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前言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大部分的早產兒脫離急性期後,能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呼吸暫停合併血氧濃度降低、心跳變慢、餵食困難、氧氣依賴。這些問題可能持續至足月,需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降低照顧自信心,因而遲遲不敢將可居家照顧的早產兒辦理出院,延長住院日數,也可能因住院日數增長造成院內感染。或因照顧者為完全學會評估技巧即將早產兒帶回家中,因緊張及壓力會不時返診或增加不必要之再住院。藉由提供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可使早產兒得到適當的連續性照顧,病加強家屬之照顧能力,使早產兒於充分準備狀況下出院。本院每年2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約有150名,其中1500公克以下之及低體重早產兒約30名。已執行的出院準備計畫包括:於住院期間舉行家屬、醫護、社工聯繫慧,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於早產兒體重達2000公克時準備出院,提供育嬰知識及照顧技巧包括:餵奶、沐浴、換尿布、預防接種及復健;當早產兒生理狀況穩定,體重也穩定成長,經醫師評估後准予出院,並以書面計畫整合出院注意事項、預約返診日期及護理指導提供父母參考,並轉介給早產兒基金會之居家護理師收案,追蹤居家照顧情形。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但早產兒自出聲及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的建立較差,且住院期間過度聲光刺激及侵入性治療造成生理週期的干擾,使得早產兒出院後無法適應家庭的環境,造成照顧上的困難,而此時的早產兒應該在三種最安全的天然環境中生長:1、媽媽的子宮。2、父母的懷抱。3、他們的家庭和社區。所以早產兒發展性照護,可幫助早產兒回歸到媽媽的子宮、回到父母懷抱、回到家庭社區,可使早產兒調整對感覺輸入,維持自主系統的平衡,減少對身體刺激的不穩定性,保存能量,增加調節能力,使得生理狀況維持穩定,體重成長穩定且較快速,已縮短住院日。而早產兒發展性照護需醫療團隊每一成員,在照顧時需注意且用心對待各個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早產兒,給予個別性的醫療及護理照護,並鼓勵家屬參與照顧解讀早產兒發出的訊息,及早建立親子關係,並藉較長時間的參與照顧學習居家照護技巧及評估早產兒身體狀況的能力,使得家屬有充分的照顧能力而增加照顧自信心,也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 照護內容   一、提供早產兒一個類子宮的身、心、靈成長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方面:燈光:病房控制維持幽暗的環境,保溫箱小床覆蓋遮光布罩(需用監視器)。24小時關燈(除治療外)此時是早產兒成長時間。 音量:維持病房寧靜<58分貝,說話輕聲細語,本單位垃圾筒丟垃圾時發出之音量>58分貝,故經同仁腦力激盪將桶子換成菜籃套上布袋加垃圾袋,不但推起來無聲丟垃圾也<58分貝。音量控制列入標準化:不在寶寶單位交班、不在病房內交談、不放置收音機、不擺放電話及母奶溫奶器、隨手關門。 視覺刺激:擺放適合寶寶的黑白卡,照顧者或父母親切的臉。 嗅覺刺激:父母穿過的衣服或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請父母為寶寶作袋鼠護理,讓寶寶聞到熟悉的味道。 治療性擺位:提供協助寶寶調節的輔助品 :如包裹的衣服、捲伏巢:像媽媽的子宮一樣讓寶寶躺在裡面、圍介:讓寶寶腳踏出去時像在子宮羊水中有依靠感不會有踏空的感覺。幫助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四肢維持中線位置、便於手到口的活動,促進自我調節安撫利於神經發展,像躺在媽媽子宮內姿勢一樣舒服。  二、促進父母親與早產兒的親子關係:母乳哺育:依寶寶個別需要24小時不定時哺餵母奶,寶寶住院時間比媽媽久,此時母奶奶庫是供應寶寶充足營養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會教導父母母奶奶庫操作及使用方法,當父母把母奶送來時我們會以杯餵、滴管餵食給寶寶喝,這樣母奶源源不斷增進寶寶生長發育,亦可讓父母有機會扮演為人父母之角色。 袋鼠護理:像袋鼠一樣讓寶寶躺在父母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有肌膚之親,寶寶可聽到像在子宮內聽到熟悉之心跳聲,也聞道熟悉味道,因此可促進親子關係穩定寶寶呼吸心跳促進寶寶體重穩定性成長,住院期間每一個寶寶都接受袋鼠護理。 