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是家長共同困擾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拿出來呀!」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十分鐘後,媽媽又跑進房裡看,結果發現喬喬只寫了幾個字,不悅地說:「你動作那麼慢,作業是要寫到多晚?把聯絡簿打開來!」「今天有什麼作業?有國語習作喔!國語習作拿出來!」「快一點寫!」孩子動作慢就算了,而且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一點,相信是很多媽媽共同的困擾。媽媽緊迫盯人 孩子無法自發專注於課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媽媽跑來問我:「阿鎧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我一直盯著才寫功課,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快一點嗎?」這些媽媽們是否曾想過,就是因為她們緊迫盯人,不斷耳提面命的方式,才讓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因為他們只要聽到媽媽的指令後再行動就好了,不必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因此專注力自然不在課業上,反而想到了手機遊戲。結果媽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媽媽更加生氣!(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接住特殊孩子的情緒球,最快的方法就是用「同理心」來和他互動,換言之,就是看懂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被接納。這樣他就不會越來越火大,甚至可以緩和情緒強度。同理心,是熄滅孩子怒火的最佳利器。比起幫忙想解決辦法 不如積極傾聽但家長往往因為太愛孩子而捨不得他受苦,只要他一發脾氣或苦惱著來求救,就彷彿變身自動導航系統,開始想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意識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更沒察覺到敏感又總被誤解的特殊孩子,對於自己不被了解的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很多。所以,家長用錯策略,會讓彼此都很挫敗。其實,家長只要改變說話的態度,孩子就跟著不同了!此時,「積極聆聽」可讓孩子迅速消減火氣。父母的包容傾聽 讓孩子更配合教導因為,這代表父母懂他的心、關心並接受他的感覺,能滿足隱藏在孩子生氣背後的傾聽需求。若做不到積極聆聽,也可用保持沉默的「消極聆聽」來表達接納,透過這非語言的訊息,讓他感受到已被接受。當家長能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體諒並允許他可以沮喪後,孩子會感到舒服而覺得和父母很麻吉,自然願意配合教導,如此就能讓教養更輕鬆了。另一方面,父母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之後,會更寬容孩子的脫序行為,自己的情緒自然更淡定。(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講座/民眾健康教育講座

講座/民眾健康教育講座#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慈濟六大院區暨慈濟大學醫學院特別舉辦連續12場重量級醫師主講「民眾健康講座」,敬邀花蓮鄉親攜手打造健康花蓮。將於10月15日上午9點到下午4點20分,分成3階段,在慈濟大學勤耕樓的一樓「無量講堂」舉辦,歡迎花蓮鄉親蒞臨參與,慈濟醫師專家們將暢談大眾所關心的健康議題,並提出預防及最新治療方式,是一定不能錯過的重磅級醫療教育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名稱:民眾教育講座地點:慈濟大學勤耕樓的一樓無量講堂(花蓮縣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1號)民眾教育講座時間表:   時間 主講人 講題 第 一 階 段 09:00-09:20 臺北慈院牙周病科傅鍔主任 淺談牙周病 09:30-09:50 玉里慈院神經外科張玉麟院長 是蜘蛛?