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家中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永遠第一名,我們可以教導他「第一名」有很多種,大家都可能是第一名。孩子最喜歡用快慢來比較誰比較厲害,其實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被稱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都是第一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幼兒園吃飯前,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去洗手,這時最快洗好手的小明很興奮地跑回來說:「老師,我是第一名!」此時老師可以說:「好,你是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接著,有其他小朋友慢慢回來了,老師稱讚小華:「好,你是手洗得最乾淨的第一名!」再有人回來,老師又可以說:「小玉,你是手擦最乾的第一名!」「小美,你是記得關水龍頭的第一名!」在老師眼中,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此時孩子可能會開始比較:「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我才是第一名吧!」老師可以解釋:「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厲害的地方啊!」藉此教導他們去讚賞別人的優點,同時還可以說:「下次你不只要速度快喔,還要把手擦乾。」這樣孩子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教導孩子分享第一名頭銜 接受每個人各有優點想當第一名沒什麼不好,但我們可以善用孩子喜歡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將它轉化為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當孩子說:「你看,我的襪子穿得最快!」孩子為了很快把襪子穿上,心急之下可能沒有穿好。下次要出門前,我們可以說:「這次我們來比賽誰襪子穿得最整齊喔!」「比比看,誰是穿對腳的第一名!」當孩子穿好襪子後,爸媽也可以反過來說:「你看,你是穿最快的第一名,那媽媽咧?」若孩子回答:「媽媽,妳是穿整齊第一名!」當他願意把第一名這個頭銜分享出來,慢慢地,也就能接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強的人了。(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要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建議媽媽們別再當指揮官下達指令了!不妨學著放手,讓孩子的大腦啟動,凡事自己來。當孩子下課回家後不寫功課,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不妨問他:「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運用倒數計時器 限時讓孩子專注於作業這樣的問話讓孩子開始思考、開始計畫,也就是能夠設想自己要做的每一步,而大腦自然也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會為學習專注力負責任!為了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建議媽媽們不妨買個倒數計時器,幫孩子設定寫作業的時間,剛開始請以不超過十分鐘為目標。記得,每段時間開始前,請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段時間要完成的作業量,然後再按下計時器。過程中,媽媽請別打擾或提醒孩子,讓他學會「自主管理」吧!訓練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效率也會提高媽媽要做的就是在計時器響起時,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了多少,如果都有按時做完,可以休息三分鐘或獲得稱讚獎勵之類;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給他一分鐘上廁所或喝水。休息過後,再訂定下一個十分鐘的作業目標。一段時間之後,媽媽不用一直陪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完成寫作業這項任務。沒有媽媽的陪伴,孩子除了要動腦安排作業時間之外,也不用再「分心」處理媽媽的指令,會變得更加專注,寫作業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有時候,不管孩子,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為而治」吧!(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是家長共同困擾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拿出來呀!」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十分鐘後,媽媽又跑進房裡看,結果發現喬喬只寫了幾個字,不悅地說:「你動作那麼慢,作業是要寫到多晚?把聯絡簿打開來!」「今天有什麼作業?有國語習作喔!國語習作拿出來!」「快一點寫!」