寧握護理:抽血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時避免太多疼痛會幫助寶寶適時薴握,並且教導父母接觸寶寶學習寧握技巧讓其有參與感。 讓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請父母多來與寶寶互動,並且學習基本育嬰技能,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  三、人性化、個別化的照護,與寶寶適當的互動了解其行為暗示、個別性需求提供個別化照護:集中護理-有計畫安排作息。 照護前調整狀態:清醒期才執行護理照護。 照護時有壓力反應可暫停(促進自我調節能力)。  照護後留在床邊數分鐘:有壓力之行為暗示時可給予寧握護理。 為寶寶翻身或移動都必需要支撐手和腳,避免寶寶受到驚嚇。 動作溫柔避免寶寶姿勢突然改變。 同時間只做一件護理活動避免過多刺激影響寶寶神經功能發展。 每位寶寶都被抱在懷裡餵奶,讓寶寶進食時有滿足感及被愛的感覺。 依出生天數或出生體重分別依家屬及寶寶的需要給予不同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體重別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出生別,如自然生、剖腹生之出生天數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 住院期間依寶寶病況之需求請父母到院學習,生命徵象測量、膚色變化觀察、氧氣監視器使用與租借、急救技術教導、拍痰技巧,以增加父母照顧自信心及避免再度住院。 請父母到院觀看衛教錄影帶及居家環境佈置像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舒服。  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依出院計劃表填寫:生理疾病是否治療完成?是否需會診?家屬醫護討論會是否要召開?預防注射是否已打?其他注意事項皆會一一記載。門診追蹤日期一一寫在計劃表上讓家屬帶回以作為提醒之用。經篩檢表篩檢出高危險個案後,出院前與父母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告訴父母寶寶的行為暗示及生活習慣,讓父母更了解寶寶更有照顧自信心。家庭化出院準備服務室:全家到院住院一天學習增加照顧的自信心,像回到家一樣,完全由父母自行照顧,有問題馬上解決,彼此互相適應,依育嬰技能照顧評量表評核父母,學會所有照顧技能始可回家,如此可以幫助寶寶及早返家。五、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出院後轉介-衛生所、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個管師追蹤個案出院後第一週、第一、三、六個月完成電訪,關心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新生兒特別門診是聯合門診也是本院貼心的一項服務,新生兒科-全身檢查、心智科-心智評估、神經科-神經功能追蹤、耳鼻喉科-聽力測驗、眼科-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 照護成果(91.06~11)住出院準備服務室人數16人。 出院準備服務室使用率88.88%。 再度入院率0%。 早產兒接受袋鼠護理執行率100%。 早產兒接受母乳哺餵率99%。 出院護理指導完整率92.5%。 早產兒室音量分貝維持58分貝。※ 心得照顧寶寶;我們本著幫他們營造媽媽的子宮、經由父母的懷抱增加親子關係、由嬰兒行為狀態而給予合適個別性照護病教導父母、父母照顧能力教導與提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做好家庭環境準備、讓寶寶及早回歸他們的社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 - 葉淑芬﹞

如何幫助早產兒成長發展

如何幫助早產兒成長發展#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產兒父母的的心路歷程可謂是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而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對早產兒父母更是責無旁貸的任務,但我們必須堅信四個大原則。(1)發展是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交互影響。(2)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3)個體的發展是全面性的。(4)個體的發展是有差異性的。一、如何幫助你的孩子(一)家庭的角色:(1)我們要接受孩子的能力(abilities)及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2)有健全的親子關係(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才能充分的建立安全感與信任。.