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

吃藥不好?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臟!

吃藥不好?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臟!#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7歲的退休老人家,苦著臉詢問醫師,體檢單出現紅字,血糖很高、腎功能變差,怎麼辦?查看後發現空腹血糖178mg/dl,醣化血色素(HbA1C)高達8.7%,腎功能指標Cr=1.53mg/dl,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53分(台灣健康的人是100分)。詢問病患後發現,以前有服用降血糖藥物,但聽鄰居說藥吃多對腎不好,也覺得沒有不舒服,所以就自己停藥。醫師表示,血糖控制不好才會洗腎,吃降血糖藥物完全不會傷害肝與腎,甚至可以保護心腎功能。病患從此積極改善生活型態,並搭配降血糖藥物,半年後醣化血色素降到6.7%,腎功能也進步了。勿信藥傷腎擅自停藥 高血糖不控制更傷腎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黃偉輔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2013至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節節攀升,已高達12%以上。糖尿病不但增加死亡風險,若控制不良還會產生許多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眼病變致失明,以及周邊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等,對病患個人與家庭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很多人誤以為藥很毒,血糖藥物吃多會傷腎臟,但其實傷腎的是高血糖。就像是像蜜餞製作過程,長期泡在糖水中,蜜餞會縮水變小。腎臟長期泡在高血糖中,最終就會縮小,並失去功能!因此使用藥物將血糖控制好,反而能保護腎臟。根據英國的大型研究(UKPDS)指出,每下降醣化血色素1%,可以下降大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14%;小血管病變(如眼病變)37%及糖尿病死亡率21%。另2015至2018年間許多大型糖尿病藥物研究顯示,糖尿病用藥不僅可以控制血糖,還有降低心臟衰竭與腎臟病變的效益,對於糖尿病友來說是一大福音。糖尿病年菜烹調採3大原則:低糖、低油、低鹽年關將近,黃偉輔醫師提醒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在年菜烹調上宜採3大原則,「低糖」、「低油」、「低鹽」。如象徵金元寶的水餃,可用蒸餃取代煎餃,降低油脂;象徵年年有餘的魚,宜採用清蒸方式,避免糖醋製法,減少高糖高油;不論是甜年糕或鹹年糕,原料都是糯米,製作過程中加了高糖或爆香(高脂),淺嚐即可;菜頭糕蒸煮後,可沾點少許的清醬油拌白醋與蒜末食用,風味佳又輕爽。另外,過年期間難免聚會喝酒,不宜空腹喝酒,宜適量淺酌。黃偉輔醫師提醒,酒足飯飽之後,不要忘記外出散步走走,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避免脂肪堆積。

講座/高血糖與骨質疏鬆

講座/高血糖與骨質疏鬆#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11月22日(四)舉辦衛教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談高血糖與骨質疏鬆」,講座中醫師將提供針對高血糖及骨質疏鬆等兩大危機教導治療及保健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談高血糖與骨質疏鬆時間:107年11月22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食補,許多人會選擇補氣暖身的薑母鴨、藥燉排骨,依照個人口味不同,調味的香料及藥材也會不同,根據往年經驗,許多人可能在吃太補後流鼻血、甚至出現血壓飆高、血糖飆高的情形。除了西藥的用藥安全外,中藥因為可以當作補品,用藥安全較常被忽略,為了瞭解中藥用藥安全對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本次講座邀請到藥劑科藥師許溫堯,主講「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時間:106年3月4日 星期(六) 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02)2791-9696#1008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沒有假期!35歲的王先生半年多來經常疲累、口渴,體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卻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不當回事。沒想到有天突然昏倒,檢查才發現由於連日喝酒應酬,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血糖值竟高達1200 mg/dl,超過正常值10倍,因沒有就醫治療而引發急性高血糖,還好及時搶救,撿回一條命。血糖異常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提醒,正在打拚事業的青壯年族群,往往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現異常,也不代表沒症狀就是沒事,只要沒有進一步就醫治療,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高血糖如同讓血管浸泡在糖水中,約有1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產生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都是「吃多、喝多、尿多」,事實上,出現這3個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2小時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已屬於糖尿病前期,必須即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也非常重要,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黃建寧醫師認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監控血糖除了可掌握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成效會更好。黃建寧醫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愛吃澱粉類、飯後血糖偏高的患者,就適合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還可降低對血管的衝擊,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血糖控制是一輩子的功課黃建寧醫師提醒,工作繁忙、社交活動又多的年輕患者,很容易不知節制,加重病情,年輕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春節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春酒,外食機會增加、美食不斷,很多病人在這個時期血糖會明顯升高,口腹之慾難免還是應淺嘗則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在與糖尿病的長期抗戰中贏得勝利。

