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父母變老,子女應負照顧的責任,但父母也不可能放心依賴子女,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子女生活上的累贅,因而造成許多問題⋯⋯擁有10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韓國諮商心理師孫廷沇於《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一書中,以真實案例解析,陪你探討家人照護問題,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而當父母變老,子女應負照顧的責任,但父母也不可能放心依賴子女,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子女生活上的累贅,因而造成許多問題⋯⋯擁有10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韓國諮商心理師孫廷沇於《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一書中,以真實案例解析,陪你探討家人照護問題,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成為媽媽後,情緒變得這麼敏感?忍不住對小孩發脾氣,事後又懊悔不已?其實這都不是媽媽的錯!韓國精神健康醫學科醫師鄭宇烈於《媽媽的高敏感情緒自救書》一書中,分享諮商案例與個人育兒經驗,具體剖析每種媽媽的心理狀態,並提供實用的改善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到底在幹什麼?整個地板全是玩具,現在馬上給我收一收!」媽媽歇斯底里地嘶吼。只見揚揚不為所動地繼續玩著他的遙控車,加速前進,瞬間甩尾,再突然踩煞車。「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到?現在馬上給我收乾淨。我警告你喔!如果你再不收的話,我馬上拿垃圾袋,把你的玩具一袋一袋清走。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不管媽媽怎麼威脅,揚揚依然文風不動。這些話已經聽了太多遍,他就像絕緣體一樣,沒感覺。「反正等到最後,媽媽受不了,她一定會自己動手整理。」揚揚如此深信著。果不其然,當他起身離開玩具間後,媽媽一邊氣急敗壞地收著散亂一地的玩具,嘴巴繼續叨念著,「你這孩子竟然玩一玩就把玩具給我丟在一邊,人就離開了,成何體統!現在才幾歲,就這副德性。大人的話,現在就聽都不聽,那你以後怎麼辦?」揚揚除了不收玩具之外,媽媽要求的事情,他幾乎都不當一回事。「襪子不要亂丟,趕快撿起來。」「我跟你講了多少遍,趕快去洗手。」「你不是最後上廁所的嗎?為什麼不把燈關掉?」「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為什麼自己的書包不整理好?」不聽話,不聽話,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該怎麼辦? 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做該做的事」:迴避瑣碎的要求與指令對於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或是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下達指令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們必須留意,自己下達指令是否太過頻繁、太過瑣碎。與其不斷地對孩子說:「去洗澡!」「把書包整理好!」「把電燈關掉。」「把手洗乾淨。」「現在去睡覺!」……(未完,以下自行補充)我的做法會是:‧「做該做的事,去洗澡。」‧「做該做的事,把書包整理好。」‧「做該做的事,把電燈關掉。」‧「做該做的事,把手洗乾淨。」‧「做該做的事,現在去睡覺。」當我下達指令時,常常冠上這一句「做該做的事」,雖然後面會接不同的要求內容,但在這當中,我只和孩子強調一件事:「做該做的事」。目的也在培養孩子清楚知道這個概念:「做該做的事」,而養成自律的習慣。甚至於這麼說了幾次之後,對孩子下達指令時,只要說出「做該做的事」,再看看浴室的方向,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去洗澡了。