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自謙還是貶低?批評過多養出憂鬱孩子

自謙還是貶低?批評過多養出憂鬱孩子#親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他們早年自我價值的來源,幾乎是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回應上。父母所回應的內容、表情、語氣,是孩子用來判斷自己表現優劣對錯的重要依據。當你拿著九十分的考卷回家,光是父母臉上堆滿的笑容、跟鄰居分享時提高的音量,你就知道拿到好分數可以讓父母開心;當你攤開聯絡簿,上面密密麻麻用紅筆記錄著你在學校捅的婁子,看著父母緊皺的眉頭、憤怒的語氣,除了擔心被處罰,你也可以知道父母因為自己的表現而生氣與不滿。已經身為成人,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或許很快就能辨別:父母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其實只能反映他們自己的價值觀,而非普世價值,也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對於幼童而言,父母的想法、期待與回應,幾乎代表著他們小小世界中的真理。父母開心,孩子就覺得自己表現得不錯,類似的行為可以多多益善;當父母生氣,孩子也會警告自己同樣的行為盡量少做為妙。所以,當父母認同他們時,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自己,因此他們也會跟著喜歡這樣的自己;相對地,當父母因為孩子的表現表達出嫌惡或否定的態度時,孩子也可能因而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感受。尖銳、刻薄的語言,傷害著孩子的心有好幾次,我演講結束還沒離開會場,有些父母會帶著孩子到台前來問我教養的問題。我通常會先評估問題的性質,如果有關孩子的問題行為或缺陷,我通常會示意父母先暫停一下,然後邀請孩子先到外面玩耍或等候,用意是避免孩子在旁邊聽了感到受傷或難堪,甚至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但即便我已經明示、暗示這麼做的目的,卻經常聽到父母不在意地回應:「沒關係啦,他早就聽習慣了。」「表現不好,就不要怕被人家嫌啊。」說完,還瞪了愣在一旁的孩子一眼。這些大人在說出尖銳,甚至幾近刻薄的語言時,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別人面前批評或貶低孩子。他們似乎鮮少設身處地去思考,或者難以想像孩子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心裡會有多麼難受。聽到這些批評,有些孩子擺出無所謂的姿態,有些則是尷尬地看向其他地方。對那些表現出一臉不在乎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說:「你看,他就一副無關緊要的態度,我能不生氣嗎?」而對於那些看向其他地方,明顯感到尷尬的孩子,父母則可能在傷口上灑鹽:「還知道要丟臉哦?知道丟臉,幹嘛不乖乖聽話就好?」看到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常在心裡困惑著:如果我是這個孩子,到底要怎麼反應,才不會讓自己太難堪呢?幼婷從小就是一個乖順聽話的女孩,從念小學開始,她就幫終日忙於工作的父母照顧比自己小五歲的弟弟,放學後總是乖乖地回到家裡幫忙打掃、準備家人的晚餐,偶爾假日跟同學出去逛街,也得帶著愛哭鬧的弟弟同行。她從來不與大人頂嘴、不爭辯。唯一一次讓父母生氣的是高中時期,班導打電話到家裡說,幼婷這學期跟班上某個男生似乎很要好,而且很不巧地,這個男生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父親掛掉電話後,抽出腰間的皮帶,將她推進房間狠狠打了一頓。母親坐在一旁的床沿,搖頭嘆道:「才幾歲就學人家談戀愛?功課很好嗎?會賺錢了嗎?傳出去真是丟臉。那種男生有什麼值得喜歡?要喜歡,也不會喜歡功課好一點、品行好一點的?」「打一打,看能不能讓妳清醒一點。」幼婷除了掉眼淚,什麼都沒解釋。往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再傳出任何交男朋友的訊息,專心念書、努力幫忙家裡工作。時光飛逝。大學畢業後,幼婷在一間銀行擔任業務員,每逢假日還是回家幫忙工作。不知從什麼時刻開始,父母突然對於幼婷始終沒有對象感到憂心忡忡,因此開始積極安排各種相親的機會。他們有時候說是要去親戚家作客,有時說要到外面用餐,有時說是要拜訪客戶,總之父母會找各種理由要幼婷一起出席,而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男生突然出現,這讓本來就內向的她非常焦慮,不知該怎麼反應,只能乾愣在一旁。每次相親結束後,父母第一時間一定先數落:「都是要當媽媽的年紀了,連話都不會講是怎樣?」