還是蛇(上) 10:30-10:50 花蓮慈院骨科陳英和名譽院長 骨質疏鬆與關節老化 11:00-11:20 大林慈院風濕免疫科黃光永主任 惱人的下背與癬 第 二 階 段 11:30-11:50 臺中慈院腔內科邱國樑主任 宰予晝寢非朽木-淺談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13:00-13:20 花蓮慈院放射腫瘤科許文林副院長 癌症預防與篩檢 13:30-13:50 臺中慈院肝膽腸胃科廖光福主任 病毒性肝炎治療新進展 14:00-14:20 大林慈院一般外科簡瑞騰副院長 牽一「頸」而動全身-談頸椎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 第 三 階 段 14:30-14:50 台北慈院心臟內科張恒嘉副院長 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進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15:00-15:20 臺中慈院神經內科張滋圃主任 做運動讓大家不再頭暈:前庭復健運動 15:30-15:50 玉里慈院神經外科張玉麟院長 是蜘蛛?還是蛇(下) 16:00-16:20 花蓮慈院中醫部柯建新部主任 穴位按摩防失智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

理性感性 每個媽媽還需要6個角色#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孩子都需要六個媽媽。朋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怎麼可能?六個媽媽耶!你怎麼那麼狠心呢,孩子們能受得了嗎?」朋友點頭:「那當然。」她此時開了竅,看著我問:「你所說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 嬰孩以胚胎進入母體的時候,她需要一個樂觀愛笑的媽媽,因為她的快樂可以感染給孩子,以笑聲和輕鬆心態做為羊水的最大養分餵養給孩子,那是再幸福不過的幸福;我在懷大女兒的時候,雖然閱讀,也聽胎教的音樂,但同時也正在創作我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故事的兩位女主角擁有不同的人格特性,也因此讓我的脾氣變得任性古怪,女孩出生後不斷哭泣讓我陷入了人生的灰暗期,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當另一枚幸運的精子賽跑得勝進入我的身體時,我就暗自發誓,不管遭遇多少的委屈,我都要樂觀面對。 果真,在那段懷孕的期間,我吃足了苦頭,前三個月吐得進了急診住院長達一個月,隨後亦分別在懷孕五個月及七個月的時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安胎,生活如此辛苦,我卻陪同大女兒一起不斷地讀書給肚子裡的孩子聽,鼓勵她,讚美她,果真,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乖巧聽話,特別愛笑,貼心懂事,成長至今,她是我快樂的開心果,有段時間,我一直處於趕稿的階段,小女孩竟拿了一只沙漏往我的書桌前一擺:「媽媽,你看著它,等它漏完了,你也要寫完嘍。」我剛心灰她怎麼這麼嚴格對待我,不消片刻她又悄悄躲在我身後:「寫完才能好好休息,我等不及要幫你捶背呢。」 第二個媽媽,在女孩們出生之後,她必須是個精力十足的媽媽,在未來的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裡,她都要隨時候命,等著她的孩子一聲令下─喝奶、換尿布、哼歌給她聽、不管黑夜白天隨時都要抱著她....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卻在看著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時又立刻補滿了血,精神抖擻地繼續戰鬥。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婆婆不讓兒媳婦出去上班,理由是─上班輕鬆,在家帶孩子太累。