明知沒用,就不要說:謝絕無效的指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特別留意,我們是否總在下達指令要求孩子,而不考慮他當下正在做什麼,以及他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是否只是一味地要求,而認為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能,這個不對、那個又錯了。若孩子總是表現得不配合,那麼,我們真的需要自我檢視:我們是否總是直接要求或直接下達指令?比如「要不要?」、「給不給?」、「答應不答應?」……然而,很多事情是要避免陷入絕對二分的。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下達許多無效的指令,那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耗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因此,當你又要開口下達指令之前,先想想看自己是否有把握孩子會配合。如果沒有把握,這道指令就不要下達。無效的指令往往在耗損彼此的關係,也將讓孩子重新設定自己與眼前大人的關係,自動提升對立反抗強度。讓孩子對你「合理說服」,而不是用情緒勒索讓孩子來說服我們:為什麼此時此刻,他不做大人要求他該做的事?他的想法是什麼?或許孩子可以說出一番道理。雖然聽在大人耳裡,可能盡是一堆歪理,但還是讓孩子試著以陳述的方式,來說服大人,而不是用哭鬧、發脾氣、激動情緒等來反抗。「玩」是必勝元素在與學齡前的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玩」的元素,特別是想像遊戲,讓孩子比較沒有感受到被要求,而自動提高配合度。一、沒用的說法例如,我希望孩子進行分類活動(將玩具紙鈔依幣值進行分類),而選擇以命令的方式,說:「現在把這些玩具紙鈔,按照紙鈔上面的幣值分類,如果你沒做完,你就不能自由活動。」假如我是這麼要求,外加一些命令及威脅,孩子會心甘情願地配合嗎?答案不說,我相信你也猜得到。我不會這麼做,也不需要這麼做。因為這對雙方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破壞彼此的關係,更容易誘發孩子出現對立反抗行為。二、有用的說法那當下,我常用的做法是說:「哇!你現在是個大老闆,你今年做生意賺了好多好多的錢,因為你賺了好多好多的錢,所以你心裡好開心、好開心。」我說著,瞬時把桌面上的玩具紙鈔全部打散。孩子的注意力被我轉移到「他是個大老闆,他賺了好多好多的錢,賺得非常開心」的想像模式中,畢竟想像遊戲可是孩子的最愛啊。這時,我繼續玩著。「因為你今年真的賺了好多好多錢,現在呢,我想要幫你把這些錢拿去銀行存起來。如果可以,你現在把你賺的錢,按照上面的幣值分一分。」由於進入了想像遊戲的對話,孩子在感受上,沒有像聽到指令的感受那麼強烈而排斥。我話才說完,孩子便開始動手做分類,完成的機率很高。這時,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透過他的能力完成了分類,同時,也提升了他玩想像遊戲的能力,一舉數得。當孩子和你的關係好了,也比較容易提升日後他接受你下達指令的配合度。(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年頭,職場媽媽愈來愈多,根據統計,家裡有兒童的世代(二十五至四十四歲)中,大約有七成的媽媽都是外出工作的職業婦女。這些媽媽從懷孕就開始物色幼兒園,等到孩子一出生,立刻排隊申請入園,卡位之緊急、一位難求之競爭激烈,和出社會找工作堪可比擬,因此繼「就活」一詞以後,社會上也出現「保活」這個流行詞。原因是職場媽媽的人口增加,使得幼兒園的供給量不敷需求。傳染病跑過一輪 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產假和育嬰假轉眼間即將結束,牙牙學語的小寶寶也不得不上幼兒園報到。剛就學的幼兒園生三天兩頭就生病,有如家常便飯。先是染上感冒、喉嚨痛,然後是腸胃炎、呼吸道融合病毒(RS病毒)感染、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水痘……每次孩子一生病,媽媽就得向公司請假照顧病兒,為此耽誤工作,造成部門的困擾,只能頻頻對上司、同事鞠躬哈腰賠不是,事後還必須加緊處理耽擱的工作。夜深人靜時,忍不住辛酸:「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不過,媽咪們先別喪氣。幼兒剛進入團體生活,難免對傳染病缺乏免疫力,才會時常掛病號,只要把這些病都跑過一輪,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多數職場媽媽對孩子常會感到有所虧欠,認為自己不能經常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孤單寂寞,所以總覺得無法心安理得地面對孩子。