol's染色內視鏡。其優點是NBI較省時方便並且沒有碘過敏的副作用。若合併使用「窄頻影像系統」與magnified endoscopy於體內直接觀察食道黏膜的黏膜內乳頭微細血管圈能夠及時判斷食道癌其侵犯的程度。▲圖1:窄頻影像系統可用於早期食道癌之診斷食道癌的治療目前食道癌之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包含食道之切除,與使用其他腸胃道進行食道之重建。由於食道癌發現之時大部分都屬於較晚期之疾病狀態,光使用手術切除之治療方式,腫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並不高,其成果並不佳。因此手術前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而後再施行手術治療,如此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的成功率。針對食道上端的癌症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其治療效果甚至優於手術治療效果;因為食道上端癌症常有早期頸部淋巴腺轉移,不易徹底切除,且手術的危險性較胸部食道其他部位為高,因此食道上端癌症的患者,多半是以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為主。早期食道癌之治療,傳統則是直接施行手術,其長期存活較晚期患者明顯的好,但手術本身而言,仍然有高比例的併發症。例如食道狹窄、滲漏、或是傷口感染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當早期食道癌的腫瘤侵犯侷限於黏膜肌肉層以上時,並不會有淋巴結的轉移。因此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局部的腫瘤切除,不僅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並且完整地保留食道的功能。病患在EMR或ESD術後則少有嚴重的後遺症。可是ESD是一個高度內視鏡技術的治療方式,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方得施行。結論食道癌的預後多為較差。接受治療性手術後的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僅為25%,不宜治療性手術的患者其預後更差。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從症狀出現到診斷確定往往曠時彌月,腫瘤已經向外蔓延。因此早期診斷乃是治療食道癌最重要的法則。特別是針對高危險的族群患者,應該更提高警覺,使病症早日發現及早日得到適當的治療。▲圖2:對早期食道癌之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食道癌