我雖然心疼這個兒媳婦,卻又不得不真心想對那個初為人母的媽媽說幾句:「這幾年的辛勞不算什麼,自己的孩子從小教育,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彼此影響,不管對於家長或孩子,都是具備正能量的成長,要捨才有得,而你得到的,是將你的孩子教育成為獨立的他。」 第三個媽媽呢,需要感性和理性兼備,感性地跟孩子們分享生命周遭的感受、感性地跟孩子們聊聊書籍中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感性地陪伴她們歌唱舞蹈、感性地告訴孩子,身為母親是多麼開心擁有他們;而理性所負責的,讓她們愛上學習、喜歡閱讀、擁有同理心.... 朋友對這個問題頗有疑義:「為什麼要把感性和理性分得那麼開呢?為何有些事情,理性的人不能去做?」 如果想問孩子們明天的早餐需要準備些什麼,理性的說法是:「沒有選擇,我準備什麼你們就要吃什麼。」而感性則是開心詢問:「寶貝,明天吃什麼?來個粥怎麼樣?不好?那烤吐司呢,讓媽媽來好好想一想,我要怎麼把早餐搭配得好看又好吃呢?我用黃瓜做一棵椰子樹好不好?不管怎樣,我煮什麼你們就吃什麼好不好?」 孩子們義不容辭地選擇感性的問話,但理性又在何時登場呢?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了,感性的我可能會滿臉疑惑,覺得自己被傷害,內心歇斯底里,表情也帶著幾分猙獰地問:「寶貝,你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說謊呢?是不是你怕媽媽生氣呀?我跟你講呀寶貝兒,媽媽不會生氣的,媽媽覺得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但如果讓理性登場,理性會說:「你想好了來找我聊聊,行嗎?我們一起找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感性和理性同時存在,該誰出手就誰粉墨登場,只有一大原則,別以自己的情感或是愛綁架了孩子的思想。 第四個媽媽,必須要具備一顆不計較的佛心,及時糾正孩子的言行,兒時的我曾目睹父母吵架,我關心地問母親怎麼了,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說,母親卻低頭不語,事情隔了大半天,她特別把我拉進牆角叮囑我:「我們大人的事情會處理好,你不要管那麼多,乖。」 在成長的路上,我屢屢受挫,都會尋求父母相助,而他們也非常願意為不同時期的我解決任何問題,他們教會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要計較,要學習感恩和尊重別人的想法。 我相信,擁有佛心的媽媽,願意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自己畢生所修來的修行,加上她自己的新想法傳遞給下一代的孩子,雖是任重道遠,卻是甘之如飴蜜。 第五個媽媽,擁有勇敢和強大的心,想盡各種方法安撫受傷的孩子。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跟初戀分手的時候,因為失戀而大哭,每天都覺得生活特別無趣,一心只想離家,某天睡覺前,母親突然問我:「要不要喝杯酒?天大的事情,喝杯酒,醉了,醒了,所有的事情都過去了。」 那一次,我真是醉慘了,母親喝完回到二樓臥室,我在一樓的客廳裡吐得一踏糊塗,只記得那一晚又哭又笑,打電話給一堆的朋友訴苦,最後都忘記是如何爬回母親身邊抱著她的腳安然入睡的,隔天清晨醒來,母親見我雙眼紅腫竟什麼也沒說,只問我:「睡得好嗎?還好嗎?」 那之後,所有情仇都忘得乾淨,酒呢,也好幾年都不敢再去碰它,像是擔心酒精會沖走母親送給我的那股暖流,但事實證明,那些溫暖的記憶任憑歲月再怎麼沖刷,都是帶不走的。心正狠狠用心地抓住那些溫暖的記憶呢。 這件事情,我尚未能跟我幼小的女孩們分享,但是我相信,當她們長大,當她們人生遭遇挫敗,我願意拉著她的手,遞上斟滿酒的酒杯,灑脫地跟她說:「來,陪媽乾一杯。」 人生苦痛,在所有的「乾一杯」之後就結束,喝完這杯酒,只留快樂在心頭。 而最後一個媽媽,是願意將子女的心疼關愛皆化成祝福,在他們的幸福時刻,願意放手,讓他們去享受自己的新生活,去追逐迷茫青春裡製造的夢,讓他們去發展各自生命的意義.... 這個過程漫長且艱難,我無法想像我的母親在午夜夢迴時,在她思念我的時候,是否也跟我一樣在深夜中看著同樣的夜空裡的同一輪月亮而哭泣,而在這哭泣的情緒裡,滿滿都是對於彼此的祝福。 我跟好友分享完六個媽媽之後,我們倆都紅了眼眶,我忍住淚意起身:「我想打個電話給我媽媽。」