身為職場媽媽的妳,在難得的週末假日卻被堆積如山的家事綁住,不能全心陪伴孩子,而對孩子感到虧欠、過意不去的話,就表示妳並沒有虐兒問題。因為無視於孩子的失職父母,既不會為了孩子的事情苦惱,也不會自我反省。孩子並沒有大人想像中脆弱,父母只要對孩子保持健全的關愛之心,一般來說都不會有傷及孩子大腦發育之虞。但是,對孩子視若無睹、毫不在意的態度,或是言語粗暴、疏於關心的行為,都會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日子久了,確實會在孩子的大腦留下傷害。一起泡澡或說床邊故事 讓孩子感受妳的愛請回想此生的第一趟巴黎之旅。頭一次喝香檳、頭一次享用牛角麵包配咖啡歐蕾的早餐、頭一次逛巴黎市集、頭一次遊塞納河、頭一次登上艾菲爾鐵塔、頭一次參觀凡爾賽宮、第一次拜訪羅浮宮美術館……人生的第一次總是充滿無比的感動,養育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再可愛的孩子,如果總是和媽媽形影不離,時間久了,也會耗蝕掉這份感動,一切變得好像只是例行公事。正因為父母工作忙碌,親子相聚時間短暫,所以格外珍惜相處的時間、講究相處的品質。無論時間多麼短暫,只要父母懷抱著「家人可以相聚在一起」的期待和珍惜之情,就不枉費親子情緣了。哪怕只是晚上一起泡個澡,或是臨睡前短短幾分鐘的陪伴都好,父母可以聽孩子說說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或是為孩子朗讀喜愛的繪本。晚上不行的話,也可以趁早上起床時親吻孩子,或是出門前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重點不在於陪伴的時間長短,而是如何一起度過相處的時光。(本文摘自/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場景,包括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哭或生氣、違抗大人指令、上課不專心、寫功課拖拖拉拉、人際關係不佳等。如果用年紀來區分,大概從幼稚園到18歲前,孩子有上述這些問題或上述以外的問題,而你也試過一些書、試過一些教養方式,或者跟老師討論過,效果依然不佳,那麼建議你帶著孩子到兒童心智科看看。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在其著作《你的孩子不奇怪》提到,在醫院或診所裡,孩子或家長不太會接觸到心理師,通常由醫師看診,初步判斷孩子的狀況及是否需要用藥,有一些情況,醫師會轉介給心理師,就是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來了解孩子的狀況,有些醫院叫「心理測驗」,你不用把它想成一種考試,心理測驗也只是「心理學方法」的其中之一,其他例如觀察孩子的行為、有系統的收集孩子相關資訊,以及判斷孩子精神與情緒狀態等,也是一種心理學方法。大數據可檢測孩子行為需要矯正與否 為什麼需要心理衡鑑呢?有可能是醫師在診間的時間不夠,無法完整看到孩子的樣貌,或家長提出的問題或困擾,孩子在診間並沒有出現。另一種可能是,需要把孩子的行為具體化與數據化。最常見的注意力不足,如果小明跟小華的家長都說孩子們有注意力不足的情況,那麼心理師就需要判斷:到底有沒有?如果有,嚴不嚴重?有多嚴重?心理治療是延續著心理衡鑑來的,所以完整與正確的心理衡鑑是重要的,就像去旅行,如果出發的方向是錯的,無論搭火車或搭飛機,都沒辦法到達目的地。 臨床上常會需要「常模」,也就是大數據,協助我們說明孩子的狀況,所以可能會聽心理師這樣講:「小明的注意力不足,在測驗裡面遺漏的反應比較多,如果跟同年紀的孩子相比,小明的表現可能會落在後百分之五,也就是說,如果有一百個同年紀的孩子,一起來比注意力,小明是倒數後五名。」 你注意到了嗎?「同年紀」是關鍵字,一個行為需要注意或矯正與否,跟年紀及所處環境有關,例如2歲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在地上打滾,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小學生在同樣的情境做出同樣的行為,就值得注意了。 自以為理解孩子vs.覺得爸媽都不懂總結一下,心理衡鑑就是盡可能了解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並協助醫師判斷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到底嚴不嚴重?原因是什麼以及規劃如何治療?李介文說,門診經常看到「自以為理解孩子」的家長及「覺得爸媽都不懂」的孩子們,彼此間衝突的明顯對立,也讓親子關係僵持不下。 