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會磨滅孩子的自我意識。這也是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後缺乏自信、缺少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容易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習慣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並且覺得這樣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多穿一點,是為了不讓他感冒;讓孩子多吃一點,是不想讓他挨餓……卻不曾想過,家長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首先,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厭煩。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反抗意識,你越是要他去做某件事情,他對這件事情就會越抗拒。就像很多孩子,一放學父母就要求他們寫作業,寫完之後才能去玩,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寫作業。其次,孩子會喪失自我意識。孩子到底冷不冷,他自己比我們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呢?家長這樣做,不僅讓孩子厭煩,而且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意識,凡事都要聽父母的。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上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判斷力最常見的是很多孩子早上起床都會問:「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我該穿哪雙鞋子?」「媽媽,我今天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後,孩子會失去判斷能力,無法累積經驗。當我們看見孩子衣服穿得不多的時候,「他會冷,可能會感冒」是我們的判斷,而「不冷」、「不會感冒」則是孩子自己的判斷。別忘了,我們的判斷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孩子的判斷則是切身的感受。如果父母非要以自己的判斷來代替孩子的判斷,無異於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之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判斷力,而且會對父母形成依賴,從而缺少獨立性。(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手足愛吵架 心理師:別急著判斷對錯

手足愛吵架 心理師:別急著判斷對錯#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孩子都是父母的寶,但若是家裡孩子多,免不了手足爭執。雖然不願傷害任何一個孩子,但仍然應該公平處理。這時候家長權衡很重要,父母如何公正審視,並做出正確的處置?先理解孩子情緒 再進行後續教育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孩子間會出現衝突很正常,人類的本能即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而競爭。孩子間的爭吵最常在遊戲、搶玩具時發生,想獲得有限的父母的愛與關注,或從中證明自己是對的。然而爭吵會越演越烈,往往是因為孩子重視的事情沒有被聽懂,或是被要求隱忍。邱淳孝諮商心理師的作品《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闡述親子溝通方式,以實例幫助讀者父母們了解狀況,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內容提到「想要平息手足之間的紛爭,最好抱持這三個步驟原則:(1)不評價的聆聽、(2)同理性的回應、(3)鼓勵孩子對話」例如哥哥認為弟弟未經同意拿他玩具,家長要哥哥「讓弟弟」,孩子會發更大的脾氣,試圖讓父母親看見他最在意的事情。父母親應先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在意的事情,孩子情緒較穩定後,再進行後續的教育。若孩子容易崩潰大哭,可能是過去經驗長期累積,不被理解與傾聽。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 需要更仔細聽孩子說明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衝突是2個不同個體磨合差異的過程。