然後就開始問幼婷要不要試著跟對方交往看看。說是「問」,其實父母的口氣比較像是要求她試著與對方交往,但偏偏幼婷的反應都是「再看看」。父母急了,氣得大罵:「妳以為自己條件很好嗎?選個對象挑剔成這樣!」「人家男方願意跟妳交往就不錯了,妳到底在挑什麼?」「人家家裡經濟不錯,這才是最重要的,妳腦袋怎麼這麼差?都幾歲了,還這麼不會想。」類似的語言,幼婷幾乎每週回家都得聽上好幾遍,即使她已經習慣不回嘴,但那些銳利的語言,卻總是一刀一刀劃傷她脆弱的心。「雖然假日要回家幫忙工作,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但這樣至少父母不會太辛苦。可是我最痛苦的是,每次回去就得聽他們講這些話,或者莫名其妙要跟不同的男人見面……「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可是這些安排讓我很痛苦;聽到他們嘆氣、說出那些話,都讓我好受傷……」「妳曾經試著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嗎?」我問。幼婷嘆了好大一口氣:「我當然反映過,結果他們氣得大罵:『妳真是不知好歹,父母關心妳,妳竟然說我們讓妳難過、害妳受傷?!』「關於相親這件事,我也表達過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很累,沒想到母親掉著眼淚說:『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妳累,還是我累……算了,我再也不要為了你們這些年輕人的事情耗盡心力,活到這一把年紀,還不懂得讓我們放心,真的不知道書都念到哪裡去……』聽到父母為了我的事情又費心又難過,雖然他們的方式,我不喜歡,但卻又覺得這樣的自己好糟糕、很不孝……「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沒有價值的人,只能用來被別人配對,好像我沒有為自己做選擇的權利,不能有自己的喜好。我經常羨慕我那些朋友,他們好像都知道自己要什麼,都可以堅持自己想要的……」帶著雙重傷害的貶低對於長久以來遭受批評及貶低的孩子而言,他們無法從自己深愛與信任的父母身上得到正向的回饋、認同與肯定。他們總感覺自己不如身邊的人,是庸俗愚笨、毫無價值的。有些長時間經歷父母以不堪語言對待的孩子,甚至會懷疑自己是被撿回來的,或者是父母在意料之外生下來的次級品。如果邀請這些人舉出自己的優點,他們會講出許多關於自己不足的地方;當你問他們是如何達到目前的成就,他們很可能會不好意思地歸功於都是運氣好、都是別人給他們機會,或者表示這也沒有什麼值得拿來討論的(請注意,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現階段的狀態是一種成就,即使他們之中有些人的確成就非凡)。乍看之下,你以為他們個性謙虛。實際上,那是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認同自己,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價值可言。這種充滿貶低的語言會對一個人造成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當他長時間被批評笨拙、沒有想法、缺乏能力,很可能會將這樣的語言放進自己的認知、相信自己的樣貌正如這些批評與嘲諷,然後漸漸地真的變成了這些人口中的樣子。不幸的是,當他真的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時,卻又會得到更多毫不留情的批評。這樣的孩子將會在日積月累的挫敗經驗中,長出「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的信念,以及累積了滿滿的無助感。他們對生命感到失望,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會有什麼作為,他們將大部分的力氣用來羨慕別人的自由、忌妒別人的成就。但最辛苦的是,他們也會耗費許多力氣來憎恨自己。而這種對未來感到無望、對自己感到失望與厭惡的情緒長時間累積下來,正是造成憂鬱情緒,甚至憂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為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減壓 話語很重要