那麼兒童心智科可以幫上什麼忙呢?孩子狀況涉及情緒、心理、人際、學習,身為家長的我們也活了幾十年,成長過程中可能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會有各種方法,或者說偏方,例如感冒喉嚨痛,有些人會說吃冰糖燉梨,我曾遇過有些媽媽說,當嬰兒哭時,只要比他哭的還大聲,嬰兒就會停了。 當我遇到家長對於教養有自己的偏方時,還真有點尷尬,因為這些經驗不見得是錯的,雖然有些缺乏實際的科學證據,但有些人用起來還真的有效,既然如此,心理師與兒童心智科團隊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呢?畢竟心理師的存在就是在學習與整理各種孩子的狀況、問題、各種有效的解法,最重要的是判斷你的孩子適合哪一種解法。有許多家長看了許多書、上了許多課程,急著要回家試試這些方法有沒有效,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想跟另一半抱怨一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我不懂你為什麼要反應這麼大耶!」「這件事明明就是你錯啊!」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臨床上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好了啦,別哭了!」、「你跟爸媽說到底怎麼了啊!快說啊!」面對這種情境,最好是孩子說得出來啦! 我相信在遇到孩子哭泣時,家長除了不知所措,有時也可能是焦慮、甚至生氣的,請你跟我一起故作鎮定,試著了解孩子可能哭泣的原因,如何讓孩子願意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於事發之後,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為何。 寧可不作為 也不要搞砸如果你想承接孩子的情緒,要先確定自己可以接好,而且不會搞砸。我常建議某些家長,如果教養當下,你正處在自己的情緒中,諸如工作壓力、帳單壓力、夫妻吵架等,請您先找個適當的理由與藉口先退場,先不要處理,或者請另一半先接手或請孩子等你一下。 不處理會怎麼樣嗎?跟你說,我在學心理治療的第一課,就是在教我們「不要亂講話」,有時候,寧可不作為,也不要搞砸。 再說了,有些大人在言談之間,也會充滿著負面的想法與評價,別以為孩子都聽不懂,他們知道的可多了呢!爸媽在談到誰家的哥哥姐姐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當我說到班上同學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他們都在默默的觀察,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大人的負面觀感 孩子都聽得懂我曾遇過一個學生,重考大學三次,還考不上國立大學,在晤談中,家長也表示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沒有跟孩子說什麼重話,也沒給壓力。後來孩子跟我說,在高中的時候,爸爸在聊天時常講「國立大學啊,考上台清交的是一等人、中字輩的是二等人,剩下的學校,別以為是國立,根本就不入流。」 「原來我在我爸心中,是個不入流的學生。」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句話時,沮喪的表情。所以,各位家長,請認真的練習正向的來處理自己遇到的挫折,正向的溝通自己的負向情緒,孩子們都在學呢! 提供安全環境 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管如何,先讓他好好的哭完,我們在旁邊陪伴即可。「數到三,不要哭了」這個話術請不要再使用了,即使是大人,就算數到三百也不見得可以停止哭泣,更別說孩子還要一邊哽咽一邊認錯了。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哭泣環境,讓他把情緒發洩完是重要的,畢竟孩子目前正在哭泣,家長的理解(即使無法理解,至少讓他哭完),也是增加孩子安全感與信任感的一個好方法。 至於太晚了、會吵到鄰居……這個,就再去跟鄰居道歉吧!是你孩子重要還是鄰居重要?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有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哭或生氣,他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車上,讓他先大哭大叫完,既可以陪伴,車上的隔音也還不錯,不會吵到其他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J媽一定非常愛孩子,希望能讓他們的童年擁有幸福的回憶,為了讓孩子過得幸福,願意嘗試所有的努力。