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看向朋友說:「不,不是哎,六個媽媽遠遠不夠,她們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了。」有一次,朋友來家裡做客,她把我跟她分享的「六個媽媽」的事情告訴了女孩們,兩個女孩都紅了眼眶,小女兒更是感動得流下眼淚,她上前緊緊地抱住我的脖子,一行溫熱的淚溼了我的頸,她帶著哭腔說:「我不要那麼多的媽媽,我只要你這個媽媽。」 我緊緊地抱抱她,我想說的話太多太多,但我只是笑中帶著淚說了一句:「小傻瓜。」 (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跨越性別限制 男孩也可以玩芭比

跨越性別限制 男孩也可以玩芭比#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德國人跨越性別的框架限制,真的讓我印象深刻──當媽後,從孩子的周遭也可以觀察到。新一代的德國爸爸,享受當奶爸的比例相當高,一早送孩子到幼稚園,有一半都是爸爸跟孩子在「十八相送」。德國幼稚園不會刻意教導或強化性別意識近幾年來,德國男性投入幼教行列的人愈來愈多,一位就讀幼兒教育的18歲女孩對我說,她們班上25個同學中,男生就占了5個,而恩典的幼稚園裡的男實習生,也從孩子2歲時只有1、2位,到恩典滿6歲要離開時,變成3到4位的比例。至於我們家,有一陣子也跟著恩典學習以毛線編勾手環,想不到先生和恩典的編織活,還比媽媽我還厲害呢!針對孩子們的性別,德國的幼稚園不會刻意去教導或強化,所以偶爾看見小男生跑到變裝角落穿起女孩子的公主裝,老師們都是很自然地讓孩子們展現與玩耍,而小女孩當然也可以穿男騎士的衣服,跟男孩來場比武較勁。父母不應侷限孩子發展性別角色的想像有一回,我念了一本故事書給恩典聽,內容是一個小男孩因為爸媽在他生日時送一臺救火車而跑到花園哭,小男孩的爸媽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想要的生日禮物是一個洋娃娃!」他爸媽卻說:「你是男生,不可以玩洋娃娃。」我才念到這裡,故事還沒結束,恩典就很激動地說:「媽媽,他爸媽那樣不對,誰說男生不能玩洋娃娃,我們班上的女生也會來跟男生玩救火員救火的遊戲啊!我看到表姊妹的芭比娃娃,也會拿來幫她們梳梳頭髮啊!」轉化童年遺憾 小男孩也可以哭恩典遺傳到媽媽發達的淚腺,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時特別愛哭,有一回他跟我們一塊兒看兒童電影,電影裡的小男孩碰到一個打擊,心很痛卻一直忍住不哭,這時恩典突然很認真的問爸爸:「爸爸,男生不能哭嗎?」我先生回答他說:「恩典,男生當然可以哭,爸爸從小被奶奶教導說男生不能哭,所以爸爸在情感流露上比較壓抑,可是恩典是一個能夠盡情流淚的孩子,這是一個很棒的人生禮物哦!」聽到爸爸這一番話,恩典開心地跟爸爸擁抱撒嬌起來,父子倆抱來抱去親個不停。真感謝我先生將童年的小小遺憾轉化成溫柔,接納自己的兒子,不再侷限於傳統性別角色裡大人對孩子的壓抑及扭曲。對我來說,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住了一個女神與男神──身為人,我們不是一個100%的男人,或100%的女人,我們化為肉身的外顯性別,是行走在人間的特徵,但心靈力量層面的男神與女神,渴望聯手共創生命腳本。兼容尊重其他人生命的版本透過孩子,我們有機會往自身內在的陰陽兩極裡,練習著給自己更多的覺察與溫柔相待,跨越性別的執著,邀請我們勇敢去覺察到自己對他人不同程度的偏見、攻擊與恐懼投射。要跨越對性別的執著,有待我們如實去看到,生命的本質無關性別裡的框架限制。生命的本質是真實的愛,愛是人與人共通的語言。真實的愛邀請我們,兼容並尊重他人詮釋自身生命的版本,即使別人跟我們是那麼的不一樣。【德式慢養手札】◆ 孩子對性別的認同和養成,基本上受到大腦發展、教養、社會環境、媒體等多重因子影響。父母要思考的是:當孩子出現不同於其性別期望的行為或傾向時,是否有辦法陪孩子一起找出更美好的出路? ◆ 雖然大部分孩子會按照其性別特徵來展現自己的性格,但也有孩子比較特別,此時別忘記:男人可以具有女性的特質,而女人也可以具有男性的特質,所以,誰說男孩子不能玩芭比娃娃? ◆ 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看孩子因性別產生的優勢(比如男生的力氣普遍偏大,搬重物等體力活可以男孩子優先),但不必執著於其性別行為特徵(女孩子想要一起搬也歡迎),畢竟現今社會環境中,已甚少有「只有某種性別才能從事的工作」。  (本文摘自/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柿子文化)