為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減壓 話語很重要#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面對一個天天讀書熬夜到三更半夜的高中男孩,我試圖力挽狂瀾地告訴他。「考試考高分,也不能保證就有美好的未來啊。」一聽我這麼說,男孩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哭,然後大吼:「這是我唯一可以抓得住的東西啊。」如果,那些字句代表著這一代還在高中裡埋首苦拚的年輕人,所未吐露的心聲。那麼,我們這些大人到底造了什麼孽?讓年輕人對於未來的想像是如此乾枯、蒼白,讓年輕人無夢,取而代之的是絕望。儘管只說下次再加油 可能讓自我要求高的孩子有壓力「為人父母的,一定都希望孩子考試考好一點,難道這樣不對嗎?你考差了,你會難過,我也會擔心啊。那不是責罵,是替你擔心。」母親立刻反擊,像是要在我的面前證明清白,證明她不是施壓的來源。可是,壓力並非必得橫眉豎目、嗔目怒罵,孩子才感受得到。敏感的孩子往往從開口說出自己考試分數的那一刻,便緊盯著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此時雙唇開闔間所吐露的任何隻字片語,孩子都會秤斤秤兩地精算著。所以,即使只是希望孩子下次再加油,一定能考出更佳成績的話語,對某一些自我要求甚嚴的孩子,都可能是形成壓力的肇因。我對男孩的母親說:「我瞭解你的擔心。不過,你也知道,你的孩子不是自我放棄或放鬆、隨興的孩子。他是一個你不必叫他讀書,他也會自動讀過頭,是一個自我鞭策嚴格的孩子。因此,要他再加油的話,也許就不必說了。我們是不是可以改變關心的重點?我們來試看看,如何讓他可以多關心一下自己的健康,而對成績不要如此在乎。」做喜歡而且擅長的工作 成就傲人我告訴他一個故事。「我先生國中時是讀名校的特優班。他們全班四十幾名同學,有一大半都會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結果,高中放榜之後,班上有一位成績優秀的同學,卻意外落榜了。不過,他們這些考上第一志願的同學,接下來的高中三年,真是淒風苦雨,苦不堪言。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有一天我先生心血來潮,想起那一位當年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國中同學,如今不知身在何處,於是上網搜尋。原來,他後來沒有讀高中。他讀工專,現在是那一所工專的校友會會長。」「考試成績好,真的不能保證你從此邁向人生的坦途;相反,亦然。如果你考上國立大學,畢業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你看烘焙師傅吳寶春,他雖然只有國中畢業,卻成就傲人。因為他做他喜歡而且擅長的工作,所以他在烘焙界做出閃亮、耀眼的成績。「李安,他是全世界聞名的大導演,不過,他的中學成績差強人意,根本考不上好大學。可是,他努力耕耘於他的興趣──電影,在東方人難以出頭的好萊塢頻頻得獎。「你每天埋首於考試成績。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興趣是什麼,你做得最好的是什麼事,你的專長在哪裡?」孩子眼前的光明 只剩下考試高中媽媽說:「他以前很愛畫畫,也畫得很好。」男孩回:「我很久沒畫了。書都讀不完了,哪有時間畫畫。畫畫能抵分數嗎?我不知道我的專長是什麼。除了讀書,我還能做什麼?興趣?離我很遙遠。我沒有特別的興趣。」「所以,你把你寶貴的青春歲月,全部花在讀書上?沒有娛樂?沒有其他活動?你知道嗎?即使你因此考上好大學,等畢業後,進入社會,回首當年,你會發現過去的成長歲月,你錯失太多。「只會讀書,並不能做好工作。未來的世界,變動太快,無法掌握。你必須具有各種各樣的能力。考試考高分,不能保證就有美好的未來啊……」不待我講完,男孩卻突然咆哮、大吼:「正因為未來不可知,我根本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考試考好一點,是我唯一可以抓得住的東西啊。」我不知道這孩子從學校教育學到了什麼,我不知道社會氛圍以何種姿勢,日侵月蝕孩子的想像與盼望。顯然,孩子眼前的光明,只像寺廟裡的光明燈。盞盞光明燈裡,通通是「考試高中」的祈願。(本文摘自/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寶瓶文化)

孩子叛逆期來臨?可能只是父母不放手

孩子叛逆期來臨?可能只是父母不放手#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什麼叫叛逆期?或許是孩子的「自我茁壯期」,也可能是父母與老師的「縮手適應期」。叛逆期,究竟是孩子違逆大人的旨意?還是大人無法適應孩子刺蝟般的反擊?兒子沒有叛逆期並不表示永遠笑臉相見,笑語滿室。更不表示世界永遠美好,從未陰過天,也未刮過風雨。只是,與孩子之間的不同調,總是成為幫我度過「縮手適應期」的關鍵。我視這些轉折是老來學習的契機。大人無法改變對髒話的壞印象當兒子上國中,從學校學回來一籮筐「髒話」。起初要他設身處地想想「生氣就一定要罵髒話嗎?沒有別的話可以講了嗎?」兒子回答:「沒有別的話可以表達了。只有罵髒話,才能罵得過癮。」有一天,兒子又當我的面罵了三字經。我聽了,實在刺耳極了,只好搬出老人家的架式說起教來。「你知道嗎?如果我不認識你,單憑你說的話來評斷,會認為你是一個沒有教養、不值得信任、粗俗無比的人。這是大人世界對髒話的認知。」兒子回答:「可是我還不是大人,我們同學大家都是這樣說話。