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寶寶1歲換奶怎麼選?含「母乳保護力」較佳

寶寶1歲換奶怎麼選?含「母乳保護力」較佳#母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冬天雖然是暖冬,但天氣說變就變,不僅流行感冒盛行,腸病毒也可能提早來襲,面對多變的天氣,寶寶的保護力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對剛滿一歲,正準備換奶的寶寶來說,該如何幫他們選擇適合奶粉,維持像喝母乳一樣的保護力,更是爸媽的重要功課。其實,想要寶寶有好的體質、強壯的保護力,爸媽在挑選配方奶時,應該先從選擇能夠銜接母乳、延續母乳保護力的配方開始!換奶3關鍵: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Bbi 得益氏菌寶寶一歲以前,母乳是媽咪帶給寶寶保護力的珍貴禮物,因為母乳中含有天然的「乳鐵蛋白」及「免疫球蛋白」,能提升寶寶的保護力。與「鐵」結合的乳鐵蛋白,可以幫助寶寶體內鐵的吸收及運送,是具有天然保護性的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則具有較高生物活性。可惜的是,寶寶一歲之後,這些來自母體的天然保護力,會慢慢減少。因此在寶寶一歲換奶的階段,選擇延續母乳成分的配方奶,也是提升寶寶自然保護力的關鍵之一。除了注意配方奶的營養成分外,益生菌也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益生菌評估準則,益生菌不是菌種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菌株層次,只有能夠直達消化道、不受胃酸膽鹼破壞的菌株,才是益生菌。而Bbi得益氏菌,可以改變寶寶體內菌叢生態、守護消化道健康,幫助營養吸收,好菌多、寶寶身體保護力自然提升。寶寶保護力up?銜接母乳成分配方奶+適當戶外運動想為寶寶的保護力打底,度過一個健健康康的冬天生活,除了補充含有與母乳相同成分的「乳鐵蛋白」及「免疫球蛋白」、以及是否含有真正有效益生菌的配方奶外,爸比媽咪也可以趁著天氣好的時候,帶寶寶到戶外晒晒太陽動一動,維持充足睡眠與規律作息,養成健康好體質、盡情探索學習!寶寶有足夠的保護力,面對多變的外在環境,爸比媽咪也能怡然自得輕鬆面對!

2歲還只喝母乳 小心貧血!

2歲還只喝母乳 小心貧血!#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歲3個月的璇璇不喜歡吃副食品,直到現在都是以純母乳為主食,血中的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指數很低,經過飲食調整和鐵劑的補充,3個月後璇璇的血色素順利回升到正常範圍內。3歲的小謙在一次感冒住院時意外發現血色素稍偏低、紅血球偏小,醫師為小謙做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確認他有α型海洋性貧血。兒童會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昭淳表示,兒童貧血較常見幾種包括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及蠶豆症。貧血的主要表現包括虛弱、蒼白、活動力不佳。兒童可能因氧氣供給不足而有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脾氣暴躁的情形。長期嚴重的貧血可能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和幼童生長發育遲滯的問題。鐵缺乏造成的貧血至今仍是兒童貧血主要的原因之一,新生兒如果在6個月後沒有補充含鐵的副食品、持續全母乳哺餵的話,一到兩歲的幼兒很容易因鐵質的缺乏而產生貧血。輕微的病人可以由飲食調整,嚴重的病人需要補充口服鐵劑。懷孕婦女有貧血帶因 另一半須一起檢查海洋性貧血的輕度患者通常沒有症狀,多半在懷孕生產或生病時偶然發現;中度患者臨床可能有虛弱無力或頭暈的症狀,可以服用葉酸以維持基本血紅素,重度α型海洋性貧血會表現出嚴重的胎兒水腫並在出生前死亡,重度β型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則需要規則的輸血並合併其他排鐵劑或荷爾蒙的相關治療。貧血的原因很多,懷孕婦女已知有海洋性貧血帶因,另一半也須進行檢查,視情況檢查胎兒是否為重度乙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如果家中兒童有生長遲緩、臉色蒼白、容易頭暈,也都可以考慮至醫院評估,合併有反覆發燒、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的出血等情況,更應及早找醫師檢查,以免錯失惡性疾病治療的時機。另外,因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多吃含鐵質豐富之食物有紅肉、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可有效預防貧血。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周姓婦人抱著6個月大的兒子,被發現從35樓頂樓墜落到32樓的陽台,同一天在台南也驚傳婦人攜幼子燒炭自殺雙亡,家中增添小嬰兒,產後的婦女正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變化,產後情緒低落或產後憂鬱症可能正悄悄降臨。荷爾蒙的變化、壓力、睡眠不足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團隊護理師楊淑惠表示,產婦歷經懷孕、生產,期間荷爾蒙的變化、生產過程的疼痛,產後身心的不適,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及夜間睡眠不足問題又需兼顧工作,因而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草屯療養院護理師楊淑惠提到,產後憂鬱症可概分為以下3種狀況:1)    產後情緒低落/發生率約佔產婦的50%~80%,多在產後3~10天內發生,過程短暫,最多不超過2周,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呈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2)    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佔產婦的10%~20%,症狀與「產後情緒低落」症狀類似,持續2周以上,典型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或睡眠過多、反應變遲鈍,缺乏人生價值或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有自殺意念或是想死的念頭。3)    產後精神病/發生率1‰至2‰,產後精神的典型症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有罪惡感、無力感,甚至出現幻覺或妄想,包括認為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 也可以增加自信楊淑惠護理師也表示,在懷孕時期做好心理建設,對於產後的生活改變有所了解與準備,減輕產後的緊張、恐懼心理,協助調適心理壓力,減少心理、精神上的刺激,產後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增加產婦的自信,多運動可增加對產後身體的自信。