傳統之內視鏡檢查對於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偵測比不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Narrow Band Imaging)。因為對於扁平、輕度表面隆起或表面凹陷之病灶,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可以更清楚針對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照相(圖1及圖2)。因而提高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診斷率。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的原理是將長波長的紅光利用旋轉濾鏡過濾,而讓短波長的藍光集中照射在黏膜淺層,因此使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無所遁形。此外擴大型內視鏡可將病灶影像放大80~100倍,使這些腫瘤病灶更易清楚觀察。由於早期食道癌或早期大腸癌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而若早期偵測且在沒有淋巴結轉移時,可以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無需進行傳統手術治療,可以保留原器官之完整性,良好生活品質及降低手術之併發症。本院消化內科在吳志雄院長大力支持下,已購買昂貴先進儀器包含擴大型內視鏡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同時在檢查極短之時間內已偵測到早期大腸癌。針對食道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抽煙、喝酒、嚼食檳榔或曾經罹患頭頸部癌症(口腔癌、舌癌、下咽癌、鼻咽癌)患者應儘早完成食道之完整精細之內視鏡檢查。此外對於大腸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大便有潛血反應、曾經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或家族史有大腸癌之患者,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 圖1A:傳統內視鏡食道癌影像1B:窄頻影像系統食道癌影像 ◆ 圖2A:傳統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2B:窄頻影像系統及擴大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 張君照)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食道癌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居於首位,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過世,使得人人談癌色變。導致死亡的前十種癌症,消化器官竟然占了六項,分別是第2位的肝癌,第3位的大腸直腸癌,第5位的胃癌,第6位的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第9位的食道癌,以及第10位的胰臟癌。消化器官的癌症,可說是國人的痛,也是醫界亟需努力防治的目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說明並解釋,如何預防這些癌症。肝癌:台灣有三百萬B型肝炎及三十萬C型肝炎患者,部份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避免這些結果,建議民眾抽血篩檢是否為帶原者,若為帶原者每3-6個月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若肝功能持續偏高,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從源頭阻斷肝炎病毒的感染,可避免日後的併發症,所以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產生抗體,避免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不必要的輸血,及安全的性行為。保肝、愛肝的原則是食物要新鮮、少喝酒、維持理想體重、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規律作息。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是年紀大、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家族性腺性多發性息肉、遺傳性非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發炎性腸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油脂低纖維飲食等。預防之道是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50歲以上或其他高危險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篩檢方式。若有息肉或早期癌及早接受內視鏡切除術,可避免日後需手術治療。如有血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貧血、體重減輕等,請儘快就醫。胃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可能經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主要有碳13同位素尿素呼氣試驗或經由內視鏡夾取組織來化驗。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受「三合一」藥物除菌治療。其它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常吃煙燻、燒烤的食物、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有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等。若有上腹痛、悶脹或不適、嘔吐、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宜儘快就醫。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是三大危險因子,尤其以嚼檳榔為最主要的元兇,而菸酒有加成的作用,所以避免這些嗜好是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平日保養為注意口腔衛生,若口腔有難以癒合的潰瘍、腫塊或白斑,請務必就醫檢查。食道癌:多數為扁平細胞癌,其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熱茶、煙燻或燒烤的食物、曾有食道腐蝕性傷害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曾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少數的食道癌屬於腺癌,與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可能經由逆流性食道炎、腸上皮化生(巴瑞氏食道)、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腺癌。預防食道癌要避免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果,妥善追蹤治療胃食道逆流疾病。若有吞嚥困難或疼痛、胃酸或食物逆流、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宜儘早就醫。胰臟癌: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有男性、喝酒、高油脂食物、膽結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等。預防胰臟癌要避免菸、酒,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白或皮膚變黃)、上腹痛、體重減輕、突然發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難以控制,務必及早就醫。謝清睿進一步說明,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消化器官的癌症,其共同的危險因子是菸、酒、高油脂低纖維及加工食品等,因此避免不良嗜好、少油少加工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是預防多數癌症最基本的方法。若有個人或家族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必須定期篩檢追蹤。個人的致癌基因及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早期癌症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在重視預防醫學的今天,「健康檢查」是值得考慮的方向。謝清睿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絕對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就醫找出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日遠離消化器官癌症的威脅。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食道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仙李白在酒宴中,酣暢淋漓地譜下這首「將進酒」。多少騷人墨客酒後豪興,留下千古絕唱。但以健康的觀點,淺酌低嚐可能保護心血管,過量飲酒卻反受其害。除了腦神經退化、心臟肥大、骨頭缺血性壞死、胃腸黏膜損傷、肝硬化、胰臟炎等病變,飲酒還與許多癌症有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清睿,將就以下幾點,探討飲酒與消化器官癌症的關係。 一、口腔、咽喉、食道癌這些部位的癌症,多為扁平細胞癌。流行病學顯示,罹癌的危險性和飲酒量及期間成正比。而抽煙及嚼檳榔,也是獨立的危險因子,並且有加成的作用。至於較少見的食道腺癌,有些報告指出和飲酒有關,但也有相反的結論,須進一步釐清。 二、大腸直腸癌多個報告的合併分析,發現其危險性和飲酒有關,而且和飲酒量成正相關。甚至有報告指出,飲酒增加罹患腺瘤(息肉)的機率,而大腸直腸癌就是由腺瘤轉變而來的。飲食缺乏葉酸,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而酒精影響到葉酸的代謝,可能因此增加罹癌的危險性。三、肝癌大多數發生在已有肝硬化的病患,經由肝細胞發炎、壞死與再生,逐步形成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國內的肝硬化多為慢性B或C型肝炎患者,飲酒為另一獨立的原因,並可加強慢性B或C型肝炎轉變為肝癌的機會。四、胰臟癌少數報告認為和飲酒有關。因為抽煙是胰臟癌強烈的危險因子,煙酒之間與胰臟癌的相互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飲酒可能造成慢性胰臟炎,久之轉變為癌症。飲酒如何導致癌症?謝清睿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指出幾種可能的機轉:酒精的代謝物乙醛破壞核酸(DNA)、酒精做為其他致癌物的溶劑、產生自由基、改變葉酸的代謝、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酒類飲料中其他的致癌物等。而個體代謝酒精的基因變異性,可能影響致癌的程度。確實的致癌機轉,尚待努力研究。謝清睿醫師提醒,健康的角度,節制飲酒是必要的。因此,奉勸諸君莫貪杯,醒來追悔已太遲。