如果說話像你們大人這樣文謅謅的講道理,才會被同學嘲笑。」髒話有多髒,那是大人的認知。對說髒話的孩子而言,那不過是博得同儕認同的方式罷了。於是,我們立下了約定。與同學講什麼話,是兒子的自由;但是,在大人面前,不要說髒話,因為大人無法改變對髒話的壞印象。對孩子有適切的期待 而不是依照大人的順序與標準兒子考高中基測時,入場的鐘聲響起,我趕緊備好准考證、筆。當兒子轉身要離去前,我翹起大拇指,比了一個讚,然後為他加油打氣地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得很好。加油。」結果,兒子毫不領情地瞥了我一眼。他冷冷地說:「媽媽,你不要再耍白癡了。」這是叛逆嗎?不是,這只是孩子表達他想要脫離母親像照顧小貝比般的呵護罷了。下一堂考試,我像哥兒們般地拍拍孩子的肩膀,不再說傻話。第二次陪考,是兒子考大學學測,但一進到考場的溫書教室時,我卻整個人都傻掉了。同學們幾天沒見面,聊天說地,笑聲直貫雲霄。他們還外叫飲料,完全不是想像中,當年我們考大學聯考時,個個埋首苦讀,人人風聲鶴唳的場景。我心裡很著急,但是看見孩子們樂成一團,又不便喝令大家安靜讀書去。只好自己板著臉,默默步出教室,孰料兒子竟跟著我出來。兒子問:「媽媽,你看起來不太高興。」我毫不遮掩地回他:「是啊,因為考大學是重要的考試,可是你們卻像兒戲一般,沒有人在讀書。」「現在讀已經來不及了。」兒子說的是實話。不過,我的心情依然彆扭。「至少,你們也要靜下心來啊。這樣吵鬧,等一下怎麼專心考試?」兒子正眼盯著我,他慢慢說了以下這幾個字:「媽媽,我跟你不一樣。」然後,轉身回教室。兒子淡淡的一句話,對我而言,卻是重重的當頭棒喝。是的,我的孩子跟我非常不一樣。他是一個重視朋友情誼勝過一切的孩子。兒子教導我:請認識我在乎的是什麼,請瞭解我的價值觀,請對我有適切的期待,而不是依照你們大人自己以為的順序與標準。你們的價值觀是你們自己的,不是我的。一如你們的期待,也請放回自己的身上。以為是孩子的叛逆 實為家長的不放手最近,兒子特別安排了一家三口的日本之旅。因為是雪地,當車子一抵站,要走出車門時,雖然兒子說不必,我依照過去的習慣,仍然幫兒子遞上毛帽、圍巾、手套。在一陣忙亂中,毛帽卻不見了。兒子說:「我自己一個人旅行時,從來沒有掉過東西。你幫我做東做西,只是徒增我的困擾。」雖然是兒子的真心話。但我的心,卻滲了一些血。我閉眼,深吸一口氣。我知道孩子又敲了我一棒:媽媽,我已經長大了,請放手。我的心隱隱作痛,但還是得縮手。我的孩子沒有叛逆期。有的是我捨不得放手。(本文摘自/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寶瓶文化)

父母的惡言相向 易造成孩子自我否定

父母的惡言相向 易造成孩子自我否定#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在與那些高敏感人聊過後發現,他們在孩提時代都曾有過被父母、祖父母、親戚惡言相向的經驗。例如:「早知道就不要把你生下來!」「沒有你,我老早就能離婚了。」「都是你害我失去自由!」「為什麼我非得照顧你啊!」「你妹妹比你可愛多了。」「你不在也沒差,有你哥哥在就好。」可能也有女性讀者曾經聽過父母或親戚這麼抱怨:「可惜妳不是男孩子」,對吧?這種例子在鄉下比較常見,傳統家庭需要長男繼承家業或守墓。如果生下來的是女孩,他們就會表現出嫌惡的態度。家人的抱怨 與自我否定息息相關這些否定自己存在意義的發言,會在當事人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痕。然後,會讓他們產生這樣的想法:「我要是沒出生就好了。」「我只會給人添麻煩。」「像我這種人,不在比較好。」他們會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抱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不管走到哪裡都顧忌著旁人,過於在意周遭的目光。到頭來,個性就會變得太過敏感,整天顧慮別人或看別人的臉色。我在進行心理諮詢時,會先為這樣的人解析他們的家庭關係。我發現親子關係不良或親戚的惡言相向,會導致當事人否定自我,對心靈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明明父母是把自己帶到這個世上的存在,然而在家庭親密關係中,自己的存在卻不斷遭受否定,光想就覺得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提高自我肯定感不過,這種悲哀的心情到此為止。我們回顧了家庭關係,探索讓自己變得太過敏感的原因。你是在什麼樣的家庭長大的呢?請一邊回顧自己的童年,一邊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1)你跟家人之間印象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請一一列舉出來。2)那是美好的回憶,還是痛苦的回憶?3)小時候,你的父母是怎樣的人?4)你是否曾被父母的意志「支配」或「牽著鼻子走」?還是有過「成天擔心父母」,或「獨自忍受寂寞」的經驗?5)你在青春期的時候,有經歷過叛逆期嗎?6)家人說過什麼話讓你印象特別深刻?你聽了以後是什麼樣的心情?(本文摘自/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強化心理韌性,做個對外圓融溫柔,內在強大堅定的人/采實文化)

