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子女是上帝賜予的最大產業,是生命的延續,每一位父母都投注無限期盼與關愛在子女身上。從孩子初生開始,由稚嫩長大成人之前,不但孩子的身體健康需要呵護,心靈的成長更值得關懷。其中早產兒是「提早到來的小天使」,比起一般的幼兒更顯的嬌嫩與細緻,除了提前到來的「驚、喜」之外,父母親需要付出比平常更多、更大的心血,來澆灌稚嫩的生命長大茁壯。近年來我國新生兒醫療照顧有長足的進步,在早產兒初生階段的生理問題醫療照顧之外,往後的心智發展就成了關注的焦點。到底這些早到的小天使,是否注定要經歷辛苦的成長過程?心智發展與足月產的兒童有何差異?早產兒童是否比較容易出現心智發展障礙?該如何幫助有心智發展困難的孩子?這些都是有待探討的主題。 認識正常的兒童發展 幼兒的發展有下列五大領域:一、適應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自理能力,以及在不同場合的適應能力。二、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智力功能,尤其是理解、表達與認知。三、溝通能力:表達感受的能力,包括口語能力與非口語之手勢、文字、表情等。四、生理發育:生長發育、大小肌肉的動作協調等。五、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年齡相符的瞭解他人之感受的能力,發展合宜且令人接受的行為。可以依據幼兒在上述五大領育的發展表現,初步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 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Genetic Epistemology),並沒有速成的捷徑。在運動發展方面,正常的小孩通常在六個月左右先學會坐、九個月左右可以爬得很好、一歲左右學走路、兩歲左右可以爬樓梯、直到三歲左右才可能真正學會小便控制。語言與人際溝通方面: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會自己微笑,直到四個月左右才會對媽媽笑,六個月左右怕陌生人,九個月左右牙牙學語,一歲左右會揮手再見,一歲半左右才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邏輯與抽象思考: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三到六歲左右才逐漸地學會數數目等具體的推理概念,抽象的邏輯思考要在六歲以後才會逐漸發展,直到青春期以後才慢慢成熟。 平日可以利用簡易兒童發展量表來進行初步的篩檢工作。一般幼兒發展篩選量表的編製強調簡易、快速、容易使用,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老師與家長認識幼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並在懷疑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時,知道如何轉介進一步診療。(幼兒發展里程碑,請參考文末之簡易兒童發展量表) 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透過教育、社政及衛生行政機關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六歲以前發展遲緩兒童的比例約佔0.5~1.0%左右,發展遲緩個案中男性出現比例高於女性,最常見的發展問題首推「語言」、「認知」問題,「精細動作」、「行動」、「自理」、「社會情緒」等問題次之。幼兒在三歲前以「行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問題最常見,三歲後則主要為「語言」問題,「認知」和「精細動作」問題次之。 學齡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與盛行率如下:智能發展遲緩(智能不足)1%、溝通疾患(語言學習障礙)3~5%、注意力欠缺過動症(過動症)3~5%、自閉症及其他廣泛發展性疾患 2~5/10000、情緒障礙(焦慮、憂鬱)5~10%、學習疾患(閱讀、數學、文字表達)2~10%、運動技能疾患 3~6%、品行疾患 2~16%、抽搐症 4~5/10000。 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大致上,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與足月產的兒童並無差異,但是早產兒童因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就出生,是許多心智障礙的高危險群。至於早產兒童心智障礙發生的機率,則視實際早產的情況、生產併發症與醫療照顧品質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 一般而言,嚴重的幼兒心智發展障礙大多在三歲以前就能清楚地被父母親察覺並加以診斷,例如:嚴重智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等。某些較輕微的心智障礙,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習障礙、感覺統合異常、情緒障礙等,可能需要等到孩子稍大之後,才會被家人察覺,進而接受診療。 兒童心智發展的診察與評估兒童心智發展的評估,需包含生理與、心智(心理)與社會環境多方面的評估,完整的評估通常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幼兒的心智功能評估需包括:語言能力、智力功能與心理狀態,常用的標準化心智發展評估工具,包括3歲以前:貝萊嬰兒發展量表(BSID-II);3~6歲:魏氏學齡前智力測驗(WPPSI);6~15歲: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ISC)。 心智發展的評估應包含下列六大向度:一、發育與生理功能評估:排除重大生理疾病的可能。二、語言與智力發展(IQ):排除智能不足(MR)與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的可能。三、注意力持續度評估(Attention & Concentration):排除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 ADHD)的可能。四、人際互動評估(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排除自閉症(Autism)與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可能。五、兒童心理衡鑑:排除情緒與行為障礙(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的可能。六、家庭社會環境評估:排除適應障礙(Adjustment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與學習機會不足的可能。 如何協助孩子成長每一個孩子的資質、生長情況、發展速度與成長環境不同,所需要的協助也不一樣。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父母的角色乃在於幫助孩子,盡可能發揮本身的潛能,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比一謂地要求孩子,甚至揠苗助長好得多。