你的心情真的很美,也因為這份心意,才讓你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也讓你具備能溫柔重複對孩子說五次的能力。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人好聲好氣說個兩三次就會發脾氣,也有人一開口就對孩子發火。J媽已經做到平均能對孩子理性地講五遍的程度了。意志力是種很有限的資源,雖然每個人能展現出來的意志力強度都不同,但無論是誰,如果只是一直使用,最後都會枯竭。目前J媽所擁有的意志力,在等了五次之後就會告罄。除了J媽之外,還有多少父母能不生氣地對孩子說五六次同樣的話呢?所以現在該學的是如何說話的方法,做到不用講超過五次就能改變孩子的行動。接著就來介紹「能改變孩子當下行動的說話方法」。當你判斷:「孩子在拖拖拉拉」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覺得「孩子在反抗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怒火,起因都是這些細微的情緒。這時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引導並改變孩子當下的行為,就等於是注定了待會一定會生氣。下面列出示範例子,試著把J媽原本的話換成能引導孩子改變當下行動的內容。1.「媽媽幫你把衣服拿出來了,趕快穿上吧!」‧少講了「什麼時候」。要告訴孩子可以用的時間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一定要做,孩子才能理解事情的急迫性。‧範例:「我們十分鐘內就要出門囉!你現在要馬上穿衣服才可以喔!」2.「等時針走到六我們就要出門囉!不然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現在就把衣服穿起來、準備一下吧!」‧你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法描述時間,真的做得很棒!提到「現在」這個詞也做得很好。只是如果孩子沒有停下他原本正在做的事抬頭看時鐘,或是孩子感受不到還剩下多少時間的話,就會無濟於事。六歲的小孩對於十分鐘跟六十分鐘的長短還沒什麼概念,所以必須要求孩子看時鐘,再用小朋友的話說明剩下的時間給他聽。另外,在結尾的時候用問句詢問孩子會更有效,孩子被問到問題,自然就會回答答案,而回答的意思就是他接收到了這個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作答。因為是孩子自己想過再回答的,所以他也會對這件事有「責任感」。3.「○○自己會準備的話,媽媽就會很開心又輕鬆喔!」‧培養孩子懂得準備和自主性至關重要,不過要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也需要重複且一致的教導。父母情緒不穩定的話就很難有耐性指導小孩;只有當父母心情舒適、遊刃有餘時才有辦法耐著性子。另外,緊急地要孩子做好出門的準備,這個目標太大,就算覺得要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並負責,當下也需要父母給出帶有領導力的「指示和命令」。如果情況比較急,媽媽要求孩子做的動作就必須清晰、簡單。例如:「我數到三,你要把褲子穿好喔!」、「五分鐘內要把衣服和鞋子都穿上。」等等。‧如果J媽覺得「再緊急也要讓孩子主動去做該做的事」這點很重要的話,那就給孩子兩個左右的選擇,這也是很好的辦法。「你要先穿褲子,還是想先穿上衣?」這樣孩子就能在這兩種當中選出一種。要是出門的時間迫在眉睫,也可以問孩子:「你想自己穿,還是讓媽媽幫你穿?」通常小孩都會說要自己穿,不過即使他選擇了第二個也無妨,因為那是他自己做的選擇,所以還是可以保護到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如果是類似下面這種情況,不用強迫孩子就能快速改變孩子的行為。‧○○啊,我們二十分鐘之後要出門囉!去穿衣服吧!‧只剩十分鐘而已,請你把玩具放回去。‧你還沒穿好衣服耶!我數到三喔,一、二、三!‧最後一次機會囉!現在不穿的話媽媽幫你穿。這些方法中有哪些讓你有嶄新的體會呢?看著J媽一直到現在的變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你跟孩子們的相處方式,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督促孩子行為改變,我也會為你加油的!