華人父母愛「謙虛」 貶低孩子害自卑

華人父母愛「謙虛」 貶低孩子害自卑#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句話說「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時,還是會「檢討」自己孩子的不足。儘管孩子表現得非常好了,父母也總是喜歡「謙虛」,貶低孩子,找找毛病。殊不知,家長這種行為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傷害。不吝讚美自己的孩子小羅尼的幼稚園要舉辦一個游泳聚會,也就是孩子們在游泳池裡游泳,家長們則在一旁聚會聊天,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我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於是就以中文家教身分徵得幼稚園老師的同意,參加了這次游泳聚會。果然,在這個游泳聚會上,我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我剛加入這個聚會,就聽見一個家長對另一個家長說:「我們家的孩子可能有些害羞,所以在剛開始學游泳時沒有很快就學會,但是我知道他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所以經常鼓勵他,現在他已經會游了。」說這些話時,這位家長臉上露出了讚美的表情。另一個家長說:「你家的孩子確實很厲害,不過我們家的孩子也非常獨特:他在掃地的時候總是喜歡寫字,我想他以後肯定是個作家或畫家,我和丈夫都很看好他!」不要貶低孩子 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此時,有個孩子自告奮勇要畫圖,於是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海:大鯊魚、海浪、漁船,還有美麗的沙灘和貝殼。說實在的,這幅畫畫得很不清楚,無論是大鯊魚或漁船,都是經由這個孩子的詮釋。但是周圍的人都給以熱烈掌聲,很多家長還把自己的孩子叫到身邊問:「親愛的,這是梅蘭妮畫的大海,你覺得如何?」我想,如果當時有華人家長在場,也許會說:「你看,這是梅蘭妮畫的大海,真好看,不像你,什麼都不會畫,只會浪費紙和蠟筆!」這時一個家長湊在我的耳邊小聲地說:「我們家的孩子對於畫圖一點興趣都沒有,如果今天要他畫畫肯定會出醜,不過,他在運動方面很有天賦,或許以後會參加奧運呢。」他的語氣裡沒有責備孩子的意思,反而十分自豪。聽到這裡,我已經明白康路所言不虛。在德國,沒有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而是鼓勵自己的孩子向他人學習。也正因為如此,德國孩子才能真正崇尚獨立,真正擁有自己自由的空間。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如果父母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或是喜歡在他人面前數落孩子的缺點,絕對不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記得有一年,我們家來了一個親戚,一進門就對母親說:「妳看你們家這兩個丫頭,我聽說她們成績都很好,而且還很聽話。妳看看,老大長得多美,老二多秀氣啊!」當時一聽到他這麼說,我和姐姐兩個人開心地端茶給這個親戚。母親卻笑著說:「唉呀,你可真會開玩笑,我們家的孩子我還不知道嗎,我們家老大額頭太高,老二眼睛太小,還不就是兩個歪瓜裂棗嗎?哪像你們家兩個兒子,這麼有出息,都買了新房娶媳婦。」聽了母親這番話,我和我姐姐覺得好丟臉,當時要是地上有縫,我們就鑽進去了。最重要的是,後來我時常覺得自己不夠漂亮,眼睛不夠大。如果母親當時不是這樣評價我們,相信我一定會成為更有自信的人。我曾經看過德國一本雜誌,其中一個專欄是如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其中這樣寫道:「永遠不與別的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發育得不一樣,並且需要個別的時間去學習,只要讓他注意到自己的強項和自己有進步的地方就可以了。」永遠不與其他孩子比較,特別是不把孩子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相比。你記住了嗎?(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尊重孩子的身教 家長學習認錯、道歉

