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

血糖失控?降血壓藥可能引發高血糖?#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發現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導致高血糖原因 大部分與生活型態有關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 (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也可能引起高血糖。然而,罹患慢性病的民眾,容易忽略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或許也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提醒民眾注意部分降血壓藥物可能與高血糖有關聯,但遵循醫囑用藥治療高血壓是很重要的,若能了解藥物的潛在風險,在控制血壓時,也同時留意血糖值的變動,才能遠離高血糖和糖尿病造成的危害。血糖過高與胰島素有關係嗎?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藉由胰島素的作用,讓血液中的葡萄糖充份被身體組織利用。因此,當我們體內胰島素長期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時,攝取的醣類經吸收轉變成葡萄糖後便無法被有效利用,導致高血糖,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以及增加小血管與大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一旦空腹血糖值長期偏高大於100 mg/dL,就算未達診斷為糖尿病的標準,仍需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和適當運動,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而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生活型態的調整、遵循醫囑規律用藥,以維持血糖的穩定。可能引發高血糖的2大降血壓藥物高血壓是國人常見慢性病,很多民眾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1.利尿劑:高血壓或水腫的病人常使用利尿劑來治療,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hydrochlorothiazide等)或似thiazide類利尿劑(例如:indapamide、metolazone等),由於會影響內分泌和代謝,以及藉由減少胰島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阻抗性等可能的機轉,導致高血糖或出現糖尿病症狀及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2.乙型阻斷劑:治療心律不整、狹心症或高血壓的乙型阻斷劑(例如:metoprolol、propranolol及atenolol等),可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對於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如有同時使用乙型阻斷劑時,可能會遮蔽低血糖症狀(例如:心悸、手抖等),導致發生嚴重低血糖的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影響胰島素自ß細胞的釋放,或減少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或因高血糖而增加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民眾,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除了留意常見引起高血糖的原因及可能的藥物,平日生活保持愉悅心情、規律作息及正確飲食習慣,不讓血糖跟著生活波動而起伏,方能讓我們與失控的血糖說拜拜。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臺北市參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比女性為58.8%,男性為41.2%,女性參加率高於男性約1.4倍,資料亦發現40歲以上受檢者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男性整體代謝症候群高於女性,而代謝症候群為慢性疾病的重要共同危險因子,呼籲40歲以上市民已符合成人健檢篩檢資格,可定期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可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中壯年逾3成易有代謝症候群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40歲以上健檢民眾腹部肥胖率約40%;血壓偏高約60%,血糖偏高約40%,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30%,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20%,經由上述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為代謝症候群,計算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其中整體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於女性,女性代謝症候群隨著年齡而上升。代謝症候群患者 增加三高機率社團法人台灣慢性病全人醫療學會理事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楊昆澈主治醫師表示,民眾常因「覺得自己身體很健康」而未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加上現今職業類型偏向長時間的坐式生活型態,工作壓力、欠缺運動以及飲食的精緻化影響導致。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約有6成以上民眾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因此,必須強化市民代謝症候群防治相關識能,量腰圍是最簡易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實行健康生活5絕招:1.聰明選、健康吃2.站起來、動303.不吸菸、少喝酒4.壓力去、活力來5.做檢查、早發現定期參加成人健檢 勿忽視自己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建議年滿40至64歲市民可運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3年一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內容包括了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對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同時提供戒菸、節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等多項健康諮詢,另外民國55年以後(含55年)出生且滿45歲民眾及40至60歲原住民,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方案可加碼接受終身1次的B、C肝炎篩檢,未受檢過之臺北市市民一定要多加利用,不要忽略自身的健康權益。40歲以上市民 作伙做檢查送好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民眾重視自身健康,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六)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於活動期間內,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可獲得好禮1份(每人限領1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歡迎大家攜手揪厝邊,做伙來去做健檢。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黃小姐罹患糖尿病已經10年,平時沒有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最近常抱怨肚子餓,吃了很多零食餅乾,發生冒冷汗、肚子餓、心跳好快等症狀,自認疑似低血糖。護理師量測血糖後發現血糖數值高達295mg/dl,並非低血糖,而查證後發現黃小姐最近一次糖化血色素高達9.6%(理想應控制在7.0%以下),已經出現血糖過高情況,黃小姐平時的處理方向可能錯誤了!高血糖、低血糖症狀相似 易錯誤處置導致高血糖惡化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護理長郭昭岑說明,高血糖指血糖超過200 mg/dl,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因為缺乏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利用,造成血糖過高。這時候突然肚子餓,如果沒有監測血糖,常讓糖友誤以為是低血糖,反而吃進過多含糖食物,造成高血糖惡化,導致產生高血糖急性合併症,如酮酸中毒及高滲透壓高血糖症,需要緊急就醫,要小心謹慎。低血糖指血糖濃度低於70 mg/dl以下,常因胰島素或口服藥使用過量、注射或服藥後未依照時間進餐、飲食不均衡或突然增加運動量造成。常見症狀為盜汗、發抖、昏眩、飢餓及心悸,嚴重甚至昏倒。為了區別是否為低血糖,一定要先量測血糖,若低於70 mg/dl以下,可立即服用15公克的含糖食物,如含糖飲料120CC、3顆方糖或是1湯匙蜂蜜等,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如未改善,則重覆給予一次,若還是未改善症狀就需立即就醫。自我監測血糖 糖尿病友不可忽視的控糖秘招黃小姐喝完溫開水及休息後,冒冷汗、肚子餓及心跳加快的症狀獲得改善,詢問病史發現黃小姐最近生活不規律,未按時施打胰島素,再加上過年暴飲暴食,造成血糖過高。幸運的是尚未出現高血糖急症的徵兆,只需調整藥物及飲食衛教就能返家調養了。郭昭岑護理長提醒,為了瞭解居家血糖的狀況,自我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控制不可缺乏的一環。提醒糖友們一定要養成自我監測血糖的好習慣,才不會搞錯方向,導致病情加重。