很多大人會害怕孩子衝突,然而衝突不失為一個學習機會,父母應理解孩子當下目的與重點,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們學習以後用更好的表達方式與對方相處。不只告訴對錯,也一起想辦法。例如告訴哥哥,弟弟亂拿玩具時可以跟爸媽說;跟弟弟說,哥哥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玩具給誰,不可以用搶的。不用下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從行為中分析跟教育。如果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就需要更仔細的聽孩子說明。若是調解紛爭時,孩子情緒仍很激動,爸媽可以多說一點;若孩子情緒沒有非常火爆,可讓孩子自己表達、說明,雙方的說法都要聽,就算出現矛盾的說法也不要急著下對錯判斷,而是要幫助雙方對話,讓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除非嚴重到打起來,否則孩子們同時在場溝通比較好。孩子消化情緒比大人快得多,只要確實完成認真傾聽這一步,通常不會衍伸出後續問題。父母應捫心自問 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公平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很「歡」,但想要孩子聽懂自己的話,先聽進孩子的話。孩子反覆堅持己見時,反而需要停下來、慢下來去檢視自己是否忽視孩子的重點。父母的情緒要穩住,避免被帶著走。先了解孩子的目的與情緒,接著幫助孩子。衝突的過程很重要,不用刻意避免衝突,反而能藉此機會教育。父母自己也需關注自我情緒,了解為何會對孩子爭執不耐煩。孩子的個性沒有好壞,父母應捫心自問對兩個孩子的期待是否不同,或是因為自己的相處喜好而有不同表現。孩子的個性與表達可能是長期累積而成,也可以詢問孩子的想法,親子一同成長。

兩性教育難啟齒?及早理解助自我保護

兩性教育難啟齒?及早理解助自我保護#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跟孩子解釋兩性問題,最好等到他們三至四歲的時候;不過,在這之前,許多父母仍會避諱這個話題。當孩子遇上被脅迫或是受到他人侵犯時,應該懂得說「不」—不論在家裡、幼稚園或是朋友圈裡都一樣。每個孩子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私領域及身體;如果孩子對此一無所知,就無法做出即時的反應。及早建立「性」認知  學會自我保護一般來說,孩子的兩性知識啟蒙,多半來自媒體或是比他們年長的孩子。他們經由視覺的接收和感受,接觸到關於兩性的種種話題,也會說出相關的詞彙—雖然他們還未能真正理解意思。此外,同伴之間某些不雅的行為可能會嚇壞孩子。所以,及早讓孩子對兩性有所理解,就能保護他們自己;同時也不該忽略孩子對於這方面的疑問。回答兩性問題時,應避免造成他們的恐懼,也不要使用「所有男人都是壞人」這種以偏概全的回應方式;反而應該鼓勵孩子,留意自己的狀況,相信自己的直覺(這點非常重要),一旦有任何事情發生,就要告訴大人。曾經有三歲的小女孩在和年長的男童玩醫生遊戲時,男童對她做出不雅的行為,但她卻不敢把這件事說出來。當你的孩子從幼稚園或遊樂場回來時,出現怪異的舉動,這時請務必留意。安撫孩子,慢慢吐露心聲開啟你的第三隻耳朵!無須一直追問,給孩子一點空間,他才能感到放心與安心。孩子覺得不知所措或困窘,都是情緒上的反應,一開始都需要非語言的輔助,像是摟著孩子的肩膀。這樣一來,孩子的煩惱通常就會慢慢浮現,在睡前時間就會吐露問題。這時父母一定要把握時機,陪伴在孩子身邊。依孩子年齡回應好奇提問對於孩子的疑問,像是驚見爸媽在臥室裡或是聽見爸媽親密時的聲音,只須視孩子的年齡來回答。某些父母對於性事十分開放,但仍要有屬於兩人的私密空間,而且應該明確劃分出區域。「這是爸爸媽媽的地方,我們會待在這裡,所以你不用害怕。」這樣的回答方式就能讓孩子明白。如果用「你還太小,等你大一點再告訴你」來回答,反而只會挑起孩子的好奇心。有些父母會遮掩和另一半的親密舉動或接觸,並且拒絕回答類似的問題。如此一來,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反而更加旺盛,他們只能片斷式理解父母的行為,這樣反而更加危險,而且在情緒上更無法消化這些訊息—孩子會認為,這是家裡的禁忌話題,不可以開口詢問。(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當書的助手!教育精髓在朗讀