(二)治療師的角色:(1) 藉由遊戲(play )及自我照顧技巧(self-care)訓練來提升孩子的能力。(2) 必須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及發展的關鍵期予以訓練。二、遊戲 (一)遊戲就是孩子每日的工作,可以讓孩子動手動腦,促進體能與智能的發展:(1) 粗大動作:指的是蹲、坐、跑、站、翻身等等。(2) 精細動作:指的是孩子拿小的東西,與自理能力有關。(3) 認知功能:與物體恆存的概念(指物體沒有出現在你眼前,並不表示物體的不存在),與安全感及信任感的發展有相當的關係存在。。(4) 情緒表現:如抱著洋娃娃做一些照顧的技巧,關心、關懷的表現。 (5) 語言能力:父母要多跟孩子講話,使孩子聽懂,再慢慢學習說的能力。(6) 感覺統合(7) 社會適應: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與其他人分享及輪流。(8) 生活自理能力(二)把握原則:請不要讓孩子的童年失歡,因為童年只有一個而且絕不能重來,寓來遊戲於教育是早產兒訓練的最高指導原則。三、如何陪孩子玩(1) 請您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自由地玩(2) 要注重玩的過程,觀察孩子的反應(3) 孩子努力嘗試,請您立即誇讚。(4) 讓孩子有反覆練習得機會。 四、如何選擇玩具(1) 選擇好玩、有趣的玩具。(2) 選擇堅固、耐用的玩具。(3) 選擇安全、衛生的玩具。(4) 選擇色彩豐富、能激發想像力的玩具。如洋娃娃可以做角色扮演,玩沙子、積木可自由創作。(5) 選擇可提供各類經驗的玩具,如球。(6) 選擇適合孩子能力的玩具。五、零至兩歲的嬰幼兒玩具(1) 人:例如經由手肌膚的碰觸,可使神經較穩定,情緒較放鬆的感覺。(2) 懸吊玩具:可跟著玩具做轉頭的及聽的能力,屬於感官性的玩具。(3) 手搖鈴:可幫助視覺、聽覺的刺激,及練習抓握能力。(4) 大小玩偶填充:經由角色扮演來幫助社會化過程的發展。(5) 音樂性的玩具:盡量選擇較悅耳的音樂,如鈴鼓、三角鐵等,對孩子的手眼協調有幫助。(6) 操作面板玩具:適合一歲以前的孩子玩,可充分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手功能技巧。(7) 積木:幫助了解空間的概念及部分及群體之間的關係。(9) 玩具電話:玩假裝的遊戲,表示社會化的行為已經在開始了(10) 妙妙箱:練習物體恆存的概念。(11) 套圈圈:練習大小、順序的摡念。(12) 串珠:練習手眼協調能力。(13) 敲球檯:幫助手腕的訓練及手眼協調。(14) 手推車:建議先玩推的玩具(因有較好的一個支撐點),等到會走時再玩拉的玩具。(15) 搖木馬:七、八個月時使用,早產兒請以矯正年齡為準,可以刺激前庭的功能。(16) 圖卡及兒童繪本:盡量選擇較厚的紙本。六、啟發智能的遊戲(1) 溝通遊戲 (2) 眼與手、腳及身的遊戲 (3) 感官遊戲 (4) 物體恆存遊戲(5) 模仿遊戲 (6) 藉物取物遊戲(7) 可逆遊戲 (8) 線索遊戲(9) 分類遊戲 (10)因果關係遊戲(11)空間遊戲七、如何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1) 找出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原因(2) 找出孩子的注意力,並加以培養(3) 勿太早憂慮孩子的好動行為 (4) 將過分的好動轉移並引導為服務(5) 一次只交代一件事(6) 利用圖片及示範動作來提示 (7) 安排安靜的小房間或角落(8) 靜態活動之後再安排動態活動(9) 活動的設計因簡單扼要,避免過度重覆(10)選擇乖巧的玩伴,玩伴不要太多(11)給予鼓勵及讚美(12)規律化的生活安排八、生活自理能力技巧(一)自我餵食:(1) 孩子開始表現出自己想吃的慾望約在一歲三個月左右。(2) 孩子自己想吃的企圖心雖然很旺盛,但是技術尚未成熟,大人必須耐心配合,要求不要太高。(3) 加大把柄的湯匙、吸盤碗、雙把柄的杯子、可折彎的吸管、鋼珠吸管、餐墊、高腳椅.....。(二)穿脫衣服:(1) 孩子對脫衣服的關心約在一歲一個月左右開始,會配合擺好容易穿脫的姿勢。(2) 到了四歲,漸漸學會扣釦子,這需要手指靈活度及支撐腕力和肩力。(3) 慢慢來,循序漸進。(三)洗澡:(1) 約一歲左右,討厭洗頭、洗臉、洗澡的孩子不在少數。(2) 要孩子合作,須準備洗澡玩的玩具再搭配大人的諄諄善誘。(3) 兩歲會洗手,三歲會漱口,四歲會刷牙。(4) 讓孩子了解到乾乾淨淨的小孩,大人才會喜歡。(四)如廁:(1) 訓練時間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事看孩子的身心成熟度-會站、會走、膀胱及直腸擴約肌的控制、能表達且聽的懂。(2) 約一歲半至兩歲可以開始訓練大小便。(3) 大人因調查並紀錄孩子每日大小便的時間、次數,盡量配合加以訓練。(4) 防止夜尿的訓練,做好防止尿濕被褥的防備。