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即將開始新學年,第一次上小學前的孩子要準備什麼?爸媽該如何陪伴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適應新的團體生活及學習目標?《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他提醒孩子進入小學後,會以學習「7大能力」為目標,也要練習適應團體生活,透過培養閱讀習慣和敘事能力,是銜接小學最好的訓練方式,不妨從暑假就開始讓孩子練習。
9月即將開始新學年,第一次上小學前的孩子要準備什麼?爸媽該如何陪伴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適應新的團體生活及學習目標?《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他提醒孩子進入小學後,會以學習「7大能力」為目標,也要練習適應團體生活,透過培養閱讀習慣和敘事能力,是銜接小學最好的訓練方式,不妨從暑假就開始讓孩子練習。
日前,網紅七寶媽(Sydney)直播時遭疑訕笑、歧視資源班學生,此舉引發各界抨擊,合作廠商也宣布終止合作。雖然她於25、26日曾兩度道歉,仍然澆不熄外界怒火。《優活健康網》特摘心理師邱永林(邱爸)分享親身經驗,探討父母與孩子如何和資源班同學共處。
每個人小時候或多或少都學過才藝,而現在的孩子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近日網上有人總結出童年「10大最沒用特殊才藝」,引發網友兩面論戰。《優活健康網》特摘藝評人洪威喆所撰此文,分享對「童年10大沒用才藝」的看法,他表示學習各種特殊才藝可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獨特,又能與其他生命連結,是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日前,北市某高中特教生不服管教,對任課老師吐口水、毆打,造成老師多處受傷,讓特教資源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優活健康網》特摘教育工作者趙逸帆所撰此文,他分享同理心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同在+理解」,真正的「相互理解」要在融合教育的班級中才有可能實現。
「暖男」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同時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概念,通常指的是那些極度關心他人、情感表達豐富、願意付出的男性。雖然這些特質在某些情境下被認為是美德,但心理學家擔心,過度強調這些特質可能導致男孩失去自己的邊界,重要的是要平衡關心他人和維護男孩需求和邊界的能力。
每次責備孩子只會用「否定」的方式?那就錯特錯了!NPO親子溝通研究室創辦天野光人、東京大學教育博士汐見稔幸於《聊出好教養,親子更親密的孩子說話心理學》一書中,親授「4W1H」黃金溝通術,只要改變說話口氣,就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青少年總會在社群媒體上放自拍照、發文記錄生活,為了能獲取更多認可,大部分的人都會將自拍照過度修飾、美化。根據研究指出,自拍照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並引起對「讚」的過度關注。建議父母需留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導他們安全使用社群。
日前,一名國中生的繪畫作品《帝王條款》獲全國美術大賽特優,部分網友認為是在嘲諷路人用路權,更有網紅質疑該作品疑似歧視、醜化台灣行人,後來學校出面道歉,比賽主辦方亦遭民眾砲轟。《優活健康網》特摘中山女高美術老師傅斌暉所撰此文,分享「指導老師該怎麼做」他認為藝術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如何決定自己的作品內容,而不是由老師來幫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