營養多 母乳還可助產後止血!

營養多 母乳還可助產後止血!#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對新手媽媽而言,撐過懷孕初期的害喜不適、後期大腹便便、頻尿以及更加辛苦的生產過程,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出生,又有煩惱的問題要考慮,最重要得當然是考慮要給自己的小寶貝喝母乳,還是配方奶,對於許多常見的疑惑,衛福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馨慧,提供給新手媽媽們專業意見跟常見問題解惑。初乳含很好營養及免疫來源新手媽媽擔心剛生產完是否有母乳,黃馨慧醫師表示,初乳呈現淡黃色,一般來說量不多,但因為含有較多的抗體,對新生兒來說是很好的營養及免疫力來源,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還小,需要的母乳量不大,所以在生產完,新生兒出現尋乳反射時,就可以開始嘗試母乳哺餵,可以讓子宮收縮幫助產後止血,也能刺激母乳的產量。寶寶在喝飽後會自然的鬆開嘴另外,因為親餵時不知道寶寶喝進去多少,許多媽媽擔心會讓寶寶吃撐了,黃馨慧醫師表示寶寶們都很聰明,會表達出自己是否吃飽,在正確的含乳姿勢下,努力吸允的寶寶在喝飽後會自然的鬆開嘴,另外母乳哺育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寶寶出現尋乳反射,親餵媽媽們就可以試著哺餵母乳。母乳量不夠 別給自己太大壓力雖然說母乳的確是寶寶們最天然的食物來源,但每位媽媽的身體構造、生活環境、甚至工作性質都不同,也可能在生下寶寶之後,母乳量不夠,並不是一定要餵養母乳,對於奶量不夠的媽媽,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新手媽媽們要照顧小孩,壓力已經很大,不要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維持輕鬆心情,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寶寶。