愛吃零食?砂糖中毒恐增糖尿病風險

愛吃零食?砂糖中毒恐增糖尿病風險#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透過白澤生酮飲食法提升集中力,增加工作效率與預防疾病,本文針對各方面做了很多的說明。生活於現代的社會,在可能危害人體之食品正大光明販售的同時,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在這裡還要介紹不宜攝取的食物,希望讀者於每天的飲食中多多留意。含反式脂肪酸的甜食 吃多易增壞膽固醇首先就是大人小孩都愛吃的甜食類。突然叫人不要吃,可以馬上做到的人應該不多,所以,慢慢戒掉對甜食的喜好吧!為何不要吃甜食的理由前面已有詳細的說明──會導致血糖值急速上升呈現高血糖狀態。萬一……萬一真的很想吃,請選擇非精製砂糖製成的甜品。即便是砂糖也有GI值較低的「100%純蔗糖」「椰子砂糖」等等,GI值50以下的砂糖可以使用。像洋芋片等等零嘴,除了砂糖還有精製的鹽和脂肪,多吃有害健康。尤其是很多含反式脂肪酸的甜食零嘴,吃多了會增加壞的膽固醇,減少好的膽固醇,最終導致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拉麵充滿鹽分、脂肪至於速食,在白澤生酮飲食法中絕對禁食。2004年5月,美國紀錄片導演摩根‧斯巴洛克拿自己做人體實驗,觀察連續吃麥當勞漢堡30天會有何反應,推出名為「超級漢堡王」(Super Size Me)的幽默逗趣電影。像這樣連續吃漢堡這種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多添加物的結果,即使後來不再食用,身體卻已經狀況百出。斯巴洛克導演拍完此片後表示:「我只希望這個實驗真的結束了……」。在這之前就算沒有這場實驗,大家也清楚哪些食品有害健康,可是,午餐時間一到店家前面一樣大排長龍……。除了速食,麵包也是危險食品。大部分的麵包都是使用精製麵粉做成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真的很想吃,請選擇低GI值的全麥麵包。而很多人都愛吃的拉麵更充滿了鹽分、碳水化合物與脂肪,若無意識地大吃特吃,生酮迴路將無法啟動。至於像清涼飲品就更別說了。很多號稱喝完有益健康的飲品卻摻加大量的糖──我不知道為何這樣叫有益健康。所以,若不擺脫砂糖中毒的危害,你的健康與生產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本文摘自/2周見效!不老不病不胖的奇蹟飲食/方舟文化出版)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最新的研究調查,未來在發展中的貧窮國家,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以阿茲海默症最具代表性的失智症。由於許多失智症患者都是高齡者,因此世人總以為阿茲海默症的問題,專屬於高齡化社會的先進國家,其實不盡然。現在,許多貧窮或未開發國家的年輕人,反而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越來越高,連醫學期刊《柳葉刀》也曾刊文警告。若從食物與熱量的平均費用,也就是從熱量成本考量,可以用最便宜的價格取得最多熱量的食品就是油脂,不過沒有人會直接喝油,所以既要熱量充足且便宜的食物,第二個會想到的應該就是穀類了吧?無庸置疑地,越是貧窮的國家,越會偏好從便宜的穀物當中獲取熱量。於是,他們從中攝取大量醣類,每天過著血糖上下劇烈波動的生活。可想而知,最後當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糖尿病或失智症。血糖波動 也會影響血管和心臟血糖波動的影響,不只會出現在細胞上,連帶血管和心臟也無法免於其害。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以下三者的死亡率,分別是空腹血糖值高者、空腹血糖值標準但餐後血糖值高者,以及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這項研究的高血糖標準,指的是空腹血糖值在一一零以上,餐後血糖值在一四零以上的人。其中,死於心臟病比例最高的,是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餐後血糖值高的人。餐後血糖值 更能決定死亡率高低至於空腹時血糖值高的人,死亡率幾乎與無論是空腹、餐後血糖值均正常的人無異。這份資料調查的地點是日本山形縣舟形町。無獨有偶地,一項在歐洲實施的調查資料也顯示,無論死亡原因為何,餐後血糖值顯然比空腹血糖值,更能決定死亡率的高低。換言之,不只是空腹或餐後高血糖須注意,即使空腹血糖值是正常的,但只要餐後血糖值異常者,其罹患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進而提高死亡率。肌膚老化 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此外,檢查皮膚的螢光反應也可發現,高血糖和糖化作用絕對會引起皮膚的變化。由此推論,肌膚的老化,可能也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有些人平常只注意空腹血糖值,一直以為自己的血糖正常,但一旦攝取含醣量過多的飲食,餐後血糖值仍可能急遽攀升。我想在此提醒這些人特別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體內同樣會發生糖化作用,千萬不容忽視。(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注意!長期放縱高血糖 恐失明