(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maskrosbarn」是瑞典慣用語,翻譯成英語就是「dandelion child」(蒲公英小孩)。瑞典人用這個詞彙形容那些無論到哪裡都能蓬勃成長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樣,有一種「飄到哪裡,就在哪裡開花」的無限能力。另一個瑞典語新詞—「orkidebarn」,也就是「蘭花小孩」(orchid child),形容那些極度易受環境特質影響的孩子,他們就像蘭花一樣,只要悉心照料,就能盛開出瑰麗的花朵,卻也會因為被忽視或傷害而在轉瞬間枯萎、凋零。照顧「小蘭花」的六大法則蘭花小孩(就我們所知,大約五個孩子裡就有一個)對於年幼時遭遇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一種奇特、利弊互見的敏感性。他們對外界環境有一種易感性,容易受其影響,例如觸摸、聲音、味道和相關的體驗,當然還包括愛心、溫暖、惡意和冷漠……等的知覺,而這種感受力會造成他們在身體感官上產生巨大、有時是痛苦的反應。他們像是感官都對外界澈底的開放,因而造就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二元性結果:在強而有力、具正向支持的社會環境裡,他們比任何孩子都更朝氣蓬勃,但在相對嚴苛有害的環境裡,他們的人生可能會流向失序與谷底。一、生活需要儀式感:新奇是種威脅,日常規律是種保護。對蘭花小孩而言,造成他們人生擾動的,是他們對新奇和意料之外事物的敏感性。凱根稱這種現象為「恐新症」(neophobia)。這是一種深植於性格中、對預期之外或對陌生事物的恐懼。二、給予孩子堅定不移的愛:無論單親、雙親或同志家庭,那怕只有一個大人的關愛也足夠。第二個對蘭花特質的孩子提供安撫和支持的教養做法,就是家長無處不在的關注和愛。雖然所有孩子都渴望並需要父母的注意和關懷,但蘭花小孩需要特別多父母的關愛,而且特別能受惠於他們的影響。這種關注可以是來自雙親中的其一或雙方,祖父母、教父教母或是保姆。三、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對孩子的「敏感」要有敏感度。父母支持關懷蘭花小孩的第三個方法,就是體認並尊重人類的個別差異。切記,就算是在同一個家,但每個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圍就是不一樣。父母必須能辨識、了解進而欣賞孩子間的差異與獨特。高質量、有回應的父母之所以能注意並回應子女在需求上所顯現的各種差異,就是因為他們具備這種「對敏感的敏感度」。唯有看到這種差異,肯定差異的正當性,才能讓蘭花小孩和蒲公英小孩各自盛開。四、給予孩子寬容和自由的空間: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父母要能接納並肯定孩子真實的樣貌、柔軟的心地和富創意的自我,如此一來,蘭花小孩就能夠茁壯。蘭花小孩能夠敏銳地察覺到父母的批判和意見,對此照單接受,並以強烈的方式回應。他們通常也是最富創意和想像力的孩子,需要找到表達、運用創造力的管道。這樣的孩子如果察覺到,要達到父母的期望,就必須完全迎合父母的欲望和企圖心,完全不能有任何差錯,那麼孩子自己的希望、夢想和創意,可能會受到阻礙和壓抑。五、建立在「保護」與「刺激」之間的微妙界線:不放任,也不成為直升機父母。蘭花小孩的家人必須在精心的保護與壯膽的歷練之間,尋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由於蘭花小孩容易被外界觸動生理反應,所以父母讓孩子與外界刺激間保持某種隔絕,通常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保護手段。六、善用遊戲的力量:玩出想像力與療癒力。最後,遊戲、奇幻和想像的樂趣大有助益。蘭花小孩的父母,一如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必須在其中接受陶冶。身在成人世界的我們,之所以深受孩童的吸引,諸多原因中的一個,就是孩子能夠自然且自在地進入生活中充滿想像力的玩樂角落。有時候,我們這些大人,太早也太容易就放棄一度熟悉的嬉鬧和天真的快樂。我們喜愛、羨慕孩子,是因為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模樣,以及我們曾有的經歷。他們提醒我們另一種生存方式,某種曾經是我們所歸屬的「家」。(本文摘自/蘭花與蒲公英/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