聽孩子說 勝過對孩子說

聽孩子說 勝過對孩子說#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回,我跟美珍的媽媽相約一起去公園運動,不可避免的,我們的話題最終又落回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跟我抱怨:「你知道嗎?美珍每天放學回來都是跟我不斷重複講學校發生的一切。」我向來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跟女孩們相處,所以眼神裡帶著讚許地點頭說道:「哇,那很棒耶!這是促進感情非常好的方式。」「可是我覺得她好吵,每天回來話怎麼那麼多......」美珍媽媽轉而看向我:「我好羨慕你跟你女兒,你們的感情看起來非常好,你到底都用了什麼方法?」我跟女孩們的相處,沒有捷徑,所有的感情皆是我們一點一滴從無至有的慢慢經營,而我給予女孩們的,除了陪伴,最多的就是傾聽。「啊,可是我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美珍媽媽停了停又說:「是不是聽她說,就會慢慢有改善了?」「傾聽,不止是聽,還有很多的竅門。」說完這句話的我,也跟美珍媽媽分享了我跟女孩們之間的一些小故事,就算是跟女孩們相處有道的我,在傾聽這件事情,也不是每次都做到盡善盡美。女孩每每回到家,都樂此不疲地跟我不斷分享所有的事情,有一次,比姐姐早回來的小女兒回家又跟我講了最近重複發生的事情:「媽媽,我跟你講喔,今天我在溜滑梯的時候,小新又推了我一次!我真的覺得我很不幸運,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第三次了!」「下次你要小心一點,不然跌倒會很痛的。」我承認我應付得非常草率,但至少我回應了她的問題,是不是?小女兒無奈地聳聳肩:「媽媽,小新前幾天推我的時候,你也是這樣說的,我這次真的很小心了。」「會不會是他覺得你在跟他玩,所以才會特別推你呢?」小女兒突然很嚴肅地看向我,她搖著頭糾正我的說法:「老師說過,玩溜滑梯的時候不可以跑,可是他每次都會跑得特別快,而且我已經跟他說『不可以!』他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既然你看到他跑得很快,就要小心避開他,這樣才不會被他撞到,是不是?」女孩陷入沉思,我自以為聰明地幫她再度擺平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晚餐時間,就讀小學的大女兒此時也回來了,姐妹倆除了餐前洗手之外,還會幫忙擺好碗筷,趁著這點空檔,小女兒將跟我講的事情原封不動地再次轉述給了姐姐,我不動聲色地佯裝忙碌,其實也暗自觀察,看看大女兒會有怎樣的反應。聽完妹妹講述的姐姐表情很吃驚,她拉過妹妹的手詢問:「他又推你喔,你這個小可憐,你摔倒了嗎?有沒有受傷啊?」我原本若無其事的心態被女孩對妹妹的這番安慰給打動了,小女兒在放學後跟我訴說的這一段,她要的並不是身為家長的我的管教,亦不是要我們給予建議,她們除了單純的需要跟我們分享,如果真的有所求,也只是希望我們給予同理心的關注,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在女孩跟我傾訴的當下,卻忽略了。那天晚上,姐妹倆相談甚歡,不太喜歡畫畫的妹妹居然主動拜託姐姐做她的小老師,願意跟她一起完成一幅畫作,姐姐教得具有耐心,而妹妹也頗有定力地將一幅畫作完成,而在這一晚,姐妹之間的情感昇華,不僅是因為那一幅畫作而產生彼此尊重與互助,更多的是,妹妹更加仰賴及信任姐姐,她熱愛的姐姐無時不刻陪同她去面對生活裡的任何關卡。而我對自己未能及時的傾聽所導致的失意與內疚,在姐妹情深之前變得蕩然無存了,因為大女兒將我尚未滿分的同理心補充得恰到好處,且女孩給予妹妹的同舟共濟的相助,是我一直以為想要培養的,但我知道,那種共同進退的情感培養不來,這種情感天生俱來,卻又與日常生活的灌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因為如此矛盾,所以才更顯得難得珍貴。(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育兒沒有正確解答。我自己讀過非常多育兒書籍,其中也有很多是無法拿來參考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孩子也有不同的個性,所以育兒方法當然有千百種。