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

幼兒容易發生的眼睛疾病#早產兒

一般常見的幼兒眼部疾病有以下幾種: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尚未發育完成,故易伴隨許多疾病的產生,可能造成日後的斜視、弱視、屈光異常、青光眼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更會因此導致失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依視網膜發展情形分為四期,輕微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一、二期)會自動痊癒、發育成熟。嚴重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第三、四期)則應積極施以冷凝、雷射或手術治療。二、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及新生兒眼炎這兩種問題皆會造成流眼淚、眼屎較多,可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治療。但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在出生就有溢淚、眼睛分泌物增加、擠壓鼻梁、有膿樣物的情形。大部分的鼻淚管阻塞皆會在出生幾個月內自動緩解,若於接近一歲還是症狀明顯,宜儘速就醫施行淚管通條術治療。三、先天性眼瞼下垂出生時即發現有明顯「大小眼」,孩童也會常有抬頭的奇怪姿勢。若下垂情形嚴重,兩歲以前要動手術,以免影響視覺發展。若下垂不是很嚴重,只須密切觀察視力發展情形。四、斜視即俗稱的「鬥雞眼或脫窗」,約有2%的幼兒有斜視現象,有些是與生俱來,然而大多數是不明原因造成。屈光不正亦是造成斜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遠視容易形成內斜視。斜視要找出原因並早期治療,以免變成弱視。有一種情形稱為「假性內斜視」,發生原因是內眼貲部皮膚過多將眼白遮住一部分,外觀看來兩眼球靠得很近很像內斜視,實際上並沒有斜視,大多年紀大一點就會改善,無需過度擔心。五、弱視造成弱視的原因:斜視、兩眼不等視(兩眼度數差250度以上)、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近視、遠視、散光)、視覺剝奪引起之廢用性視力(如眼皮下垂、白內障)。幼兒常用視力較好的那眼,視力差的那眼不用,久之,就造成弱視。弱視若能及早發現(七歲以前),配眼鏡、遮蓋治療或施以弱視訓練,皆能獲得良好效果;太晚發現,療效將大打折扣,而徒勞無功。 六、屈光不正因為近視、遠視、散光引起的視力模糊,看物體時,瞇著眼睛可以減少屈光度數而看得更清楚。如果發現家中孩童常瞇著眼睛看遠處物體,要及早檢查原因。若未能及早治療高度遠視、散光,有可能產生弱視。近視問題也必須定期檢查控制度數,避免惡化至高度近視。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早產兒

以中醫的觀點,早產兒的證候表現,各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早產兒皮膚薄嫩,胎毛多而細軟,呼吸氣息較微弱,咳嗽無力,與「肺虛」有關:中醫認為「肺」主氣,掌管呼吸,與身體皮毛表現相關。 若早產兒精神不佳,啼哭無力,臉色無光澤,身體和指甲蒼白,容易受驚嚇,則與「心虛」有關:中醫看法為「心」掌管循環系統,主宰精神狀態,與臉色表現有關。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  楊舒渝表示,如果早產兒視力不佳,四肢軟弱無力,容易抽痙,要注意「肝虛」的問題:中醫所謂「肝」掌管身體氣機運行,與筋爪有關,外觀表現於眼睛。 此外,早產兒無力吸奶,喝奶量少,易溢奶、打咯,拉肚子,手腳瘦弱,與「脾虛」有關:中醫的「脾」主管消化吸收功能,與四肢肌肉的表現相關。 倘若早產兒頭髮稀黃,耳殼軟又薄,耳朵輪廓不清,骨架短小,囟門遲遲不癒合,男孩睪丸不降,或有先天性缺損畸形,則歸屬於「腎虛」:中醫認為「腎」掌管生長、生殖,與骨頭、脊髓有關,其外觀表現於頭髮。 臨床上發現,早產兒或足月低體重兒在五臟不足的表現之中,以「脾虛」、「腎虛」較為明顯,這與古書不謀而合,明代張景岳醫家論胎怯:"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稟賦不足,當以補腎從根本治療,才能促進早產兒發育成長;而「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者需靠後天培補,充其不足,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元氣充足,抗病力強,所以在調理早產兒時,「健脾」、「補腎」是重要關鍵。歷代兒科醫家針對「胎怯」醫方,健脾者有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異功散、調元散等;而補腎者如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非常重視「辨證論治」,也就是依據不同體質,給予特定治療,因此雖然早產兒治療原則為健脾補腎,仍建議家長們能先與醫師溝通了解小孩的體質後,再給予最適當的調理。以我的孩子為例,儘管前後只差一分鐘出生,老大偏脾虛體質,老三則偏腎虛體質,調理方向自然也不同。目前有研究顯示,配合中藥治療,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在統計上的確呈現有意義的改善,不過仍要注意某些藥物(如人參、附子等)使用過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新生兒,用藥不宜過多,宜精選藥味,精製藥量。另外,若早產兒合併肺炎、敗血症、硬腫症等,又當先治其標,而非一味使用補法。在補養藥膳方面,坊間談進補的書如雨後春筍般,楊醫師在此要呼籲大家幾點重要的注意事項: 中藥調理的靈活性:中醫調體質,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也就是需根據每個人的寒熱虛實體質,不同的季節,以及所處環境,選擇最適當的調理。