孩子動作慢就算了,而且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一點,相信是很多媽媽共同的困擾。媽媽緊迫盯人 孩子無法自發專注於課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媽媽跑來問我:「阿鎧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我一直盯著才寫功課,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快一點嗎?」這些媽媽們是否曾想過,就是因為她們緊迫盯人,不斷耳提面命的方式,才讓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因為他們只要聽到媽媽的指令後再行動就好了,不必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因此專注力自然不在課業上,反而想到了手機遊戲。結果媽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媽媽更加生氣!(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接住特殊孩子的情緒球,最快的方法就是用「同理心」來和他互動,換言之,就是看懂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被接納。這樣他就不會越來越火大,甚至可以緩和情緒強度。同理心,是熄滅孩子怒火的最佳利器。比起幫忙想解決辦法 不如積極傾聽但家長往往因為太愛孩子而捨不得他受苦,只要他一發脾氣或苦惱著來求救,就彷彿變身自動導航系統,開始想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意識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更沒察覺到敏感又總被誤解的特殊孩子,對於自己不被了解的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很多。所以,家長用錯策略,會讓彼此都很挫敗。其實,家長只要改變說話的態度,孩子就跟著不同了!此時,「積極聆聽」可讓孩子迅速消減火氣。父母的包容傾聽 讓孩子更配合教導因為,這代表父母懂他的心、關心並接受他的感覺,能滿足隱藏在孩子生氣背後的傾聽需求。若做不到積極聆聽,也可用保持沉默的「消極聆聽」來表達接納,透過這非語言的訊息,讓他感受到已被接受。當家長能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體諒並允許他可以沮喪後,孩子會感到舒服而覺得和父母很麻吉,自然願意配合教導,如此就能讓教養更輕鬆了。另一方面,父母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之後,會更寬容孩子的脫序行為,自己的情緒自然更淡定。(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講座/民眾健康教育講座

講座/民眾健康教育講座#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慈濟六大院區暨慈濟大學醫學院特別舉辦連續12場重量級醫師主講「民眾健康講座」,敬邀花蓮鄉親攜手打造健康花蓮。將於10月15日上午9點到下午4點20分,分成3階段,在慈濟大學勤耕樓的一樓「無量講堂」舉辦,歡迎花蓮鄉親蒞臨參與,慈濟醫師專家們將暢談大眾所關心的健康議題,並提出預防及最新治療方式,是一定不能錯過的重磅級醫療教育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名稱:民眾教育講座地點:慈濟大學勤耕樓的一樓無量講堂(花蓮縣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1號)民眾教育講座時間表:   時間 主講人 講題 第 一 階 段 09:00-09:20 臺北慈院牙周病科傅鍔主任 淺談牙周病 09:30-09:50 玉里慈院神經外科張玉麟院長 是蜘蛛?還是蛇(上) 10:30-10:50 花蓮慈院骨科陳英和名譽院長 骨質疏鬆與關節老化 11:00-11:20 大林慈院風濕免疫科黃光永主任 惱人的下背與癬 第 二 階 段 11:30-11:50 臺中慈院腔內科邱國樑主任 宰予晝寢非朽木-淺談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13:00-13:20 花蓮慈院放射腫瘤科許文林副院長 癌症預防與篩檢 13:30-13:50 臺中慈院肝膽腸胃科廖光福主任 病毒性肝炎治療新進展 14:00-14:20 大林慈院一般外科簡瑞騰副院長 牽一「頸」而動全身-談頸椎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 第 三 階 段 14:30-14:50 台北慈院心臟內科張恒嘉副院長 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進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15:00-15:20 臺中慈院神經內科張滋圃主任 做運動讓大家不再頭暈:前庭復健運動 15:30-15:50 玉里慈院神經外科張玉麟院長 是蜘蛛?還是蛇(下) 16:00-16:20 花蓮慈院中醫部柯建新部主任 穴位按摩防失智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朋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怎麼可能?六個媽媽耶!你怎麼那麼狠心呢,孩子們能受得了嗎?」朋友點頭:「那當然。」