遠離三高5撇步 迎春健康好豬年

遠離三高5撇步 迎春健康好豬年#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垂涎三尺的年菜似乎容易讓人忘了危害健康的陷阱,加上天氣冷、運動少,若春節生活作息不規律,將更容易引發心臟血管等疾病。提醒具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民眾掌握「遠離三高5撇步」,好好控制疾病,讓您「豬」事如意健康過好年!遠離三高5撇步 豬事平安過好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呼籲,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可掌握「聰明吃」、「快樂動」、「按時服藥」、「血壓監控」、「自我保護」5項健康小撇步,健康快樂過好年:1) 豐盛年菜「聰明吃」/春節山珍饗宴淺嚐即可,「少油、少鹽、少糖」遠離三高,健康享瘦輕鬆過好年。黃世傑局長表示,春節期間守護家人的健康,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掌握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比蔬菜多一點,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依比例選擇多樣化的健康食物,讓身體零負擔,健康沒煩惱。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過年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但還是可以使用蒸、煮、滷等烹調方式取代油煎、油炸,增加高麗菜、長年菜、菇類、筍類等蔬菜入菜比例。最好可以餐餐八分飽,以新鮮水果取代零食甜點,以無糖茶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除了能滿足味覺需求,也能避免肥肚上身,遠離代謝症候群。2) 相邀走春「快樂動」/遠離三高慢性病,規律身體活動很重要,「零時運動」從春節開始!運動其實很簡單,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從最簡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健走開始,戶外走春踏青、相揪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及強度,春節期間運動不停歇。3) 「按時服藥」很重要/台灣慢性病全人醫療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建議,規則服藥也是控制慢性疾病重要的一環。春節期間部分醫療院所將休診,應事先備妥足夠藥量。如春節期間藥量不夠,亦可透過社區藥局或各醫院加開的門診或急診領藥應急,避免藥物中斷。4) 「監控血壓」天天量/高血壓常被稱為「沉默殺手」,會增加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5.2%,每4個人就有1個高血壓;邁入中年後,4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37.5%。然而另外研究顯示18歲以上民眾23.7%一年內未量過血壓,顯示國人對血壓測量行為仍不理想。慢性疾病病友,除規則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最重要的是定期量血壓,血壓達標是<140/90毫米汞柱,舒張壓或收縮壓任一超標,都算是高血壓。做好血壓監測,才能避免高血壓所導致的併發症,必要時也可將量測數據提供給醫師作為衡量藥物療效的參考,更能有效控制病情。5) 「自我保護」最健康/春節期間氣溫寒冷,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發作或復發。提醒慢性疾病病友或長輩們,早晚外出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頭部保暖。享受泡湯時,更要注意避免溫度過高,或浸泡時間過長,如有像大石壓住的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冒汗、頭暈、噁心、全身疲倦無力,甚至口齒不清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掌握「臨微不亂」4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北市衛生局為市民舉辦整合性篩檢 為健康把關參考以上5項小撇步後,可遠離三高或讓慢性疾病獲得良好的控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夢蕙叮嚀,對於平日忙碌的上班族及市民,衛生局特別於假日及平日規劃整合性篩檢活動,活動內容除40至64歲民眾政府每3年補助1次,65歲以上政府每年補助1次的成人健檢,還搭配四癌篩檢,市民朋友可查閱相關活動訊息及辦理場次https://goo.gl/LqvG4e,歡迎年後踴躍參加,共同為自己健康把關!