舉例來說,冬天吃羊肉爐可溫陽袪寒,若改在炎炎夏日,一般人恐怕會口破、流鼻血。藥補未必越多越好:例如鴿子可以補肝腎、益精氣,然而吃多以後,藥效會遞減,所以適量即可。又如山楂、麥芽雖可幫助消化,刺激食慾,但吃太多,反而消腎氣,令人嘈煩。注意烹調方式:譬如中藥玉竹能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可是不耐鹹滷,烹調時要避免多鹽調味。留意配伍:一般觀念為吃中藥時,不可同時吃蘿蔔;其實不然,當服用人參類補藥時,才不可吃蘿蔔,所以要明其所以,知其所然。大體而言,吃溫補類藥材時,不宜配伍寒涼性食物,而服涼補類藥膳時,最好避免食用燥熱性食物。小心禁忌:大多食補偏溫和,不過仍要留意其禁忌;比較理想的食補書籍,都會細心地提醒大眾其禁忌。舉例而言,綠豆甘涼消暑,但對於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又如核桃補益肝腎,然性味甘溫,不適合常常嘴破、口臭嚴重者。過敏則不宜:魚類多有健脾土、益中氣效果,水產貝殼類有助肝、腎經脈氣血運行,具清熱利水效果,不過對海鮮過敏者,則不宜,以免導致嚴重免疫反應,越補越大洞。(資料來源:早產兒基金會)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產發生的原因一、社會經濟:低收入,經濟背景差。 低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低。 Age小於16歲或大於40歲。 營養不良。二、疾病史:流產。 曾經發生過早產。 子宮異常。 腎臟疾病。                                    三、生活型式:工作繁重。 抽煙。 情緒焦慮不安。四、產科病症:無症狀性尿中有細菌。 高血壓、妊娠毒血症。 多胞胎妊娠。 產前出血,前置胎盤。 羊水過多或過少。 感染。 早期破水。 胎兒畸形或染色體異常。 子宮頸閉鎖不全。早產的徵象及診斷規則陣痛或是如月經來潮般腫脹,或是下腹每隔幾分鐘就變硬一次,且頻率愈來愈密。 一陣陣的腰酸感。 陰道分泌物變多或夾雜紅色血跡。 有下墜或是陰道有壓迫感。 排尿時有不舒服感覺。 腸絞痛或不停的腹瀉。 感覺到胎動突然變多或變少。在產前所做的處置若為高危險孕婦,自行注意早產跡象,或以手掌觸覺子宮變硬收縮,每小時不得超過5次。 儘量臥床休息。 選擇醫院:在早產兒出生前, 儘量將孩子的母親轉送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 維持正常的妊娠期間:妥善安胎,並處理早期破水問題。 藥物治療:有四類,即β1交感神經刺激劑、硫酸鎂、前列腺合成酉每抑制及鈣離子阻斷劑。 密切注意胎兒成長,評估體重。 生產時應在有完善周全照顧之醫院分娩。 請求支援:早產兒基金會、社工及醫護人員共同關心早產兒。早產兒常見的疾病問題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 (NEC) 細菌感染與敗血症 早產兒視網膜症 (ROP) 慢性肺疾病 呼吸窘迫症候群定義:早產兒因肺部細胞 type II alveolar cells or pneumocytes 發育尚不成熟,製造的表面張力素surfactant不足,導致肺泡塌陷,而在臨床上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出生前有窒息或酸血症,也會導致功能性肺表面張力素降低,而發生呼吸窘迫。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Type II alveolar cells : phosphatidylcholine + sur-factant protein (SP) → lamellar body 經由 exocytosis進入lung liquid,形成tubular myelin呈格子狀,主要成份為SP A,SP B,phospholipid (DPPC) ,Ca. 到空氣與肺液的界面(absorption),DPPC 形成單一分子層spreading,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影響肺表面張力素製造的物質1. Glucocorticoids:增加製造肺表面張力素相關酵素的活性。 增加 SP A的製造。 作 用 於 fibroblast 以 釋出fibroblast pneumocyte factor,而增加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2. Thyroid hormone3. Cyclic AMP 調節肺表面張力素釋出的因素● Increase:肺泡擴張 增加cyclic AMP : Thyroxine, TSH, ACTH, PGE 減少cyclic AMP 的分解:Theophylline β-agonist● Decrease:SP A Hyperglycemia, Hyp-erinsulinemia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治療O2 : 維持PaO2 50-70 mmHg Nasal 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or : keep PH 7.35~7.45, PaCO2 35~55 mmHg Surfactant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期療育的實施為改善兒童發展遲緩的狀況,激發最大的潛能,提供兒童家庭支持性的服務,進而降低社會成本與提升兒童人權。早期療育是一個由社會福利、衛生及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服務(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教育部(2006,3月23日)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統計發現,各縣市學齡前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為8,871人,但學齡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確達35,805人,其通報人數差異太大,主要原因為大多身心障礙兒童並未被早期診斷,而是入學後發現問題才接受療育,顯見許多發展遲緩的嬰幼兒錯過療育黃金期,並增加發展過程中醫療與教育資源的成本。