在愛與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將會開朗而有自信;過度要求與責備下長大的孩子,將會退縮與自卑。 協助孩子克服成長的難關,應該具備下列條件:一、足夠的愛心,因為以愛當基礎,關懷才有力量。二、無限的耐心,教養孩子需要付出耐心與時間,不可揠苗助長。三、正確的知識,瞭解正常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阻礙,才能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四、正確的方法,正確引導孩子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興趣,充分發展潛能。當懷疑孩子可能有心智發展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愈早尋求診療,愈能給予孩子最恰當的幫助。(資料提供: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志堅)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早產兒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 何文佑 醫師表示,其實這些早產兒,他們在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是不正常,只是許多器官或生理功能都未臻成熟,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種:(一) 呼吸暫停:出生體重少於一公斤的極低體重嬰兒,很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從前大家都覺得早產兒的呼吸中樞並未成熟,以致在缺氧或血中二氧化碳分壓的改變,中樞感應遲鈍以致停止呼吸。(二) 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最普遍的一種現象。若嬰兒血中黃疸測量的指數超過二十,這些黃疸色素,可能進入腦部,沉積在腦部的神經核,造成永久傷害。但若是黃疸指數並不太高,對嬰兒完全沒有害處,反而是一種抗氧化劑。(三) 壞死性腸炎:這是一種極容易發生的毛病之一。壞死性腸炎其實原因並不是很清楚,只是新生兒醫學認為構成的因素很多,像缺氧、缺血、感染、放置臍動靜脈插管與餵食等都是重要的構成因素,壞死性腸炎一旦發生,死亡率與後遺症的發生機會也高。(四) 顱內出血:最可怕的毛病,極低體重嬰兒更易發生,最常見的顱內出血,是腦室週與腦室內出血,引起顱內出血的原因:包括早產兒支持基底膜組織脆弱,微血管未發育成熟與缺氧等。(五) 視網膜病變:極低體重嬰兒,發生視網膜病變機會很高(40%-50%),但導致嚴重視障的機會極低。病變輕微的,可以自行痊癒,中等度嚴重的,只要把握治療機會,效果也很好。(六) 慢性肺疾病:慢性肺疾病,令人懊惱,這些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需使用呼吸器和氧氣。而且肺部病變必須很長的一段時間恢復,照顧十分困難。引起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嬰兒的病情嚴重,需使用高壓、高氧濃度使肺泡損壞所至。一個早產兒誕生,家屬希望嬰兒能夠長大,而且很正常。最擔心的就是嬰兒長大後是腦性麻痺、智能不足。可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就是早產兒後遺症的發生,除了早產兒是最重要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跟如何照顧有關。完美的照顧,是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早產兒

【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其內容包括】1.胎動過多或過少。2.持續性的腰酸(休息已無法改善)。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4.下腹部有下墜感。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2-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3-4次) 馬偕醫院 黃家萍醫師指出,每位準媽媽在懷抱寧馨兒之前,唯有透過正確的知識與主動的觀察,才能早期發現早產的徵兆,早期防範與治療。如果發現產兆,經過放鬆心情(如深呼吸、聽音樂),臥床觀察與休息(最好左側臥),補充水分或其他液體(幫助循環),或打電話詢問醫療院所評估情況都無法改善的話,就應該立刻快速到達附設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就診。及早提供最完善的檢查,確定治療方向及必要的處理,如強迫安靜臥床安胎或適當的物理縫合或化學藥物的治療等。緩解早產的危機, 身為父母,只要懷有關心與警覺心,相信必定能減少讓自己的寶寶不足月的出生的陰影。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早產兒

科學家直到20世紀初才明白,嬰兒一出生就聽覺。剛出生幾小時的嬰兒,對於小的聲音或許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大一些的聲音(如79至90分貝以上),往往會讓他「嚇一大跳」。四個月左右嬰兒,由於腦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比較少有驚的反應。不過只要照顧者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小寶寶一聽到聲音,往往會眨一下眼皮、停止吸奶的動作、或愉快的「手舞足蹈」起來;六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悅耳、新奇或對他特別有意義的聲音,會很快轉頭去看。這種對聲源的「定位反射動作」是六個月至兩歲大幼兒聽力測定時的最好指標。對於遲遲不會說話的孩子,我們最關心的是:「這個孩子的耳朵聽得見嗎?」這種懷疑是有理由的,因為每100名話說不好或根本不會說話的孩子,其中有60名是因為聽力不好造成的,其餘40名幼兒,以智能不足和腦性麻痺的孩子佔多數,另外有少數孩子為自閉症等因素造成。父母如果發覺,出生後的嬰兒,睡覺時不容易被驚醒,即使雷聲大作,他仍然照睡不誤,需要帶到醫院檢查的,呼喊六個月到一歲內的寶寶名字時,如果他很少回頭,或完全沒有反應,必需在孩子面前才能引起注意時,父母親最好也能立刻帶他到醫院去。聽障幼兒六個月以後,以反正常幼兒牙牙學語時的咶躁,漸漸陷入沈默,在家經常用手勢,表情或動作來表達需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聽障幼兒只是「看」手勢或表情來領會意思,而不是真正會「聽」吩咐行事。聽障幼兒,指的是由於先天或後天性因素,造成中度以上的感音性聽力障礙的特殊兒童,大多數的聽障幼兒,具有正常的智能,並保有殘餘聽力,可以接受訓練和教育,經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輔導教育,仍然能使聽障兒繼續生存、發展。﹝資料由早產兒基金會 - 門諾醫院耳鼻喉科 陳建發醫師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