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娃娃療法」回憶育兒 適用失智長者

「娃娃療法」回憶育兒 適用失智長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抱娃娃使他們感受到被需要、有用的,提升自尊、愛人和被愛,抒發情緒。透過娃娃反映自己的情緒、感受,轉移他們的情緒狀態。同時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依附、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會因為他們罹患失智症而消失。「娃娃療法」穩定失智長者情緒現在要介紹一項非藥物療法,相信你也會心有戚戚焉的「娃娃療法」。許多失智的長者,尤其是女性長者,當他們接觸小寶寶時,過往育兒的珍貴回憶便會湧上心頭,那是他們熟悉的事。因此,在非藥物療法中,便有治療師使用仿真的娃娃,來穩定失智長者的情緒,並藉此與長輩們互動。阿姑阿嬤們看到娃娃都好開心,像是看見自己的孩子、孫子一樣。藉著照顧娃娃,讓長輩多了肢體提升和社交互動,目前趙崑陸職能治療師會陸續進入各個長照機構,了解非藥物療法-娃娃療法,帶給失智長輩的重要輔療效益。回憶起年輕照顧嬰孩 提升自尊娃娃療法指的是,讓失智長者揹著(擬真)娃娃,擁有娃娃或照顧的行為,付出關注或與之產生互動。娃娃治療於失智症者,使他們回憶起年輕時候照顧嬰孩的情境。‧對象:重度認知功能障礙(遊走、激躁行為,日落症候群)、年輕時有照顧小孩且是正向經驗。‧時間:可以一整天,或在長者症狀發作時段之前給予。‧方式:先讓長者看到娃娃,確有長者對娃娃有興趣後,再將娃娃交到長者手上。‧內容:反應會出現照顧的行為,如先向前傾迎接娃娃、抱娃娃、搖晃它的雙手、碰觸身體、以手掌支持嬰兒娃娃的頸部、叫喚它、為它穿衣、與它說話,將它取名為自己其中一個孩子之名等等。‧成效:抱娃娃使他們感受到被需要、有用的,提升自尊、愛人和被愛,抒發情緒。非藥物療法轉移情緒狀態透過娃娃反映自己的情緒、感受,轉移他們的情緒狀態。同時他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有依附、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會因為他們罹患失智症而消失。娃娃治療對其認知並不會有所改善,他們無法分辨娃娃是虛假的,而且會真誠希望可以照顧它們。降低激動、激躁行為和減少個案使用鎮靜藥物。非藥物療法是失智照護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依據每位長者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非藥物療法,穩定失智長者的情緒、延緩惡化。(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迷路必是失智?心理師:別過度恐慌

迷路必是失智?心理師:別過度恐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無庸置疑的迷路確實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現在媒體報導很多失智症的症狀,讓許多家屬甚或是病患本身都談病色變,可是很多問題都需要更仔細的分析才比較穩妥喔!長者半夜醒來欲如廁 晚輩擔心迷路徵兆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臨床心理師黃耀庭表示,三年前淑惠(化名)帶著母親去高雄玩。第一天晚上睡在飯店,半夜起來竟然找不到廁所,反而開起房門要出去,還好淑惠聽到聲音後馬上驚醒,才免除了這場虛驚。回來後淑惠就耿耿於懷,但幸好母親再也沒有遇到迷路的情形。剛好一天在電話中談到我從事的工作,她便把這個放在心裡三年的疑問,甚至媽媽半夜驚醒、找不到回家的路提出來問我。多年迷路僅一次 不必過度擔憂「你真的很關心你母親」我說。「對啊!我也很擔心,怕她出去外面會找不到路回家。」淑惠說她這三年來的擔憂。「我覺得你媽媽很正常啊!不需要擔心她會迷路!」我帶著微笑,試圖說出讓她能夠安慰她的話。不出所料,她果然問出很多家屬都會問的問題:「媒體和失智症十大警訊上不是有說,如果找不到路,可能是失智症。」「是的!失智症十大警訊的確有一個警訊是找不到路,你也很擔心你的母親。可是,有幾點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妳的母親是有天天住那家飯店嗎?」我問。「哪有,你知道我家不是住在高雄,是住在台北的。」她慎重的澄清。「這樣就對了,你怎麼能期望她住進去第一天就可以記得你們房間的廁所門是哪一個,再加上半夜剛睡醒,也有可能恍神。」我跟她解釋。「喔!我大概知道了。」淑惠稍微把最初擔憂的高音稍稍降了幾度。「還有!你媽媽從三年前在飯店找不到路之後,這三年有再發生過嗎?」我再丟一個問題給她。「好像沒有再發生過欸!」她的口氣幾乎恢復了平靜。我反問她「你想想看如果這三年都沒發生過,為什麼還擔心妳媽媽是失智症呢?」失智症別過度恐慌 仔細分析辨明呀呼!我好像聽到電話那頭擔心多年的重擔放下來的聲音......無庸置疑的迷路確實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現在媒體報導很多失智症的症狀,讓許多家屬甚或是病患本身都談病色變,可是很多問題都需要更仔細的分析才比較穩妥喔!溫馨的提醒:1. 別把特例當做常態,這樣只會自己嚇自己。2. 失智症的走失,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出現的問題。3. 失智症的症狀,不會只出現在睡覺醒來的時候。(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預防腦部退化 搓熱手後按頭、耳穴位

預防腦部退化 搓熱手後按頭、耳穴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3歲的李阿嬤患中度失智症,一年前開始將以前的事情當作剛發生的事,現在很多事都記不起來。李阿嬤經常晚上不睡覺、自言自語,甚至常半夜偷跑出門、打電話找已往生的家人聊天。長期下來吃不好、睡不飽而營養不良,情緒也很低落。李阿嬤就醫透過中藥、針灸輔助治療,3個月後恢復正常生活,現在還能記起每天發生的事,家屬開心不已。同時患失智症、帕金森氏症 中醫治療助改善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醫師表示,李阿嬤一開始就診精神狀況非常差,問診時也不太有反應,兒子說母親晚上都會躁動不安、無法安穩入睡,白天很疲倦,有時會產生一些幻覺,想找已經往生的家人,以前的記憶常會講錯、認錯,兒子一開始帶到醫院檢查後,醫師診斷為中度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李阿嬤經過每週以針灸、中藥治療3個月後,晚上睡眠品質變好,飲食也恢復正常,還能記起以前及現在發生的事,人、事、時、地錯亂情況大幅改善,整個人變得相當開朗、愛笑。手步搓熱後按壓頭部百會穴、四神聰穴陳昆豪醫師說明,相關研究證實,失智症患者藉由中藥及針灸輔助治療,除了可提升病人認知功能,還能延緩退化情況,睡眠品質、進食能力也都能獲得大幅改善。除了接受中、西治療,建議平時多參加團體活動,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平常在家中也可進行穴位按摩,如頭部常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將手部先搓熱後,以十指揉壓的方式旋轉按壓;耳朵也有很多穴位,多加按摩可促進頭部的氣血循環,達到預防腦部退化作用。