護理人員為健康體系中的一員,除需認識早期療育的知識和相關法規,更應積極參與早期療育的工作。尤其護理人員對於醫療專業知識與資源深具了解,且護理的養成教育為提供個案多角度的協助,在專業團隊成員中實為個案管理師之最佳人選。而要在早期療育的團隊中扮演好角色,除了需徹底的發揮護理專業,更需熟知早期療育的相關知識與資源,早期發現、早期通報、協助將個案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聯合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對於每位特殊兒童與其家庭來說,都將是一大福祉。壹、我國早期療育的歷史背景早年我國實施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歷程與方式,多半以民間宗教或慈善組織為主;民國70年開始有少數醫療院所發展復健醫學或兒童心智科,對障礙嬰幼兒提供鑑定與醫療復健服務。民國80年,北市政府委託心路文教基金會成立『心愛兒童發展中心』,主要服務0~3歲的嬰幼兒。民國81年智障者家長總會成立,為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開啟另一盞燈,隔年兒童福利法及施行細則施行。民國83年開始試辦發展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同年,內政部委託伊甸基金會推動0~6歲障礙嬰幼兒職能評估及個案管理。此外,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6年成立『發展兒童聯合鑑定中心』:針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功能及身心特質、做為專業診斷及擬定未來治療訓練計畫。近兩年與早期療育有關之法規與政策更是積極推動,如國民健康局出版『0-6歲兒童發展成長量表』;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系統』,成立『個案服務通報轉介與個案管理中心』,落實全面性的篩檢與追蹤。尤其國民健康局從今年(民國95年)開始,積極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的篩檢工作,其中護理人員更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期望能藉此落實早期發現以及早期的療育信念。 貳、名詞解釋■ 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指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六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早期療育的內涵意義,則如圖一所示。能在早期發展時期發現障礙,經由醫院、學校以及社福單位提供兒童及其家庭,個別與特殊性的服務,如評鑑、特殊教育等。因三歲以前兒童的腦部可塑性較大,故為黃金療育期,及早發現發展遲緩並予適當的療育,除可減少障礙程度,防範障礙造成的傷害,將兒童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發展遲緩: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兒童 (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 。發展遲緩可能發生的原因,包括:1. 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營養不良、服用不當藥物等因素。2. 中樞神經先天畸形:小腦症等。3. 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4. 生產過程缺氧、低血糖、顱內出血或早產等因素。5. 後天因素:腦膜炎、腦炎、頭部外傷、癲癇或中毒等因素。 參、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早期療育為跨專業團隊(transdisciplinary team)合作工作,其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職能與復建治療師、心理師、社工人員、營養師、幼教與特教老師以及語言、聽力及視覺治療師。在早期療育的領域裡,護理人員本著護理深厚的養成教育與訓練過程,實為舉足輕重之角色。美國母嬰護理委員會提出護理人員在早期療育的角色,包括:1. 幫助有危險性或現存的健康或發展需求的兒童及家庭做診斷及處理。2. 檢視並評估兒童及家庭的心理、生理與發展特徵,以早期鑑定、轉介,並接受療育。3. 與家屬及專業團隊間一起作計劃、輔導。4. 提供早期療育措施給家屬,以促進兒童及家庭的健康與發展階段。5. 評值護理照顧所提供給兒童及家庭的成效;也就是能依據整合性服務計畫,協助個案獲得最大的利益,並且促使個別障礙者與其家庭能夠更接近所需服務。而依據三級預防的概念描述,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為: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為預防性的介入措施。相關醫療單位的護理人員應協助實施全民衛生教育、推廣施行婚育夫婦健康檢查以及施行遺傳諮詢等。尤其是針對高危險群的婦女,如患有特殊疾病或生物缺陷的母親、低社會經濟狀況的母親以及懷孕青少女提供諮詢或追蹤服務。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指以幼兒為重心的介入措施。