九、觀念分享(1) 佈置一個良好且充實的學習環境   (2) 提供充分探索的機會(3) 接近自然及參與社會生活(4) 斥責不如稱讚(5) 父母盡量多嘴(6) 講故事效果大(資料提供:黃于芳 職能治療師)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子女是上帝賜予的最大產業,是生命的延續,每一位父母都投注無限期盼與關愛在子女身上。從孩子初生開始,由稚嫩長大成人之前,不但孩子的身體健康需要呵護,心靈的成長更值得關懷。其中早產兒是「提早到來的小天使」,比起一般的幼兒更顯的嬌嫩與細緻,除了提前到來的「驚、喜」之外,父母親需要付出比平常更多、更大的心血,來澆灌稚嫩的生命長大茁壯。近年來我國新生兒醫療照顧有長足的進步,在早產兒初生階段的生理問題醫療照顧之外,往後的心智發展就成了關注的焦點。到底這些早到的小天使,是否注定要經歷辛苦的成長過程?心智發展與足月產的兒童有何差異?早產兒童是否比較容易出現心智發展障礙?該如何幫助有心智發展困難的孩子?這些都是有待探討的主題。 認識正常的兒童發展 幼兒的發展有下列五大領域:一、適應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自理能力,以及在不同場合的適應能力。二、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智力功能,尤其是理解、表達與認知。三、溝通能力:表達感受的能力,包括口語能力與非口語之手勢、文字、表情等。四、生理發育:生長發育、大小肌肉的動作協調等。五、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年齡相符的瞭解他人之感受的能力,發展合宜且令人接受的行為。可以依據幼兒在上述五大領育的發展表現,初步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 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Genetic Epistemology),並沒有速成的捷徑。在運動發展方面,正常的小孩通常在六個月左右先學會坐、九個月左右可以爬得很好、一歲左右學走路、兩歲左右可以爬樓梯、直到三歲左右才可能真正學會小便控制。語言與人際溝通方面: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會自己微笑,直到四個月左右才會對媽媽笑,六個月左右怕陌生人,九個月左右牙牙學語,一歲左右會揮手再見,一歲半左右才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邏輯與抽象思考: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三到六歲左右才逐漸地學會數數目等具體的推理概念,抽象的邏輯思考要在六歲以後才會逐漸發展,直到青春期以後才慢慢成熟。 平日可以利用簡易兒童發展量表來進行初步的篩檢工作。一般幼兒發展篩選量表的編製強調簡易、快速、容易使用,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老師與家長認識幼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並在懷疑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時,知道如何轉介進一步診療。(幼兒發展里程碑,請參考文末之簡易兒童發展量表) 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透過教育、社政及衛生行政機關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六歲以前發展遲緩兒童的比例約佔0.5~1.0%左右,發展遲緩個案中男性出現比例高於女性,最常見的發展問題首推「語言」、「認知」問題,「精細動作」、「行動」、「自理」、「社會情緒」等問題次之。幼兒在三歲前以「行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問題最常見,三歲後則主要為「語言」問題,「認知」和「精細動作」問題次之。 學齡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與盛行率如下:智能發展遲緩(智能不足)1%、溝通疾患(語言學習障礙)3~5%、注意力欠缺過動症(過動症)3~5%、自閉症及其他廣泛發展性疾患 2~5/10000、情緒障礙(焦慮、憂鬱)5~10%、學習疾患(閱讀、數學、文字表達)2~10%、運動技能疾患 3~6%、品行疾患 2~16%、抽搐症 4~5/10000。 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大致上,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與足月產的兒童並無差異,但是早產兒童因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就出生,是許多心智障礙的高危險群。