總覺得好不容易跨過一個階段,但下一個難題卻立刻冒出來。雖然理性上可以理解,但怎麼做都不順利時,在情感上還是會覺得厭煩,甚至有走投無路的感覺。孩子不講理 緊抱七秒能安定情緒當你因為教養孩子而感到迷惘時,請試著緊緊擁抱孩子7秒鐘。孩子對什麼都說「不要」時、鬧彆扭時、脾氣暴躁大鬧時、大聲哭個不停時、突然變得跟嬰兒一樣不講理時、突然開始尿床時、一直咬指甲時、不肯吃飯時……請每天都緊抱孩子一次看看。為什麼是7秒呢?因為當擁抱時間超過7秒,就能讓情緒安定下來,體內會分泌出讓人感到幸福的荷爾蒙。不但能讓孩子穩定下來,父母自己情緒也會變好。此外,若能「1、2、3、4、5、6、7」地數出聲,會更有效果。因為當你在數數時,孩子會問你:「你在數什麼呢?」請回答孩子:「這樣做就會變得很幸福喔!」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要數到7呢?」請告訴她:「因為緊緊擁抱7秒以上,就會出現幸福的魔法唷!」這樣,以後當孩子渴望感覺幸福時,就會對你提出「抱抱」的要求,她也會成為一個想讓人感覺幸福時,就會緊緊擁抱對方的孩子。這個動作在固定時間進行會更好。譬如,說「早安」時、說「我出門了」時、說「我回來了」時、說「晚安」時、說「謝謝」時、說「對不起」時……養成在固定時間擁抱的習慣後,到了那個時間,所有的不安都會歸零;不管是孩子或大人,都會感到不安的,只要能知道歸零的方法,就算感到不安,也能毫無畏懼地往前邁進。因為,你已經知道隨時能讓自己安心、讓自己感受到愛的魔法了。(本文摘自/決定女孩一生的0~6歲教養法/大好書屋出版)

提升幼兒語言力 5方法家長一定要學

提升幼兒語言力 5方法家長一定要學#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我該如何教我的孩子說話?」、「我想教小孩說話,但他都不學。」近幾年早期療育概念的推廣及資訊的普及,讓家長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更加重視。5個提升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 家長務必試試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家長們可能會產生相同的疑問或窘境。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語言治療師 徐郁涵表示,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會嘗試使用各種方法與大人溝通,但隨著年齡增長,溝通行為變得較為複雜。當家長察覺孩子的語言表現似乎比同儕慢想要試著教導時,卻發現孩子表現得意興闌珊。臨床治療中,治療師會挑選兒童感興趣、能誘發使用語言動機的活動做為治療,以下為5個提升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讓家長能自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1) 自言自語/  家長可和孩子談論正在發生的事物,將你看到、聽到、聞到、摸到和嚐到的事物告訴孩子。例如,家長:「我在折衣服,洗好的衣服香香的。」 2) 平行敘述 /家長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家長:「你在吃甜甜的蘋果。」 3) 重複/強調學習重點的字詞,讓孩子將該字詞與其意義作連結。例如,家長:「這是紅色的球,球。」 4) 延伸/將孩子說的話加上一、兩個詞彙,不要改變孩子說話的原意。例如,孩子:「狗狗。」家長:「對,白色的狗狗。」 5) 擴展 /家長根據孩子所說的內容、詞序再整合,以更完整的語句形式重述。例如,孩子:「狗狗,睡覺。」家長:「狗狗正在睡覺。」 家長可以觀察孩子興趣 適時給予正向回饋徐郁涵語言治療師表示,家長應盡量以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作為媒介,跟從孩子的興趣,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並適時的給予正向的回饋。另外,當孩子想告訴家長一件事情時,盡量停下正在做的事,當個好聽眾,給予一些回應,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互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