護理人員應積極參與醫療院所的新生兒加強療護、監管個案篩檢與通報、聯繫社會行政單位的參與以及協同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促進發展的療育課程,如依據兒童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提供正常發展技能的訓練;生活自理能力的補救教學;認知基本要素的反覆練習,包括注意、記憶、知覺動作協調;社會技能的演練和應用,包括情緒發展、自我概念、生活規範等;以及學科預備能力之培養,如讀、寫、算等預備技巧(preacademic skills)以及運筆的手眼協調訓練,即所謂的書寫預備能力(prewriting skills)等。臨床上常用的篩檢量表如丹佛發展篩檢測試量表(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 Inventory, CCDI)或簡易兒童發展篩檢評估量表等。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 :為兼重幼兒及家庭的介入措施。透過專業護理人員,整合各領域之專業人員,使發展遲緩兒童的潛能充分發揮,儘量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並視兒童不同的發展問題,不同的家庭狀況而提供不同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服務,並兼顧完整與連續性。肆、實施步驟 ■ 早期發現:產前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篩檢,高危險嬰幼兒監測及兒童健康檢查。■ 早期通報: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第13條明定「從事與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員、臨床心理工作者、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服務業務人員,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的通報。■ 轉介:針對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的需要,運用個案管理技巧,協助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 評估鑑定:專業團隊評估其神經生理、心理、智能、動作、語言溝通、學習、社會適應性及家庭功能等。■ 早期療育: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  以早產兒為例,當早產兒出生後會經歷一連串的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處置,此時護理人員應依據早期療育的流程,提供相關的護理措施與支持。尤其更應提供家庭心理支持。當順利通過加護療育階段後,接下來應著力於出院準備服務的規劃:提供持續性支持,協助轉銜以及滿足嬰兒特殊性照顧需求,此外,居家照護計畫亦應列入療育計劃。伍、補助原則依據台北市社會局(2006)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規定,有關補助對象、內容與原則,說明如下:一、補助對象:為持有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開具之綜合評估報告書或發展遲緩診斷證明書(但單純構音障礙或異常、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等除外),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未領有身心障礙者津貼、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費用補助及育兒補助;或已達就學年齡者經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同意暫緩入學者(緩讀以一年為限)。二、補助內容:一般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參仟元整,低收入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伍仟元整(二者合併計算);包含(1)療育訓練費(2)交通補助費:每次赴診補助金額為新臺幣貳佰元整(若於同一天於同一家醫院進行二種以上療育項目者,以一次赴診計算)。三、補助原則:發展遲緩兒童應於立案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或縣市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之兒童相關科別、耳鼻喉科、眼科及針炙科等實際進行療育;補助以實報實銷方式申請,門診及評估不予補助;補助項目包括認知學習、物理、職能、語言、感覺統合、音樂及遊戲治療等。陸、結論許多家庭面臨「家有發展遲緩兒」的問題與困境,但同時有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兒童仍未被發現通報,其主要原因為目前早期療育的評鑑與篩檢還不夠普及與完善,以及缺乏確實的管理與轉介。依據兒童福利法細則(1994)規定,當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其中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然施行過程極具困難,如經費與人力的不足、運作的形式不一、未通報的展遲緩兒童比例高、各領域專業人員對通報制度認知不同、社會大眾對早期療育服務概念不清、未通報罰則未訂定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皆嚴重影響早期療育的施行與成效。有鑑於此,身為醫療團隊之一的護理人員更應加強早期療育相關關法規與流程,與早期療育中心以及兒童教育發展中心形成跨專業連結,協助早期鑑定早期治療,協助家庭獲得充份的支援。家庭才是兒童永久性的場所,期望在早期療育的過程中,除了能增進父母與專業人員的合作,共享特殊幼兒相關資訊,執行完整療育計畫,將特殊幼兒的發展需求納入照護服務體系中,同時希望能促使早療計畫能更具彈性與便捷性。 ﹝資料提供:台南護專護理教師  黃惠滿﹞