診斷早期胃癌 內視鏡最有利

診斷早期胃癌 內視鏡最有利#食道癌

根據IARC2002年的報告,胃癌的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第4位,僅次於肺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世界各國於2002年胃癌的發生率從每十萬人中三人至七十人。在2002年胃癌發生率估計有934,000人次。而胃癌造成的死亡率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約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0%。胃癌好發的地區包括東亞、東歐及南美,而北美、北歐、東南亞及大洋洲是胃癌發生率較低的地區。胃癌好發在男性,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1至3倍。大部分的胃癌發生在中年至老年身上,除了不分化型胃癌外,此型態之胃癌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而普遍癒後不好。在1962年Murakami將早期胃癌定義為胃腺癌侵犯深度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而不管是否有淋巴結的轉移。由於不論東方或西方的報告,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均高於90%,所以認為早期胃癌是可能治癒之癌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表示,大部分的早期胃癌可能是沒有症狀或者有類似潰瘍的症狀。大多數的病患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時而意外發現,此外,而類似潰瘍的症狀可以因為使用一般的胃藥而改善。因此對於胃癌盛行率高的地區:如台灣,應在其有類似潰瘍的症狀發生時,接受完整的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張君照醫師指出,內視鏡是診斷早期胃癌最有利的工具。早期胃癌在內視鏡觀察的發現包括黏膜顏色的異常、黏膜表面血管的消失、黏膜層凹陷或凸起增厚、不規則的結接節、潰瘍周邊不正常的黏膜皺摺。色素內視鏡也被應用在早期胃腸道癌症的診斷。其中Lugol's solution常用於早期食道癌的偵測,methylene blue用於巴洛氏食道合併腸異化上皮的偵測。而0.1~0.8 %的indigo carmine則常用於早期胃癌的診斷。Indigo carmine是屬於一種層次性染劑,它可以將病灶與周邊正常黏膜的界限明顯區分。使用時可利用一支噴射狀導管或直接將20ml左右的indigo carmine均勻噴灑在病灶。檢查完後應將胃內殘留的indigo carmine抽掉。   早期胃癌發生遠處轉移及腹膜轉移的機會是非常低,主要是因為胃癌僅侷限在胃壁內。唯一轉移的途徑是經由淋巴管途徑。張君照醫師解釋,早期胃癌轉移至淋巴結與胃癌侵犯至胃壁的深度有關;胃黏膜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機會極低(<3%),而且主要是發生在不分化型胃癌。胃黏膜下層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機會約有20%。若胃癌侵犯至肌肉固有層則淋巴結轉移的機會就高達50%。 對於術前診斷早期胃癌的深度及判斷是否有淋巴結的轉移,可以依據傳統的內視鏡或者色素內視鏡觀察胃癌病灶的外觀,其正確率約為70-80%。此外使用高頻率內視鏡超音波(12MHz or 20MHz)可提高診斷率,但是也有研究認為二者對於評估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術前早期胃癌深度判斷之準確性,傳統內視鏡為80%,內視鏡超音波為78%,二者並無明顯差異。內視鏡的治療方法包括傳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新的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稱做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剝離術)。此種方法可以局部切除早期胃癌,有機會不需要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並且保持器官的完整性也減少術後的疼痛感,但此內視鏡的治療必須經過醫師仔細評估。本院消化內科已經成功完成十例早期胃癌、早期食道癌的內視鏡切除治療。張君照醫師強調,早期胃癌是否能治癒與否,與是否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密切相關。所以若是有胃癌家族史或是經常有胃不舒適感者,應接受內視鏡檢查及切片以其排除胃癌發生之可能。此外若不幸發現胃癌,也希望是屬於早期胃黏膜癌,如此患者便有機會不需要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而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剝離術加以治療。切記大部分的早期胃癌都沒有任何症狀。

胃食道逆流患者 飯後30分鐘內避免平躺休息

胃食道逆流患者 飯後30分鐘內避免平躺休息#食道癌

平均每10個人中,至少就有一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如果您還將胃食道逆流視為小小的「毛病」,長期忽視不加以治療,小心自己會成為食道癌的下一位犧牲者。台中縣一名正值壯年的的男子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兩個月前因為食慾不振前往光田綜合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卻發現已罹患食道癌,且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多處,讓當事人與家屬難以接受。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群醫師表示,這位先生年齡40出頭,本身從事高勞動力的工作,原本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但他並未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任由胃食道逆流發作而未作治療。就在今年1月,開始出現容易疲憊、食慾不振且吞嚥困難的狀況,而且頸、背和肋骨還會有疼痛感。一開始他還以為是工作太操勞所致,但一個多月後,症狀不減反增,甚至連體重也急速下降。經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檢查後,赫然發現已有食道癌並轉移至肝臟、肋骨等處,經推測,可能因長期胃食道逆流所致。王牧群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為阻絕胃酸逆流的下食道括約肌不正常開啟或收縮功能減弱,造成胃酸逆流至食道所致,患者通常會有胸口悶與灼熱感,又俗稱「火燒心」,估計台灣成年人有此症狀者在10%以上。長年胃食道逆流會使食道表皮細胞一再受到胃酸侵蝕而發炎,久而久之,正常食道的「扁平細胞」將變形為「柱狀細胞」,變成「巴瑞特食道症」的癌前病變,未來演變為惡性主流的機率大增。因此在胃酸逆流或食道發炎時,就應加以治療,降低未來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造成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炎的原因主要以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和壓力大所導致。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少菸酒,少吃油炸類食物,三餐應定時定量,以八分飽為佳,另外,飯後30分鐘內儘量避免平躺休息,以免胃酸逆流。也提醒有胃酸逆流或食道發炎問題的民眾,應積極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並追蹤治療,每5年至少到醫院接受一次胃鏡檢查,才能預防疾病於未然,杜絕癌症的發生。