吃藥不好?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臟!

吃藥不好?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臟!#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7歲的退休老人家,苦著臉詢問醫師,體檢單出現紅字,血糖很高、腎功能變差,怎麼辦?查看後發現空腹血糖178mg/dl,醣化血色素(HbA1C)高達8.7%,腎功能指標Cr=1.53mg/dl,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53分(台灣健康的人是100分)。詢問病患後發現,以前有服用降血糖藥物,但聽鄰居說藥吃多對腎不好,也覺得沒有不舒服,所以就自己停藥。醫師表示,血糖控制不好才會洗腎,吃降血糖藥物完全不會傷害肝與腎,甚至可以保護心腎功能。病患從此積極改善生活型態,並搭配降血糖藥物,半年後醣化血色素降到6.7%,腎功能也進步了。勿信藥傷腎擅自停藥 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黃偉輔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2013至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節節攀升,已高達12%以上。糖尿病不但增加死亡風險,若控制不良還會產生許多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眼病變致失明,以及周邊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等,對病患個人與家庭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很多人誤以為藥很毒,血糖藥物吃多會傷腎臟,但其實傷腎的是高血糖。就像是像蜜餞製作過程,長期泡在糖水中,蜜餞會縮水變小。腎臟長期泡在高血糖中,最終就會縮小,並失去功能!因此使用藥物將血糖控制好,反而能保護腎臟。根據英國的大型研究(UKPDS)指出,每下降醣化血色素1%,可以下降大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14%;小血管病變(如眼病變)37%及糖尿病死亡率21%。另2015至2018年間許多大型糖尿病藥物研究顯示,糖尿病用藥不僅可以控制血糖,還有降低心臟衰竭與腎臟病變的效益,對於糖尿病友來說是一大福音。糖尿病年菜烹調採3大原則:低糖、低油、低鹽年關將近,黃偉輔醫師提醒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在年菜烹調上宜採3大原則,「低糖」、「低油」、「低鹽」。如象徵金元寶的水餃,可用蒸餃取代煎餃,降低油脂;象徵年年有餘的魚,宜採用清蒸方式,避免糖醋製法,減少高糖高油;不論是甜年糕或鹹年糕,原料都是糯米,製作過程中加了高糖或爆香(高脂),淺嚐即可;菜頭糕蒸煮後,可沾點少許的清醬油拌白醋與蒜末食用,風味佳又輕爽。另外,過年期間難免聚會喝酒,不宜空腹喝酒,宜適量淺酌。黃偉輔醫師提醒,酒足飯飽之後,不要忘記外出散步走走,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避免脂肪堆積。

講座/高血糖與骨質疏鬆

講座/高血糖與骨質疏鬆#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11月22日(四)舉辦衛教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談高血糖與骨質疏鬆」,講座中醫師將提供針對高血糖及骨質疏鬆等兩大危機教導治療及保健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談高血糖與骨質疏鬆時間:107年11月22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食補,許多人會選擇補氣暖身的薑母鴨、藥燉排骨,依照個人口味不同,調味的香料及藥材也會不同,根據往年經驗,許多人可能在吃太補後流鼻血、甚至出現血壓飆高、血糖飆高的情形。除了西藥的用藥安全外,中藥因為可以當作補品,用藥安全較常被忽略,為了瞭解中藥用藥安全對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本次講座邀請到藥劑科藥師許溫堯,主講「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時間:106年3月4日 星期(六) 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02)2791-9696#1008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沒有假期!35歲的王先生半年多來經常疲累、口渴,體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卻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不當回事。沒想到有天突然昏倒,檢查才發現由於連日喝酒應酬,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血糖值竟高達1200 mg/dl,超過正常值10倍,因沒有就醫治療而引發急性高血糖,還好及時搶救,撿回一條命。血糖異常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提醒,正在打拚事業的青壯年族群,往往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現異常,也不代表沒症狀就是沒事,只要沒有進一步就醫治療,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高血糖如同讓血管浸泡在糖水中,約有1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產生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都是「吃多、喝多、尿多」,事實上,出現這3個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2小時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已屬於糖尿病前期,必須即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也非常重要,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黃建寧醫師認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監控血糖除了可掌握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成效會更好。黃建寧醫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愛吃澱粉類、飯後血糖偏高的患者,就適合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還可降低對血管的衝擊,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血糖控制是一輩子的功課黃建寧醫師提醒,工作繁忙、社交活動又多的年輕患者,很容易不知節制,加重病情,年輕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春節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春酒,外食機會增加、美食不斷,很多病人在這個時期血糖會明顯升高,口腹之慾難免還是應淺嘗則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在與糖尿病的長期抗戰中贏得勝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