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

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在發展支持性照護的原則之下,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是照顧早產兒的核心與執行照護的基礎。然而,我們要如何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時間」?什麼程度是「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需從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infant cues)著手。「暗示」,是指可自然察覺的「特徵」、「提示」與「信號」,這些信號或特徵指引我們依循此訊號而行動。由於嬰兒尚未發展出語言,因此充滿「暗示」的非語言行為就成為早產兒主要的溝通管道,告訴照顧者應該如何行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觀察早產兒的暗示行為,能讓我們瞭解早產兒在面對刺激時的感受是否舒服,要繼續執行活動還是停止動作讓嬰兒休息。此外,我們也可藉著觀察早產兒的行為,評估早產兒的能力,進而協助早產兒從壓力中達到自我統整(self-regulation)。 暗示行為的內容與意義Als在1986年提出早產兒暗示的行為的內容,說明早產兒透過自主、動作、意識狀態三個主要的次系統來表現行為並與外界溝通。自主系統中所使用的溝通管道有呼吸型態、膚色、內臟活動穩定度;在動作系統方面是肌肉的張力、所呈現的姿勢、和身體活動的靈活度;在意識狀態系統方面,則我們可以觀察到意識變化的範圍,如睡眠週期和清醒時互動的能力、意識狀態變換快慢的特性,及意識清晰或模糊的強度。由於早產兒的行為是和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當我們觀察到早產兒的行為時,要注意當時的環境中是否有相關刺激輸入,如聲音、光線或正在做什麼處置,才能正確判斷早產兒對刺激所能忍受的程度。暗示行為的意義,可用早產兒應付刺激後產生的行為特性來分類。面對刺激時,他們通常會嘗試去應付外界所給予的刺激,當無法應付時,統整行為會失敗而轉變成「壓力行為」,如果自我統整成功,則可以看見早產兒出現具有「穩定」、「自我調節」、「自我保護」意義的暗示行為,表示早產兒對此類刺激可應付得宜,也表示早產兒已有某種的成熟度了。暗示行為觀察的項目在三個次系統中,我們分別要觀察哪些項目呢?Als所設計的早產兒行為觀察表,無論是實際記錄早產兒的行為,或是觀察練習都是很好的工具。觀察表使用的觀察時間有10分鐘,為看出行為的變化需每兩分鐘要重新紀錄一次行為。我們可以從行為觀察表的項目中,經由行為意義的解讀或判定,粗略區分出哪些是穩定的統整行為,哪些是壓力行為。基於個別性,最好能先記下早產兒的出 週數及觀察當時的矯正年齡,有助於對成熟度和行為統整能力有完整的了解;而在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的數值亦僅提供判斷的參考,主要還是看嬰兒當時的生理條件而定,以早產兒個別的基準線為主,例如生命徵象不穩定雖是指統整不良,但若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原本在安睡沒有刺激下血氧飽和濃度就一直是85,無法達到90,就不能判定統整不好,還是應與基準線做比較較為適當。常見的暗示行為 照護早產兒的過程中常看到早產兒出現許多的行為,以下分別說明三個次系統所需要觀察的內容,並描述較為常見的行為以加深對於暗示行為的印象:【自主系統】我們要觀察的是早產兒在刺激後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如心跳穩定度、呼吸的特性(暫停或喘氣)和速率改變、膚色改變(蒼白、花斑、發紺、紅潤)、血氧濃度變化、內臟反應(打嗝、嘔吐、反胃);以及跟自主系統相關的動作變化,這些動作變化,可能是神經元發出大量神經衝動所產生的訊號,如驚嚇、顫抖。【動作系統】在動作系統部分需看早產兒在動作統整上的變化,如四肢張力(軟弱或強直)、姿勢(屈曲向中線或向外伸張)、四肢活動的程度(平順或散亂)、臉部表情(平穩或痛苦);此外,我們也能在動作系動中發現較為成熟的早產兒有「自我調節」及「自我保護」的行為,表示他們已具有應付壓力的能力。常見統整不良的動作如手臂軟弱、腿屈攏、手臂伸展、腿伸展、溺水姿勢、散亂扭動、握緊拳頭、手指張開等;統整或自我調節良好的動作如腳交握、抓握、手伸到口等。【意識狀態系統】意識狀態部分主要觀察早產兒「睡」和「醒」的狀態變化,與清醒時的互動能力。有關「睡」的狀態是指睡眠週期,包含深睡、淺睡、昏昏欲睡、安靜清醒、活動清醒、哭泣六個狀態的週期性變化。在應用上,除觀察早產兒是否處於這些狀態以判斷是否給予刺激外,尚須觀察給予刺激(或任何醫護處置)過程中這些狀態轉變的速度,因為通常越小週數的早產兒其狀態較模糊且轉變快速,我們需提高觀察的敏感度才能避免早產兒承受過多刺激。「醒」的狀態是指早產兒清醒時的注意力和與外界互動的能力,如注視外界時眼神專注或散漫,專注時間長短等。其他有關清醒時的行為有煩躁、打呵欠、展眉、注視、避開、定眼直視等。暗示行為觀察建議 雖然上述行為極為常見,但我們少有機會仔細去觀察或瞭解。照顧活動的進行需要我們和早產兒雙方互動來完成,而非僅以我們的工作為導向,為了提供更優質的照顧,平時可撥空練習觀察早產兒的行為,瞭解行為意義及提升對行為的敏感度,才不致在照顧的過程忽略了這些小小孩所給予我們的訊息。對於行為觀察練習,在此提供一些建議。由於嬰兒的行為變化很快,開始練習時最好能挪一段約30分鐘的時間,避免受到打擾,以進行專注的觀察。