老年人胸痛、吞咽困難 疑為食道痙攣

老年人胸痛、吞咽困難 疑為食道痙攣#食道癌

有的老年人,經常發生吞咽困難,吃頓飯既費時又費力,還常伴有胸痛。到醫院檢查,卻無異常發現,儘管遊走在胸腔科或心臟科門診,而且藥吃得不少,但效果不佳。這時便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但幾年過去,病情依然如故,既無惡化也未見好轉,其實這可能是所謂食道抽筋或食道痙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內科醫師楊黎明說,食道痙攣是指食道肌肉收縮不協調而引發一種病徵。通常好發年齡大多在六、七十歲左右老年年齡階段。雖然發生比例不高,但因症狀明顯,也造成病患很大困擾。楊黎明表示,食道痙攣病徵可以出現在食道局部或多處區域,患者在病發時會感到吞嚥困難,吞嚥疼痛伴有胸骨下胸痛及胸口灼熱,其吞嚥困難往往呈短暫間歇性發作。症狀上,其胸骨下胸痛有時與心絞痛難以區別。在食道痙攣患者中,有一部分可以只以胸痛症狀來表現。六、七十歲左右老年病患,常擔心自己是否有狹心症而到心臟科門診求診。雖然在此年齡階段發生狹心症比例不小,但也別忘了可能同時合併發生食道痙攣。食道痙攣其成因包括吃下過冷或過熱食物、食道老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良、因癌症腫瘤阻塞、受到食下腐蝕性物質或胃酸倒流刺激等,這些成因都會影響食道出現不規則收縮,造成痙攣現象。其診斷方法主要包括吞鋇劑食道造影檢查及食道測壓檢查,鋇劑食道造影X光表現食道痙攣導致鋇劑通過延緩或受阻,這種受阻是間歇性,典型表現是食道兩側邊緣呈波浪狀改變,而且食道管壁光滑、柔軟、粘膜皺襞正常。鋇劑食道造影要先排除食道器質性病變(例如癌症腫瘤阻塞造成固定位置食道狹窄)。食道收縮導致疼痛發作時,可以用食道測壓檢查來證實,並觀察長時間持續高幅度同步收縮。其預防方法建議避免吃過冷或過熱食物,進食速度也不要太快。楊黎明建議,對於六、七十歲左右老年食道痙攣患者而言,較適合保守內科藥物治療方法。可以嘗試下列藥物以改善食道痙攣。包括硝酸鹽(包含硝化甘油舌下錠)、鈣離子阻斷劑、抗膽鹼藥物、精神安定劑,若合併發生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考慮合併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至於侵入性方法一般不適合老年患者,僅適用在罕見情況嚴重病患,包括內視鏡療法-氣球擴張或注射肉毒桿菌素、外科手術-括約肌切開術。有上述可能症狀患者,不妨與一般內科或家醫科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轉介至消化腸胃科,以利安排相關食道檢查,早日確定診斷而得到適當治療。

抽菸+喝酒 產生”頭頸部癌”機率倍增

抽菸+喝酒 產生”頭頸部癌”機率倍增#食道癌

咽、喉及口腔癌及其頸部轉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疾病,更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其致病原因通常與香煙、酒精、化學物質、病毒等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 張君照醫師說明,頭頸部癌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惡性腫瘤。食道癌發生率一般為男性多於女性。在病理學上,食道癌主要為鱗狀細胞癌及腺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常影響鱗狀細胞癌發生,例如食物中長期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用含亞硝基胺食物、過量飲用含丹寧或熱茶、抽菸、過量飲酒、嚼檳榔。張君照醫師表示,據統計,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異時重複性癌,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通常這是由於長期大量吸煙及酗酒引起的。其致病因素包括,長期飲酒,除了對口腔、咽喉部黏膜刺激之外,酒精代謝的乙醛類物質,在動物實驗是致癌物;酒精也是一種好溶劑,能增加一些致癌物質穿透深層組織,酒加香菸的致癌加成作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酒精濫用者也經常忽略營養的攝取,造成免疫不佳,最後使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發生的機率大增。既然許多頭頸部癌症的發生是有原因可循,當然還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癌症的形成,但這是人類目前在抗癌路上,最起碼可以輕易避免它發生的最基本預防方法。張君照醫師解釋,就如同前面所述,頭頸部的危險因子:煙、酒、檳榔、煙草、一些化學物質、少數醃漬食物及長久保存食物,只要我們遠離它們,並且避免從事有毒燻煙及霧氣的工作,如果無法避免,那也要做基本防護,也就是我們預防頭頸部癌症工作的第一步,至於次級的,當然就是定期檢查。鑑於統計研究發現,上述頭頸部癌症及食道癌有著密切關係,而癌症復發大都在原部位或周圍的位置,也可能轉移至其它部位。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消化道內視鏡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癌症的機會,也是提高癌症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胃鏡除了可觀察消化道黏膜微小變化外,更可以適時地經由胃鏡作活體切片病理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診斷十分正確。所以張君照醫師建議,頭頸部癌症的患者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以期排除食道癌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