當書的助手!教育精髓在朗讀#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教師這個人經驗豐富,常對他的年輕助手們耳提面命:主要原則就是閱讀再閱讀。「無論歷史、物理或倫理道德,必須永遠尊書本為首席教師,而你們則要當書的助手。首先你們自己要服膺書本,以身作則,高聲朗讀;接著讓孩子們重讀這一頁。確認每個學生都有小聲念出來,為了讓全班的注意力保持清醒,要經常換人朗讀,而且隨機點名。」教學從故事出發 席捲孩童課堂有一天,一次來了三位督學,按地位高低一字排開,老教師在旁作陪。年輕老師一點也不怯場,儘管如此,他卻沒有勇氣聽班上的小小人兒把課文念得斷斷續續,也不敢好好講解齒音、舌顫音和喉音。不過,這堂課上讀的是歷史,他從那篇文章出發,講起了故事;所有孩子都睜大眼睛,熱切地望著他,兩手空空地擺在書上。於是,北方的諾曼人駕船抵達,戰鬥,掠奪,協議,聯姻依序上場。還有好國王侯龍掛了滿樹的珠寶、城堡、封侯,國王徵召的附庸軍和後備軍、燄形旗和盔甲紛紛出籠,儼然一齣歌劇的布景。他甚至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塞納河的地圖,而在蜿蜒的河邊,陡峭的河岸上,彷彿可見諾曼人如螞蟻大軍奔跑攀爬,而另一方的蟻群嚴加戒備。依據學生狀況調整教學內容 能改變教育的成效這另一種型態的教法讓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讓人相信他們的眼睛會說話,且將部分感激之情傳達給了三位享有特權的長官。「好生動的課。」三人中年紀最大的那位說。「我也正想說呢!」第二位督學發表了這樣的看法;第三位也點頭同意。於是最老的那位又說:「必須引發孩子們的興趣,一切全憑這個。」總之,兩位教師得到各種讚譽,孩子們放了一天假。當天晚上,老教師對那位年輕老師這麼說:我覺得你下定決心娛樂那三位老頑童的做法挺不錯。他們其實是弱者,為他們可憐的虛名汲汲營營,未曾用心學習這一行的精髓。適合小孩童的就適用於老頑童,但是對年輕孩子要用適合成年大人的,也就是說,辛苦的過程以及一門結實累累的技藝,季節到來自然長出熟果。凡美好之事皆難;而只把小提琴當娛樂的人永遠不懂小提琴。真正重要的事不在於啟發這些小傢伙的聰明才智,因為他們的腦筋快得不得了,而在於根據印象來調整他們頭腦:那是我們的殿堂和我們的大教堂。以不朽之作換取不朽之作;不,說得更貼切些,是在不朽之作之上再添不朽之作。幸好,口才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本文摘自/論教育/麥田出版)

孩子求知慾旺盛 引導步驟很重要

孩子求知慾旺盛 引導步驟很重要#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知識分為好幾種。一名教師開始解釋天空中的事物時,首先描述外觀,然後用星辰的升起與落下來定義東方和西方。他常碰到的狀況是有個娃娃說:「不對,才不是太陽升起和落下,是地球在轉,爸爸是這麼告訴我的。」這類型的知識無可救藥,因為像這樣提早知道地球在轉的孩子,永遠不會對外觀付出足夠的注意力。大眾不擅長主動求知 最後得知的就認可當人家跟他談論天體,為了描述外觀,不可能忽略周圍的輔助形態,這孩子卻會以為並非如此,然後白費力氣地去追尋哥白尼的行星排列次序,認為那才是觀看星星的該有方式。哥白尼提出的次序的確是外觀的真理,但我認為,在真正形成太陽系的觀念以前,應該連續觀察兩三年,並且依循各種外觀形貌。在確定有把握之前就先懷疑,這是一種過度普遍且無法治療的惡習。大眾不擅長主動求知,因為在眾人的想像中,最後得知的真理就是他認可的那個。但真理不可能像這樣從一人的頭腦灌輸到另一人的腦袋裡;對從外觀出發,尚未得到真相的人來說,那毫無意義。多少人曾一面翻開報紙,一面心想:「來看看能量儲存法則是不是仍然正確無誤。」這是白費力氣的雄心,你不能遷就你所沒有的東西。懷疑是一種過程 代表的是確信首先必須懂得那個法則,用千百個例子來測試它,然後才有辦法構思第二個原則,也就是所謂的第二法則。它不破壞第一法則,而且若沒有第一法則它本身也毫無意義。而且必須兩者皆多次應用,才能進入懷疑其中一種的狀態。懷疑是一種過程,為了試煉它,首先必須感受到腳下有一股難以撼動的抵抗力。懷疑代表的是確信。請注意思考笛卡兒,這位前所未見、最大膽的懷疑論者。我們或許可以說他並不如醉鬼、胡言亂語的狂人或多疑的瘋子,因為在那些可悲的頭腦前,世界時時崩解,外觀變化萬千,像一團混沌,要靠作夢才能讓人有點概念。然而,並沒有人願意說這些衰弱的腦袋處於懷疑狀態。費心去造就真理 非失去好奇而接受真理而且他們能懷疑什麼?相反地,你知道笛卡兒在疑思之時,舒服地待在壁爐旁,比任何人都清醒,擺脫所有激動情緒,對這堅實的世界再放心不過。比較起來,我認為知名的龐加萊大可以去懷疑地球的運行,因為他先前已長期地努力思考過這個題目。但這並不代表先前那個孩子可以從長椅上起立,說:「地球在轉不見得正確,也許那只是一種說法。」從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這其中有階段步驟,而最後,在所有觀念之外,每副頭腦都該跟隨自己的進度,永遠費心去造就真理,但不任由好奇去接受真理。如果這份智慧能被更深入了解,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愛因斯坦提出的各種弔詭時,都敢像我這樣說:「我還沒學到這個程度。」(本文摘自/論教育/麥田出版)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繭居族的家長口中聽聞這樣的事。孩子從中學三年級開始就不去上學了,一開始,家長會狂揍那個孩子,讓他去上學,「後來,演變成家長被孩子毆打了。」到處求助也找不到方法。孩子就這樣持續關在房間,晚上就到處找碴,不是把窗戶玻璃全部打破,就是大吼大叫,鄰居天天上門投訴。到了十九歲也都還是這樣,家長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裡。