「舞蹈治療」失智症 用動作喚起記憶

「舞蹈治療」失智症 用動作喚起記憶#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他是人,不是病人。」說這句話的人是舞蹈治療師程芝鳳,溫柔的眼神裡有一種難以撼動的堅定。「看他有用的地方,而不是無用的地方」我們在採訪非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都會聽到相同的話,而程芝鳳又加上:「如果是你自己,永遠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會變得怎樣,同樣會焦慮、恐慌、害怕......」奶奶在晚年罹患了失智症,她特別感同身受-進入她的世界,同理她。「舞蹈治療」再記起身體的生命力舞蹈治療師程芝鳳曾在表達性藝術療中心以及復健科協助民眾、失智失能者,並與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長期合作,藉由肢體的律動,重新去喚醒、去記憶、去開啟自我的覺察。「我們藉著『動作』去建立關係,因為動作是失智長者最後退化的地方,有時大腦忘了,身體會記得。可惜,我們也經常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許多失智長者坐太久,身體像是『融化掉』似的,需要透過一些動作的引導,讓他們再記起身體的生命力。」雖然俗稱為「舞蹈治療」,但程芝鳳説,她並不是在教大家怎麼跳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舞蹈,而是透過細膩的觀察與引導,從每一個人的需求出發,與疏離的身體再度連結,與淡忘的靈魂再度相遇;電光火石的瞬間, 讓許多長者的心靈重新有靠岸的機會,這是科學很難量化的時刻。開啟每個人遺忘的獨特氣質「有一次我帶著長者做一個『腳踏』的動作,本來一直意興闌珊的一位奶奶,突然興高采烈起來。是的,這一個動作對她有所意義。」原來奶奶過去是一位裁縫師,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她靠著一台裁縫機,在家接單貼補家用、養活孩子。但是當她老了、退休了,也忘了自己需要些什麼。」這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動作,讓她想起過去三、四十年的青春,有辛苦,當然也有甜蜜。其他的奶奶聽到後,也對此動作樂此不疲,程芝鳳再打開自己的「百寶袋」(裝滿舞蹈治療的道具),讓奶奶們拿著一片片、色彩鮮豔的布條,跳起舞來。在那一個時刻,奶奶們的臉頰紅潤起來,青春不再只是記憶中的一部分,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我在英國實習時,也帶過四名住在日照中心的老太太,那次的經驗對還是新鮮人的我,是一場震撼教育,她們都有輕微失智症,伴隨著憂鬱症。但在團體課程裡,她們卻開始為彼此打氣、鼓勵。最後她們跳起了舞,拿起我發給她們的孔雀羽毛,很優雅地跳起舞來,和在病房中的樣子判若兩人。」「她們舉起羽毛跳舞,回頭跟我說:『我們要把憂鬱揮出去、要把沮喪揮出去。』她們是這麼有生命力、想像力!她們是人,不是病人。每個人都有那樣美麗的、獨特的氣質,我們作為舞蹈治療師,要讀到那些訊息。」難用言語表達的長者 舞蹈治療是正統醫療外的輔助選擇程芝鳳說明,舞蹈治療是「以人為中心取向(person-centred approach)」,非語言溝通的時刻有70%~90%,這對已經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長者而言,是另一種正統醫療之外的輔助選擇;加上過去照顧自己失智奶奶的經驗,讓她更加投入失智症的舞蹈治療。「其實對於失智症長者,我們要多一份同理與耐心,因為他的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無論他現在出現哪些惱人的舉止,他真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我們這時還用否定的語氣跟他說:『不是這樣,你錯了』、『你怎麼老是這樣,講不聽』,他們聽到,心裡會很難過。」 「記得有一位失智中期的爺爺,旁邊的家人和看護都說:『小心,他會打人』,好在我本身學肢體溝通,爺爺拳頭來,我就接住,不礙事。但引導爺爺的每一個動作,我都清楚、簡單地告知爺爺。課堂結束,爺爺的心情穩定很多,連看護都說:『爺爺變乖了』。」「想想,這些老人家,經常地被推到一個又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他們的行為可能是潛意識的展現,也就是,他們會害怕;當我們更有耐心地與爺爺解釋,每一個動作『手到、眼到、心到』,爺爺比較能理解,他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心情安定後,情緒自然能比較穩定。」「請在我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愛我。」這一句瑞典俗語,也是程芝鳳對失智長者的關懷寫照,人生到了最後,什麼才是存在的價值呢?我們是否願意打開另一雙眼睛,去看失能、失智者的靈魂?是否能在脆弱的時候,了解什麼是愛的本質。(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