因為一個人觀察時容易漏掉某些行為,因此可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活動,並記錄行為前後的護理活動或環境,如光線和聲音等等,觀察完畢可以對所觀察到的行為相互討論,而對行為的解釋若有疑義,可就教於觀察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此外,如能將暗示行為觀察的練習列入在在職教育的內容,除能增加醫護人員對早產兒行為的瞭解,亦能讓單位醫護人員依照發展性照護之原則,共同討論這些暗示行為出現時所應採的措施,從而建立屬於該單位之發展性照護措施執行標準,在醫護人員照顧措施與單位整體品質上都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 資料提供:成大醫院早產兒個案管理師﹞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所謂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顧名思義,即發生於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須放置於保溫箱之早產兒發生率更高,不過也有「非早產」的嬰兒罹病的報告。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成熟,即出生面對母體外之空氣有關。視網膜血管的成熟度與出生體重及懷胎週數有關,一般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不正常血管及纖維組織,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整個視網膜纖維化並被拉扯到水晶體後方,使瞳孔反射成白色,故又稱「貓眼」,此時已為幾乎無法治療之晚期。由於嬰幼兒並無法表達視力的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有賴於早期篩檢,對懷孕週數小於36週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公克者,於出生後七至九週內應做散瞳眼底檢查,嗣後再依當時情況決定後續處置,必需等到顳側網膜血管成熟後才得放心。網膜病變依目前國際標準可分五級,所幸並不是所有早產兒均會產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產生病變,也非一定發展到第五期。大約近三分之二會自行消褪,但是持續產生病變者,通常會對視力造成莫大的傷害。治療方面,對第三期建議作冷凍或雷射治療,成功率可達七、八成。第四及第五期則須施行網膜或玻璃體手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當然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產生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這些都可能加重對視力的影響。事實上,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最重要是預防早產。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努力,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的提昇,早產兒眼睛的照顧也愈形重要,一旦發生早產,適當調節給氧濃度、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是給予寶寶一個更有品質的生命之不二法門。﹝資料提供: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  許淑娟﹞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前言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大部分的早產兒脫離急性期後,能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呼吸暫停合併血氧濃度降低、心跳變慢、餵食困難、氧氣依賴。這些問題可能持續至足月,需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降低照顧自信心,因而遲遲不敢將可居家照顧的早產兒辦理出院,延長住院日數,也可能因住院日數增長造成院內感染。或因照顧者為完全學會評估技巧即將早產兒帶回家中,因緊張及壓力會不時返診或增加不必要之再住院。藉由提供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可使早產兒得到適當的連續性照顧,病加強家屬之照顧能力,使早產兒於充分準備狀況下出院。本院每年2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約有150名,其中1500公克以下之及低體重早產兒約30名。已執行的出院準備計畫包括:於住院期間舉行家屬、醫護、社工聯繫慧,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於早產兒體重達2000公克時準備出院,提供育嬰知識及照顧技巧包括:餵奶、沐浴、換尿布、預防接種及復健;當早產兒生理狀況穩定,體重也穩定成長,經醫師評估後准予出院,並以書面計畫整合出院注意事項、預約返診日期及護理指導提供父母參考,並轉介給早產兒基金會之居家護理師收案,追蹤居家照顧情形。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但早產兒自出聲及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的建立較差,且住院期間過度聲光刺激及侵入性治療造成生理週期的干擾,使得早產兒出院後無法適應家庭的環境,造成照顧上的困難,而此時的早產兒應該在三種最安全的天然環境中生長:1、媽媽的子宮。2、父母的懷抱。3、他們的家庭和社區。所以早產兒發展性照護,可幫助早產兒回歸到媽媽的子宮、回到父母懷抱、回到家庭社區,可使早產兒調整對感覺輸入,維持自主系統的平衡,減少對身體刺激的不穩定性,保存能量,增加調節能力,使得生理狀況維持穩定,體重成長穩定且較快速,已縮短住院日。而早產兒發展性照護需醫療團隊每一成員,在照顧時需注意且用心對待各個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早產兒,給予個別性的醫療及護理照護,並鼓勵家屬參與照顧解讀早產兒發出的訊息,及早建立親子關係,並藉較長時間的參與照顧學習居家照護技巧及評估早產兒身體狀況的能力,使得家屬有充分的照顧能力而增加照顧自信心,也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 照護內容   一、提供早產兒一個類子宮的身、心、靈成長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方面:燈光:病房控制維持幽暗的環境,保溫箱小床覆蓋遮光布罩(需用監視器)。