父母灌輸社會判斷 恐怕忽略孩子幸福有一天,夫婦倆促膝深談。「孩子要繼續這樣閉門不出,我們好像也拿他沒辦法,而且好像也沒有特別的需求硬是要他離開房間。」「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兒子變了。當然,不是不當繭居族了。但是他開始有點開朗、變得溫柔了,白天還會走到廚房對我說:『媽媽,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原來是我們一直在欺負兒子嗎?最後終於注意到這件事。」我被這對夫婦的故事感動到不行。家長對小孩灌注社會的判斷,社會判斷去上學的是好小孩,不上學的是壞小孩。根據這個判斷,因為我的小孩不上學,我必須想辦法讓他去學校。也就是說,目標是解決問題。但是這裡的「解決」,只是單純的跟從社會判斷,並不是真正的解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麼?那肯定是讓兒子感到幸福吧!因為兒子幸福了,爸爸媽媽才會幸福。但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只是強將社會的判斷灌注在兒子身上。事情總會變好的 不要受其他眼光侷限另一方面,兒子其實知道這個社會判斷。他知道根據社會的判斷,自己必須上學。但是無法,所以他煩惱。簡單來說社會的智慧是根據社會判斷、透過社會判斷來解決問題,並且朝著這個方向尋求解決之道,因此也煩惱了。如果煩惱能結束也就算了,但問題反而更加複雜,搞到兒子自殺或是全家一起死的情況。又或是兒子在社會福利設施被殺死、被惡質宗教團體騙了一大筆錢。猶太人常說「ךפוה הז והשכיא」意思是「總會變好的」,我曾詢問猶太教的學者,「這是因為猶太人認為現在是最糟、最壞的狀態嗎?所以他們才會覺得一切都會越來越好?」但其實猶太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是相信,事情都會越來越好的。那名學者這樣告訴我,這也是傻瓜的想法。一天或一個月,一年或十年,不去學校也沒關係。之後總會變好的,傻瓜會這樣相信。來當這樣的傻瓜吧!千萬不可以因為硬要讓兒子去上學而讓全家陷入地獄般的不幸。(本文摘自/別再為難自己/商周出版)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家中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永遠第一名,我們可以教導他「第一名」有很多種,大家都可能是第一名。孩子最喜歡用快慢來比較誰比較厲害,其實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被稱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都是第一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幼兒園吃飯前,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去洗手,這時最快洗好手的小明很興奮地跑回來說:「老師,我是第一名!」此時老師可以說:「好,你是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接著,有其他小朋友慢慢回來了,老師稱讚小華:「好,你是手洗得最乾淨的第一名!」再有人回來,老師又可以說:「小玉,你是手擦最乾的第一名!」「小美,你是記得關水龍頭的第一名!」在老師眼中,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此時孩子可能會開始比較:「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我才是第一名吧!」老師可以解釋:「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厲害的地方啊!」藉此教導他們去讚賞別人的優點,同時還可以說:「下次你不只要速度快喔,還要把手擦乾。」這樣孩子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教導孩子分享第一名頭銜 接受每個人各有優點想當第一名沒什麼不好,但我們可以善用孩子喜歡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將它轉化為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當孩子說:「你看,我的襪子穿得最快!」孩子為了很快把襪子穿上,心急之下可能沒有穿好。下次要出門前,我們可以說:「這次我們來比賽誰襪子穿得最整齊喔!」「比比看,誰是穿對腳的第一名!」當孩子穿好襪子後,爸媽也可以反過來說:「你看,你是穿最快的第一名,那媽媽咧?」若孩子回答:「媽媽,妳是穿整齊第一名!」當他願意把第一名這個頭銜分享出來,慢慢地,也就能接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強的人了。(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