至於早產兒童心智障礙發生的機率,則視實際早產的情況、生產併發症與醫療照顧品質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 一般而言,嚴重的幼兒心智發展障礙大多在三歲以前就能清楚地被父母親察覺並加以診斷,例如:嚴重智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等。某些較輕微的心智障礙,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習障礙、感覺統合異常、情緒障礙等,可能需要等到孩子稍大之後,才會被家人察覺,進而接受診療。 兒童心智發展的診察與評估兒童心智發展的評估,需包含生理與、心智(心理)與社會環境多方面的評估,完整的評估通常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幼兒的心智功能評估需包括:語言能力、智力功能與心理狀態,常用的標準化心智發展評估工具,包括3歲以前:貝萊嬰兒發展量表(BSID-II);3~6歲:魏氏學齡前智力測驗(WPPSI);6~15歲: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ISC)。 心智發展的評估應包含下列六大向度:一、發育與生理功能評估:排除重大生理疾病的可能。二、語言與智力發展(IQ):排除智能不足(MR)與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的可能。三、注意力持續度評估(Attention & Concentration):排除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 ADHD)的可能。四、人際互動評估(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排除自閉症(Autism)與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可能。五、兒童心理衡鑑:排除情緒與行為障礙(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的可能。六、家庭社會環境評估:排除適應障礙(Adjustment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與學習機會不足的可能。 如何協助孩子成長每一個孩子的資質、生長情況、發展速度與成長環境不同,所需要的協助也不一樣。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父母的角色乃在於幫助孩子,盡可能發揮本身的潛能,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比一謂地要求孩子,甚至揠苗助長好得多。在愛與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將會開朗而有自信;過度要求與責備下長大的孩子,將會退縮與自卑。 協助孩子克服成長的難關,應該具備下列條件:一、足夠的愛心,因為以愛當基礎,關懷才有力量。二、無限的耐心,教養孩子需要付出耐心與時間,不可揠苗助長。三、正確的知識,瞭解正常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阻礙,才能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四、正確的方法,正確引導孩子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興趣,充分發展潛能。當懷疑孩子可能有心智發展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愈早尋求診療,愈能給予孩子最恰當的幫助。(資料提供: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志堅)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早產兒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 何文佑 醫師表示,其實這些早產兒,他們在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是不正常,只是許多器官或生理功能都未臻成熟,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種:(一) 呼吸暫停:出生體重少於一公斤的極低體重嬰兒,很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從前大家都覺得早產兒的呼吸中樞並未成熟,以致在缺氧或血中二氧化碳分壓的改變,中樞感應遲鈍以致停止呼吸。(二) 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最普遍的一種現象。若嬰兒血中黃疸測量的指數超過二十,這些黃疸色素,可能進入腦部,沉積在腦部的神經核,造成永久傷害。但若是黃疸指數並不太高,對嬰兒完全沒有害處,反而是一種抗氧化劑。(三) 壞死性腸炎:這是一種極容易發生的毛病之一。