24小時關燈(除治療外)此時是早產兒成長時間。 音量:維持病房寧靜<58分貝,說話輕聲細語,本單位垃圾筒丟垃圾時發出之音量>58分貝,故經同仁腦力激盪將桶子換成菜籃套上布袋加垃圾袋,不但推起來無聲丟垃圾也<58分貝。音量控制列入標準化:不在寶寶單位交班、不在病房內交談、不放置收音機、不擺放電話及母奶溫奶器、隨手關門。 視覺刺激:擺放適合寶寶的黑白卡,照顧者或父母親切的臉。 嗅覺刺激:父母穿過的衣服或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請父母為寶寶作袋鼠護理,讓寶寶聞到熟悉的味道。 治療性擺位:提供協助寶寶調節的輔助品 :如包裹的衣服、捲伏巢:像媽媽的子宮一樣讓寶寶躺在裡面、圍介:讓寶寶腳踏出去時像在子宮羊水中有依靠感不會有踏空的感覺。幫助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四肢維持中線位置、便於手到口的活動,促進自我調節安撫利於神經發展,像躺在媽媽子宮內姿勢一樣舒服。  二、促進父母親與早產兒的親子關係:母乳哺育:依寶寶個別需要24小時不定時哺餵母奶,寶寶住院時間比媽媽久,此時母奶奶庫是供應寶寶充足營養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會教導父母母奶奶庫操作及使用方法,當父母把母奶送來時我們會以杯餵、滴管餵食給寶寶喝,這樣母奶源源不斷增進寶寶生長發育,亦可讓父母有機會扮演為人父母之角色。 袋鼠護理:像袋鼠一樣讓寶寶躺在父母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有肌膚之親,寶寶可聽到像在子宮內聽到熟悉之心跳聲,也聞道熟悉味道,因此可促進親子關係穩定寶寶呼吸心跳促進寶寶體重穩定性成長,住院期間每一個寶寶都接受袋鼠護理。 寧握護理:抽血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時避免太多疼痛會幫助寶寶適時薴握,並且教導父母接觸寶寶學習寧握技巧讓其有參與感。 讓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請父母多來與寶寶互動,並且學習基本育嬰技能,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  三、人性化、個別化的照護,與寶寶適當的互動了解其行為暗示、個別性需求提供個別化照護:集中護理-有計畫安排作息。 照護前調整狀態:清醒期才執行護理照護。 照護時有壓力反應可暫停(促進自我調節能力)。  照護後留在床邊數分鐘:有壓力之行為暗示時可給予寧握護理。 為寶寶翻身或移動都必需要支撐手和腳,避免寶寶受到驚嚇。 動作溫柔避免寶寶姿勢突然改變。 同時間只做一件護理活動避免過多刺激影響寶寶神經功能發展。 每位寶寶都被抱在懷裡餵奶,讓寶寶進食時有滿足感及被愛的感覺。 依出生天數或出生體重分別依家屬及寶寶的需要給予不同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體重別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出生別,如自然生、剖腹生之出生天數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 住院期間依寶寶病況之需求請父母到院學習,生命徵象測量、膚色變化觀察、氧氣監視器使用與租借、急救技術教導、拍痰技巧,以增加父母照顧自信心及避免再度住院。 請父母到院觀看衛教錄影帶及居家環境佈置像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舒服。  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依出院計劃表填寫:生理疾病是否治療完成?是否需會診?家屬醫護討論會是否要召開?預防注射是否已打?其他注意事項皆會一一記載。門診追蹤日期一一寫在計劃表上讓家屬帶回以作為提醒之用。經篩檢表篩檢出高危險個案後,出院前與父母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告訴父母寶寶的行為暗示及生活習慣,讓父母更了解寶寶更有照顧自信心。家庭化出院準備服務室:全家到院住院一天學習增加照顧的自信心,像回到家一樣,完全由父母自行照顧,有問題馬上解決,彼此互相適應,依育嬰技能照顧評量表評核父母,學會所有照顧技能始可回家,如此可以幫助寶寶及早返家。五、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出院後轉介-衛生所、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個管師追蹤個案出院後第一週、第一、三、六個月完成電訪,關心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新生兒特別門診是聯合門診也是本院貼心的一項服務,新生兒科-全身檢查、心智科-心智評估、神經科-神經功能追蹤、耳鼻喉科-聽力測驗、眼科-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 照護成果(91.06~11)住出院準備服務室人數16人。 出院準備服務室使用率88.88%。 再度入院率0%。 早產兒接受袋鼠護理執行率100%。 早產兒接受母乳哺餵率99%。 出院護理指導完整率92.5%。 早產兒室音量分貝維持58分貝。※ 心得照顧寶寶;我們本著幫他們營造媽媽的子宮、經由父母的懷抱增加親子關係、由嬰兒行為狀態而給予合適個別性照護病教導父母、父母照顧能力教導與提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做好家庭環境準備、讓寶寶及早回歸他們的社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 - 葉淑芬﹞

如何幫助早產兒成長發展