她此時開了竅,看著我問:「你所說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 嬰孩以胚胎進入母體的時候,她需要一個樂觀愛笑的媽媽,因為她的快樂可以感染給孩子,以笑聲和輕鬆心態做為羊水的最大養分餵養給孩子,那是再幸福不過的幸福;我在懷大女兒的時候,雖然閱讀,也聽胎教的音樂,但同時也正在創作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的兩位女主角擁有不同的人格特性,也因此讓我的脾氣變得任性古怪,女孩出生後不斷哭泣讓我陷入了人生的灰暗期,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當另一枚幸運的精子賽跑得勝進入我的身體時,我就暗自發誓,不管遭遇多少的委屈,我都要樂觀面對。 果真,在那段懷孕的期間,我吃足了苦頭,前三個月吐得進了急診住院長達一個月,隨後亦分別在懷孕五個月及七個月的時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安胎,生活如此辛苦,我卻陪同大女兒一起不斷地讀書給肚子裡的孩子聽,鼓勵她,讚美她,果真,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乖巧聽話,特別愛笑,貼心懂事,成長至今,她是我快樂的開心果,有段時間,我一直處於趕稿的階段,小女孩竟拿了一只沙漏往我的書桌前一擺:「媽媽,你看著它,等它漏完了,你也要寫完嘍。」我剛心灰她怎麼這麼嚴格對待我,不消片刻她又悄悄躲在我身後:「寫完才能好好休息,我等不及要幫你捶背呢。」 第二個媽媽,在女孩們出生之後,她必須是個精力十足的媽媽,在未來的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裡,她都要隨時候命,等著她的孩子一聲令下─喝奶、換尿布、哼歌給她聽、不管黑夜白天隨時都要抱著她....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卻在看著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時又立刻補滿了血,精神抖擻地繼續戰鬥。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婆婆不讓兒媳婦出去上班,理由是─上班輕鬆,在家帶孩子太累。我雖然心疼這個兒媳婦,卻又不得不真心想對那個初為人母的媽媽說幾句:「這幾年的辛勞不算什麼,自己的孩子從小教育,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彼此影響,不管對於家長或孩子,都是具備正能量的成長,要捨才有得,而你得到的,是將你的孩子教育成為獨立的他。」 第三個媽媽呢,需要感性和理性兼備,感性地跟孩子們分享生命周遭的感受、感性地跟孩子們聊聊書籍中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感性地陪伴她們歌唱舞蹈、感性地告訴孩子,身為母親是多麼開心擁有他們;而理性所負責的,讓她們愛上學習、喜歡閱讀、擁有同理心.... 朋友對這個問題頗有疑義:「為什麼要把感性和理性分得那麼開呢?為何有些事情,理性的人不能去做?」 如果想問孩子們明天的早餐需要準備些什麼,理性的說法是:「沒有選擇,我準備什麼你們就要吃什麼。」而感性則是開心詢問:「寶貝,明天吃什麼?來個粥怎麼樣?不好?那烤吐司呢,讓媽媽來好好想一想,我要怎麼把早餐搭配得好看又好吃呢?我用黃瓜做一棵椰子樹好不好?不管怎樣,我煮什麼你們就吃什麼好不好?」 孩子們義不容辭地選擇感性的問話,但理性又在何時登場呢?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了,感性的我可能會滿臉疑惑,覺得自己被傷害,內心歇斯底里,表情也帶著幾分猙獰地問:「寶貝,你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說謊呢?是不是你怕媽媽生氣呀?我跟你講呀寶貝兒,媽媽不會生氣的,媽媽覺得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但如果讓理性登場,理性會說:「你想好了來找我聊聊,行嗎?我們一起找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感性和理性同時存在,該誰出手就誰粉墨登場,只有一大原則,別以自己的情感或是愛綁架了孩子的思想。 第四個媽媽,必須要具備一顆不計較的佛心,及時糾正孩子的言行,兒時的我曾目睹父母吵架,我關心地問母親怎麼了,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說,母親卻低頭不語,事情隔了大半天,她特別把我拉進牆角叮囑我:「我們大人的事情會處理好,你不要管那麼多,乖。」 在成長的路上,我屢屢受挫,都會尋求父母相助,而他們也非常願意為不同時期的我解決任何問題,他們教會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要計較,要學習感恩和尊重別人的想法。 我相信,擁有佛心的媽媽,願意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自己畢生所修來的修行,加上她自己的新想法傳遞給下一代的孩子,雖是任重道遠,卻是甘之如飴蜜。 第五個媽媽,擁有勇敢和強大的心,想盡各種方法安撫受傷的孩子。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跟初戀分手的時候,因為失戀而大哭,每天都覺得生活特別無趣,一心只想離家,某天睡覺前,母親突然問我:「要不要喝杯酒?天大的事情,喝杯酒,醉了,醒了,所有的事情都過去了。」 那一次,我真是醉慘了,母親喝完回到二樓臥室,我在一樓的客廳裡吐得一踏糊塗,只記得那一晚又哭又笑,打電話給一堆的朋友訴苦,最後都忘記是如何爬回母親身邊抱著她的腳安然入睡的,隔天清晨醒來,母親見我雙眼紅腫竟什麼也沒說,只問我:「睡得好嗎?