研究:喝母乳 未來智商、薪資高

研究:喝母乳 未來智商、薪資高#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然的尚好!你的寶寶還在喝配方奶嗎?彰基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吳劭彥表示,哺餵母乳,不僅對寶寶,也對媽媽有很大的好處,足月產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應盡速哺育母乳,並且維持純哺育母乳至4~6個月大,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餵母乳到1歲。母奶增免疫力 減少病菌感染母乳除了有需多寶寶需要的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能夠提供配方奶沒有的母體抗體,增強免疫力,減少病菌的感染,根據研究,哺育母乳越久的孩童,過敏機率較低,猝死的風險也會降低許多,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喝母奶的寶寶,未來智商會比喝配方奶的嬰兒高,且成年時薪資收入也較高。產1公斤配方奶 耗4000公升水不只是對寶寶有好處,哺餵母乳的媽媽,也能夠減少往後罹患卵巢癌、乳癌的機率,哺餵母乳,不僅可以使產後婦女的子宮自我修復的較快,不管是親餵或瓶餵,都能夠減少配方奶的使用和環境污染,根據研究,估計生產1公斤配方奶需要消耗超過4000公升的水,哺餵母乳意味著較少的溫室氣體,環境惡化和污染。奶水不足 豬腳、魚湯可發奶當母體懷孕時,賀爾蒙開始運作,泌乳激素刺激乳線,開始分泌奶水,哺乳媽媽若奶水不足,可以透過食補來調整,如豬腳、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可以透過俗稱月子水的黑豆水來維持好氣色,媽媽在餵養寶寶之前,也可以喝一些果汁來促進泌乳機制發奶。懷孕期間,胸部會脹大,在生產第一天就可以泌乳,泌乳婦女應每天換邊輪流餵養寶寶,以免一邊的胸部長期沒有供給奶水,乳線久不受到刺激,而逐漸萎縮,胸部變為一大一小。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面臨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隨政府提倡母乳哺育,愈來愈多媽媽產後願意哺餵母乳,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吳靜淑表示,母乳當然是最好的寶寶食物,但成長發育的過程,營養均衡很重要,尤其六個月大後的幼童,除了母乳也要增加副食品的攝取,才能避免缺鐵性貧血的狀況發生。一名一歲大女童臉色蒼白,父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女童去看診,經醫師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餵,且六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無明顯症狀 常被輕忽吳靜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的孩童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所以常會被輕忽,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缺乏造成血紅素合成缺陷,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血中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濃度下降,總鐵結合能力上升。貧血嚴重現象:嗜睡、臉色蒼白、躁動缺鐵性貧血會發生於各種年齡,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但進入六個月後,對於鐵的需求較高,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幼兒缺鐵性貧血嚴重時,會出現嗜睡、臉色蒼白、躁動、食慾不佳、活力較差、呼吸急促等表現,亦可能有暈眩、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或有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補充含鐵質副食品 紅肉、貝類吳靜淑醫師提醒,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食物攝取的情形,嬰幼兒六個月後,除母乳哺餵外,應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鐵質豐富之食物如紅肉、貝類、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此外,維生素C可提高鐵質吸收率,而茶葉與咖啡中之單寧酸鹽則會妨礙鐵質的吸收。

母乳蛋白打造健康腸道 助寶寶維持標準體重

母乳蛋白打造健康腸道 助寶寶維持標準體重#母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寶寶一歲前,母乳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可說是幼兒的最佳營養來源,根據近來歐美分別針對母乳對寶寶腸道,以及生長發展的研究發現,母乳蛋白能夠打造健康腸道環境,降低腹瀉、幫助標準身高、體重發育的關鍵營養素,重要性遠高於其他成分。哺餵母乳 助腸道好菌生長亞東醫院小兒部陳家駿醫師表示,一般爸媽常以為蛋白質只是單純長肌肉而已,但對寶寶而言,蛋白質的重要性就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地基不穩,其他設計再好,房子都不會穩固。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每個胺基酸對寶寶的影響都不太一樣,其組成要達到剛好滿足寶寶需求的狀態,才是好的蛋白質。根據歐洲一項實驗,將寶寶分為兩組,分別哺餵母乳及一般配方奶,2個月後發現,喝母乳的寶寶,腸胃中比菲德氏菌等益菌量是喝一般配方奶寶寶的3倍。原因在於母乳蛋白進入腸道後,會使腸道呈現有助好菌生長的酸性環境,幫助寶寶的消化功能順利運作,降低腸道感染或腹瀉發生的機會;腸道健康,營養吸收相對提升。2歲前增重太快 日後易罹慢性病除了腸胃健康,陳家駿醫師表示,蛋白質與體格的生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寶寶攝取的蛋白質中胺基酸組成不平衡,有可能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進而讓體重快速增加。一旦寶寶2歲前體重增加過快,日後超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升,甚至埋下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因子! 美國一項追蹤一千多位0~2歲寶寶的研究證實,寶寶喝母乳可降低3倍以上的過胖風險,其原因就在於母乳的蛋白有均衡的胺基酸組合,不僅可提供寶寶生長發育的養分,更有助體內胰島素正常作用,維持標準身高,體重,讓寶寶長得結實不虛胖。銜接母乳 蛋白質是重點陳家駿醫師提醒,寶寶的健康與蛋白質息息相關,如果情況允許,還是建議媽媽盡量哺餵母奶。而隨著配方奶的發展越來越成熟,目前也已經有技術能將蛋白質品質升級,讓胺基酸的組成達到更理想的狀況。所以如果寶寶一歲以後,需要轉成配方奶,建議可以挑選胺基酸組成適合寶寶的蛋白質配方,幫助寶寶消化道機能發展,同時維持適當的體格及體脂表現等各方面長期健康指標。