注意!長期放縱高血糖 恐失明#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陳先生長期在內科看診領取糖尿病藥物控制病情,醫師提醒陳先生除須認真監測血糖、血壓的變化外,還須定期掛眼科追蹤視網膜健康狀況,留意視網膜是否有病變。長期高血糖 導致腎、視網膜病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鄭琪睿醫師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當前青壯人口失明的主要原因,高血糖本身或許對於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無感,但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傷害會導致體內許多小血管病變,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與周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則包括中風、周邊動脈阻塞等等不可逆的變化。得病期間越久、風險越高鄭琪睿醫師說明,目前所知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得病的時間,得病期間越久、風險越高,同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也是病變的危險因子,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在視網膜上看到視網膜出血,或者血管瘤的變化,當病變嚴重程度增加,某些部位的視網膜血管會阻塞、滲漏,致使血液中的養分無法到達組織,造成組織的變形傷害,更進一步產生新生血管與纖維化組織,容易大出血或者造成視網膜剝離。糖尿病黃斑部水腫 造成玻璃體出血影響視力的病變主要包括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與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造成的玻璃體出血與視網膜剝離,目前黃斑部水腫可以藉由眼球內抗新生血管藥物注射治療,而且研究顯示在前兩年密集追蹤治療,可以更穩定控制黃斑部水腫,而當病況惡化到達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時,就需要以全視網膜雷射預防惡化,若已達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則需要手術治療。鄭琪睿醫師呼籲,雖然目前的醫學進步使得影響視力的病變治療較過去更有效果,但是當病情已經惡化到上述的程度,神經與組織已受到傷害,有時候即使網膜出血或者黃斑部水腫受到控制,也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視力恢復,建議病友們應該在糖尿病早期就開始定期追蹤,控制血糖血壓,避免嚴重病變為上上策。 

八旬翁一覺起來突然失語 竟是高血糖惹禍

八旬翁一覺起來突然失語 竟是高血糖惹禍#高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罹患糖尿病會出現許多耳熟能詳的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腎病變等等,但是,也會有一些特殊和神經科相關的併發症,如半邊偏癱和癲癇性失語症。高醫神經內科劉立民醫師提到,有一位80歲男子,有一天起床被家人發現聽不懂也不能說話,但跟他說話時可以看著你、手腳力氣正常、可以用比手畫腳來溝通;一般而言,突然發生的失語症,要小心是否是由腦中風所導致,但是經過腦部影像學檢查並無明顯病灶,反而是抽血發現血糖值是381 mg/dl,糖化血色素是 13.5%,皆高出正常值。腦波檢查發現其左側大腦語言區有癲癇樣放電的情形,醫師把血糖降至正常值後腦波語言區的癲癇樣放電也完全消失,病患完全恢復正常。原來這類的失語症是因為高血糖引起的大腦語言區的癲癇樣放電所致。高血糖引起急性併發症  及早發現可治癒而除了會誘發失語症、也可能出現半邊舞蹈症、半邊偏癱這些都是因高血糖所引起的。劉立民醫師說,這些病例提醒平時作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沒有過去病史不代表就一定沒有疾病,利用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才能早期治療,其預後也相對會好。以高血糖引起的這幾個急性併發症,如:半邊舞蹈症,癲癇性失語症和半邊偏癱而言,早期甚至是及時的治療都有痊癒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