如何幫助早產兒成長發展#早產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產兒父母的的心路歷程可謂是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而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對早產兒父母更是責無旁貸的任務,但我們必須堅信四個大原則。(1)發展是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交互影響。(2)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3)個體的發展是全面性的。(4)個體的發展是有差異性的。一、如何幫助你的孩子(一)家庭的角色:(1)我們要接受孩子的能力(abilities)及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2)有健全的親子關係(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才能充分的建立安全感與信任。.(二)治療師的角色:(1) 藉由遊戲(play )及自我照顧技巧(self-care)訓練來提升孩子的能力。(2) 必須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及發展的關鍵期予以訓練。二、遊戲 (一)遊戲就是孩子每日的工作,可以讓孩子動手動腦,促進體能與智能的發展:(1) 粗大動作:指的是蹲、坐、跑、站、翻身等等。(2) 精細動作:指的是孩子拿小的東西,與自理能力有關。(3) 認知功能:與物體恆存的概念(指物體沒有出現在你眼前,並不表示物體的不存在),與安全感及信任感的發展有相當的關係存在。。(4) 情緒表現:如抱著洋娃娃做一些照顧的技巧,關心、關懷的表現。 (5) 語言能力:父母要多跟孩子講話,使孩子聽懂,再慢慢學習說的能力。(6) 感覺統合(7) 社會適應: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與其他人分享及輪流。(8) 生活自理能力(二)把握原則:請不要讓孩子的童年失歡,因為童年只有一個而且絕不能重來,寓來遊戲於教育是早產兒訓練的最高指導原則。三、如何陪孩子玩(1) 請您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自由地玩(2) 要注重玩的過程,觀察孩子的反應(3) 孩子努力嘗試,請您立即誇讚。(4) 讓孩子有反覆練習得機會。 四、如何選擇玩具(1) 選擇好玩、有趣的玩具。(2) 選擇堅固、耐用的玩具。(3) 選擇安全、衛生的玩具。(4) 選擇色彩豐富、能激發想像力的玩具。如洋娃娃可以做角色扮演,玩沙子、積木可自由創作。(5) 選擇可提供各類經驗的玩具,如球。(6) 選擇適合孩子能力的玩具。五、零至兩歲的嬰幼兒玩具(1) 人:例如經由手肌膚的碰觸,可使神經較穩定,情緒較放鬆的感覺。(2) 懸吊玩具:可跟著玩具做轉頭的及聽的能力,屬於感官性的玩具。(3) 手搖鈴:可幫助視覺、聽覺的刺激,及練習抓握能力。(4) 大小玩偶填充:經由角色扮演來幫助社會化過程的發展。(5) 音樂性的玩具:盡量選擇較悅耳的音樂,如鈴鼓、三角鐵等,對孩子的手眼協調有幫助。(6) 操作面板玩具:適合一歲以前的孩子玩,可充分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手功能技巧。(7) 積木:幫助了解空間的概念及部分及群體之間的關係。(9) 玩具電話:玩假裝的遊戲,表示社會化的行為已經在開始了(10) 妙妙箱:練習物體恆存的概念。(11) 套圈圈:練習大小、順序的摡念。(12) 串珠:練習手眼協調能力。(13) 敲球檯:幫助手腕的訓練及手眼協調。(14) 手推車:建議先玩推的玩具(因有較好的一個支撐點),等到會走時再玩拉的玩具。(15) 搖木馬:七、八個月時使用,早產兒請以矯正年齡為準,可以刺激前庭的功能。(16) 圖卡及兒童繪本:盡量選擇較厚的紙本。六、啟發智能的遊戲(1) 溝通遊戲 (2) 眼與手、腳及身的遊戲 (3) 感官遊戲 (4) 物體恆存遊戲(5) 模仿遊戲 (6) 藉物取物遊戲(7) 可逆遊戲 (8) 線索遊戲(9) 分類遊戲 (10)因果關係遊戲(11)空間遊戲七、如何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1) 找出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原因(2) 找出孩子的注意力,並加以培養(3) 勿太早憂慮孩子的好動行為 (4) 將過分的好動轉移並引導為服務(5) 一次只交代一件事(6) 利用圖片及示範動作來提示 (7) 安排安靜的小房間或角落(8) 靜態活動之後再安排動態活動(9) 活動的設計因簡單扼要,避免過度重覆(10)選擇乖巧的玩伴,玩伴不要太多(11)給予鼓勵及讚美(12)規律化的生活安排八、生活自理能力技巧(一)自我餵食:(1) 孩子開始表現出自己想吃的慾望約在一歲三個月左右。(2) 孩子自己想吃的企圖心雖然很旺盛,但是技術尚未成熟,大人必須耐心配合,要求不要太高。(3) 加大把柄的湯匙、吸盤碗、雙把柄的杯子、可折彎的吸管、鋼珠吸管、餐墊、高腳椅.....。(二)穿脫衣服:(1) 孩子對脫衣服的關心約在一歲一個月左右開始,會配合擺好容易穿脫的姿勢。(2) 到了四歲,漸漸學會扣釦子,這需要手指靈活度及支撐腕力和肩力。(3) 慢慢來,循序漸進。(三)洗澡:(1) 約一歲左右,討厭洗頭、洗臉、洗澡的孩子不在少數。(2) 要孩子合作,須準備洗澡玩的玩具再搭配大人的諄諄善誘。(3) 兩歲會洗手,三歲會漱口,四歲會刷牙。(4) 讓孩子了解到乾乾淨淨的小孩,大人才會喜歡。(四)如廁:(1) 訓練時間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事看孩子的身心成熟度-會站、會走、膀胱及直腸擴約肌的控制、能表達且聽的懂。(2) 約一歲半至兩歲可以開始訓練大小便。(3) 大人因調查並紀錄孩子每日大小便的時間、次數,盡量配合加以訓練。(4) 防止夜尿的訓練,做好防止尿濕被褥的防備。九、觀念分享(1) 佈置一個良好且充實的學習環境   (2) 提供充分探索的機會(3) 接近自然及參與社會生活(4) 斥責不如稱讚(5) 父母盡量多嘴(6) 講故事效果大(資料提供:黃于芳 職能治療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