壞死性腸炎其實原因並不是很清楚,只是新生兒醫學認為構成的因素很多,像缺氧、缺血、感染、放置臍動靜脈插管與餵食等都是重要的構成因素,壞死性腸炎一旦發生,死亡率與後遺症的發生機會也高。(四) 顱內出血:最可怕的毛病,極低體重嬰兒更易發生,最常見的顱內出血,是腦室週與腦室內出血,引起顱內出血的原因:包括早產兒支持基底膜組織脆弱,微血管未發育成熟與缺氧等。(五) 視網膜病變:極低體重嬰兒,發生視網膜病變機會很高(40%-50%),但導致嚴重視障的機會極低。病變輕微的,可以自行痊癒,中等度嚴重的,只要把握治療機會,效果也很好。(六) 慢性肺疾病:慢性肺疾病,令人懊惱,這些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需使用呼吸器和氧氣。而且肺部病變必須很長的一段時間恢復,照顧十分困難。引起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嬰兒的病情嚴重,需使用高壓、高氧濃度使肺泡損壞所至。一個早產兒誕生,家屬希望嬰兒能夠長大,而且很正常。最擔心的就是嬰兒長大後是腦性麻痺、智能不足。可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就是早產兒後遺症的發生,除了早產兒是最重要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跟如何照顧有關。完美的照顧,是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早產兒

【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其內容包括】1.胎動過多或過少。2.持續性的腰酸(休息已無法改善)。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4.下腹部有下墜感。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2-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3-4次) 馬偕醫院 黃家萍醫師指出,每位準媽媽在懷抱寧馨兒之前,唯有透過正確的知識與主動的觀察,才能早期發現早產的徵兆,早期防範與治療。如果發現產兆,經過放鬆心情(如深呼吸、聽音樂),臥床觀察與休息(最好左側臥),補充水分或其他液體(幫助循環),或打電話詢問醫療院所評估情況都無法改善的話,就應該立刻快速到達附設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就診。及早提供最完善的檢查,確定治療方向及必要的處理,如強迫安靜臥床安胎或適當的物理縫合或化學藥物的治療等。緩解早產的危機, 身為父母,只要懷有關心與警覺心,相信必定能減少讓自己的寶寶不足月的出生的陰影。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

早產兒的聽力問題#早產兒

科學家直到20世紀初才明白,嬰兒一出生就聽覺。剛出生幾小時的嬰兒,對於小的聲音或許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大一些的聲音(如79至90分貝以上),往往會讓他「嚇一大跳」。四個月左右嬰兒,由於腦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比較少有驚的反應。不過只要照顧者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小寶寶一聽到聲音,往往會眨一下眼皮、停止吸奶的動作、或愉快的「手舞足蹈」起來;六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悅耳、新奇或對他特別有意義的聲音,會很快轉頭去看。這種對聲源的「定位反射動作」是六個月至兩歲大幼兒聽力測定時的最好指標。對於遲遲不會說話的孩子,我們最關心的是:「這個孩子的耳朵聽得見嗎?」這種懷疑是有理由的,因為每100名話說不好或根本不會說話的孩子,其中有60名是因為聽力不好造成的,其餘40名幼兒,以智能不足和腦性麻痺的孩子佔多數,另外有少數孩子為自閉症等因素造成。父母如果發覺,出生後的嬰兒,睡覺時不容易被驚醒,即使雷聲大作,他仍然照睡不誤,需要帶到醫院檢查的,呼喊六個月到一歲內的寶寶名字時,如果他很少回頭,或完全沒有反應,必需在孩子面前才能引起注意時,父母親最好也能立刻帶他到醫院去。聽障幼兒六個月以後,以反正常幼兒牙牙學語時的咶躁,漸漸陷入沈默,在家經常用手勢,表情或動作來表達需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聽障幼兒只是「看」手勢或表情來領會意思,而不是真正會「聽」吩咐行事。聽障幼兒,指的是由於先天或後天性因素,造成中度以上的感音性聽力障礙的特殊兒童,大多數的聽障幼兒,具有正常的智能,並保有殘餘聽力,可以接受訓練和教育,經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輔導教育,仍然能使聽障兒繼續生存、發展。﹝資料由早產兒基金會 - 門諾醫院耳鼻喉科 陳建發醫師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