親餵前必知!4大營養素提升母乳免疫力

親餵前必知!4大營養素提升母乳免疫力#母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就提升免疫力的角度來看,母乳是媽媽給寶寶的人生第一份人生大禮。不僅人類,所有哺乳類皆如此。初生嬰兒在離開母體的瞬間,就會接觸到病原菌。因為嬰兒都是以無菌狀態來到這個世界上,免疫系統也不如大人完善。而母乳中含有媽媽的抗體,寶寶能藉由母乳接收媽媽的免疫力,保護身體不受病菌侵襲;況且,母乳中除了抗體外,還有豐富的營養。母乳和配方乳差在哪裡?研究證明,和母乳寶寶比起來,配方乳寶寶的腸道內細菌較多。雖然現在仿母乳配方的高營養價值奶粉愈多愈多了,但建議媽媽在寶寶滿六個月前,搭配母乳一同餵食。初乳的力量好神奇!媽媽產後第一天所分泌的質地黏稠、顏色帶黃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雖然量少,卻擁有豐富的生長激素和免疫成分,可有效促進寶寶腸道和多數內臟的發育。分娩後第二~四天的母乳稱為「過渡乳」,顏色逐漸轉為淡黃色,好吸收,含有嬰兒所需的大量養分;而分娩後第五天開始,分泌的乳汁稱為「成熟乳」,呈白色。在寶寶能自行製造抗體之前,母乳可代替守護寶寶的健康。母乳中的免疫力會附著在腸胃的黏膜上,以保護寶寶。若能每天餵寶寶喝母乳,就算細菌、病毒侵入腸胃也無法穿透黏膜。不僅如此,親餵母乳還可穩定寶寶情緒,加深母子感情。不過,也有很多媽媽因為產後疲累等問題,營養不足,或甚至沒有奶水。若有這種情形,請至少一定要餵寶寶喝初乳。產後的媽媽應盡量多吃營養的食物,也不要在哺乳期減肥。畢竟,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但前提是,媽媽自己也必須飲食營養均衡。怎麼吃才能提升母乳免疫力?想分泌營養豐富的奶水、增強寶寶的免疫力,祕訣藏在飲食裡。產後媽媽應多吃能提升免疫力的食物,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力。積極攝取四大維生素 提升母體免疫力1)維生素A/活化免疫細胞。和懷孕期間不同,產後媽媽不須再限制攝取維生素A中的視黃醇。豬肝、鰻魚、牛奶、優格,以及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中,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2)維生素C/消除疲勞不可或缺。多存於檸檬、柳橙、奇異果、草莓、橘子、馬鈴薯、綠花椰菜等食物中。3)維生素D/增強免疫力。多存於鰻魚、鰹魚、鰤魚、乾燥香菇、木耳等食物中。4)維生素E/活化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抑制活性氧。多存於糙米、酪梨、南瓜、鰻魚、鱈魚卵、菠菜、杏仁、花生等食物中。鋅和硒:防止生成過量活性氧鋅和硒具有抗酸化作用,可抑制活性氧活動,進而提升免疫力。鋅具有促進發育的功效,攝取不足,會降低身體的活動力,若想補充鋅,可多攝取牡蠣、豬肝、沙丁魚、牛肉、大豆等食物。硒是人體製造抗氧化酵素的成分之一,能還原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此外,硒還是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調節甲狀腺激素代謝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硒多存於海鮮、肉類、蛋類之中,像是青花魚、鮪魚、鰹魚、鰤魚、蟹類、牛肉、豬肉、雞蛋等。母乳媽媽應均衡攝取含有鋅、硒的食物,藉此抑制活性氧增生,提高免疫力。然而,有些媽媽擔心水產食物有汙染問題,有些媽媽則不喜歡吃肉,這時該怎麼辦呢?只要記住:吃得「開心」才能吃出「營養」;不喜歡吃海鮮、肉類的人也無須強迫自己,改從蛋類、大豆類攝取相關營養即可。(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