還好嗎?」 那之後,所有情仇都忘得乾淨,酒呢,也好幾年都不敢再去碰它,像是擔心酒精會沖走母親送給我的那股暖流,但事實證明,那些溫暖的記憶任憑歲月再怎麼沖刷,都是帶不走的。心正狠狠用心地抓住那些溫暖的記憶呢。 這件事情,我尚未能跟我幼小的女孩們分享,但是我相信,當她們長大,當她們人生遭遇挫敗,我願意拉著她的手,遞上斟滿酒的酒杯,灑脫地跟她說:「來,陪媽乾一杯。」 人生苦痛,在所有的「乾一杯」之後就結束,喝完這杯酒,只留快樂在心頭。 而最後一個媽媽,是願意將子女的心疼關愛皆化成祝福,在他們的幸福時刻,願意放手,讓他們去享受自己的新生活,去追逐迷茫青春裡製造的夢,讓他們去發展各自生命的意義.... 這個過程漫長且艱難,我無法想像我的母親在午夜夢迴時,在她思念我的時候,是否也跟我一樣在深夜中看著同樣的夜空裡的同一輪月亮而哭泣,而在這哭泣的情緒裡,滿滿都是對於彼此的祝福。 我跟好友分享完六個媽媽之後,我們倆都紅了眼眶,我忍住淚意起身:「我想打個電話給我媽媽。」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看向朋友說:「不,不是哎,六個媽媽遠遠不夠,她們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了。」有一次,朋友來家裡做客,她把我跟她分享的「六個媽媽」的事情告訴了女孩們,兩個女孩都紅了眼眶,小女兒更是感動得流下眼淚,她上前緊緊地抱住我的脖子,一行溫熱的淚溼了我的頸,她帶著哭腔說:「我不要那麼多的媽媽,我只要你這個媽媽。」 我緊緊地抱抱她,我想說的話太多太多,但我只是笑中帶著淚說了一句:「小傻瓜。」 (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跨越性別限制 男孩也可以玩芭比

跨越性別限制 男孩也可以玩芭比#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德國人跨越性別的框架限制,真的讓我印象深刻──當媽後,從孩子的周遭也可以觀察到。新一代的德國爸爸,享受當奶爸的比例相當高,一早送孩子到幼稚園,有一半都是爸爸跟孩子在「十八相送」。德國幼稚園不會刻意教導或強化性別意識近幾年來,德國男性投入幼教行列的人愈來愈多,一位就讀幼兒教育的18歲女孩對我說,她們班上25個同學中,男生就占了5個,而恩典的幼稚園裡的男實習生,也從孩子2歲時只有1、2位,到恩典滿6歲要離開時,變成3到4位的比例。至於我們家,有一陣子也跟著恩典學習以毛線編勾手環,想不到先生和恩典的編織活,還比媽媽我還厲害呢!針對孩子們的性別,德國的幼稚園不會刻意去教導或強化,所以偶爾看見小男生跑到變裝角落穿起女孩子的公主裝,老師們都是很自然地讓孩子們展現與玩耍,而小女孩當然也可以穿男騎士的衣服,跟男孩來場比武較勁。父母不應侷限孩子發展性別角色的想像有一回,我念了一本故事書給恩典聽,內容是一個小男孩因為爸媽在他生日時送一臺救火車而跑到花園哭,小男孩的爸媽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想要的生日禮物是一個洋娃娃!」他爸媽卻說:「你是男生,不可以玩洋娃娃。」我才念到這裡,故事還沒結束,恩典就很激動地說:「媽媽,他爸媽那樣不對,誰說男生不能玩洋娃娃,我們班上的女生也會來跟男生玩救火員救火的遊戲啊!我看到表姊妹的芭比娃娃,也會拿來幫她們梳梳頭髮啊!」轉化童年遺憾 小男孩也可以哭恩典遺傳到媽媽發達的淚腺,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時特別愛哭,有一回他跟我們一塊兒看兒童電影,電影裡的小男孩碰到一個打擊,心很痛卻一直忍住不哭,這時恩典突然很認真的問爸爸:「爸爸,男生不能哭嗎?」我先生回答他說:「恩典,男生當然可以哭,爸爸從小被奶奶教導說男生不能哭,所以爸爸在情感流露上比較壓抑,可是恩典是一個能夠盡情流淚的孩子,這是一個很棒的人生禮物哦!」聽到爸爸這一番話,恩典開心地跟爸爸擁抱撒嬌起來,父子倆抱來抱去親個不停。真感謝我先生將童年的小小遺憾轉化成溫柔,接納自己的兒子,不再侷限於傳統性別角色裡大人對孩子的壓抑及扭曲。對我來說,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住了一個女神與男神──身為人,我們不是一個100%的男人,或100%的女人,我們化為肉身的外顯性別,是行走在人間的特徵,但心靈力量層面的男神與女神,渴望聯手共創生命腳本。兼容尊重其他人生命的版本透過孩子,我們有機會往自身內在的陰陽兩極裡,練習著給自己更多的覺察與溫柔相待,跨越性別的執著,邀請我們勇敢去覺察到自己對他人不同程度的偏見、攻擊與恐懼投射。要跨越對性別的執著,有待我們如實去看到,生命的本質無關性別裡的框架限制。生命的本質是真實的愛,愛是人與人共通的語言。真實的愛邀請我們,兼容並尊重他人詮釋自身生命的版本,即使別人跟我們是那麼的不一樣。【德式慢養手札】◆ 孩子對性別的認同和養成,基本上受到大腦發展、教養、社會環境、媒體等多重因子影響。父母要思考的是:當孩子出現不同於其性別期望的行為或傾向時,是否有辦法陪孩子一起找出更美好的出路? ◆ 雖然大部分孩子會按照其性別特徵來展現自己的性格,但也有孩子比較特別,此時別忘記:男人可以具有女性的特質,而女人也可以具有男性的特質,所以,誰說男孩子不能玩芭比娃娃? ◆ 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看孩子因性別產生的優勢(比如男生的力氣普遍偏大,搬重物等體力活可以男孩子優先),但不必執著於其性別行為特徵(女孩子想要一起搬也歡迎),畢竟現今社會環境中,已甚少有「只有某種性別才能從事的工作」。  (本文摘自/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柿子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