睡太多傷身!日睡9小時腦部恐退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睡眠與健康的關係眾說紛紜,從避免靜電累積的觀點來看,睡太多對身體其實不好。「睡太多對身體很不好?為什麼呢?」首先,長時間躺在床上不是一件好事。理由在於躺在床上形同處於絕緣狀態下,無法排除體內靜電。在戶外散步多少可以接觸到土壤或樹木;在家裡洗手或洗澡,也有機會排除體內靜電。不過躺在床上,卻沒有排除體內靜電的機會。一天睡9小時以上 腦部退化的程度顯著美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一天睡九小時以上的人,三年來腦部退化的程度遠比一天睡六到八小時的人顯著,因此睡眠和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疾病的關係也備受矚目。平常我們清醒時,用在思考或對話上的能量,只佔大腦整體消耗量的百分之五。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用掉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七十五是睡眠時用掉的。「身體休息的時候,大腦的活動反而活躍!」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馬卡斯‧雷克爾博士,推導出了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過去,一般都認為人在睡覺或發呆時,大腦不會進行有意義的活動。然而預設模式網路的理論,推翻了這個說法。預設(Default)是電腦用語,為「原始設定」的意思,也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標準狀態。這就好比汽車停下來,但引擎沒有關閉,隨時可以再行進的狀態。我們的大腦也具有協調腦內各種神經活動的作用。身體疲勞生病需要多休息 仍需每3小時起床一次換句話說,馬卡斯‧雷克爾博士發現,睡覺或發呆放空的時候,腦部使用的能量反而比較多。深入調查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提供有效的治療。實際上,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預設模式網路的連繫都比較脆弱。「能量用得越多,體內靜電也會生成越多嗎?」是的。而且待在床舖這個絕緣體上,體內靜電會不斷累積。睡眠的時間越長,落雷帶來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我個人建議睡眠時間六小時就好,最多不要超過七小時。身體疲勞想多睡一點的時候,或是生病需要多休息的時候,也請每三個小時起床一次,稍微補充一些水份,不然到浴室洗手或洗臉也好,去庭園接觸土壤是最理想的。在乾燥的室內睡覺 容易使血流持續惡化當下不妨淺嘗鹽巴再補充水份,鹽富含鈉和氯等礦物質,體內靜電會更容易結合。不過有一個說法是,害怕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的人,最好不要攝取太多鹽份,這一點請多加留意。另外,也請避免在乾燥的室內睡覺。這樣血液中的紅血球容易結合黏在一起,紅血球黏在一起再加上體內靜電的不良影響,血流就會持續惡化。心肌梗塞或中風等疾病,因為自律神經(自主調節內臟與血管的神經,無關意志)的影響,好發於冬天的早晨。其實在乾燥的房間裡睡覺,身上累積大量的體內靜電也是一個原因。(本文摘自/赤腳接地氣/世茂出版)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至106年底失智症人口估算已逾27萬人,15年後失智症人口預估將倍增逾46萬人,未來4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居家環境友善、適度刺激與活動 減少失智照護困難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但照顧者可透過居家環境友善,並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刺激與活動機會,調整照顧與溝通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失智照護3技巧 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國內調查指出,失智者9成以上居住家中,因疾病對大腦產生病變造成個案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如無法識別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對照明或光線造成的陰影產生幻覺;易受身旁人、事、物環境影響或產生不安全感等。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技巧,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家屬可自行檢視居家環境及進行改善:技巧1)增加家中環境的辨識及環境線索提示/如客廳、臥室的桌椅顏色、浴廁的馬桶坐墊顏色,若能與地板、牆壁顏色呈對比,可讓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者,清楚分辨環境空間及直接找到使用方便。技巧2)房間內避免光線直接照射/減少陰影及光線刺激,可避免錯認現象。有些失智者會誤認家中陰影是其他人或一直覺得家中有陌生人而焦慮。技巧3)電視未使用時關閉電源/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刺激,避免失智者幻聽妄想等症狀產生。還可以在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在廚房內放置失智者慣用的水壺或爐具,並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讓居住環境不但有熟悉感,也更安全。記憶力嚴重減退、言語表達困難 恐是失智前兆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重複發問、購物或服藥,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上述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未來失智症人口數也會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逆轉或根治,也沒有良好方式預估未來是否患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率,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如何在飲食方面預防失智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29日(四)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張昱凡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此場團衛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的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3月29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也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基因有關。