尊重孩子的身教 家長學習認錯、道歉#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不該流於口號,而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從生活小事做起。在這方面,德國父母做得非常好,他們不僅鼓勵孩子頂嘴,當自己做錯事時,也會主動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家長寫悔過書向孩子道歉蓓兒太太把弗蘭妮當成家庭中的一員來平等對待,並尊重弗蘭妮一切合理的要求。即便弗蘭妮的要求有些不可理喻,蓓兒太太也不會粗暴地拒絕,而是和她商量,尋求協商的可能性。後來她的舉動又讓我深深震撼:她竟然寫了悔過書給十歲的弗蘭妮,並且還貼在自家大門口。對此,我非常不理解,於是在電話裡向好友蘇珊娜表達了我的訝異。「哦,這是應該的,蓓兒太太做得很對。做父母的就應該這樣!」「對,寫悔過書是向孩子道歉、認錯,這也是尊重、平等對待孩子的表現。我建議妳和蓓兒太太聊聊,瞭解一下發生了什麼事,我想會對妳以後教育欣欣非常有幫助。」晚上,蓓兒太太帶著弗蘭妮回家的時候,我與她談起悔過書的事情。「我犯錯了,王太太,因為我的自私而傷害了弗蘭妮,所以我必須向她認錯。當然,她可以要求我物質補償或者寫悔過書,這是她的權利。」蓓兒太太態度非常真誠地對我說。蓓兒太太摟著弗蘭妮的腰,然後轉過來對我說:「那天附近新開了一家手風琴培訓班,因為我小時候非常喜歡手風琴,但家裡沒有錢,所以買不起,最終也沒有學會,現在我希望弗蘭妮能夠去學,在沒有徵得她同意的情況下,就幫她報名,結果……現在想想,我當時的做法真是太自私了。」應該給孩子的是愛 而不是傷害因為沒有徵得孩子同意而擅自為她報名了培訓班,因此向孩子道歉、寫悔過書並貼在自家門口,對於華人家長來說,確實是天方夜譚。可是在德國,在我的身邊卻真實發生了。我突然明白: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不該流於口號,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這一點妳同意吧?我們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他們還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嗎?還能感受到我們的尊重嗎?如果妳發脾氣傷害了孩子而不道歉,孩子又怎麼會愛妳、尊重妳呢?」蘇珊娜語重心長地說。「除此之外,還要讓孩子參與各種家庭活動,並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如何處理各種家務等,孩子都可以與父母一起討論,父母也應該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他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就採納,否則,就告訴他不採納的理由。」「妳知道嗎?在我們德國,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父母。」其實,不用蘇珊娜說,我也早就意識到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而最好的尊重,就是當自己莫名其妙地向孩子發脾氣後,要懂得向孩子認錯。也許你會說,這多沒面子啊!但是,是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重要呢?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最好的尊重,就是當自己莫名其妙地向孩子發脾氣後,要懂得向孩子認錯。(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孩子: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手足愛吵架 心理師:別急著判斷對錯

手足愛吵架 心理師:別急著判斷對錯#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孩子都是父母的寶,但若是家裡孩子多,免不了手足爭執。雖然不願傷害任何一個孩子,但仍然應該公平處理。這時候家長權衡很重要,父母如何公正審視,並做出正確的處置?先理解孩子情緒 再進行後續教育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孩子間會出現衝突很正常,人類的本能即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而競爭。孩子間的爭吵最常在遊戲、搶玩具時發生,想獲得有限的父母的愛與關注,或從中證明自己是對的。然而爭吵會越演越烈,往往是因為孩子重視的事情沒有被聽懂,或是被要求隱忍。