阿茲海默症當然會遺傳,只是機率高或低的差別。只有小於1%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是由單一基因突變所引起,大部分的病人是由多重致病因子,包含基因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男性家屬至少有3至4%的人在家族史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一級血親」有失智症;而女性病人的家屬,比例會更高。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人中,若是一等親的家屬中罹患失智症的人數越多時,則相對的子孫代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會較多和較大。目前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已經在兩個類別中被發現,這兩類的基因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它們是「風險基因」和「確定性基因」。風險基因風險基因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會得病;研究人員發現幾種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E(APOE4),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變異,目前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帶有這個突變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個人都從父母方遺傳不同基因型的脂蛋白風險基因,那些遺傳了一個APOE4基因的人,有較高的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繼承兩個基因型的人,風險更高,但並不是說一定會得阿茲海默症。除了提高風險之外,APOE4可能使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更早出現。但也不是有基因一定會發病,以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為例,E型脂蛋白(Apo E)基因多型性中的APOE4,被公認是此一疾病的危險因子,然而卻有50%老年期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不帶有APOE 4基因。相同的基因型在不同人種的遺傳影響強度不一樣,例如若有一個APOE 4的帶原基因,在白種人身上可能有2-3倍的危險性,但在臺灣人身上,危險性大約1.5-2倍左右,不像白種人的危險性如此高。白種人身上若2個E型脂蛋白(Apo E)對偶基因皆是APOE 4的人,得到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危險機率將會達到正常人的8.1倍。臺灣人種裡,除了E型脂蛋白的基因表現和失智症有關之外,血管加壓素轉化酶基因(ACE),直接和間接地對透過血壓和類澱粉沉積的方式,對失智症的病理變化產生影響,而此也是臺灣人的一項生物標記。有危險的基因不一定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因為基因會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蛋白質的表現,甚至有了蛋白質異常的表現,也未必一定會發生失智症。然而有異常基因和蛋白質表現的病患或未發病的正常人,更需提醒自己「是高危險群」,且要更加小心防範和做定期追蹤。確定性基因確定性基因會直接導致疾病,遺傳到確定性基因的人必會發病。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三種蛋白質的基因,會直接引起阿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presenilin-1(PS-1)和presenilin-2(PS-2)。這些確定基因,常見於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家族中,包含唐氏症病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以及遺傳性的失智症。 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1987年發現,是第一個發現會引起阿茲海默症遺傳形式突變的基因。 Presenilin-1 (PS-1)1992年確定的突變基因型,該基因會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目前最常見的基因型。 Presenilin-2 (PS-2)1993年發現的第三個突變基因,可引起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此群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通常發病年齡較早,而預後狀況相對也比較差。當阿茲海默症由這些確定性的基因突變引起時,稱為「染色體顯性阿茲海默症(ADAD)」或「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家庭裡多代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具有這些基因的人,通常在40-50歲時出現症狀,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在全世界只有幾百個大家庭中發現,這些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佔全部阿茲海默症小於1%的比例。(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Menu