邱淳孝諮商心理師的作品《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闡述親子溝通方式,以實例幫助讀者父母們了解狀況,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內容提到「想要平息手足之間的紛爭,最好抱持這三個步驟原則:(1)不評價的聆聽、(2)同理性的回應、(3)鼓勵孩子對話」例如哥哥認為弟弟未經同意拿他玩具,家長要哥哥「讓弟弟」,孩子會發更大的脾氣,試圖讓父母親看見他最在意的事情。父母親應先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在意的事情,孩子情緒較穩定後,再進行後續的教育。若孩子容易崩潰大哭,可能是過去經驗長期累積,不被理解與傾聽。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 需要更仔細聽孩子說明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衝突是2個不同個體磨合差異的過程。很多大人會害怕孩子衝突,然而衝突不失為一個學習機會,父母應理解孩子當下目的與重點,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們學習以後用更好的表達方式與對方相處。不只告訴對錯,也一起想辦法。例如告訴哥哥,弟弟亂拿玩具時可以跟爸媽說;跟弟弟說,哥哥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玩具給誰,不可以用搶的。不用下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從行為中分析跟教育。如果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就需要更仔細的聽孩子說明。若是調解紛爭時,孩子情緒仍很激動,爸媽可以多說一點;若孩子情緒沒有非常火爆,可讓孩子自己表達、說明,雙方的說法都要聽,就算出現矛盾的說法也不要急著下對錯判斷,而是要幫助雙方對話,讓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除非嚴重到打起來,否則孩子們同時在場溝通比較好。孩子消化情緒比大人快得多,只要確實完成認真傾聽這一步,通常不會衍伸出後續問題。父母應捫心自問 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公平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很「歡」,但想要孩子聽懂自己的話,先聽進孩子的話。孩子反覆堅持己見時,反而需要停下來、慢下來去檢視自己是否忽視孩子的重點。父母的情緒要穩住,避免被帶著走。先了解孩子的目的與情緒,接著幫助孩子。衝突的過程很重要,不用刻意避免衝突,反而能藉此機會教育。父母自己也需關注自我情緒,了解為何會對孩子爭執不耐煩。孩子的個性沒有好壞,父母應捫心自問對兩個孩子的期待是否不同,或是因為自己的相處喜好而有不同表現。孩子的個性與表達可能是長期累積而成,也可以詢問孩子的想法,親子一同成長。

親子衝突險癱瘓 中醫紓壓有撇步

親子衝突險癱瘓 中醫紓壓有撇步#親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9歲的黃同學是高三學生,常與母親產生衝突。某天母親表示女兒在家中2樓跌落至1樓,跌下後意識不清、四肢癱瘓,緊急送醫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頸椎損傷、椎體破裂及脫位,立即進行椎間盤固定術及椎間盤切除術,救回一條寶貴生命。國內事故傷害10大死因 第2位為高處跌落術後黃同學四肢肌肉力量只有2分,日常生活皆需仰賴他人,醫生建議入院復健治療。住院復健期間仍經常與母親產生衝突,拒絕治療及復健,經由護理師與案母深入會談,終於找出親子衝突癥結。藉由復健科團隊及中西醫合併治療,安排身心內科醫師會診及心理治療師會談,終使黃同學打開心結,轉為積極復健治療,四肢肌力回復至4分,目前可用助行器下床緩慢行走。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十大死因事故傷害之主因第2位為高處跌落,15至24歲族群前三大死因依序為:(1)事故傷害、(2)自殺(蓄意自我傷害)、(3)惡性腫瘤。針灸、中藥方、按壓風池穴 改善疲憊和憂鬱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王佩玉表示,一般青少年面臨許多的壓力與親子衝突時,應尋求壓力釋放管道,青少年親子溝通父母更應主動關懷、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取代責罵及命令。醫療方面不在是只有身心科門診可協助,中醫科門診也能提供壓力及焦慮之相關放鬆治療法。王佩玉護理師表示,醫學證實針灸治療和中藥方茯神及按壓風池穴,有調養情志的心理功效,可改善疲憊和憂鬱以減輕焦慮情形。可參考「自殺防治守門人123」原則:(1)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尋求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